《四庫全書》文獻體系源流述略
08-13
《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收書最多、篇幅最大的一部叢書。共收書3470種,79018卷,每部書裝訂成36300冊,7部抄本連同正本共8部,合計290400冊,再加上《四庫全書薈要》2部,22502冊,共312902冊。僅從數字上即可見工程之龐大。 乾隆編纂此書的念頭,主要是由當朝進士周永年提議編輯《儒藏》,以與《大藏經》和《道藏》鼎足而三,以及朱筠奏請校辦《永樂大典》而引起的。其實自乾隆六年 1741年 正月4日始,他即不斷有向民間征書之諭,後來乾隆決心編纂《四庫全書》,並於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 2月成立了四庫全書館,到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 修成全書,歷時15年之久。在館內先後任職的有360多人,彭元瑞、陸錫熊、戴震、王念孫、紀昀、翁方綱、梁國治、孫士毅、姚鼐、朱筠、任大椿、邵晉涵等一代大師都被羅致館內,四庫館設正總裁官、副總裁官、總閱官、總纂官、總校官等,連同一般抄寫人員,共有4500多人。乾隆下大力氣要編成此書的目的自然是要維護清朝的思想統治。乾隆打著弘揚古代文化的旗號,廣泛徵集天下遺書,諭令各省督撫操辦,並採取一些獎勵措施:如進書500種以上,獎《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書百種以上,獎《佩文韻府》一部;進書中如有精醇之作,皇帝親為評詠,題識簡端,交書館抄後儘先發還;私人進書百種以上者,其姓名載於各書提要之末,並明確各書用過之後必定歸還。對徵集來的歷代遺書分三種情況處理:對直接反映抗清思想的書籍一律銷毀;對拒不降清或觸犯清朝政治的作品及黃色狎邪書籍,一律禁止流通;對主要內容尚可、個別段落字句有礙滿族尊嚴的書籍,實行刪改。所以有人說清代編纂《四庫全書》是「寓禁於徵」。《四庫全書》對於繼承保存文化有很大功勞,很多典籍原本散失,賴《四庫全書》得以保存,但在編纂過程中,大量刪改禁毀圖書,又破壞了文化,故後人有「功魁禍首」的評價。《四庫全書》以內容按經史子集分類,意即四部中的書籍畢集於該書之中。原本的來源主要有:(1)內府本,宮中所藏的。(2)大典本,從《永樂大典》輯出的佚書385種。(3)敕撰本,清代自編的。(4)進書本,各省搜求繳進的12154種。(5)獻書本,私人獻出的。(6)通行本,採購於社會的。當時把這些書分為應刻、應抄和應存目三大類,應刻和應抄即收入《四庫全書》的,計3470種,79018卷,然後挑選人員完全手抄,抄錄了7部《四庫全書》,這7部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的文淵閣、盛京 瀋陽 的文溯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的文津閣、鎮江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杭州的文瀾閣。未收入四庫而僅存目錄的有6819種,94034卷。至於禁毀的書籍,據前人統計,全毀書目2453種,抽毀書目402種,據姚覯光《清代禁毀書目四種》說,查禁毀版的有3929種。1983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了文淵閣本。1989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台灣影印本重新訂正影印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精裝1500冊。1997年,原北京圖書館善本部從文津閣本《四庫全書》輯出文淵閣本所未見之歷代詩文4000餘篇,編成《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15大冊。乾隆感到《四庫全書》卷帙浩繁,不便檢閱,同時規模宏大,勢難促就,恐在有生之年不能獲觀全書之成,便諭示在《全書》的本子中挑選精華,編纂《四庫全書薈要》,篇式一如全書之例,著總裁于敏中、王際華專司其事。《薈要》早於《四庫全書》3年編成,共成書兩部,每部12000冊,也是全部手抄,由於其中有些空篋等補之書因故並未補入,所以《四庫全書薈要》實際上收書472種,11145冊,《薈要》自有《總目》,列出全書卷數、部數、書名、著者朝代爵里姓名、版本等,加上《四庫全書薈要總目》,《四庫全書薈要》共收書473種,11251冊。兩部書分貯於紫禁城摛藻堂和京郊長春園內味腴書屋。副總裁金簡在武英殿負責四庫的應刻之書,考慮省時省力,他向乾隆建議不用刻版,使用棗木活字排版印刷,得到讚許後,印刷出一部分《四庫全書》的活字版。乾隆非常高興,降旨把這部分書定名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並親自為這套書題詩。這套書選刊《四庫》成書之初久佚的秘籍138種2891卷,大部分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每套印行300部,可向外發行,此為《四庫》應刻之書。當時聞風購買者甚眾,乾隆便准許往東南五省各發一部,准其隨意翻版發行。民國期間,此套書在國內外影響漸大,學術界數請印行未果。1933年,南京教育部聘目錄學家以武英殿本為基礎,又加選部分文淵閣四庫本,由中央圖書館籌備處輯,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共232種,1960冊,題為《四庫全書珍本初集》,1935年正式刊行。《欽定四庫全書考證》共100卷,是清王太岳、曹錫寶、王燕緒等人編輯,這些人全是四庫館臣,直接參加了《四庫全書》的纂修校定工作。《考證》實際上就是當時部分工作的原始記錄,對《四庫全書》中1100餘種書,約佔《全書》的三分之一進行了考證,範圍是:(1)文字校勘;(2)指出原刊本之舛誤;(3)對收書作的某些說明,這些成為《四庫》修纂史的重要組成部分。1990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此書,共三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又稱《四庫全書總目》,共200卷,為六皇子永2、紀昀等編纂。於乾隆46年編成,後續有增改。在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將收到的書分為應刻、後抄和應存目三類,全部做出提要,提要介紹了作者生平、內容大旨、著述淵源,考辨文字增刪、篇帙分和、全書得失、版本優劣等,並於書名下註明本書來源。將應刻應抄之書收入《四庫全書》,應存目之書留下書目提要,整個編成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分經史子集4部44類66個子目,著錄選入《四庫全書》者3461種,79309卷,著錄《四庫全書》未收者6793種,93551卷,部、類前有總序、大序,子目後間附按語,各類、子目後附有「存目」。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包括圖書的種類實際上多於《四庫全書》。對此書評價,張之洞曾說:「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遍,即略知學問門徑矣。」梁啟超也曾說:「《提要》認為為真之書,未必為真,認為為偽之書,必定為偽。」1965年中華書局參校諸本,影印出版,後附《四庫撤毀書提要》和《四庫未收書提要》等,1983年重印。《四庫全書總目》有很多失誤、疏漏,清代學者即有許多「匡謬」、「補缺」的意見,因其系欽定,不便公開發表,意見散見於各書之中。胡玉縉從大量文獻中廣采博收,加上個人意見,按《總目》順序編排,編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共60篇,補遺1卷,對《四庫未收書目提要》亦輯《補正》2卷。胡去世後,王欣夫繼續輯補整理成書。總計補正的古籍有2300餘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1964年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今人余嘉錫對《四庫全書總目》中所述內容、版本、作者家世生平,詳加考證訂誤,成490篇,按《總目》原序排列,編成《四庫提要辨證》24卷,該書1958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後中華書局重排出版。《補正》與《辨證》都是閱讀《總目》的重要參考書。《四庫全書總目》篇幅太大,使用不便,乾隆於39年 1774年 命紀昀等人另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簡明目錄》僅收選入《四庫全書》中的3470餘種書,共20卷,提要從簡,只記卷數、作者和主要內容,這部書把中國主要古籍作了簡明扼要介紹,可以指導讀者閱讀,而且也與《四庫全書》實際情況相符。《總目》與《簡明目錄》均以六皇子為正總裁,領銜進呈,實際工作以紀昀為主。1928年至1945年7月,當時我國各方面的著名學者71名,在歷經抗日戰爭等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搜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失載各書和乾隆以後至宣統末年的名人著作,經分析後,由研究人員分別纂擬提要,共32960餘篇,這批提要稿後歸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歷經波折,1993年7月中華書局正式出版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下冊。有關著作還有《各省進呈書目》,記錄編纂《四庫全書》時主要底本來源,彙刊於《涵芬樓秘籍》第10集,收書目2萬餘種,建國後重印,改題為《四庫采進書目》,附人名書名索引。清姚覯光輯《清代焚毀書目》,分全毀書目、抽毀書目、禁書總目和違礙書目4部分。楊家駱編纂了《四庫全書大詞典》,1931年由中國書店出版,後來多次再版,該詞典以《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為範圍,以各書書名、人名立條,成為檢閱各書的重要工具書。20世紀90年代,有關《四庫全書》的三項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在我國相繼告竣,它們是《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和《四庫禁毀書叢刊》。《續修四庫全書》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收錄範圍,包括《四庫全書》未收著述,及乾隆以後至民國元年各類有代表性的著作,共收書5000餘種,裝成1400冊,收書種數相當《四庫全書》一倍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由山東齊魯書社出版,共收錄國內外116所圖書館、博物館及私人藏書中的四庫存目書4508種,合為1200冊。王鍾翰先生主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四庫禁毀書叢刊》是以姚覯光的《清代禁毀書目》、孫殿起的《清代禁書知見錄》、雷夢辰的《清代各省禁書匯考》和陳乃乾《索引式的禁書總錄》所著錄的圖書為主要收錄範圍,1999年出齊,共310冊,收書634種。此外還有中科院圖書館編纂的《四庫未收書叢刊》300冊問世。《四庫全書》修成之後,乾隆皇帝就考慮到了如何妥善存放的問題,於是開始修建專門的藏書樓。先後建成了北京皇宮內的文淵閣、京郊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奉天故宮的文溯閣,被稱為內廷四閣,建在深宮別院,便於乾隆隨時隨地調閱。四閣的名稱大有文章,均與水有關,以文喻水,將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水由「源」流出,匯合百川而成「淵」,若尋源必找渡口,這就是「津」;再由「津」而「溯」流而上,即可找到「源」。存放於內閣的《四庫全書》專為御覽,外人無緣得見。後來,乾隆考慮到文人學子讀書的方便,又命令增抄三部《四庫全書》,並在文化發達、文人薈萃的江浙新建三座藏書樓,即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西湖聖因寺的文瀾閣,合稱南三閣。這三閣的《四庫全書》均對外開放,而且鼓勵文人學子入內閱看,在辦理手續後,還可以把書借出抄錄。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學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文化學術事業的發展。隨著清王朝由盛轉衰,《四庫全書》也難逃噩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攻陷鎮江,火燒文宗閣,《四庫全書》損失慘重。隨後,在太平天國起義中,鎮江文宗閣與揚州文匯閣的《四庫全書》毀於兵火,蕩然無存。杭州文瀾閣雖然沒有遭到火焚的厄運,但書籍也大量散失。江南三閣基本沒有留下一部完整的《四庫全書》。內廷四閣的《四庫全書》也沒有逃過戰爭的魔爪。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文源閣全書化為灰燼,翰林院的《四庫全書》底本也多被毀壞、流失。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殘存的四庫底本被劫掠出境,藏於英、法各國圖書館中。浙江杭州文瀾閣藏本雖有散失,但經後來補抄,基本配全;只有文淵、文津、文溯三閣的藏本保留到現在,基本完整。1949年,文淵閣本被國民黨運到台灣。文津閣、文溯閣、文瀾閣本留存祖國大陸,現在分別保存在國家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和浙江省圖書館,得到了妥善保護。現存於國家圖書館的文津閣藏本,如果不是現代文化巨匠魯迅先生的四處奔走,也險些支離破碎,給中國文化留下巨大的缺憾。1909年,在籌建京師圖書館(即國家圖書館前身)時,清政府已決定將文津閣《四庫全書》交由京師圖書館庋藏,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能交接。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滿清政權土崩瓦解,無人再過問此事。民國教育部成立後,時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魯迅,開始著手此項工作,並通知熱河都統姜某,決定立即派專人前往避暑山莊,將《四庫全書》運往北京。熱河都統姜某接到指令後,表面尊重,其實陽奉陰違,他一面回電教育部說:「候派員到熱後,自當將文津閣藏書一律點交送京。」一面借題發揮,以建設熱河圖書館為名,想自己扣留一部分珍貴古籍。為掩飾醜行,他也不等教育部來人,竟擅自於1913年底把《四庫全書》三萬六千餘冊全部運往北京。1914年,當教育部獲悉《四庫全書》已經運抵北京,立刻派員去車站接書。誰知《四庫全書》早已被內務部攔截,運往故宮文華殿古物陳列所。魯迅聞訊,十分焦急,開始為這部中國文化典籍早日入藏京師圖書館四處奔走。1915年,魯迅以教育部名義致函內務部,指出「《四庫全書》為中國古今圖書籍之總匯,京師圖書館為首都冊府,自應收藏,以宏沾溉。請即日將《四庫全書》移交教育部,轉發京師圖書館,以符成案。」在各方面壓力下,內務部被迫與教育部接洽移交事宜。魯迅先生親自帶人前往接收,但點收工作,不是十分順利的。內務部將書架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扣留不交,並明確表示:「此書(指《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坊間刻本甚多,圖書館不難購備,應仍由古物陳列所保管,以重秘籍。」幾經交涉,1918年,接收文津閣《四庫全書》工作全部完成。從1913年至1918年,在外漂泊了整整五年的《四庫全書》,終於在京師圖書館尋到了最終的歸宿。瀋陽故宮文溯閣所藏的《四庫全書》的命運也一波三折。此部書是乾隆四十七年抄成的正本,為保管此書,清政府專門在瀋陽設立文溯閣衙門。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沙俄佔領瀋陽故宮,文溯閣《四庫全書》遭到了破壞,有些冊次流散。1914年,袁世凱炫耀文治武功,將文溯閣《四庫全書》運至北京。他倒台後,這套《四庫全書》便長期放置在北京古物陳列所。1922年,對此書垂涎已久的日本秘密勾結滿清皇室,想以120萬元購買,東渡扶桑。這一事件曝光之後,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迫於壓力,滿清皇室取消了這項交易。1924年,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將文溯閣《四庫全書》完璧歸趙,於是在第二年,全書運回瀋陽,繼續藏於文溯閣,直到瀋陽解放。1966年10月,為妥善保存這套《四庫全書》,國家決定將其調至氣候乾燥、冷熱適宜的蘭州,由甘肅省圖書館保管,並於1970年撥款40萬元建造了專庫,用以珍藏這部珍貴的文化遺產。 今天,在我國國家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和台灣,分別珍藏著三套完整的《四庫全書》。它們歷經戰火,最終還是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四庫全書》的價值:《四庫全書》有系統、有條理地將中華五千年的重要典籍彙集為一部大百科叢書,為研究中華文化之學者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數據寶庫。《四庫全書》共收錄了三千四百多種古籍,且內容完備,包括清乾隆以前的哲學、歷史、文藝、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天文地理、算學、醫學等等典籍無所不包,這些古籍均為傳世珍藏,是中華文化的精萃。一、表現文化傳承的精神文化的命脈,由無數聖哲賢士創造開闢,然後代代接續,並加以發揚光大,如此文化才能牢固堅實,承傳不絕。清高宗在《四庫全書》〈文淵閣題記〉中已充分顯示「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願(見附件一);而當日參與修書的館臣,很多都是碩學鴻儒,學術大家,這種修纂《四庫全書》的舉動,可說是表現了傳統知識分子肩負起文化薪火遞傳的責任感。二、保存珍貴文化資產《四庫全書》內容完備,包括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民族、社會、政治制度、宗教、天象、地輿、物產、文藝、哲學、美術、農、醫、工商、算學及百家雜學等,無所不包。它又有別於類書,而是用謄抄的方式,保存了各書的原貌,也就是保存了原來的數據。在修纂過程中,既輯存大量散佚的圖書,又經過大量考證不同版本,選擇裁汰,棄其糟粕,存其精華,所以說此書是中華文化的精萃,並不為過。三、方便學者研究歷來研究學術,主要在搜集資料,參考群籍,而個別學者在搜集資料時往往需耗費大量心力。《四庫全書》提供了有系統、有條理而極為豐富的數據,為學術研究提供不少方便。全書按四部分類,在經、史、子、集四部之下,再細分為四十四類,六十六子屬,條理井然。再編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考證》、簡明目錄等,對研究者提供極大方便。四、提供校勘學上的價值古籍輾轉流傳,難免有版本優劣的區別。《四庫全書》採用謄錄編輯成書的方式,在謄錄底本之外,同時參看其它異本,互相比勘校對,然後將所得逐條列目,匯成《四庫全書考證》。清高宗對這種校勘工作非常重視,並設立功過處分條例,嚴格執行,所以不少四庫全書本,往往較據以謄錄的底本為優。《四庫全書》除纂輯及保存大量古籍外,在圖書校勘學上也有一定的貢獻。五、傳統知識領域的擴充清高宗修纂《四庫全書》,除有意超越前代藏書外,更希望能包羅天下知識。清室以滿洲人入主中原,對邊域少數民族,自然比以前任何朝代重視,對外國人的夷夏之分,也不如漢人強烈。當日受命修書的館臣,為滿足皇上心意,在搜羅群書時,盡量求取周全完備,除收錄傳統漢文圖書外,更旁及中國境內若干少數民族作品,以及當時已在國內流傳的一部分外國人著作,也納入《四庫全書》之中。這種修書方向,突破了牢固的傳統觀念,開啟知識世界的幅度,對文化的繼往開來,有很深遠的意義。四庫小檔案《四庫全書》將清乾隆以前出版的各種類圖書收錄編成,覆蓋範圍甚廣,哲學、歷史、文化、藝術、政治、社會、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地理、算學、物理學、生物學、農業、占卜等等,共有約3400多種古籍,是一部薈萃傳統文化精華的百科性叢書。書種: 三千四百六十餘種冊數: 三萬六千餘冊卷數: 七萬九千餘卷頁數: 四百七十萬頁字數: 逾七億字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下分為四十四類,類下又有七十屬。其中包括為人熟識的經典著作,如《論語》、《春秋》、《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本草綱目》、《文心雕龍》等,另亦包括很多鮮為人知的著作,實在是研究中華五千歷史文化的瑰寶。《四庫全書》主修者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歷時創 修 :乾隆三十八年(1773)第一部書成 :乾隆四十七年(1782)最後一部書成:乾隆五十二年(1787)規模收書:三千四百六十餘種,七萬九千餘卷,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萬六千餘冊成書:全書七部(底本不計),薈要兩部,總冊數三十一萬餘冊,一千七百多萬葉體例概況:分經、史、子、集四部,其下又分為四十四類,類下有屬。分類:經部十類、史部十五類、子部十四類、集部五類。裝潢包 裝:將書冊分別裝入木函中。封面顏色: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總目--黃色配件1.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2. 《四庫全書考證》:一百卷3. 簡明目錄4. 分架圖學會使用《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總目》(簡稱《總目》)是清代紀昀等編纂的一部大型解題書目,在中國目錄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該目著錄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3461種、79307卷,附錄了未能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6793種、93551卷。附錄之書通常謂之"存目"書。《總目》不僅是學者治學的鑰匙,而且也是廣大讀者不可一日或缺的工具書。《總目》具有如下功能:1了解書名來歷。不少古籍書名寓意深刻,不易顧名思義。《總目》往往多加解釋,妙語解頤。2了解古籍內容。每書解題文字,言簡意賅,頗中肯綮(肯綮--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關鍵)。3了解作者身世。每書解題均備列著者名、字、號、籍貫、生平事迹等。各類人名大辭典中難以查找的著者人名,《總目》往往有,並多所補正。4了解學術源流。《總目》每部(類)之前均有總(類)序,詳述學術演變過程,如數家珍。每書解題亦多涉及源流問題。5了解版本。每書之下多註明"永樂大典本"、"通行?6了解流傳情況。一般認為,《總目》正式著錄者,多有傳本;《總目》打入"存目》者,傳本少見;《總目》未收之書(戲劇、章回小說等於例不收者除外),傳本罕見。使用《總目》要注意以下問題:1由於《總目》是"欽定"的,其立場、觀點體現了封建統治者的意旨,我們使用時,要注意其思想傾向。2由於《四庫全書》於清乾隆間編成,《總目》只收錄乾隆之前的著作,乾隆以後的著作在《總目》中是查不到的。我們使用時,要注意收錄範圍。乾隆以後的著作可以查孫殿起《販書偶記》等書。3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總目》也有失誤之處。我們使用時可參見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胡玉縉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等。(四)《總目》的版本非常複雜,大而言之,有殿本、浙本兩個系統,殿本優於浙本。1997年中華書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是目前最好的本子。我們使用時,一定要注意版本。(五)使用時要注意《總目》的兩種檢索方法:一時按類檢索;即按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法進行檢索。要查某書,先要弄清其類別,然後根據類別找書。二是按照《總目》後所附的"書名及著者姓名索引"進行檢索。
推薦閱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史部文獻通考馬端臨卷一百四十九 兵考一兵制
※黨史文獻:毛澤東為《人民日報》發表《關於胡風反黨集團的一些材料》等寫的編者按
※文獻檢索經驗
※文獻 | 170215期 懸吊訓練在腦癱患兒膝過伸治療中的療效觀察
※史部文獻通考馬端臨卷二百八 經籍考三十五子(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