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搭載3人初定有女航天員|神舟九號|飛船|飛天
神舟九號船箭組合體即將轉出垂直總裝測試廠房。昨日,神舟九號飛船、長征二F遙九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這標誌著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已進入最後準備階段。海晗 攝
原標題:神九搭載3人本月中旬擇機發射
新京報訊 昨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消息,神舟九號飛船將於6月中旬,搭載三名航天員擇機發射,中國將實施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
目前,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準備工作進展順利。
昨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宣布,執行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飛船、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組合體,已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技術區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航天員手控模擬訓練
據悉,神舟九號飛船在完成推進劑加註後,與運載火箭吊裝對接構成一個完整的組合體。
昨日10時30分,承載著組合體的活動發射平台,駛出載人航天發射場垂直總裝測試廠房,轉運至發射塔架,隨後將陸續進行飛船、火箭功能測試和人船箭地聯合測試等工作。
據介紹,神舟九號飛船、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等飛行產品自4月初陸續進場後,已完成總裝、測試等技術區的主要工作。
據了解,航天員飛行乘組已按計劃完成飛行任務理論、專業技術等訓練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手控交會對接模擬訓練,各項操作技能熟練,身體和心理狀態良好。
「天宮」降軌待對接
據悉,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於6月初降軌至對接軌道,運行正常。
「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發射窗口如何確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曾在接受《航天員》雜誌採訪時表示,發射窗口主要考慮兩個交會對接器的軌道儘可能在一個平面內,如果軌道夾角太大,需要消耗很多推進劑去修正。
張柏楠表示,「天宮一號」發射後,飛船就要儘可能進入與「天宮一號」相同的軌道面,在對接時間的快慢上,兩天比較適中,要快的話一天也可以。
現場
平移1500米 神九「箭上弦」
9日10時30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的6扇提拉大門完全打開,載有神舟九號飛船、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組合體的活動發射平台,在電源車的驅動下,沿著長1500米、寬20米的無縫焊接重型鋼軌,緩緩駛向發射塔架。
活動發射平台以28米/分鐘的速度向前移動。記者從發射中心了解到,轉場速度不能太快,因為箭船離開廠房時,飛船已經加註燃料,整體是頭重腳輕狀態,控制速度是為了安全。
「今天氣溫上升得比較快,從早晨19℃上升到現在的30℃,所以熱力擾動的風偏大一些,但這都在掌握之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試驗技術部副主任楊建農帶領幾名工作人員,沿途進行氣象保障。
楊建農說:「除了手持測風儀外,我們還有自動觀測站和測風塔,實時監測淺層風力。今天瞬時風速最高達到8米/秒,低於10米/秒的轉運風速要求,氣象狀況和預報的完全一致,適合轉運。」
駛過「一絲不苟、分秒不差」的標語牌,船箭組合體抵達發射塔架,活動發射平台自動對中鎖定。塔架張開的鋼鐵雙臂慢慢併攏,將船箭組合體緊緊「摟」入懷中。
綜合央視等媒體報道
神九飛天五大看點
1 首次載人交會對接
昨日,航天專家表示,中國要想完全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神九載人與天宮一號的手動交會對接將是至關重要的。
此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表示,神九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將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驗證:包括人工手控的交會對接以及航天員對交會對接的影響;對接完後形成組合體的控制。
2 女宇航員初定飛天
此前,本報曾報道,神九搭載的三名航天員初步確定有女航天員的身影。
昨日,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表示,女宇航員上天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空間環境,包括微重力、空間輻射對女性生命的效應,還是需要驗證的。」
《國際太空》雜誌執行主編龐之浩表示,女航天員有些優勢,包括耐久力、耐寂寞能力更強等。
3 首次手控交會對接
今年全國兩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牛紅光接受新華社採訪時稱,手控交會對接,是由航天員操縱手柄,進行「瞄準」,完成兩個航天器的交會對接。
牛紅光說,「手控交會對接,是完全在人的控制下進行,是一項新的技術。」只有再次突破和掌握有人參與的手控交會對接技術,才能說全面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4 航天員將入住「天宮」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發布的消息,「神九」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完成後,航天員將進入天宮一號工作和生活,開展相關空間科學實驗。
航天專家表示,對接後組合體內的環境與地球上的自然環境是一樣,室溫在23℃左右,是按照最好的季節設定的。
這樣,更利於組合體內部具有生命保障系統,可以製造氧氣,空氣濕度舒適。
5 航天員飛天時間超以往
「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完成後,神九飛行時間將是15-20天。」昨日,航天專家說,與此前載人飛天相比,此次可能是航天員在天上停留時間最長的一次。
據悉,在去年神八與天宮一號完成交會對接後,在天上待了12天。
「航天員在天上時間越長,對其身體和心理的考驗也是越大。比如飲水、食品都是要多帶。」專家表示。
新京報製圖/林軍明
本版采寫(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 仲玉維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spacx發送火箭失敗了之後,造成發射失敗的人受到處罰了么?
※長五待發:一數據顯示中國航天發動機水平喜人
※天文史上的今天 | 人類歷史上最猛烈的火箭爆炸事故
※2017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滾動圖片:神舟九號航天員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