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古代人物傳(詳細)

長樂古代人物傳(詳細)

梁運昌: (1771~1827),初名雷,字慎中,一字曼雲,又字曼叔,晚號田父,江田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生。運昌幼時聰明異常,10歲時就要參加童試,家人慮他年幼體弱,不肯他去。不久,補弟子員。嘉慶四年(1799)中進士,入翰林院。同年秋,翰林院開實錄館,擇儒臣28人纂修,運昌被選中,授編修。運昌能以新科進士入選,為當時所僅見。

運昌自幼體弱多病,母喪時回鄉守孝,期滿不復為官,閉門讀書,寡交遊。他精通篆刻、繪畫、音樂、醫卜,每日以詩文自娛,喜杜甫詩,傾力研究杜詩,曆數十年。著有《方言摭遺》、《說文小箋》、《秋竹齋別集》、《杜園說杜》20卷、《韓詩細》、《蘇詩抄》、《芬薪集》、《秋竹齋詩文集》8卷、《葵外山房剩稿》、《陳氏古音考訂》、《讀詩考韻新譜》、《四書偶識》、《史漢眉評》、《難經發明》、《兩漢魏晉宋齊詩式》、《全唐詩隨筆》、《唐文風格集》等。

陳念祖: 字良友,一字修園,又號慎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生於江田溪湄村。祖居廊,字天弼。乾隆二十二年貢生,博學群書,尤通醫理,在書塾執教。父廷啟,號二如,修園四歲喪父,自幼隨祖父習文學醫。乾隆三十三年祖父棄世,修園白天采樵奉母,夜晚攻讀詩書、醫書,乾隆三十六年中秀才,後設館授徒於該村三官廟,兼理醫業。乾隆五十二年,受業於福州鰲峰書院,甚得山長孟超然器重,學業精進,業餘繼續行醫,著《傷寒淺注》、《長沙方歌括》兩種。乾隆五十七年中舉人。翌年赴京會試未第,寓居京師,曾為光祿卿伊雲林治風疾,名震京畿。時中堂和珅得足痿病,不能朝。延修園診治,教以日殺一活狗,取狗皮和葯裹之,旬日即愈,狗皮膏之制,得傳於世。時和坤誘以太醫院使的肥缺,念祖鄙其為人,託病返閩。主講南山吳航書院,並授醫學。嘉慶三年(1798)應泉州知府張大本之聘,主講清泉書院,並師事蔡茗庄學醫理。嘉慶五年,修園再度上京應試,未第。翌年,以大挑一等得知縣用,簽分直隸,差次於保定府保陽。是年夏,關中各地大水,瘟疫流行,修園以勘災到其地,審天時,問土俗,相人體之肥瘠、寒暖、製藥丸三品,散給城鄉,存活無數。自己因勞致疾,得寒厥症幾死。迨夜半陽回,神智稍清,自定湯液二劑始愈。嘉慶七年秋,丁母憂,回籍守制,專心著書治病以濟世。所著12種醫書,皆託名葉天士之作。直至嘉慶十三年服除赴京受職,仍候命於保陽。時河北婦女,因勞而常患「陰挺」(子宮脫垂),修園親授醫理於諸醫,制方劑以止病發。在保陽候補三年間著有《傷寒淺著》12卷、《金匱淺注》等書。嘉慶十五年奉命到高陽辦理賑務,路過天津,攀龍來訪,修園見他氣色青黑,警告他:「你得的是水腫病,要趕快醫治,再過20天便來不及了。」丁攀龍不信,到期果然病作,過中秋更見嚴重,才來請修園診治,修園說:「根據病情,現在只有用《金匱》十棗湯。」群醫不贊同他的看法,亂投藥劑,結果丁攀龍終於病死,修園特地記錄此事以臨床辨症不精者戒。  嘉慶十七年,修園改署磁州。翌年,轉任棗強知縣。嘉慶二十一年,升同知。嘉慶二十三年,代理正定知府。雖公務繁劇,公餘仍撰寫醫書,為人治病。嘉慶二十四年,修園已67歲,以年老乞休回福州,在嵩山井上草堂講學,並繼續研究醫學,為人治病和培養醫學人才。  當時有琉球國主患風病,醫治無效,適中山國使呂鳳儀路過福建,看到修園所作《傷寒論淺注》等書,得到啟發,便擬一藥方差送琉球國主,一服而愈。  道光三年(1823年),修園病卒,終年71歲,歸葬江田鄉溪湄村山前,所遺醫學著作有《神農本草經讀》、《醫學三字經》、《時方妙用》、《時方歌括》、《醫學實在易》、《醫學從眾錄》、《女科要旨》、《新方八陣砭》、《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金匱要略淺注》、《金匱方歌括》、《傷寒醫訣串解》等30種,為醫家所重。  修園重視繼承古代醫學傳統,能在古代醫學精華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加以印證補充,特別是對於《傷寒論》研究最深,對六經病症概括出辯症綱領及演變規律、用藥法則,對中風痹症、水腫、淋病、奇恆痢、盜汗等醫案也有獨特見解。他鑒於古代醫書詞句艱奧、義理深邃、初學者望洋興嘆,便運用淺顯通俗語言改寫古醫書節要,採用歌括、三字經簡明表達醫理和處方,讓讀者易於理解和記憶。

樑上國: 字斯儀,一字九山,江田人。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三十三年中舉,乾隆四十年中進士,選庶吉士。後因守父母孝回鄉。乾隆五十五年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歷官奉天府丞兼提督學政。嘉慶十二年(1807)遷詹事府少詹事,後升任太常寺卿。

上國關切福建及鄰近地區的事務。他上疏建議清廷加強對台灣的管理,把噶瑪蘭地區收入版圖,加強管理與開發,並建議鼓勵當地民眾開墾荒地,歸民所有,未墾之地則實行屯田。嘉慶十六年總督汪志伊、巡撫張師誠議定在台灣噶瑪蘭丈量田地,置官管轄。嘉慶十八年樑上國督學廣西,革除時弊。因積勞成疾,病逝於慶遠試院,時年68歲。

上國精通經學,勤於著述。著有《駁閻氏尚書古文疏證》5卷、《駁毛氏大學證文》1卷、《奏疏》1卷、《進御詩文》1卷、《山左遊記》1卷、《遼瀋遊記》1卷、《山右遊記》1卷、《粵西遊記》1卷,《詩文集》10餘卷。

鄭開源: 字峽山,湖南下鄭人,生於清乾隆十年(1745),是長樂縣著名的民間畫師。

鄭開源善畫人物、花鳥。人物畫繼承福建著名畫家上官周、黃慎的技法,線條雄健有力,瀟洒奔放,畫面愈大愈見功力。他喜畫四大幅漁、樵、耕、讀,八仙圖及民間通俗畫題。花鳥畫落筆潑辣放縱,重水墨寫意,間以著色,流傳下來的作品大都是人物畫,而花鳥畫不多見。

林鼎復: 字道極,一字天友,坑田人,清康熙初年,經大將軍范達禮推薦,授常州通判。在任九年中,經常領運糧食進京。他看到各地獨自運貨,十分不便,便向朝廷建議:「糧食專運,人力浪費,且十分不便。如果能統一併付漕運,每年可節省十餘萬緡。且民間漕運,苦於關兵為難,如果運送官糧,則可省去許多麻煩,這樣官民兩便,漕運者必樂意承運,事可兩全其美。」戶部尚書認為此事可行,奏請朝廷批准。糧食由漕運後,公私兩便,雙方均得利,這種制度一直延續下去。後兼攝知縣事。時值朝廷對西南用兵,徵用糧食等軍用物資。鼎復辦事迅捷,權宜行事,被人議為辦事出格而落職。

鼎復為人重友誼,工吟詠,善書法。友人黃帥先曾任參軍,但年老時無法自給,鼎復備舟將其接至家中。又為其死後治喪,並供給黃帥先兒子就讀,為其二個女兒婚嫁,受到時人稱讚。後逝無錫行館。

孔謀: 鶴上人,年輕時移居連江縣。約生於明朝後期。

孔謀善木雕,他利用龍眼樹根和樹身疤塊的凹凸、彎曲等自然形態,相形度勢,刻成古典人物和飛禽走獸,古拙可愛,富有裝飾趣味。這種構思奇特、別具一格的木雕藝術傳入福州後,木雕藝人爭相仿效,對福州以至全國的木雕藝術,產生重大影響。孔謀是根雕藝術的開創者,他久居連江縣,作品多為連江人收藏。

劉沂春: 字泗哲,一字魯庵,潭頭人。明崇禎七年(1634)進士,授烏程(在浙江省)知縣。前任知縣馬思理治縣,政績斐然,教化普及。沂春接任後,益實心為治,政績突出。當時烏程士民都說:「自建縣以來,只有馬、劉二公不愧是愛民的父母官。」後遷任刑部主事。時朝政黑暗,冤獄叢生。行人熊開元因得罪權臣,受誣入獄,沂春審知冤情,為其抱不平。權臣以利害相脅,沂春不為所動,堅持公道。權臣請求聖旨複議,劉沂春仍堅持前議,疏言:「公道在人心,臣讀書守法,怎敢以謊言欺君。」不久,即被罷官回鄉。  崇禎十七年福王在南京即位,起用沂春為工部主事。清順治二年(1645)福王政權瓦解,唐王在福州建立反清政權,任沂春為布政司參議,進太常寺卿,順治三年唐王敗,沂春隱居不出。順治四年魯王入閩,大臣錢肅樂薦為副都御史,升吏部左侍郎。順治五年,魯王敗,沂春隱居深山,後死於侯官鳳岡。著有《瓏洞集》20卷,《出雲岩集》10卷,商定明崇禎《長樂縣誌》11卷。

謝肇淛: 字在杭,號武林,又號小草齋主人,晚年自號山水勞人,江田人。父汝韶,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舉,翌年任浙江錢塘縣儒學教諭。肇淛自幼穎悟聰敏,稍長即博覽群書,擅長詩文。青少年時隨父往長沙。萬曆六年(1578)汝韶辭官回福州,肇淛隨父居福州朱紫坊,與名士徐熥、徐

、曹學佺等交遊,組織「蓮社」,切磋詩文,學識益進。

  萬曆十六年肇淛中舉,萬曆二十年中進士,歷任湖州推官、東昌推官。萬曆三十四年因父喪,回閩守孝三年。萬曆三十七年後歷任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北京工部屯田司員外郎。萬曆四十年大旱,宦官、污吏等仍向人民攤派苛捐雜稅,肇淛不顧個人安危,為民請命,上疏數千言指責宦官搜括民脂民膏,及諸多冗費的弊端,語甚愷切。神宗感其誠,派他巡視水道,治理河流。肇淛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疏通河道的任務,並寫成《北河紀略》。翌年冬,福王船隻沿河而下,肇淛操小艇為之前導,沿途水道暢通無阻,百姓免遭騷擾。其後出任雲南參政,天啟元年(1621)任廣西右布政使。

  肇淛到廣西任職後,見吏治腐敗已極。深感痛心,他認為吏治腐敗的主要原因是為官不理政事,而由胥曹代理,胥曹因循守舊,上下虛與周旋,以至積弊無法解決。他到任後力挽時弊,置官增兵駐守廣西與安南(今越南)邊境,以抵禦安南侵擾,他整頓鹽政,增加財政收入,並鑄錢招徠商人與少數民族互市,發展經濟。他設法抑制土司的權力。使少數民族地區臣服政府管束。經他治理,廣西境內政通人和,相安無事。天啟四年,謝肇淛病逝,葬於下洋村大象山麓。

林世章: 初名慶,字以行,後更名尚闇,坑田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授吉安教諭。

他發展教育,修葺破敗的白鷺書院,使生員有所居。因教績顯著,升為國子博士。後轉任南京工部主事。曾任都水郎中,打擊囤積貨物、哄抬物價的不法奸商,懲辦不法稅吏,制定平定物價的「短載法」。

時河中常有浮屍,無人過問,世章置義冢以葬,商民深感其德。世章天性孝友,無一不良嗜好,與世無爭。他見官場黑暗,不久即辭官回鄉,將家產讓與兄長,自己以教書為生。他教人以義為先,重視思想品德教育。時葉向高曾說:「長樂以清修著者,林世章與鄭世威為最。」

陳振龍:(約1543~1619),青橋人。約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生於書香家庭。他自幼飽讀詩書,年未二十中秀才。後棄儒經商,寓居福州達道鋪,隨眾商人乘船往呂宋(今菲律賓群島)經商。他在呂宋見當地人民種植朱薯,當時福建沿海一帶旱澇無常,常鬧饑荒,振龍想到福建多山,若在山上及曠地種植朱薯,可以救荒,決心把朱薯帶回國內引種。  當時呂宋政府嚴禁薯種外傳,振龍愛國愛鄉心切,不顧當地政府禁令,用高價向當地人密購薯藤數尺,裝在竹筒中,用繩繫於船舷浮在海中,避過檢查,經過七天航行,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五月返回福州,即在達道陳屋紗帽池邊隙地試種。當年福建大旱,陳振龍促其子陳經綸上書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朱薯可以救荒,且易栽種,不怕水旱,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金學曾閱後,即批示:「夷國之薯氣味平甘,可補糧食不足,該生涉險帶種而歸,事屬義舉。速覓地種植,俟收成後,將朱薯呈驗。」同年,振龍父子試種朱薯成功,金學曾聞訊大喜。金學曾傳令推廣,「教民種之,以當穀食」。此後,賴此解決糧食不足,他們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朱薯改名金薯,因該薯系由外國引種,民俗稱番薯。  清乾隆十四年(1749),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將金薯推廣到山東膠州。乾隆二十一年又推廣到河南、河北。乾隆四十一年,他編成《金薯傳習錄》2卷,在福州刊印出版。  《金薯傳習錄》上卷記載陳振龍引種朱薯經過和朱薯種植、防蟲、貯存方法、在全國推廣始末、推廣招貼、通令等資料,下卷輯錄有關朱薯的題詠,是一部有價值的科學專著。乾隆四十一年陳世元又著有《除蝗傳習錄》一書,惜已失傳。  清道光十四年(1834),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靈石峰建「先薯祠」,祀陳振龍父子、金學曾諸先賢。

謝傑: 字漢甫,江田人。年少時警敏博學,善作古文詞。父廷袞,曾作縣學教諭,年老家居時,有同族人冒他的名逃避賦稅。縣令劉禹龍告訴御史,逮捕廷袞,謝傑代父辯解,幾乎被打死。

明萬曆二年(1574)進士,授行人,奉命冊封琉球(現日本沖繩島),琉球國送厚禮,被謝傑謝絕。後琉球國遣使入朝,遇見謝傑,又將厚禮送他,謝傑將此事告知朝廷,退還禮物。琉球國人感其德,為他建「卻金亭」。後歷任光祿寺丞、兩京太常少卿、順天府尹。在任順天府尹時,平徭役,均捐稅。後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南贛,時劉禹龍退職家居南贛,謝傑並不尋隙報復,世人服其度量。謝傑在南贛興利除弊,刪除冒名的士兵,安定軍心、民心。時官場賄賂盛行,謝傑憤怒地說:「賄而後薦,干戈之盜;薦而後賄,衣冠之盜。」時人稱名言。後任南京刑部右侍郎。萬曆二十五年春,謝傑見明神宗在位多年,昏庸腐敗,上疏規勸,指出:皇帝深居簡出,不理朝政,孝親、尊祖、好學、勤政、敬天、愛民、節用、聽言、親親、賢賢都荒廢了,不如剛繼承皇位的時候。奏書被近臣扣壓,不報。旋召任刑部左侍郎,不久升任戶部尚書,監管皇莊的太倉和草場。當時全國各地遇災,都請求減免租賦。謝傑上疏皇帝,提出每年須運三百萬以上的才可討論減免,皇帝從其議。

萬曆三十二年,漕運誤期,謝傑十分憂慮,焚香向天禱告。同年冬,運河沒有完全冰封,留下一條水運通道,使運糧船如期到達,全國上下都十分驚奇。

翌年,謝傑暴卒。著有《順天府志》6卷、《使疏球錄》6卷、《白雲集》2卷、《遺詩》1卷、《北窗吟稿》。

陳省: (1529~1612),字孔震,一字幼溪,古槐人,明嘉靖八年(1529)生。陳省幼聰穎,勤攻讀,嘉靖三十七年中舉人。翌年,中進士,授浙江金華府推官。他平反冤獄,安撫饑民、礦盜,頗有賢聲政績。嘉靖四十一年,權臣嚴嵩罷官,陳省升任山西道御史。同年,韃靼兵屢次入塞侵擾,陳省親自巡城,防範甚嚴。旋奉命巡山海關,上疏請罷管糧通判,以部郎督糧,責督撫大臣校閱邊卒,協力共濟。他在山海關整頓邊防,頗見成效。嘉靖四十四年巡按湖廣。同年,世宗欲南巡,將耗資億萬,內閣首輔徐階無法勸阻。陳省上疏說楚中災疹異常,民心浮動,將欲作亂,恐生不測,終於使世宗改變南巡之意。

  翌年,世宗死,穆宗繼位。陳省上書彈劾尚書霍冀、徐某、張方等人為迎合先帝,靡天下財力,當治。穆宗從之,處罰各人。隆慶元年(1567),陳省鑒於遼王憲

及楚王世子常冷橫行枉法,赴京奏劾。穆宗遂廢遼王,將其同常冷一起禁閉。不久陳省巡按廣西,又彈劾太監王本。翌年任京畿學政。隆慶四年,任大理寺少卿,後升任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提督操江,率舟師捕盜甚力。隆慶六年,入北京任右僉都御史協理院事。不久請求外放,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提督軍務。萬曆三年(1575)母死,回鄉守孝。萬曆九年,復任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提督軍務。在任期間裁文武冗員,上二十幾疏言楚中利弊,平定少數民族首領叛亂。以功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萬曆十一年,政敵彈劾他為張居正所用,遂被罷官。陳省回鄉途中游武夷山,因迷戀武夷山水,在接筍峰下築室隱居,名曰「雲窩」。與書院諸生講學自樂。同年,父歿,陳省回長樂奔喪,把父親未修完的《南陽陳氏族譜》續完。後又往武夷山隱居,建亭台樓閣,凡16處。陳省晚年遍游福建名勝,出資捐修荒祠、廢塔等名勝古迹。萬曆四十年逝世。

  陳省生平好讀書,善書法,遺著有《小史就正錄》、《日惕稿》、《四書詩經口義》、《心經》、《陰符經註解》、《名山紀述》、《武夷志詠》等,並批點《十七史》傳世。

陳謹: 字德言,號環江,光俗里營田(今營前)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舉,次年會試22名,殿試第一甲第一名,授修撰。陳謹文筆溫潤醇雅,指言時事不激不阿;平時除公務外,多閉戶讀書,不輕易與人交往,受到考官徐階的器重。曾奉命冊封藩府,調命後至,被外放任惠州推官。後改任南京太僕寺丞,不久改任尚寶寺丞,轉授南京國子監司業,升中允。

嘉靖四十四年,任會試同考官,丁父憂在家,因家人和士兵鬥毆,出面調解,因孝服在身,士兵沒看出他是朝廷命官,被亂棒打傷,卧病月余辭世,年僅42歲。葬營前洞頭山,後人稱為「狀元墓」。

陳謹死後,給事中岑用賓奏劾福建巡撫汪道昆「威令不行於士卒,白晝大都戕害近臣,宜罷道昆、治驕卒,以正法紀」。朝廷降旨罷汪道昆職,令巡撫陳萬言捕首惡把總曹一麟等人。曹一麟聞風逃走,這樁公案也就不了了之。遺著有《內製奏》、《國子講章》、《環江遺稿》。鄭世威: 字中孚,號環浦,陽夏(今首占村)人,弘治十六年(1503)正月初五日生。幼聰穎,閱書一遍能誦。嘉靖八年(1529)進士。適台省缺員,詔從新科進士中推選。諸進士都想方設法入選。世威說:「才離開文章,就想得台省御史之職。豈不有些急於仕進。」遂不往。初授戶部主事,出監通州倉。一日忽動思家念頭,上疏乞南徙,便於養親。未得旨,父死,丁憂歸。

柯尚遷: (1500~1582),原名文遷,字時益,號喬可,又號陽石山人,南陽(今柯百戶村)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五月初三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由貢生官邢台縣丞。尚遷通算學,於萬曆六年(1578)寫成《曲禮外集》,其中《補學禮六藝》附錄《數學通軌》,該書在日本廣為流傳,書中引有「九歌總歌法語」、「撞歸法語」、「還原法語」,對珠算方法作了詳細說明。書中還初定算盤圖式為十三位算盤。珠算起源於何時,眾說不一,但尚遷是第一個對珠算演算法及算盤圖式作全面敘述的人,對珠算髮展有突出貢獻。還著有《周禮全經釋原》12卷及附錄2卷、《三禮全經釋原》、《曲禮全經類釋》14卷。萬曆十年卒。

陳洵仁: (1355~1416),字思允,江田人,生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明洪武十八年(1385)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刑科給事中。詩學精深,立朝敢言,文章政事望重一時。父伯鼎,官英山教諭,以冤戍大同。洵仁以訟父冤遭嚴譴,削籍回鄉。

明洪武三十一年,邑侯王遵道具禮延聘講學於六平山東溪精舍。令泮生吳實、馬鐸、林應、周瑤、李馬(即李騏)、謝復進、高沂、高淮、陳全、林山喬等10人從之學,不數年相繼登顯貴(馬鐸,永樂十年狀元;李騏,永樂十六年狀元;陳全,永樂四年榜眼;吳實,永樂九年進士;謝復進,永樂十三年進士;高沂,永樂三年亞魁,丙戌會試副榜;高淮,永樂十五年舉人,善畫山水;林應,永樂七年貢生;周瑤,永樂十五年貢生)。邑之文風為之大振。著有《黃門集》,卒於永樂十四年(1416)。

王彬: 東隅人。唐中和元年(881)其祖父彥英隨族人王潮投奔王緒起義軍,後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南下福建。

景福二年(893)王潮任福建觀察使。王彥英頗用事,駐兵長樂,遂寓邑東芝山之麓。後王潮見彥英擁兵自重,想除掉他。彥英得知後帶領全家乘船漂往新羅(今朝鮮),投奔新羅王。時新羅境內爆發農民起義,高麗、百濟相繼獨立,新羅王朝僅保持東南一隅。王彥英和子仁喦(王彬父)以才幹得新羅王信任,相繼掌國政。王彬18歲時以賓貢入宋朝太學。宋淳化三年(992)詔賜進士及第,授將仕郎,乃上表陳情乞留本籍奉先塋,有旨歸籍長樂。當時京城權貴常派人到附近縣收買地方官,盤剝百姓。王彬捕獲行賄之人,治之以法。

此後,朝廷下詔,令親事官不得出京。後以秘書省著作佐郎任筠州通判。不久,升撫州(在江西)知州。時豪紳李甲、饒英恃財橫行鄉里,無惡不作。王彬到任後查出李甲罪證,將其斬首,並將饒英發配嶺南。百姓拍手稱快,全境肅然。後升任提點湖南刑獄,徙知潭州,入判三司戶部勾院,出為京西轉運使,徙河北。時部吏馬崇正自恃是章獻太后姻親,橫行不法。王彬揭發其罪行,得罪了太后,先後被貶放到京東、河東、陝西。後又復為三司鹽鐵判官,累官至太常少卿。

陳玉: 字汝良,沙京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授刑部主事。他執法公正,不懼權貴。時有廣東南海人龐尚鵬,自幼聘尚書王吉女兒為妻。王吉嫌尚鵬貧賤悔婚,女兒矢志不二。王吉遷怒,羅列罪名,控告尚鵬。陳玉查明案情真相,說:「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儘力為尚鵬辯冤,使其得以免災。後龐尚鵬巡撫福建時為陳玉建生祠。

陳玉擅詩。嚴嵩當政,亦能詩,時常與玉論詩,兩人對詩的見解相合。嚴嵩想拉攏陳玉為黨羽。時職方郎王尚學因得罪嚴嵩,被陷判以死罪。陳玉察悉內情,對嚴嵩陷害異己不滿,與同官袁福征、林大章竭力為王尚學辯解,王尚學得以不死,以戍邊處分。經此事件,嚴嵩與陳玉貌合神離。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名臣楊繼盛因劾嚴嵩,被嚴嵩陷害下獄。陳玉賦「幽居歌」,對楊繼盛表示同情,這樣,他同嚴嵩分歧更深。不久,陳玉即外放到饒州任知府。任內多行善政,百姓稱道。但因得罪過嚴嵩,任滿後即被罷歸。

陳玉回家鄉後,勤於著述,不苟言辭。為文才思敏捷,如泉涌不竭。其詩淡泊和雅,與明代詩文大家王世貞、高攀龍倡導的詩體不合。但王世貞仍看重陳玉的詩。王世貞輯《又五子詩》,陳玉列其中。

陳江,陳玉之子,太學生。時嚴嵩亂政,陳江率太學生17人伏闕上疏,曆數嚴嵩罪行,其耿直聲譽不亞其父。後以太學生選為光祿寺監事,遷江西高安縣丞。他以明朝開國元勛劉基曾任此官,建「景劉堂」,以示對劉基的崇敬。陳江任職6年,克己奉公,為官清白,屢受上司表彰。後升任知縣,政聲益著。一次,親自運糧餉至京城,請求減免百姓虛稅四千緡,當地民眾感恩不盡。後升任興國(今江西)州同。

高應松: (1212~1276),字篔畝,嶼頭人,生於南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應松少時端重有志,勤奮好學。理宗淳祐元年(1241)中舉人,開慶元年(1259)登進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廣德軍,召為國子監丞,擢禮部員外郎,翰林院權直。  理宗死,歷度宗,至恭帝趙。趙年幼,由太皇太后謝道清主國政。元統帥伯顏領兵攻宋,從襄陽順漢水入長江,沿江宋將不戰而降。德祐元年(1275),賈似道被動應戰,大敗於丁家州,元軍勢如破竹,長驅直入,於同年十二月進逼宋行都臨安,挾宋降。謝道清採納右丞相陳宜中之言,奉表求封為小國,命應松寫降表,應松泣辭。  德祐二年正月,謝道清屢遣使臣赴元營奉表稱臣求和,伯顏不肯答應,於是,又出傳國璽求降,令陳宜中出議降事,陳宜中卻棄位逃歸老家溫州清澳。伯顏發兵攻陷臨安,自涌金門入,朝中文武官員紛紛奔散,留者僅應松等九人。即日,被提升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令草降表,應松泣辭。接著,又改權工部侍郎,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應松謙辭之,趙手詔寫道:「疾風板蕩,始識誠臣。……當國亂身危之際,正主憂臣辱之時,人多偷生以自全,卿獨效死而勿去。……遂由冬官之職,徑擢斗樞之貳。……無事嗚謙,所辭宜不允。故茲昭示,想宜知悉。」但其時國勢已頹,獨木難支,南宋江山已無挽回餘地。  三月,伯顏虜太后、帝等北行,應松隨往,四月二十七日抵達大都北京,應松絕食不語七日,於五月初五日(端午節)殉國。宋地舉哀,郡邑並祀,葬溪湄山,明洪武間(1368~1398),謚其為「文忠」,奉旨贈「文忠」匾及「經緯全才,險夷一節」聯。永樂間,知縣王遵道題其木主曰「不草降表忠節死國之臣」。著有《篔畝集》。

陳全: 字果之,江田人。明永樂四年(1406)進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編修。陳全為人至孝,入翰林院幾天後即上疏請求回鄉探母。他回鄉後作貞壽堂侍奉母親,鄉人稱道。

陳全回京後參加編修《永樂大典》,此書修成後,又參加編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永樂十五年朝廷公布上述三部著作,陳全升任侍講署翰林院事。陳全工五言律詩,作詩崇尚韋應物、柳宗元。母喪,陳全強撐病體回鄉奔喪,行到南京病逝。著有《蒙庵集》。

錢四娘: 岐陽人,世人以四娘尊稱她。生於宋天聖年間(1023~1032),家資殷富,立志興修水利,造福後人。當時莆田縣南洋平原的田地,靠橫塘等6個塘儲水,灌溉田地1200頃,水源主要來自城南的木蘭溪。木蘭溪東流入海,海潮可溯溪而上,因此鹹水摻雜其中,不利灌溉。而且木蘭溪雨季水量很大,旱季水量小,因此南洋平原雨多則澇、雨少則旱,農民深受其害。

錢四娘決心在木蘭溪上修陂(水壩),以解民困。她湊足十萬緡錢,於治平元年(1064)往莆田木蘭溪勘察陂址,選擇在溪上流將軍岩前(樟林)截流築陂。她的義舉使當地百姓深受感動,男女老幼主動參加築陂勞動。錢四娘規定民工每日工錢十八緡,可以自取,民工們無人貪心多取,工程得以順利進展。錢四娘在築陂的同時,又從鼓角山西南開鑿水渠,引水灌溉南洋平原田地,經過三年艱苦勞動,木蘭溪水利工程完工。陂成之日,錢四娘設宴慰勞民工。忽然溪洪暴發,陂被沖毀,她見眾人心血毀於一旦,悲痛萬分,投水自盡。

錢四娘死後,當地民眾深感其德,將他葬於白湖龍坡上,建「香山宮」奉祀,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錢四娘的傳說。在木蘭陂建錢妃廟,紀念錢四娘首創木蘭陂之功。

陳文沛: 原姓林,字維德,井門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授工部主事,升工部郎中。正德十六年有人建議修建蘇松水利工程,歸工部尚書李充嗣管。世宗即位,派陳文沛和顏如瑋輔助李充嗣開白茅港。白茅港從常熟縣東倉開至玉雙廟,全長17392丈。又疏浚白茅港上流各湖,使白茅港不致淤塞。在這浩大工程中,陳文沛兼疏浚吳淞江,歷時六個月竣工。後來海鹽塘被海水淹沒,朝廷又命陳文沛督修。陳文沛在督修天闕諸塘時,發現壘石多縱砌、少橫砌,因此容易被海水沖毀。他命工匠壘石時縱橫交錯。陳文沛勞苦數月,共督修新舊海堤一千三百丈,而從未收受有司饋餉。陳文沛又受命監督邊防儲備,以功奉詔增加俸祿,出知撫州府,調知蘇州府。後歷任山東按察司副使、陝西行太僕卿。陳文沛性情剛直,朝臣楊一清、胡世寧、李承勛等都薦其可用,但吏部尚書汪鋐因私怨排擠他,於是罷官家居20餘年。  陳時範字敷疇,文沛子。明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時范為人清廉謹慎,有其父風範。任戶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出任四川夔州知府。當地人受命為建宮殿採伐木材,困苦不堪。陳時范了解情況後,上疏為民請命,請求蠲免,使幾千戶人家擺脫困境。後歷官雲南按察使,左、右布政使。於薪俸外,一無所取。父子同祀於鄉。

陳公榮: 字子華,江田人,年輕時入太學,宋末戰亂,回鄉隱居。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兵攻入南宋都城臨安,俘宋恭帝。公榮聞訊,傾家產募兵抗元,共集義兵千餘人。同年五月,益王趙昰即帝位於福州,以文天祥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公榮帶兵謁文丞相,文天祥薦授福清知縣。  同年十一月,元軍南下福建,宋帝南逃。景炎二年(1277)六月,泉州招撫使蒲壽庚降元,使在廣東潮州的宋帝失去屏障。宋將張世傑聞訊急率兵攻打泉州,陳公榮亦率子弟千人赴泉州會同張世傑討伐蒲壽庚。陳公榮率兵與蒲壽庚軍大戰於鳳凰山下,不料元軍大隊人馬趕到,陳公榮部隊被衝散。時公榮子宗傳、侄老成往來救援,子弟兵戰死173人。陳公榮從戰陣中突圍,歸隱故里,臨終前告誡陳姓族人,不得仕元。終元之世,江田陳氏家族無人附官籍。

林鼎復: 字道極,一字天友,坑田人,清康熙初年,經大將軍范達禮推薦,授常州通判。在任九年中,經常領運糧食進京。他看到各地獨自運貨,十分不便,便向朝廷建議:「糧食專運,人力浪費,且十分不便。如果能統一併付漕運,每年可節省十餘萬緡。且民間漕運,苦於關兵為難,如果運送官糧,則可省去許多麻煩,這樣官民兩便,漕運者必樂意承運,事可兩全其美。」戶部尚書認為此事可行,奏請朝廷批准。糧食由漕運後,公私兩便,雙方均得利,這種制度一直延續下去。後兼攝知縣事。時值朝廷對西南用兵,徵用糧食等軍用物資。鼎復辦事迅捷,權宜行事,被人議為辦事出格而落職。

鼎復為人重友誼,工吟詠,善書法。友人黃帥先曾任參軍,但年老時無法自給,鼎復備舟將其接至家中。又為其死後治喪,並供給黃帥先兒子就讀,為其二個女兒婚嫁,受到時人稱讚。後逝無錫行館。

陳登: 字思孝,號石田,江田人,陳仲進子。明洪武三十年(1397)以儒士薦授羅田縣丞,調蘭溪浮梁。房安任江西按察使,屬吏都懼其威嚴,而獨禮待陳登。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下詔選能書者入翰林,給廩祿。陳登與沈度、滕用亨同被徵召,預修《永樂大典》,但仍給丞祿。

陳登博覽經史,尤精於六書。凡周秦以來石刻殘缺無可考者,他都能考分辨出來,十有七八是正確的。他所搜集碑碣的數量,為歐陽修、趙明誠之後所僅見,當時滕用亨工篆籀,認為天下無人勝他,自恃年高居傲不恭。陳登從容與他談論許氏說文幾十事,用亨嘆服。後陳登任中書舍人,凡國家稽古製作用篆籀文,多由陳登書寫。陳登於課餘秉承父志,撰修《南陽陳氏族譜》,約於永樂十五年修完。

林安上: (1085~1133),字民瞻,號歸愚,慎思八世孫,嶼頭人。宋大觀四年(1110)釋褐,官授將士郎、饒州司法。當年改授常州教授。政和五年(1115)任國子博士。六年任宣教郎。七年兼高麗博士、特授承議郎。八年任江東路提學事,十一月轉任監察御史。  宣和元年(1119)五月任吏部考功員外郎,八月,任吏部員外郎。宣和四年任廣東轉運副使,因丁父憂未到任。宣和六年十一月,守孝期滿,再任考功員外郎。  靖康元年(1126),任成都府提刑,九月,任司農少卿。因在東京善利門交領金人絹遲慢事,十二月降朝奉郎,當月敘復朝散郎。建炎元年(1127)七月任司農卿。翌年六月除左史起居郎。十一月,因隨駕賞轉左朝奉大夫,同月廿五日,任秘閣修撰,福建路兵馬鈐轄安撫使,權福州軍州事,招為駙馬。十二月到任時縉紳榮之。建炎三年正月,因彈劾宰相汪伯彥、黃潛善誤國,降職直龍圖閣,閏八月,又因彈劾汪、黃而落職,以朝奉大夫主管亳州明道宮。翌年十二月遇赦,復直顯謨閣仍主明道宮。  紹興元年(1131)遇赦,復直龍圖閣,次年九月依直龍圖閣,任廣東道經略使,未上任致仕。自號歸愚翁,退居青山下建林寺,吟詠性情有七闋詩,以見志,著《莊子貫珠》58篇與雜著、詩詞、表詔、誥制等20卷藏於家。紹興三年七月廿六日病逝於建林寺,享年49歲。民為立祠堂於青山下建林寺,每年春秋祭祀。  安上首倡開鑿蓮柄港水利工程,傳為千古佳話。

柯尚遷: (1500~1582),原名文遷,字時益,號喬可,又號陽石山人,南陽(今柯百戶村)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五月初三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由貢生官邢台縣丞。尚遷通算學,於萬曆六年(1578)寫成《曲禮外集》,其中《補學禮六藝》附錄《數學通軌》,該書在日本廣為流傳,書中引有「九歌總歌法語」、「撞歸法語」、「還原法語」,對珠算方法作了詳細說明。書中還初定算盤圖式為十三位算盤。珠算起源於何時,眾說不一,但尚遷是第一個對珠算演算法及算盤圖式作全面敘述的人,對珠算髮展有突出貢獻。還著有《周禮全經釋原》12卷及附錄2卷、《三禮全經釋原》、《曲禮全經類釋》14卷。萬曆十年卒。

陳容: 字公儲,自號所翁,西隅人,博學善畫。宋端平二年(1235)進士,授溫州平陽縣令。他在任期間辟道路,通溝渠,議賑糴,修學宮。嘉熙年間,任通判臨江州事。宋理宗聞其才名,入為國子監主簿,官至朝散大夫。賈似道欲招致幕下,陳容對賈似道當權誤國不滿,每至酒酣即卑侮之,似道亦敬而不怒。終不為賈似道所容,出知興化軍。  陳容詩文豪壯,尤善畫龍,神態欲活,世傳所翁龍是也。他畫龍富有變化,潑墨成雲,噴水成霧。他常在醉後用巾沾墨信手塗抹,然後用筆略加修飾,畫成的龍隱隱約約,神妙無比,在宋寶祐間(1253~1258)名重一時。年老作畫筆力,愈益簡易精妙。  《石渠寶笈續編》中有《六龍圖》1卷,即為陳容所畫。其中有皇帝和大臣題詞以及陳容自題的古詩一首。此外,還有《載雲觀六逸圖》、《霖雨圖》、《墨龍圖》、《九龍圖》、《雲龍圖》等作品,均有題詩。

吳實: 字仲美,龍門人,本姓林,慎思裔孫。明永樂九年(1411)進士,授御史。

吳實忠於職守,遇事敢言,不避權貴,正直無私,時稱「吳鐵面」。一次,處州(浙江麗水)民眾因爭相挖礦,互相攻擊,以致許多人被捕入獄。此事告到朝廷,朝廷派吳實前往決斷。吳實到處州後,微服出訪,詳細了解案情,妥善解決了紛爭,釋放無辜者一百多人。

奉天殿遭災,明成祖下詔求直言,吳實應詔言六事:「惜民力,節財用,重爵賞,慎刑罰,擇賢才,嚴考課。」都切中時弊。歷官至廣西按察司僉事。享年93歲。著有《朴齋集》。 黃瑀: 字德藻,長樂青山下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生。少時刻苦為學,因家道貧寒,上街賣曲(釀酒、制面的發酵劑),也隨帶書籍抽空攻讀。宋紹興八年(1138)中進士,補饒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帶)司戶參軍。提點鑄錢官想賣掉鑄幣工人的餘糧,從中牟利,黃瑀堅決不答應。提點勃然大怒,想以法律條款來懲戒他。然而,百姓稱讚黃瑀政績,提點深感慚愧,反而推薦黃瑀,黃瑀深謝不受。

馬鐸: 字彥聲,一字梅岩,嶺前人。馬鐸少時從鄭宣學《禮記》,聰明非凡,能下筆成文。明永樂十年(1412)中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深得明成祖信任。永樂十一年和十五年,明成祖二次去北京,留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都命馬鐸輔太子。馬鐸對於公事,無論勞苦、艱險,都敢獨自承擔。太子朱高熾屢次對翰林學士楊士奇說:「馬鐸可謂質實無偽者矣。」因此公務多由馬鐸代行。

馬鐸為人耿直,辦事敢於負責。自奉儉約,且樂於助人,遇人危急必給予救濟。他天性孝友,其弟亡過入土、安葬,他哀慟不已,對兒子說:「他日葬我必於此,吾兄弟生死不違也。」馬鐸業餘以讀書、鼓琴自娛,喜歡住在山林勝景的地方,名其書室為「梅岩」,後自號梅岩。永樂二十一年病逝,葬於岱西龍台山。

李騏: (1377~1425),原名李馬,字德良,沙京人,明洪武十年(1377)生。父長孫,字元善,為人樂善好義,鄉中凡有貧窮不能出葬的,皆出資代辦。還舍田浚溝,以利眾人灌溉,並重修一道舊圳,名為興利圳,鄉人深感其德。明永樂十五年(1417)李騏鄉試第一。翌年會試及廷試又第一。

明成祖傳旨召見新考中進士時,在他的名字旁寫個「其」字,遂改名騏。授翰林院修撰,賜銀帶朝服,榮極一時。李騏極為孝順,侍奉繼母尤為恭敬。永樂二十二年李騏重病剛愈,恰明成祖晏駕,他即到朝中痛哭。有人勸他應注意自己的病,他說,我受厚恩,不能有所報答,若不能一哭以報君臣之情,將抱恨終身。洪熙元年(1425)李騏繼母死,他抱病回鄉奔喪,同年十月卒於家,葬於沙京龍窟山。大學士楊文敏深器之,惜其不永年,為志其墓,祀於鄉。

林廷選: (1450~1526),字舜舉,號竹田翁,竹田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任蘇州推官。蘇州位處要衝,商賈舟車雲集,訴訟案件很多。林廷選到任後,妥善處理各種案件。陸士能因被誣誤殺人命,長期關在獄中,經廷選詳細審案,冤屈辯白,釋放回家。屬縣有個叫鄧珙的連年告發人犯罪,以致數百人被捕入獄。這些人不服,幾經上訴,無法解決。江蘇巡撫王恕聞廷選之名,命他審案。廷選見事關重大,細審明察,辯明為冤獄,將情節上報王恕。王恕對廷選短期內探明案件,十分驚訝,親自登堂審察,果然事事正確,不禁嘆服,對廷選大加讚賞。當地百姓作《青天謠》歌頌廷選的功績。

弘治元年(1488),朝廷以廷選才幹出眾,準備提拔他,他因母親去世回鄉守孝。孝滿升任監察御史。巡按廣西,屬夷寇犯平樂府,討平之。他還彈劾幾個不稱職的武官和郡守。朝廷嘉其戰功,賜以金幣,遷浙江僉事,轉浙江副使。弘治十八年,林廷選升任廣東按察使。廣東民眾打官司,他都能以公正的判決解決爭端。正德四年(1509)林廷選升任江西右布政使司,正德五年轉浙江布政使,不久遷大理寺卿、南京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廣西上思州原為土官治理,明政府實行「改土歸流」後,由政府委任官吏管理。夷目黃錙等人聚眾攻州府,欲奪官印。廷選派兵討平叛亂,捕獲黃錙,把他關進潯州監獄。不久黃錙越獄逃走,召集舊部再度叛亂,廷選又帶兵捕獲黃錙。正德八年廣西李天寶等人聚眾作亂,林廷選帶兵討平叛亂。廷選總督兩廣軍務五年,熟知兩廣各地險要地形,對少數民族首領親近知情。他對叛逆者先予招撫,不服招撫的才用兵討伐,並嚴戒濫殺。五年中,廷選先後斬擒教化叛亂者23000多人,對安定兩廣形勢起了重要作用。朝廷厚賞廷選,廷選幾次上疏辭官,都未獲准。正德十年,升任南京工部尚書,又上疏辭官,獲准。他辭官回鄉居住十幾年,清廉自守,建祖祠,置祭田,還置義田,救濟族中貧困的人。嘉靖間卒,享年77歲,死後詔贈太子少保,賜祭葬。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民國大人物的白話詩
[聆聽音樂史.人物]格里高利聖詠曲--- 賓根的希德加
三、道教的流派及代表人物(三)
我只是個非著名獸醫,你卻讓我做新媒體的CTO!

TAG:人物 | 古代 | 古代人 | 長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