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定古玩
08-13
收藏古玩,最緊要的前提是鑒別新(今)舊(古)真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有對古玩認知的「眼力」。對於一般的收藏愛好者來說,無論是出土的還是傳世的古玩,目前的識別方法仍是靠「眼」來觀察。如同計算機信息庫儲存信息數據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到分析的結論一樣,眼見過的古玩實物多少,也會存儲到你記憶的腦庫里,並形成你鑒定真偽、辨別年代的經驗。因此眼力高低與見識多寡也往往成為衡量古玩收藏家或愛好者「專業水平」等級的重要標準之一。所以說,見識見識,見到過才能認識、識別,少見就會多怪。 「見」的途徑很多,如翻閱各種彩印逼真的圖片、參觀博物館、上網,這些為間接之見。逛市場、考察窯址、藏友間相互觀賞藏品,這些為直接之見。前者猶似水中月,鏡中花,可望而不可及,對提高鑒別水平起輔助作用。後者為眼耳口鼻手的切膚之驗,對提高鑒別水平起主導作用。前者的印象與後者的體會是不能同日而語的,而我則更重視對後者的感悟。如何鑒定古玩俗話說:「亂世藏黃金,盛世興收藏。」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然而,最令廣大收藏愛好者煩惱的是,市場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難辯,有人甚至將多年積攢的巨資付之東流。據省文物專家介紹,眼下在文物市場上流通的古玩相當一部分為贗品。古玩收藏愛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難免上當受騙。那麼,怎樣才能擺正心態,游刃於古玩市場而不上當受騙?日前,記者進行了一番探究——「仿古」與「作偽」是兩碼事3月初,記者走訪了數名省內知名的文博專家。提起古玩造假,專家們一直認為,首先要分清仿古與作偽的異同。所謂仿古,是指後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製出來的品種。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為了學習前代和別家的長處,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在當時便有其他的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二是慕古,即對古人的崇敬和欽佩。從古至今一直就有仿製古玩的風尚。而偽作品一般出現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礎上進行重新加工,採取後加彩、後加年款、磨底、重組、作舊等方法,冒充真品。這種以追求純商業利潤為目的的偽造,早已脫離了仿古,就是作偽。專家認為,仿古品與作偽品雖都不是真品,但在價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萬曆年間仿製的宣德爐為例,其價值雖不如宣德爐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價值。而現代仿製的「宣德爐」,其價值當然大打折扣。為了便於閱讀,記者特地將古玩收藏分為四大類,一一請專家加以評說,希望能給廣大收藏愛好者敲響警鐘。揭秘之一:仿製瓷器真假難辨瓷器作偽的手法多種多樣,讓廣大的收藏者防不勝防。一位已在收藏業內浮沉十年的賈先生為記者詳細說了其中關節。為了收藏瓷器,他沒少「交學費」。根據老賈的經歷以及省文物專家的分析,記者大體將瓷器作偽分了幾類。1、新瓷老鋦老賈第一次上當,就是花高價買了這種贗品。當時經驗尚少的老賈,在北市古玩市場上發現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確定瓶上的鋦子(用來連接器物的金屬兩腳釘)是元代的,便認為這個瓶子也是元代的。後來,找專家鑒定才知道是假的。專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鋦子將碎片連接在一起,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作偽手法。一般收藏者確定了鋦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斷瓷器的年代,上了仿製者的當。由於仿製容易,明代的鋦子現在市場上能賣到幾百元一個。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賈與幾個朋友一起去農村「搜寶」。當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兒上有貢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窯的非常相似,覺得比較有收藏價值,就買了下來。回來後和朋友仔細研究才發現,碗底兒處有一圈膠,說明這個碗的底兒是粘上去的!」專家解析:這種方法也比較常見,因為瓷器底上的印記落款很難仿製,所以一些仿製者從破損或者不具備很高經濟價值的瓷器上將舊底切割下來,與仿製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燒製成新的瓷器,再賣給經驗不豐富者。3、加彩「2003年,我從朋友手裡買了一個清康熙時期的五彩人物紋瓶,因為清代人物圖案瓷器傳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數的大價錢。去年,家裡著急用錢拿到拍賣行,人家說是假的,人物是新畫的。」專家解析:加彩這類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將無紋飾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繪,重新燒制而成;補損成新,即將古舊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處填上硬彩花飾,以此掩蓋破損而成。但採用這種手法的並不太多,一是重新燒制時反而容易將瓷器燒壞,第二古舊的真品素瓷並不容易找到。4、高模擬瓷據專家介紹,高科技手段被運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偽登峰造極、自成體系。比如,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做出的東西和原物一模一樣,而硅橡膠翻模技術的運用,使仿品上的花紋與原物沒有任何差別。面對這樣的高模擬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鑒別能力,也很難分出真偽。揭秘之二:書畫市場魚龍混雜古畫名作歷來是人們追捧的對象,也是進行藝術品投資的一個好項目,更是歷朝歷代造假作偽者的主要目標。魚龍混雜的書畫市場既是收藏愛好者淘寶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張先生對古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他走到哪兒都喜歡找找古書畫,一些愛好收藏的朋友給他取了個綽號「尋畫人」。據原故宮博物院院長支運亭介紹,張先生手裡有上百幅比較珍貴的書畫,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書畫作偽的方法基本可歸結兩大類:其一是完全作假,即運用勾、填、臨、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筆法、構圖特點進行「創作」。此類方法因經常露出作偽者的筆意風格,破綻較為明顯。但有些完全憑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書畫風格如何,因為無法對證,反而容易騙人。其二是利用原畫本身作假。多採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將原作改頭換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這類作假的技術處理一般由裝裱、修復的藝匠高手與畫商或作偽畫師合作完成。有時真假相摻,讓人不易分辨。例如將通景條屏拆成單幅,手卷割成數段;或以大改小,雜湊冊頁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掃描,製作的假畫,雖不易辨別,但在市場上非常少見。揭秘之三:偽造古玉濫竽充數玉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徵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國人眼裡,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範疇,而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寄託。造假者也正看中了這一點,打起了歪主意。記者以打算入行學習經驗為由,經朋友介紹,來到了皇姑區的一個小院,見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雖然他看起來也就三十多歲,可圈兒里人卻都叫他光叔。據說光叔的「獨門秘笈」是作舊。在古董行里,作舊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舊的技術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專,活兒細。讓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舊能力高低的惟一標準。「這是個是『雛兒』,什麼也不懂,您給說細點兒。」帶記者來的小朴向光叔解釋著。光叔拿器桌上的一個佛頭給記者看:「咋樣?」「雕工出眾,頗有神韻,但一看就是新作出來的。」記者乍著膽子,照小朴教的對光叔說。光叔看來挺得意:「哦,眼力不錯,你再看看這個。」「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記者發矇,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頭,和剛才的是一樣的,只是處理了一下。」接著,光叔講了「造」古玉的兩個主要方法,一個叫「包漿」,一個叫「沁」。「包漿」可以用個通俗的例子來解釋。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鋤頭木把,會形成一層光澤。這種光澤潤厚自然,和木柄渾然一體,溫滑如玉,這就是「包漿」。「包漿」短時間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種油漆、塗料能表現出來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柜子、老椅子,凡是被經常觸及、摩擦的部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包漿。新玉想要有包漿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兩個月才能達到效果。「不瞞你說,剛才你看的佛頭我晚上睡覺都摟著。」光叔詭秘地說。「沁」比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東西,會在埋藏地下的歲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質(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質)會逐漸沁滲到這些東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認的痕迹。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屍棺中或屍棺旁的器物特徵)等。即便是沒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夠上年代,也會出現自然環境留下的沁,這種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準的。仿造沁主要有烤舊和使用化學物質兩種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紅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燒做假水沁等等。據光叔說,識別玉的新舊一方面要看它製造時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蝕情況,看玉色。近現代製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時做得很像,但總是有區別。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顏色同我們所知道的標準作品顏色不一樣,那就要認真分析這種顏色是我們所未知的古玉沁色,還是人工做舊,以此來判斷作品的新舊。揭秘之四:假青銅器蔚為大觀公元前21世紀,商周奴隸制社會,青銅禮器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對於收藏界來說青銅器從來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幾十件瓷器、木器、字畫的藏家並不少見,而收藏幾十件青銅器的人屈指可數。隨著人們對青銅器認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青銅器,有了市場,作假者便乘虛而入。記者就這個問題採訪了青銅器收藏家黃德先生。黃先生根據自己多年的收藏經歷,將青銅器作偽總結出四種方法:鑲嵌法。將新做的青銅器用酸作舊,再用從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銹鑲嵌在銅器上,這種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慮老銹、不看器型的初級收藏者。鑲嵌老銹一般都選在口沿、紋飾、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這種作舊的鑒別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銹,而要整體上去鑒別器物真偽。而且,只要仔細把玩,就會發現銹會很不自然地脫落,所以比較好認別。後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沒有紋飾,後來刻上了花,雕刻細緻入微。這種器物的鑒別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沒有包漿和銹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漿肯定被破壞。另外,什麼時期的紋飾應該有什麼時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戰國時期的紋飾,肯定是張冠李戴。殘器湊整器。在市場上,器型古怪的東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殘器拼湊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個鬲;把盆子改成爵等。這種作偽的方法在市場上見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東西時,買家一定要小心。新胎貼老皮。做成一個新器物,用老皮根據真正器物的花紋刻出來,刻出和老青銅器一樣的東西貼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這種器物就要看胎里銹色和外皮銹色是否一樣。專家建議:求寶應有平常心針對廣大收藏者應如何面對紛繁複雜的古玩市場,省文物專家建議,收藏者本身不應抱有僥倖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總想揀個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為了養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贏利為目的,這樣也不符合收藏的規律。並且這種僥倖心理就是給作偽者提供可趁之機。此外,書本上的理論鑒定知識,與實際還有很大差距。不要認為自己讀了一些有關鑒定知識方面的書籍,就基本可以辨別出真偽了,首先所讀的書籍其準確度有多大無法確定,一些書籍上用的都是贗品的照片,這樣就會對閱讀者產生誤導。其次,一件古玩如果沒有親自拿到手上看幾遍,在感性認識上就永遠有差距,很容易根據片面的經驗做出錯誤的判斷。
推薦閱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淘盡古玩 (文房·筆詵)36
※玉石類器物鑒定的要點 ——古玩資訊
※淘盡古玩【清宮舊藏古玩(六)】
※古玩私下交易陷阱手段套路大揭秘多學習不被騙
※誰在攪渾古玩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