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俗史64 減損再減損的司馬懿
中古史__曹魏穩步上升,蜀漢上不去、東吳下降了
上集講到諸葛亮病逝了,但他生前給後主劉禪的奏表中,肯定了蔣琬、費禕、姜維的擔當能力。並舉薦丞相長史楊儀為中軍師,軍司馬費禕為後軍師,中監軍姜維為軍司馬。
然後諸葛亮臨死前又安排楊儀領兵,前軍師魏延和中監軍姜維斷後。
但魏延是當時蜀漢第一名將,不聽楊儀的調度,領本部兵馬跑前面去了;所以司馬懿領兵追擊時,楊儀便領兵回擊,並詐退了司馬懿。
而魏延進入漢中以後,又領兵攻擊楊儀的大軍,老將王平呵斥魏延手下兵將,魏延的兵將紛紛後退。馬超的堂弟,平北將軍馬岱趁機一刀斬殺了魏延,並把魏延的人頭獻給楊儀,一場危機被化解了。
於是楊儀領兵回到成都,劉禪就說,「任命丞相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攬政務,任命楊儀為中軍師,費禕為後軍師,姜維為右監軍。」楊儀一聽,很不開心。
這時曹叡是最開心的,並說,「諸葛亮死了,蜀漢就不足憂慮了,東吳孫權自然也折騰不起來了;大將軍司馬懿功不可沒,拜為太尉,掌管全國軍事。」
然後曹叡又說,「洛陽宮太破舊了,徵召全國的工匠,修建洛陽宮;徵召全國14__18歲,精通琴棋書畫的美貌女子,都送到宮裡來。」從此曹叡大多時間都沉浸在美女花叢中了,這對儒雅好面子的曹叡來講,身體能受的了嘛?所以就沒多少精力關心政務了。
於是司空陳群等人不斷上書勸諫,他也很少採納。其實曹睿的才能超過曹丕,選賢任能沒的說,決斷大事的能力甚至超過曹操,要不後人怎麼給他的謚號是明帝呢?但諸葛亮死後,他的危機感沒了,就放縱自己了,開始任性了;好在他任用的官員都很稱職,政務和農桑生產一點沒耽誤。
而蜀漢後主劉禪這時的壓力很大,因為諸葛亮剛死,他很不適應,總覺得少了主心骨一樣,不久他便命令說,「拜蔣琬為大將軍,整治軍隊,同時兼管尚書事務,升費禕為尚書令。」
楊儀一聽,就更不開心了,就有怨言了。並對費禕說,「當初丞相剛死時,我如果領兵投降曹魏,至於像現在這樣不受重用嘛?」
那費禕敢不上報朝廷嘛?於是楊儀被關入大牢,然後就自殺了,你看怨氣害人吧。
而這時曹叡的宮女已超過千人了,宮中女官的俸祿,幾乎和大臣差不多了,並幫他批閱奏章,只有重要的奏章才請示曹叡批示;那你說大臣們能幹嘛?
於是廷尉高柔和少府楊阜等人,都不斷上書勸諫,但效果仍不大。
不久司空陳群去世,他是曹魏時上書進諫陳述治國得失最多的人,曹叡被閃了一下,於是下詔說,「各位公卿,你們每人再推舉一位德才兼備的人,我要再選出一位名臣,魏國的名臣可不能少啊!」
最後司馬懿推選的兗州刺史王昶當選,也成為一代治國名臣;說明曹叡和司馬懿選賢任能的水平都很高。
幾年後,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打敗了討伐他的曹魏軍隊,然後自立為燕王,並引誘鮮卑人掠奪北方邊境。
曹叡急忙從長安召回司馬懿,並說,「太尉,公孫淵也是個大禍患,平定他就靠你啦,我已經為你準備了4萬步騎兵。」
朝中有的大臣就說了,「休養生息不能變啊,一般和蜀漢及東吳打架,才出兵4萬以上,征討遼東出4萬兵馬,太浪費了;何況關中還養著幾萬兵馬,軍費恐怕不夠啊!」
曹叡說,「4000里遠征遼東,沒有實力怎麼行?不應斤斤計較軍費;司馬太尉,這次出征往返要多少天呢?」
司馬懿說,「以公孫淵的才智,他估算不出雙方實力的差距,所以他會選擇動員所有的力量抵抗;那麼攻佔百日,休整60日,往返路上200日,一年時間足夠了。」你看司馬懿用兵精細吧?曹瑞明斷能力強吧!
於是司馬懿率領大將胡遵、牛金等人,領大軍就出發了;劉禪得到報告後就說,「曹魏發生了內亂,這是天賜良機;現在加封蔣琬為大司馬,可以開府治事。你應嚴整治軍,在漢中做好出兵的準備,等到東吳舉兵伐魏時,我們東西配合,共同攻打曹魏。」
不過東吳這幾年可不太順,上次被諸葛亮忽悠,調集10萬大軍北伐,那可是東吳的國力上限了。因為東吳就揚州的農耕接近中原的水平,荊州及江南那幾個郡很落後的;而交州(越南和廣東)在當時更落後,連兵都征不到;所以那10萬兵大多都是江東那百多萬人里出的,那能不影響農耕生產嘛?花掉的軍費要幾年才補回來呢?
而孫權當了皇帝以後,又派一萬軍隊到台灣佔地盤兒,也賠錢,因為當時台灣只有幾萬流民;孫權與遼東太守公孫淵合作,也被騙了許多錢。最主要他開始重用中書郎呂壹,審核大臣奏章時咬文嚼字,陷害了許多人,弄得人人自危,連陸遜等大臣一談起呂壹來都傷心流淚;那吳國的政務能好嗎?
而且孫權越來越自負,也做不到從諫如流了,連太子孫登的規勸也不聽,結果被呂壹禍害了幾年才反應過來。
等孫權殺掉呂壹後,也覺得這幾年做得不好,於是說,「各位公卿,都討論一下,如何改變政治措施才能提高國家的實力?」
路遜就說,「國以民為本,強盛取決於民力,財貨也出自民眾;如果不想辦法讓國民得到利益,卻想讓他們為國效勞,實在難以做到;請陛下多安撫賑濟平民,用不了多少年,國力自然就上來了。」
但孫權表面上同意路遜的建議,心裡卻很反感,所以並未採取多少有效措施;而當時江南的條件很差,開墾荒地的成本較高,普通國民很難作為的;這就說明修為不夠時,權力大的人越老越自負;所以這時東吳的國力,是逐漸下降的。
不久,司馬懿打敗並殺死公孫淵,徹底平定了遼東,果然不到一年;可當他班師走到離洛陽幾百里時,連續接到五道詔書,於是急忙乘坐最快的馬車,連夜趕回到洛陽。
曹叡拉著他的手說,「我忍著沒死,就為了等你,因為有後事相托。」
然後招來齊王曹芳(曹睿沒兒子),並指著曹芳對司馬懿說,「就是他,你不要看錯,要與曹爽一起輔佐他。」然後立齊王為太子,隨後,曹叡就死掉了,年僅36歲。
所以說啊,放縱自己的身體,身體就放棄你。
於是8歲的曹芳繼位,尊稱郭皇后為皇太后,加封曹爽、司馬懿為侍中,一起管理朝中政務和軍事;然後把曹叡正修建的宮殿都停了,說明曹魏的主流思想,還是重視經濟,節制資本,休養生息為主的,對吧?
這時曹爽、司馬懿,各領3000近衛軍輪流值守宮中護衛的,而且皇帝的詔書也是由他倆把關的;但曹爽是大司馬曹真的長子,那是魏氏宗親,自然影響力更大一些,想法也更大膽;不久就尊司馬懿為太傅,逐漸奪了司馬懿的兵權,並把自己的幾個弟弟和親信全部安排在重要部門,就控制了禁衛軍,就開始專權了。
司馬懿並沒想到曹爽下手這麼快,但他一生謹慎,自然能沉穩應對。
不久,孫權集結了幾萬兵馬,與蜀漢大司馬蔣琬約好,趁曹魏新皇帝繼位,北上伐魏。並派大將全琮和諸葛恪攻打淮南、大將朱然攻打樊城。
於是司馬懿上奏說,「吳兵入境沒什麼可擔心的,關鍵是有大臣和邊疆士兵在一起,鼓勵他們安心堅守,讓老臣去吧。」那曹爽當然不會反對了。
結果司馬懿前後兩個月就打敗了東吳軍隊,在朝中的威望更高了;而他反而更謙虛低調了,並經常對手下將領們說,「人最忌諱的就是自大、自滿,位置越高就應當減損再減損,也許可以免除禍患的。」
從此司馬懿很少留在京城,經常巡視邊境的駐防,因為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能文能武,經常襲擊魏軍。
結果這一巡視就有了想法,就上表推薦尚書郎鄧艾到淮南考察屯田計劃。
鄧艾考察以後就說 ,「 太祖從大破黃巾時就實行屯田,所以能制勝四方;如今主要軍事行動都在淮南,每次大軍出征時光轉運糧草的士兵就佔了一半,耗費幾億錢;如果淮北用2萬人屯田,淮南用3萬人屯田,1/5的人輪流休息,就有4萬人常年屯田防守,同時再挖渠、灌溉開通漕運,那麼6年以後,光淮河屯田收穫的存糧,就可以供養10萬大軍用5年,那時再伐吳就容易了。」
司馬懿一聽,「你的屯田計劃非常穩妥,就這麼辦。」
於是曹魏的實力繼續上升,這是東吳和蜀漢比不了的。
蜀漢大司馬蔣琬呢?怎麼沒出兵呢?他在漢中屯兵駐守了好幾年,也派馬岱和姜維出征過幾次,但都沒什麼收穫;那諸葛亮都收穫不大,何況他了!
於是蔣琬又想沿漢水東下襲擊上庸(湖北十堰市附近),也就是當年劉封駐守的地方,並大造戰船,然後和東吳約好出兵,不過東吳出兵時他卻病了。
這時朝中官員也大多反對他出兵,並派費禕和姜維來勸他說,「順漢水而下出兵容易退兵難,不是上策。」
於是蔣琬、費禕、姜維商議後上訴書說,「涼州地勢險要,能進能退,又容易得到胡人的響應。最好命姜維為涼州刺史出兵西北,我領兵駐紮在涪縣,做他的後援。」
你看,轉了一圈又回到諸葛亮的戰略方向上了,這就是三個臭皮匠趕上諸葛亮的故事。但諸葛亮的以攻為守,他們並沒有完全領悟到,;而姜維掌權後極力用兵,也把自己玩砸了。
通過以上的事件,可以看出三國當時的大趨勢。魏國人才多的是,農桑生產抓得好,國力不斷上升;吳國孫權開始自以為是,亂用人,所以朝政有點亂,耽誤了農桑生產,國力開始下降;蜀漢政治穩定,農桑生產沒耽誤,但人才跟不上,國力增長有限。
也就是說,此時的蜀漢大臣們沒有成熟的戰略預判能力,因為主要的大臣都出自丞相府,自然不可能把全國最優秀人才選上來,許多人才更沒機會歷練。
這就是諸葛亮治蜀十幾年,害的蜀中無大將的原因。
推薦閱讀:
※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之時,大將魏延真的謀反了嗎?—— 品讀《三國志·姜維傳》番外第二期
※蜀漢最後的「救命稻草」大將魏延
※魏延真的提出過子午谷奇謀嗎?
※讀三國當以魏延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