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en in F1 - 關於我和我工作的一篇小採訪
129 人贊了文章
來自微博 @崢荷賽車 對我的一篇問卷採訪 (Women in Motorsport), 認真寫了很多, 因此把它轉載發到知乎,也許能對有需要的人有所幫助。
這個採訪回答是大約一個月前寫下的, 之後也重新審視過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接受在公開的社交網路上寫出個人信息。最後結論是…Hello, 我叫李沁, 請多指教。
Q:請問您作為一名F1空氣動力學工程師的日常工作是什麼樣的?
A:我目前負責的設計有前鼻錐 (Nose) 及其下方的前導向板 (Front Turning Vane) 以及賽車中部破風板 (Bargeboard) 和其所在平面前後的所有部件。這個工作量是巨大的,所以除去常規的輔助團隊外,還有一名曲面設計師 (Surface Designer), 一名模型設計師 (Model Designer),和一名初級工程師為我工作。
我的時間主要用於分析風洞和CFD結果,決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然後設計相應的部件以實現這個目的。我自己會畫大約一半的設計,其餘的部分則會在定好關鍵特徵後,指導曲面設計師來完成。接下來我們會交給CFD工程師做模擬,滿意或者稍作修改之後就交給模型設計師做成風洞模型。這時候我需要制定好完整詳細的風洞測試計劃。在測試的時候,我也更傾向於跟在風洞,以保證模型有一個滿意的工作狀態,並對任何需要調整的測試計劃做出反應。風洞結束後就又開始了下一個循環,甚至很多時候設計工作和風洞測試是重疊的。而從拿到測試結果到發出下一批設計的時間,通常只有2天。
除此之外,我也擔任了一小部分輔助賽道空氣動力學工程師的工作:為他們提供匹配不同的賽車設置的完整空氣動力學數據。也因此幾次被挖去做賽道空氣動力學工程師 (Trackside Aero Performance Engineer).
Q:請問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賽車的?又是如何通過自身努力最終進入F1工作的呢?
A:2005年伊莫拉的那場比賽是我第一次看F1, 賽後就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F1工程師。在這之後的每一個決定就都變得很輕鬆了。
大學的時候,我在一本國外教科書扉頁上看到了一句話:"In F1, Aerodynamicist is the King." 於是立志成為一名空氣動力學工程師。真的來了F1之後,發現的確如此 。
研究生階段,我在負責FSAE車隊氣動設計的同時,得到了很多與做賽車空氣動力學工作的校友交流學習的機會。有一天交流結束後,他說:「我能看到你對賽車的設計很有想法,有沒有興趣畢業後參與到這個行業來?」通過這個機會,我有幸早早地進入了美國賽車領域。我當時主要參與的是Chevy IndyCar和Corvette (LeMan)的氣動設計。不久之後,上司把我推薦給了兩家F1車隊。
關於自身努力,在我看來就是把當前能做到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機會總會出現的。而當機會到來時,全力以赴地做好準備,才能自己掌握主動權。
Q:進入這個行業之後感覺和原來想像中有什麼不一樣的嗎?
A:僅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沒有。我之前在美國,所在的團隊規模雖小,但在專業和組織上都不輸當前的F1車隊,在思維和習慣上都給我提供了十分完善的準備。
從行業的角度來說就很有意思了,F1是一個很小的世界,資深的人員都互相熟知,圈子內對於主管人員的正負面評價往往左右很多方面的結果。
Q: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既然您很早就下決心要成為一名F1工程師,最初為什麼沒有選擇去英國留學呢?
A:我本科的時候去德國交流了大半年,修了7門課,也遊歷過大半個歐洲,有過一段非常充實美好的經歷。因此於我而言,下一站去美國就是自然而然的選擇。F1是一直以來的夢想,但我個人追求過程不亞於結果。Life is about experience,我願意多走走看看。大概也是內心很確定自己遲早要 「殺」回來 (歐洲) 的吧。
撇開以上感性角度的考慮,對於進一步的學習,我覺得自己需要的是更深入的教育配合大量的實踐機會,這兩點美國也都很好的滿足了。
最後,畢竟我也是一個腦子裡裝著星辰大海的熱血青年。在美國,進可攻F1,退還可以去造飛船。
Q:從非英國體系或者說非歐洲體系進入到F1,您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呢?
A:身份問題 (工作簽證),這點在美國也一樣。尤其歐洲的就業保護政策 (英國) 和申請工作簽證的繁雜過程 (義大利) 使得很多境外申請者的簡歷過不了系統篩選。
Q:您覺得美國的賽車哪一點最吸引您呢?
A:從技術人員的角度來說,團隊結構簡潔,能者多勞,等級制度淡,晉陞快。尤其對於初入行的人來說,所能接觸到的工作範圍廣,學習提升很快。
還有就是,與F1相比,收入高吧 (笑)。
Q:國外有很多專業的賽車論壇和相關網站,您作為專業人士,最喜歡遊覽哪些網站呢?
A:F1 Technical, 對各個車隊的技術更新很及時,但我主要用來瀏覽圖片,所以對其中的討論質量不能做背書。
Autosport, 用來瀏覽新聞,以及看看我們老闆和車手最近又說了些啥。
Q:請問您如何看待目前國內的賽車行業?我們離F1究竟還有多遠?
A:我對國內賽車界的了解非常淺顯,因此我的看法也許不完全準確。國內的賽車行業目前還處在"賽車隊"的階段,主要團隊由管理人員、車手和技師組成,研發占的比重非常小。這其實本身並不是問題,像美國賽車行業就是這種賽車隊主導團隊的翹楚。但是它建立在美國龐大的觀賽群體和上百年的賽車文化的基礎上;同時,行業本身的研發水平有著各類企業的支撐。
而在國內,研發的邊緣化使得我們並不掌握核心技術。長時間看可能帶來賽事發展的緩慢,也成為向國外高端賽事研發團隊學習的一個阻礙。而技術的積累沒有捷徑,需要長久的投入。
我想隨著國內車企對於研發的重視,這一切都在慢慢走向正軌。但也許,賽車行業可以成為那個領航者?
Q:對於未來想進入賽車行業工作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您有什麼樣的建議呢?
A:不論性別,我覺得首先很重要的一點是意識到賽車 (尤其是F1) 不只是一項體育賽事,同時還是一個高技術含量的科技行業。滿腔熱血和激情是起點,但不足以給車隊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提升。自身的工程/組織/管理實力才是硬通貨。
從車隊管理層面試的角度說,受過良好的工程學教育,有思辨能力,邏輯清晰,自我認知成熟,自信但不自負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是大家最願意歡迎的。
最後,對於女生,如果可以,我的建議是忽略他人「女生就應該ABC「的觀念,不要給自己設障礙,也不要給自己留借口。
祝好。
推薦閱讀:
※Led彩屏宣傳車讓菜鳥輕鬆變精英,秘訣原來是這樣!真的牛!
※摩托車駕駛陋習不能有,一路平安喜團圓
※豪華車不僅燒汽油?70萬的保時捷卡宴柴油版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