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齡化產品設計:老人的身體機能有哪些改變

老齡化產品設計:老人的身體機能有哪些改變

1 人贊了文章

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自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17年的18年間,老年人口凈增1.1億。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

互聯網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網民數量也在與日俱增,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止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並且互聯網繼續向高齡人群滲透,60歲及以上的網民已佔5.2%。那麼我們這群標榜著「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設計師應該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根據自己的用戶群體,適當的在產品中體現出對老人的用戶體驗關懷。

早幾年,有些產品的設計就開始關注老年人。比如應對「老年人打不到車」的輿論風波而設計出的滴滴敬老出租,鎚子手機的遠程協助,MIUI的老人模式等等。老齡化產品在我們的第一印象中就是要字大、聲音響亮。那麼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產品特徵,除了這些特徵還有哪些是需要設計的。對於這些問題,我想通過一系列的文章與讀者探討一下老齡化產品究竟如何設計。

設計產品之前,我們需要深入了解這類人群,才能產生更切合的同理心。在查閱相關資料後,本文先分析總結老人的身體機能特徵。

感覺特徵

形、聲、聞、味、觸,我們通過五感來認識世界。視覺能識形狀長方扁圓,聽覺能識聲音高低長短,觸覺能識物體冷熱軟硬,人類認識世界80%的信息都是經由視覺獲得,聽覺是人進行交流的重要手段,觸覺是人感知危險、維持生存的重要手段。顯示屏、多點觸動、手勢交互、語音交互等等人機交互技術也主要是通過形聲觸三種方式。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下降,我們的視聽觸三種感覺會有哪些改變。

視覺

隨著年齡的增長,角膜開始失去光澤,折射光線能力變差;瞳孔括約肌功能降低引起瞳孔縮小,進入光線減弱;晶狀體變渾濁發黃;視網膜的視覺感受細胞逐漸凋亡。這一系列的生理調節力下降,直接影響到視覺的靈敏度、明暗、空間、顏色和信息加工的變化。

視敏度的變化:如果以20歲為基準,為保證同樣的可見水平,60歲時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為2,60歲之後的衰減速率指數上升,80歲時對比度能達到6;

明暗感受的變化:對明和暗的適應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每增加13歲所需要的照明度就需要增加兩倍;

空間視覺的變化:由於周邊視力的下降,視野變小,老年人經常會對眼前物體視而不見。由於對物體的距離和立體感的觀察能力下降,老年人無法準確的識別物體的遠近和高低。再由於視敏度的下降,觀察物體的邊界會變模糊,導致空間景深感受下降;

顏色視覺的變化:由於晶狀體變黃變渾濁,會選擇性的吸收藍光,從而導致老年人對藍色的鑒別能力比對紅、綠色鑒別能力下降更明顯;

視覺信息加工的變化:老年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在一個「6」矩陣中找出「9」,兩個閃光點間隔時間足夠長才能分別出來,就是說老年人的視覺搜索、視覺編碼等視覺信息加工能力下降。

聽覺

老年人最常見的現象就是耳背,需要我們大聲說話,才能聽清楚。聽覺的生理結構是由外耳、中耳和內耳構成,老年人外耳部分堆積了很多很硬的耳垢,內耳耳蝸內的毛細胞和聽神經通道的細胞發生衰退和凋亡,以及耳蝸細胞會供血不足。這些都是導致老年人聽力下降的原因,且主要表現在:

  • 對高頻率的聲波反應不靈敏;
  • 音調需要很高:30歲的成年人能聽到4分貝6000赫茲的聲音,相同聲音頻率下,65歲老年人需要把聲音強度提升到40分貝;
  • 聽覺選擇性注意水平下降:我們都知道「雞尾酒會效應」,即注意力集中在某個人的談話時會忽略掉環境中的其他對話或雜音。隨著年齡的增大,聽覺的選擇性注意呈現下降趨勢。

總的來說就是低音聽不見,高音不愛聽,交談時喜慢怕快,喜歡安靜怕嘈雜。

觸覺

60歲以上老年人皮膚上敏感的觸覺點數量下降、皮膚起皺彈性小、老人斑、腺體萎縮、汗腺減少等,皮膚觸覺所需要的最小感知刺激強度在年老階段逐漸增大。此外老年人的溫度感覺和痛覺也比較遲鈍,很容易產生碰上和燙傷。

再往極端考慮,如果我們的感覺都被剝離了之後,會發生什麼狀況。記得以前看《網球王子》,辛村精市的一個技能是「五感剝奪」,通過剝奪視覺、聽覺和觸覺,給予對手無以倫比的壓迫感,從而使人精神崩潰,無法比賽。動漫里的故事當然是博君一樂,但是真的有研究者做過「感覺剝奪」的實驗。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實驗室的一項心理學實驗,受聘的學生需要帶上特製的半透明塑料眼睛(剝奪視覺),手和臂上套有紙板做的手套和袖套(剝奪觸覺),靜靜的躺在一個充滿單調嗡嗡聲的特製房間里(剝奪聽覺)。多數受試者一般都撐不多三天,而且結束實驗之後都感到焦躁不安、注意力渙散、思維受干擾,無法像正常人思考,而且智力水平也降到非常不理想的程度。實驗說明雖然感覺是一種簡單低級的心理活動,但剝奪感覺勢必會影響記憶、思維等較複雜高級的心理現象。那麼老人的身體機能下降,也會影響到其認知能力。

認知特徵

認知功能是人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的心理能力,如注意力、想像力、學習、記憶和邏輯思維能力。老人面臨認知老化問題,注意力維持時間受到影響、接收信息能力下降、記憶能力減弱。記憶力的減退還會使老年人某些邏輯推理變差,造成感覺的分析變慢、執行運動反映時間也較長,會導致老年人執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喪失,更影響生活獨立性。

注意

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充斥著大量的刺激,這些刺激會對我們的注意資源展開競爭,那麼注意就是一種聚焦於特定刺激的能力。當我們對特定物體刺激產生注意時就可以獲得知覺,而對注意外的刺激,則模糊不清,因而會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比如丹尼爾·西蒙斯「看不見的大猩猩」的實驗,讓志願者看一段打籃球視頻,要求他們數出三名穿白衣者傳球次數,而無需理會三名著黑衣者。那些人傳球時,一個穿黑色毛茸茸外套、打扮成大猩猩模樣的人走進他們中間,面對鏡頭捶打胸膛,在鏡頭前停留9秒後退出,視頻播完後,一半志願者回答沒看見「大猩猩」上場。

雖然說現在互聯網碎片化時代,所有人都出現注意力很難集中的問題,這是由於各種外界刺激的接踵而至,不得不轉移注意力。但老年人是由於生理原因導致注意力要遲鈍些且較難持久,失去了年輕時控制注意過程所需的精度和速度。而且老年人注意力還有一種粘滯和惰性現象,很難忽略仍然保留在工作記憶中的無關或干擾的信息,容易耿耿於懷。

記憶

記憶是人類學習各種行為的基礎,是人接收信息之後,並保存信息的心理現象。人的記憶主要分為感官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感覺記憶就是短時間內對感覺刺激效果的保持,你能在看電影時把每秒24幀的靜止圖像看成連續的影像,就是因為感覺記憶的存在。短時記憶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儲存少量信息的記憶系統,比如交互設計中經常提到的「神奇數字7±2法則」,即人記憶了5-9個組塊信息後就開始出錯。當短時記憶經過反覆記憶後,就可以成為長期記憶,能夠永久保存而不易遺忘。比如英語單詞反覆背誦默寫和重複使用才能烙在腦海里。

老年人的記憶障礙,主要表現在短期記憶、記憶保存和學習新知識較困難。短時記憶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退化,其原因不是來自不能有效的注意有關信息,而是不能有效的忽略無關信息,導致容量有限的短時記憶系統超載。記憶能力在50歲後開始減弱,對於數字方面及不依賴語言的記憶活動衰退,記一件事情需要更長的時間,存儲新的記憶比年輕人差。但是老年人對於過去與生活有關的事物或有邏輯練習的長時記憶依舊可以保存完好,就比如爺爺奶奶喜歡經常跟我們講當年的故事。

思維

思維是人以感覺知覺所獲得的信息為基礎,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和抽象,形成概念、推理和判斷的過程,是人類認知活動的最高形式。老年人的知識可能隨著年齡增長,畢竟吃的鹽比我吃的米還多麼,一些說話技巧、所用辭藻、理解力等不易忘記,甚至終生保持若干能力。但由於在感知和記憶方面的衰退,在概念、邏輯推理和問題解決是愈老愈容易喪失,尤其是思維的敏捷度、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以及創造性等比年輕時期更差。

以上便是對老年人的感知特徵和認知特徵的概述,與年輕人相比還是有蠻大特徵區別的。雖然目前互聯網主流用戶還是中青年人,但是未來人口倒金字塔的趨勢,網民也在老齡化,我們還是有必要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體現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設計。

下一篇再與大家探討老齡化產品設計有哪些需要關注的點。

作者:舟航,微信公眾號:圓滾滾的設計


推薦閱讀:

老齡化日本面臨的最大考驗
計生委官員:通過增加生育沖淡老齡化是飲鴆止渴
「春節回誰家」折射老齡化煩惱
人口老齡化, 空置房越來越多, 蓋了那麼多房子未來該賣給誰?
滙豐:銀髮時代來臨 亞洲老齡化危機

TAG:老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