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貴不是優於別人,而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2 人贊了文章
我始終相信,內心生活越嚴肅的人,外表生活也就越樸素。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非常渺小。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我始終相信,內心生活越嚴肅的人,外表生活也就越樸素。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非常渺小。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文 | 木夕林
編輯 | 饒 北
人生總有個階段會時常感到迷惘無力,有些幸運的,能早早認清自己內心真正的追求和熱愛,但有部分人總在迷茫中徘徊,無法走出迷霧,在物慾橫流、追求快利的社會,以外界的眼光衡量自己,盲從所謂的社會「主流」價值,不斷地框住自己去迎合世俗,於是忘記了自己本身應有的樣子。
迷茫是人生必歷階段,而如何走出困境則因人而異。我想,認識自身的不足,尋找對應的解決方法,大概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亦是求得內心充實和精神滿足的最佳途徑。
在應試教育的培養體系里,分數,一直都是自我判定的重要依據和絕對權威。不幸的是,高分似乎自小就與我緣分不大。數學、物理、英語慘不忍睹,而擅長的語文、政治似乎也僅能讓自己留住不多的自信,勉強將自己划出家長們眼中自家小孩需要保持距離的差生範疇。
憑著一顆不服輸及向上的心,一路跌跌撞撞讀到碩士研究生。本以為能稍稍脫離過去的「夢魘」,但進了這個圈子才忽然意識到:無論哪個圈子,總有一群優秀到讓人生不起追趕之心的人,從淺層次的外貌、儀態、穿著談吐到深層次的學識視野、學術技能、專業素養、思想覺悟等,無法找到哪怕一項可以使自己始終保持自信的資本,望其項背似乎就是對自己莫大的激勵了,這種挫敗感一度讓人消沉。
後來便逐漸意識到,對自我價值認知的來源過多依靠他人評價、硬性指標(如分數)、父母期望、世俗觀念等外在標準,未來的自己可能難以發自內心地感到滿足並保持鬥志。
外在標準有其合理性,但過於注重這些外在標準,就容易限制對自己內心真誠的探索,使自身難以以自我(我想要的、我的優勢與劣勢、改進方向)為支點,沉住氣、系統地認知、思考並判斷事物。
我想,與自己和解的第一步,是學會接受暫時失敗與落魄的自己,不過早因外在標準而自我否定。當然,這也要求自身學會保持自我,培養一顆冷靜、堅定和寬容的心。
職場招聘傾向於選擇有211、985、海歸背景的畢業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段時間,對此十分憤慨,但後來慢慢發現這種長時間存在的現象並非完全不合理,客觀來說,知名高校畢業生整體素養,如學習能力、思維視野等相對較普通大學好,當然,也不排除普通畢業生通過後天努力具備優良素養,所謂英雄當不問出處。
這種後天的努力,我將之稱為有效素養的培養。初期,有效素養的培養對早先已經養成惰性等不良習性的人來說可謂痛苦,更甚者煎熬如刑罰,但若能堅持「困苦」其身,走出舒適區,不再迷戀手機,專心學習閱讀,慢慢也就能感受其中樂趣,取得成效。培養素養過程中,還應具象達成目標:如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在強幹擾環境中按時完成任務、克服消極情緒強制進入工作學習狀態。
曾有個室友,她和男朋友早些時候一直是異地戀,難得約會兩天居然還在約會過程中完成5000字左右的小論文作業,並且還拉著男友一起校對。要換成另一個人,估計都忘了還有作業這回事吧。培養素養是一場前途光明,耗時長久的硬仗,值得我們每個人將其融入日常生活,潤物細無聲地去攻克。
也許每個人都曾被嘲諷、輕視、冒犯、質疑、否定,說來慚愧,通常一般人的解決方式是,或奮起反擊、或情緒崩潰、或放入內心自我凌遲。不論哪一種處理方式,都不盡科學。過於在乎言語表面,沒有細究潛在信息,判斷他人作言論的目的與立場,再明確自己的立場。思考琢磨明白了很多心結也就了了,下次再應對時也就平靜得多,也能保持熱忱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實現初衷。
再者說,與其較真誰的言語中傷了自己,深感顏面不存,還不如理性判斷值不值得、能不能夠為之道出一二,一同探討求取。若值得可直抒胸臆;若不值得、不能夠或沉默一笑了之,或虛心聽取、或禮貌應付,因為最終做決定的還是自己。也有很多時候,我們的見識經驗的確不如別人,別人談及見解認識時難免刺耳傷心之語,這時候學會傾聽,認真受教是對對方和自己基本的尊重。不讓情緒佔上風,保持風度也是我們該有的體面。
寫在最後——
「人生是一場修行,內心應始終真誠嚴肅,高貴不是物質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註:圖片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