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入侵前的馬六甲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葡萄牙入侵前的馬六甲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來自專欄世界歷史226 人贊了文章

很多看大航海時代歷史的朋友,恐怕都會為葡萄牙提督阿方索·德·阿爾布奎克1511年奪取風下之地最為繁榮的貿易重鎮馬六甲的故事所著迷。關於這個戰事,餵雞是這麼告訴你的

葡萄牙側僅僅一千人的兵力,就敲掉兩萬馬六甲王國的軍隊,還有兩三千門的大炮!還有比這更加牛叉的曠古奇蹟嗎?更有人會告訴你,這包含兩萬名「善戰之士」和千門「先進火炮」的貿易重鎮,是全亞洲頂級的防禦力,同時代辣雞大萌眼中的難攻不落之城。

是不是頓時有種被嚇到的感覺?沒關係,今天就講講葡萄牙人到來之前的馬六甲城以及整個馬六甲蘇丹國,大概是個什麼樣子吧!

一、馬六甲的城防

要說最早目擊並記載馬六甲光景的中國文獻,估計要數鄭公公船模隊里的通譯馬歡了。根據《瀛涯勝覽》里的記載,馬六甲「……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小城……」,《殊域周咨錄》里則說此地「東南距海,西北皆山,地瘠鹵,田瘠少收……惟以斗錫通市,無他產」看來,從明朝人的眼光來看,這個城邦土地貧瘠,產物無多,除了是各國商船貿易的集散地,也為中國的朝貢使船到岸臨時修建過貿易據點之外,看不出任何「難攻不落之城」的跡象

到這裡也許有人要問,三寶下西洋的時候早在葡萄牙人到來之前的100年左右了,難道在一個世紀之久的時間中,這個國家的城防水平沒有任何進步么?然而從阿爾布奎克在攻佔馬六甲後修建要塞的一些細節來看,情況還真的有可能是如此。根據當事者的描述,葡萄牙人在修建要塞的過程中,只能先以木材搭建臨時的炮台,再加以鞏固強化,資源的短缺和惡劣的勞動環境迫使他們不得不將原來馬六甲皇宮中的清真廟啊墓碑啊統統刨了,將獲得的石料用做工事之中。可見,在三寶公公下西洋的一個世紀以後,這座城市的防禦主體,依然是個主要由簡易工事組成的大寨子而已,否則不會令到在修築要塞方面已有豐富經驗的葡萄牙人面對如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馬六甲的法摩沙城堡城門,為葡人征服後所修建的要塞工事殘存的一部分

事實上,缺乏堅固的防禦工事,是當時馬來地區城市的共通特點之一。在馬六甲陷落於葡人之手的大概一個世紀後,荷蘭艦隊司令克涅利斯·馬特利弗到訪了位於柔佛河畔的馬六甲後裔政權柔佛蘇丹國的首都巴圖薩瓦爾,那裡同樣也是一個用柵欄圍成的城防工事,城市結構與當年的馬六甲別無二致;在17世紀初亞齊蘇丹國的伊斯坎達爾·穆達之權力達到頂峰,鼎盛程度超越當年之馬六甲的時候,象徵其權威的王城之防禦工事竟同樣由木製柵欄和土壘構成,難怪亞齊人自己如此評價「這個城市並不需要建築防禦工事,因為它有大量的戰象可以保護它。」

亞齊王宮的斗象表演

現代復原的馬六甲古城模型,跟傳統亞洲大陸國家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按照史載馬六甲王宮式樣修建的王宮博物館

這樣的城防水平,不要說亞洲大陸上的諸位大佬了,連蹲坐在大海之中的小國琉球,似乎都可以嘲諷一番。

琉球的王宮和城牆表示Excuse me?

二、馬六甲的動員力

OK,城牆的概況了解了,再來看看城市結構和人口。從19世紀早期的人口統計來看,16世紀整個馬來半島的人口恐怕不會超過50萬,《馬來紀年》里更是如是記載

馬六甲國,盛極一時。其時,馬六甲國民有十九萬之眾,沿海和屬國居民尚未計算在內

而葡萄牙和馬來西亞本地的史料共同印證了這個時期僅僅馬六甲一城就集中了約12萬居民——鑒於馬來半島糧食生產落後,缺乏農業腹地的特點,這種人口向單一城市高度集中的情況是有可能的,12萬人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也的確是一個大規模城市的概念,無怪乎托梅·皮雷斯對其讚譽有加。

但是!注意了,在整個東南亞,除了中南半島上的緬甸和暹羅等上座部佛教王國外,大部分城市的概念更接近於中世紀的歐洲或日本領主的「城下町」格局,即貴族居住在城堡大院的保護之中,平民的屋舍只能散布在郊區環繞在王公的大院之外,馬六甲也不例外。寬闊的馬六甲河將整個馬六甲城區一分為二,一邊是王宮和清真寺所在,但絕大部分的市街卻位於另一側。王室與百姓居住區形成了明顯的二元隔離局面,一旦兩岸之間的唯一聯繫被切斷,孤立的王宮也岌岌可危了,這也是雙方在後來的攻略戰中以橫跨馬六甲河的橋樑作為爭奪的焦點地帶之原因。

1511年葡萄牙人征服並修建要塞後的馬六甲,可以看見城區依然被河流分為兩大部分,除要塞以外的基礎工事也很簡陋

那麼對於這種城市格局而言,馬六甲可以動員的可戰之兵是多少呢?根據戰前逃回的葡萄牙俘虜的估計,在看似能夠動員二至三萬人的馬六甲軍隊中,其實際有武裝的可戰之兵至多不過四千人之數,我估計這個數字才是最接近真實情況的,有可能是蘇丹真正能夠調動的宮廷衛隊規模。這裡再次借用一下前面提到的柔佛和亞齊的例子,對於周長在1-1.5km的柔佛王城,以及周長達到2km的亞齊王城來說,不同的歐洲訪問者竟不約而同地做出了「守城軍隊數量大概三四千人左右」這樣的估計,可見對於這種級別的防禦工事來說,三四千人的守軍是更接近實際情況的合理數字。

今天法摩沙城堡周邊,可以推測當年王城和市街的大概規模

難道除了王城之外,分布於市街地上的那些社區就沒有貢獻戰時動員的能力了嗎?未必,然實際效果值得商榷,因為由來自波斯、印度、爪哇、中國等地的異邦商人組成的貿易社區構成了馬六甲人口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可否認這些外國人在和平時期給馬六甲帶來了巨額的財富,但在戰時,這些各懷異志的歪果仁就成了定時炸彈,比如代表馬六甲三哥社區的富商尼納·查圖就在戰前早與葡萄牙人暗通,不光袒護葡萄牙俘虜,在他領導下的三哥社區更是向阿爾布奎克透露了城內的情報;而中國商人甚至提出要積極協助葡萄牙人攻城(有人說是中國人建議阿爾布奎克消極圍城是無稽之談,實際上當時大部分參戰的葡萄牙軍官也都對強攻並無把握,是阿爾布奎克的一再堅持才讓計劃得以實施);爪哇商人則徹底突破了節操的下限,他們的頭人烏特馬塔·拉賈在馬六甲最為危難之際落井下石,竟給葡萄牙人提供了600名爪哇勇士,一起追擊落魄逃亡的蘇丹艾哈邁德。可見,這些由外域人口組成的所謂「各地精英」,非但無法增加多大的buff,反而隨時有反咬你一口的可能。看似龐大的人口規模,其實裂痕早就存在。

來自各國的商界精英對馬六甲經濟來說至關重要,但反水的風險亦並存

三、馬六甲城的裝備

聊完了城防和人口,再來說說馬六甲的武備。大象啊劍啊弓之類的不必說了,這葡萄牙人聲稱的兩三千門炮可得說道說道。

首先馬六甲這個地理位置,火器傳入的途徑可謂是多種多樣,不光中南半島可以傳來,西邊的印度人,東邊的中國人,都有可能把自己的火器跨海帶到這個國度。然而考慮到火炮第一次被用在印度次大陸的戰場上大概是在1456年馬爾瓦蘇丹圍攻Mandalgarh要塞的戰鬥中,因此可以推測在十五世紀末期之前,從馬六甲西部跨海傳入的火銃成為主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且考慮到傳播的遞延效應,這些火銃是否能夠代表西亞乃至地中海世界的先進水平亦有很大的疑問。相反,一艘年代大約在1490-1505年之間的汶萊沉船上發現的大量中式火銃裝備可以暗示,在葡萄牙人到來的前夕,中國式的火銃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通於海島東南亞諸國之間。所以,葡萄牙人所聲稱的馬六甲蘇丹擁有的數千門火炮中,到底是一些人堅信的清一色西方先進軍備呢,還是混雜了來自周邊諸國的大量各色火器呢,這個問題實在令人玩味。

16世紀初葉汶萊沉船上打撈出的中國式火炮

其次,有了這麼多的火炮壓箱底是一回事,能夠運用多少顯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在馬六甲圍攻戰前葡萄牙俘虜帶來的情報中,就包括了馬來人火炮質量差、火藥缺乏且沒有專業的炮手這三大弊端。在實際的交戰過程,馬六甲這聽起來十分嚇人的千門火炮確實沒有起到作用。尤其是在以各種花式吹逼而著稱的馬來史料《馬來紀年》中對此戰馬六甲人的火炮竟然隻字未提,反而將咖啡爾的火炮形容為「炮聲如雷,彷彿天上的閃電一般」,這對比懸殊的描述又恰恰是印證了葡人之前所獲得的信息,而且更進一步說明了,馬六甲所擁有的數量驚人的火器,跟擺設沒有太大的區別。

總結

總而言之,1511年馬六甲圍攻戰的勝利,確實是葡萄牙人運用他們的軍事優勢和所付出的勇氣所應得的褒獎,但同時也不應否認,此時的馬六甲看似龐大,實際上卻是一個城不堅,人不齊,器亦不利的軀殼,更不是明人眼裡的什麼亞洲頂級堅城,僅僅是依靠著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才被冠上了「貿易樞紐之都」的光環,客觀上給葡萄牙人的征服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實事求是,不吹不黑,才是對待葡萄牙人這場奇蹟般的勝利的正確打開方式。


推薦閱讀:

TAG:大航海時代歷史 | 馬來西亞 | 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