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和自體心理學的相遇——共感
4 人贊了文章
第一 什麼是共情 —— empthy釋義
共情這個詞英文empathy。empathy在釋意裡面,都是以名詞的形式出現的。 作為心理學,它主要有神入、移情、移情作用、感同身受、同感共鳴。心理學中的共情應用最初是羅傑斯提出來的。
1:共情是一種感受。Empathy is, "I feel how you feel". 共情是「我能感受妳的感受」。
2:共情是一種表達。Last – and hardest of all - they need to convey empathy , "in a way that is authentic to them ". 最後(也是最難的),他們必須「以一種對他們來說自然而又真誠的方式」,傳遞出同情心。
3:共情是一種內在同在感,是內心的連接。Empathy is a choice, and its a vulnerable choice. Because in order to connect with you, I have to connect with something in myself that knows that feeling. 同理心是種選擇,一種容易受到傷害的選擇。因為為了能夠與你連繫在一起,我必須連結我內心能夠理解那種感受的東西。這是依次有變化的。第一個是一個表層的,第二個是表達了,第三個是跟某一部分同在的。
第二:羅傑斯對共情的理解
羅傑斯早年受訓精神分析,他的分析師和訓練師是奧托蘭克,奧托蘭克是弗洛伊德的三大弟子(榮格、阿德勒,奧托蘭克)之一,蘭克也被稱作欒克,欒克來美國後,是羅傑斯的精神分析訓練師。羅傑斯因為一個個案提出了人本主義的理念。
一個焦慮的媽媽,她的孩子有些問題,羅傑斯給這個媽媽做一些輔導。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想使得這個媽媽意識到這個媽媽和孩子的癥狀之間,存在一些一些關聯。他努力用各種方法使得媽媽能夠領略到這一點。但是這個媽媽領略不到,諮詢就變成了說教。他感到很無力。後來這個媽媽在離開門口的時候,突然問羅傑斯,是不是還提供成年人諮詢,羅傑斯同意了,就開始聽媽媽傾訴,羅傑斯一直在傾聽,他在桌子後面,「嗯,嗯」回應。他驚訝地發現,當這個媽媽說完之後,情緒各方面有了很重大的改善。
羅傑斯開始反思這個事情,他發現真正的讓這位來訪者改變的個因素,並不是詮釋,也不是理智性的分析,他發現當他很無為、很接納、很中立、真誠地面對這位孩子媽媽的時候,改變自然發生了。
羅傑斯如何定義共情?
當治療師每時每刻體驗到的情感和個人的意義正好是當事人現在的體驗,當他似乎從當事人的「內心」洞察到這些情感和意義,就如同他是當事人一樣,而且能夠成功的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那麼,這個共情理解的條件就實現了。 —《個人形成論》.Carl R.Rogers
羅傑斯的共情是作為一種技術來使用。
首先他強調治療師是每時每刻,第二是要體驗到情感—正好是當事人現在的體驗。第三個是他是從當事人的內心洞察到這些情感和意義,就如同他是當事人一樣,並且能夠成功地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
羅傑斯的共情技術,分為三步,第一步是跟隨,情感跟隨和同步,這包括情感和個人的意義體驗這方面。第二步是他是從當事人的內心中洞察到了這些部分,就如同他是當事人一樣,這是內部的。第三部分是他把這個理解傳達給當事人。
第三部分 科胡特的共情
科胡特受訓經典精神分析。他的共情也是源於一個女病人。當時科胡特用傳統的精神分析這個女病人,這個病人因為科胡特的分析很生氣,不理解他,開始科胡特按照傳統的精神分析認為這是一個阻抗,需要克服的、面對和分析的,但是越這樣,女病人反抗越厲害,覺得她不被理解,傳統的精神分析就失敗了,之後科胡特在想到底是阻抗?還是因為缺少了理解?他換了一個方式,不再是冷冰冰的按部就班地這樣去分析,而是採用了一個理解的姿態。而當他採用理解的姿態的時候,他驚訝地發現這個女病人開始跟他合作了,而且很快取得了進展。
科胡特對這一個現象,總結和反思的時候,他發現人和人之間需要有共同的理解,他把共情引入了精神分析,科胡特對共情有如下描述:
第一類:非心理學領域,導致前理性的、萬物有靈的知覺能力,以及認知上的infantilism(嬰幼兒表徵)。
第二類:對複雜心理結構領域的觀察。——《自體的分析P.234》Heinz Kohut
他描述了兩類共情,第一類是非心理學領域的共情,第二類是複雜心理結構領域的觀察。科胡特的心理學著作,主要是第二類,科胡特對這個共情做了比較精準的描述,首先它的對象是人,如果是非人的話,他認為就是會產生一些其他的感覺,比如說諮詢師共情一塊石頭,諮詢師可能會覺得很匪夷所思,對石頭怎麼共情?
第一類是非心理學領域,宗教或某些文化領域是有的。
當諮詢師共情一塊石頭的時候,諮詢師好像是也會感覺到石頭裡面是黑暗的,堅硬的、緻密的、結實的,諮詢師會有一些感覺,這些感覺是好像是諮詢師呆在了一個石頭裡這樣子的感覺,這些感覺具有投射作用,投射之後能夠返身,可能就會獲得不一樣的一些感覺,所謂反身,在這裡指的是藉助於此時諮詢師的體會:黑暗、堅硬等印象帶動自己的某些感知覺,從而完成領悟。比如在不同的狀態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情對於描述是不同的,這些描述具有啟發主體感的領悟功能。為什麼藉助於環境中石頭呢?這是一個意識的遊戲,有很多時刻,感知自己的情緒、體會是處於防禦姿態,而藉助於一些載體反而容易表達比如藝術、寫作。科胡特是認為這是一種嬰幼兒的特點,比較原始的特點。
我並不同意科胡特的觀點:從發展心理學來了解,孩童早年的「泛靈論」具有某種擬人化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是具有保護作用的。一個孤獨的孩子,在無人陪伴的時間裡,她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玩耍,賦予影子小夥伴的能力,這個過程是自發的、具有穩定和陪伴的情感特點。另外目前人-物之間產生情感鏈接的現象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某些掛件、仿人形的機器人,這些不僅屬於心理學範疇,而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第一類共情在中國文化中有很多描述:草木皆有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樣的同感大家都可以理解,這是東西方思考問題的模式不同。在體驗式療法中有詳細論述:關於意境的返身性。
科胡特比較強調第二類。第二類描述人有一個精神體,這個精神和心理結構會以各種各樣的狀態呈現在外部環境中,當它呈現在諮詢室里諮詢師的面前,諮詢師是跟這些心理結構待在一起,科胡特是把共情作為一種姿態來使用的。
他的共情有中立性,認為是一個對於複雜的心理結構的一種知覺,一種內省的察覺方式,而這個觀察是透過當事人來訪者的表面現象,直接對他內心結構的一個同在的覺察和觀察,這個觀察就是共情,就是共感的一個人,它是作為一個姿態來使用的,不是作為技術來使用的。科胡特的共情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態度,這是他和羅傑斯的共情的一個本質的區別。
共情,在自體心理學中,,,是一個價值中立的觀察工具。—《精神分析治癒之道P142》Heinz Kohut
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羅傑斯式共情,是情感跟隨、情感反應、作為共情的。「跟隨同感進入內心,然後再反應「,是這樣的一個過程。科胡特的共情是「」我知道,我知道了,我和你呆在一起了」這樣為詮釋、理解提供了一些素材,提供了一些覺知,覺知在來訪者某些位置有情結固著、創傷,是感受到,然後怎麼工作從哪裡工作,還要再按照精神分析的方式去工作。所以說自體心理學把共情納入進來之後,和傳統的精神分析衝突很大,有顛覆性的意義。
四、臨床諮詢中共情作用
1:感受來訪者
這是一種主動貼近的過程,諮詢師努力地去靠近來訪者,去感受它,體驗它,和它保持同頻。
2:感受諮詢師內在和感受環境
感受自己,感受諮詢師環境,還有來訪者帶給自己的感覺。
3:搜集材料,對語言信息做情景化、時間上的回溯等。
諮詢師只是去感受一下來訪者說的話,因為來訪者說的話會流露出一些時間感,還有一些情景的感覺,就是把這些內容和話語還原,盡量地去感受這些情景和場景,感受這些資料,這個就是用來收集資料。
4:做出反應,包括內容性的、情感性的、身體感受性的。
對於來訪者的體驗和體會,直接描述了給來訪者反饋,幫助其自我覺察和「看到自己」的方法。
這個反應式共情,就是因為感覺到了來訪者的這些部分,然後直接描述給來訪者,是諮詢師體驗到了某一部分,然後直接的把這個感覺描述給來訪者,比如說,當來訪者說了他過去的一個事情,諮詢師可能感覺到這個場景是悲慘的,是讓人心痛,或者說是很氣憤的,但是來訪者說的時候很平靜。可以直接把這兩部分同時反饋給來訪者,諮詢師可以說:「我聽了你說了之後,我感覺到那個事情如果是我的話,我感覺到很悲傷,但是現在你好像是很平靜了。」就這樣子地反饋給他,這個就是共情之後的一個反饋。
5:為詮釋做準備的共情
當諮詢師跟來訪者互動,有幾次都經歷到了某些位置,比如一個水平分裂的位置,並不急於去詮釋,而是共情確認幾次之後再給予詮釋。
6:干預的共情
對於某些可能付諸行動化、以及處於分裂位置的的理解體會做出的理解。
這一類共情是體會到也是感覺到來訪者要付諸行動,要做出一些危險的舉動,這時候給予來訪者的一些反饋。
科胡特當時有一個來訪者,這個來訪者有一天氣喘吁吁地來到了客戶的面前,他說:「我終於沒遲到,你知道嗎?我是怎麼趕過來的」 他把車開到了120英里的時速這樣飛奔過來的。一個120英里的時速在美國當時是一個超速的狀態,而且這個超速是很危險的,而且這個來訪者在前幾次也表現出來了,就是很展現自我的那種誇大性的力量,比如說因為一個小事就把一個超市的職員給罵了一頓,他因為罰單的問題和交通警察也吵了一頓。就是總會有這樣的事情,但這個來訪者在這段時期的話,去共感這一部分的話,會發現他是在展現自己、在展現自己的無所不能。當然同時他這樣子的展現自己是有很大的風險性的。當時科胡特看到了這個風險性之後,就去感覺這一部分,他發現來訪者做出這些舉動是很不理智的,科胡特就直接做出了一個反應,用很大聲的語氣跟他說:」你這個傻子」。
當時這個來訪者就愣住了,過了一會兒之後,來訪者就眼淚流下來了,他說從來沒有一個人,站在他的角度和位置上替他考慮,替他考慮他是那麼危險地來做這個事情,然後他們就取得了很突破性的進展。而當科胡特表達出了理解之後的話,很多變化就發生了,尤其是來訪者這一個要證明自己展現自己的。這些行動就開始減弱,慢慢的就消失了。他變得更理智,也更有力量,這個力量是慢慢變成內聚的穩定的特色,其實要理解到這個是由共情來實現的一個推動。
:7:共情的表達
共情來訪者某些狀態後,諮詢師一般有三種選擇:做共情的反饋;不表態、繼續等待;反饋諮詢師的主體理解。第一種是幫助來訪者鏡映和理解自己、情感、促進內省;第二種是類似於「看透而不說,在等待合適的機會」;第三種是諮詢師直接反饋自己的理解,對於某些邊界不清晰、邊緣化、融合式轉移的來訪者比較重要。
參考資料:
1 :卡爾.羅傑斯等著,個人形成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三編.個人形成的過程
2:卡爾.羅傑斯等著,當事人中心治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四章.治療過程
3:海因茨.科胡特著,精神分析治癒之道,重慶大學出版社,第二部分.第9節
共情在精神分析治癒過程中作用
4:海因茨.科胡特著,自體的分析,第三部分.神入
5: Peter A.Lessem,self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ason Aronson 4.Empathy
6:惟海著,五蘊心理學,宗教文化出版社,第三、第四、第五章,五蘊
推薦閱讀:
※心理測試:4條小路,哪條最陰冷?測你內心最害怕什麼
※心理年齡測試
※出軌是滿足身體還是心理需要?
※夫妻性關係的心理象徵意義
※8歲幼兒的心理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