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只用「第一基本量」的內蘊幾何及初等微幾

筆記:只用「第一基本量」的內蘊幾何及初等微幾

4 人贊了文章

曲面的數學定義以及第一、第二基本形式

我們知道,2維曲面的標準數學定義是指一個映射 vec r: Dsubset mathbb{R}^2 longrightarrow mathbb{R}^3\ (u,v)  longmapsto egin{pmatrix} varphi(u,v) \ psi(u,v) \ w(u,v) end{pmatrix}

這種形式下,2維曲面是看成嵌入在 mathbb R^3 中的「曲面」。

原來,公式中的 (u,v) 就可以看成是這個2維曲面S的內蘊坐標,而 egin{pmatrix} varphi(u,v) \ psi(u,v) \ w(u,v) end{pmatrix} 可以看成是曲面S嵌入在3維空間的3維坐標(外蘊坐標)。

就是要首先知道

 varphi(u,v) ,  psi(u,v) ,  w(u,v)

這三個具體表達式(比如拋物面 [ u ,  v ,  u^2+v^2 ]^{T} ),然後來研究曲面 vec r 的各種性質。

由多元函數微分學得:

egin{split} vec{r}(u+ Delta{ u}, v+Delta{v}) - vec{r}(u , v) = &(frac{partial}{partial u}cdot Delta{ u}+frac{partial}{partial v}cdot Delta{ v} ) vec{r} |_{(u , v)} \+ & frac{1}{2 !}(frac{partial}{partial u}cdot Delta{ u}+frac{partial}{partial v}cdot Delta{ v} )^2  vec{r}|_{(u , v)} \+ & cdots \+& frac{1}{k !}(frac{partial}{partial u}cdot Delta{ u}+frac{partial}{partial v}cdot Delta{ v} )^k  vec{r} |_{(u , v)} \+ & cdots end{split}

粗略地說,

曲面 vec r (u,v) 的「第一基本型 I 」對應於

vec{r}(u+ Delta{ u}, v+Delta{v}) - vec{r}(u , v) 保留1階增量,略去高階增量(求 I 大小要對其進行平方);

曲面 vec r (u,v) 的「第二基本型 II 」對應於

vec{r}(u+ Delta{ u}, v+Delta{v}) - vec{r}(u , v) 略去1階增量,保留2階增量,忽略3階及以上增量(求 II 大小要再點乘單位法向量 vec{n}:= frac{ vec r_u 	imes vec r_v } { |vec r_u 	imes vec r_v |} )。

可以看出,無論是用內蘊坐標還是外蘊坐標,第一基本形式都是2次-微分形式,只是係數不同,也就是說它們的size是一樣的,所以可以指望它們在一定條件下連繫數都相同(這就有點「等距嵌入」的感覺了)。


內蘊幾何

內蘊幾何」說的是:不需要知道  varphi(u,v) ,  psi(u,v) ,  w(u,v) 這三個具體表達式,而僅僅知道第一基本量 E,  F,  G ,以及曲面上的度量兩直線內積,去研究推導曲面的各種性質了。

第一基本量的定義


如果只知道2維曲面上的度量(或稱「線素」)

egin{split} (d ~ vec r)^2=&(vec r_u)^2(du)^2 +2 langle vec r_u,vec r_v 
angle du dv + (vec r_v)^2 (dv)^2 \ =:& ~ E  (du)^2 +2 cdot F  (du dv) + G  (dv)^2 end{split}

則可推出該曲面的面積微元表達式為

dS=sqrt{E  G- F^2}  du wedge dv

證:

面積微元的定義式(局部線性近似代替之後,邊長就是直線,相當於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dS= | vec r_u du 	imesvec r_v dv | =(| vec r_u | cdot | vec r_v |cdot sin 	heta)cdot~ |du 	imes dv|

其中 	heta 是向量 vec r_u ,  vec r_v 之間的夾角,故得夾角餘弦

cos 	heta = frac{langle vec r_u,vec r_v 
angle}{| vec r_u | cdot | vec r_v |} =frac{F}{sqrt{E cdot G}}

所以

| vec r_u | cdot | vec r_v |cdot sin 	heta =sqrt{E} cdot sqrt{G} cdot sqrt{1-(frac{F}{sqrt{E  G}})^2} =sqrt{E  G-F^2}

證完


這個曲面面積微元公式和「數學分析」中推導的公式完全一致!

推導的從頭到尾都沒用到曲面的具體表達式 [ varphi(u,v) ,  psi(u,v) ,  w(u,v) ]^{T} 。如果先知道  varphi(u,v) ,  psi(u,v) ,  w(u,v) 各自的表達式,當然可以算出 E,  F,  G ,不過前者條件比後者要強。

以上這件事情可以推廣到N維空間。

Riemann幾何


測地線與變分法Euler-Lagrange方程

「測地線方程」的導出就只需知道第一基本量(Riemann度量) (g_{ij}) 即可, 其中 egin{pmatrix} g_{11}   g_{12} \ g_{21}   g_{22} end{pmatrix} := egin{pmatrix} E   F \ F   G end{pmatrix} 這是張量記號。

直接利用「變分」理論,將「Euler-Lagrange方程」代入弧長泛函對應的能量泛函 frac{1}{2}int_{I}sum_{mu,  
u}g_{mu 
u} dot{x}^{mu} dot{x}^{
u} ds 中即可。

這裡g_{mu 
u}=g_{mu 
u}(x^1,cdots , x^{N}),而 x^{i}=x^{i}(s)

測地線方程為:

ddot{x}^{i}+ sum_{k,  j}(Gamma_{jk}^i 	imes dot{x}^{k} 	imes dot{x}^{j}) =0,  i=1, cdots , N.

以3維空間 mathbb{R}^3 中的曲面為例,即N=2 。則 (x^1,x^2) 是曲面映射 vec{r}(x^1,x^2) 的自變數。再設 x^1,x^2 都是弧長參數 s 的函數,即 x^1(s),x^2(s) ,而且 dot{x}^{i},ddot{x}^{i} 分別指frac{d}{ds}(x^{i}(s)), frac{d^2}{ds^2}(x^{i}(s)) 。這裡 Gamma_{jk}^iChristoffel記號(克氏符 ),與 (g_{ij}) 有直接關係。

再次重申,以上的所有推導只用到了第一基本量 (g_{ij})_{2	imes 2} ,並不需要知道曲面的具體表達式 vec{r}(x^1, x^2)=[varphi(x^1,x^2) ,  psi(x^1,x^2) ,  w(x^1,x^2)]^{T} 長什麼樣。

就如「泛函分析」經常用「距離」的本質屬性——「三角不等式」來推導結果,而並沒有用到距離函數 
ho(x,y) 的具體表達式。

內蘊幾何只需要第一基本量

另外,「測地線方程」的左端項被稱為「測地曲率mathcal{k}_g ,換句話說,測地線就是曲面 S 上滿足「測地曲率為0」的曲線。將 mathcal{k}_g 沿著曲面 S 上一條簡單、封閉曲線 C 積分,再利用Green公式,即可得到著名的「Gauss-Bonnet」公式!

==========================2017/10/28======================


「測地線」還和曲面上的「平行移動」有聯繫。

曲面上的「Levi-Civita平移」可以定義為:移動過的軌跡線上的各個點「切向量」之間夾角保持不變。夾角餘弦由「內積」定義,「內積」由「第一基本量」定義。歸根結底,「平行移動」就是由「第一基本量」 g_{ij} 決定了。


  • Euler-Lagrange方程與測地線方程的推導

Euler-Lagrange方程的形式推導:

Euler-Lagrange方程的形式推導

套用「E-L方程」推導曲面「測地線表達式」的具體算例,

該算例來自

【理解黎曼幾何】3. 測地線 - 科學空間|Scientific Spaces?

spaces.ac.cn

變分法算測地線1—— by 蘇劍林【理解黎曼幾何】3. 測地線

變分法算測地線2—— by 蘇劍林【理解黎曼幾何】3. 測地線


曲線論大意

給定空間曲線C

vec r: I subset mathbb{R}^1 longrightarrow mathbb{R}^3\ s  longmapstoegin{pmatrix} x(s) \ y(s) \ z(s) end{pmatrix}

弧長參數下,曲線C的單位切向量、主法向量、次法向量形成一副「正交標架」,也稱 Frenet 標架

切向量

alpha:=frac{d ~vec r(s)}{ds}=frac{ dot r(t) }{| dot r(t) |}

主法向量

eta:=frac{ ddot{r}(s) }{ | ddot{r}(s) | }=frac{ dot{alpha} }{ | dot{alpha} | } ,曲率定義為 kappa(s):=|ddot{r}(s)|

次法向量

gamma:=alpha 	imes eta= frac{ dot{r}(s) 	imes ddot{r}(s) }{ | dot{r}(s) 	imes ddot{r}(s) | } ,撓率定義為 	au(s)=<gamma , ~dot{eta} >

曲線論基本定理大致是說:取弧長參數條件下,給定曲率、撓率。則空間曲線C的形狀就確定了,位置可以平移。

證明的方法是直接利用「常微分方程存在性、唯一性定理」。

外微分與活動標架法及應用

活動標架 { vec{r};~e_1,~e_2,~e_3} 的「無窮小位移(關於 Delta r,~ Delta e_i )方程」實際上就是活動標架的「微分方程」。

先待定係數 omega_i,~ omega_i^j ,列出標架的微分方程組,也稱為「活動標架的運動方程

egin{split} left{egin{array}{ll} dr := sum_{i=1}^{3}{omega^i~e_i} , ~w^isim (u,du).\ de_i:= sum_{j=1}^{3}{omega_i^j~e_j}, ~i=1,2,3.~w^j_i sim (u,du). end{array} 
ight. end{split}

由於 <e_i,~e_j>=delta_{ij} ,可推出

omega_i^j+ omega_j^i=0.~Rightarrow~ omega_1^1=omega_2^2=omega_3^3=0.

微分方程是否可積?可積條件就是「Frobenius可積性條件

 left{egin{array}{ll} d(d ~r)=0, \ d(d~e_i)=0. end{array} 
ight.

這個「可積性條件」就是對「活動標架的運動方程」等號兩邊用「外微分運算元」作用導出的,任何一個「k次-微分形式」被「外微分運算元」作用2次及以上都得0(好像叫「Poincare lemma」),對r外微分2次、對標架外微分2次就分別導出Gauss方程、Codazzi方程。

微分方程的可積性條件在曲面論中又叫作「活動標架的結構方程」。


  • 例子

空間曲線的弧長參數活動標架就是Frenet 標架 — { vec{r}(s);~e_1(s),~e_2(s),~e_3(s)}

e_1:=frac{d ~ r}{ds},~ e_2:=frac{d ~ e_1}{ds}div left|frac{d ~ e_1}{ds} 
ight|,~ e_2:=e_1 	imes e_2 .

代入活動標架的無窮小位移方程就可得到 Frenet 方程容易驗證曲線論Frenet微分方程是完全可積的,也就是它自動滿足「結構方程」,所以它不需要「結構方程」這個附加條件。


從以上推導可以看出「活動標架法+外微分運算元」的威力,它把曲線論、曲面論的標架微分方程納入到統一框架下研究,可以說是它們的推廣抽象。曲線論中的標架即切向量 dot r主法向量 ddot r次法向量 dot r 	imes ddot r 分別對應於曲面論中{r_u,~r_v, ~r_u 	imes r_v } 。曲線論「Frenet 微分方程」對應於曲面論中「自然標架運動方程」(就是涉及到 Christoffel 記號 Gamma_{alphaeta}^{gamma} 的那個方程組)。

它們的存在性證明分別用到ODEs、PDEs理論,而曲面論除了有標架微分方程還需要「可積分條件」—— Gauss-Codazzi 結構方程,而曲線論中的Frenet方程自動滿足「可積分條件」,所以加或不加「可積分條件」效果都一樣。

當兩條空間曲線表達式、形狀相同,那麼它們的曲率、撓率必定相同;當兩張空間曲面的表達式、形狀相同,那麼它們的第一、二基本形必定相同。數學家總是要問反過來對不對,如果不對,又要加哪些條件才能使得它對。這就導致了曲線論、曲面論基本定理。


曲面第二基本形的幾何意義是曲面上某一點P沿著某一方向的彎曲程度。即點P處的切平面與曲面(點P附近這一塊)的距離差 [7]。

龔昇. 簡明複分析[M].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09.


參考文獻:

  1. 陳維桓. 微分幾何(第二版)[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
  2. 栗田稔, 王運達 譯. 黎曼幾何[M]. 東北工學院編印, 1982.
  3. 趙崢. 《廣義相對論入門講座》連載6——測地線、聯絡、曲率與撓率[J]. 大學物理, 2011. 30(12):58-58.
  4. 張恭慶. 變分學講義[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5. 【理解黎曼幾何】3. 測地線 - 科學空間|Scientific Spaces 【理解黎曼幾何】3. 測地線 - 科學空間|Scientific Spaces
  6. 梅向明, 王匯淳編. 微分幾何學習指導與習題選解[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蘇步青, 胡和生…[等. 微分幾何[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8. 龔昇. 簡明複分析[M].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09.

推薦閱讀:

如何處理包含奇點的積分(三)
代數幾何和代數拓撲和偏微分方程有什麼聯繫?
如何看待 2018 年 1 月發表在 arXiv 上的這篇文章 arXiv:1801.06637 ?

TAG:微分幾何 | 偏微分方程 | 泛函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