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論文環境科技論文
[摘要] 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使世界各國經濟、技術、文化等得到更進一步的交流和合作,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全球化時代。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資源優勢相互補充,異域文化相互碰撞,世界各國不管其自身意願如何,都將被無情地捲入全球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合作和競爭共存,挑戰和機遇同在。
[關鍵詞]「全球化」 體制因素 科技革命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Globalization)取代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一體化(Integration)、跨國化(Transnationlization)而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語。一些人和國家視全球化為幸福的源泉,一些人和國家視全球化為洪水猛獸,儘管對全球化觀點紛呈,說法不一,但都無法迴避一種活生生的社會現實,那就是我們已進入全球化時代。
一、全球化的內涵
從詞源學的角度講,「全球化」這個詞本身是一個嶄新的詞語,沒有一個內涵和外延都非常明確的指定含義。渥特斯(Watesr)認為,大約在1960年,「全球化」這個詞才進入英語世界日常生活中。1991年出版的《牛津新詞詞典》實際上把「全球的」(globa)一詞作為新詞收錄進來,但在解釋上頗有誤導之嫌,只說它用於「環境術語」中。美國學者丹尼爾·耶金在《新聞周刊》發表的題為《一個時髦詞的誕生》一文中寫道:「大約不到10年前創造的全球化這個詞,成為國際經濟中難以迴避的和被公認有用的格言。」[1]
一般認為,「全球化」一詞最初是由經濟學家T·萊維在1985年提出來的,他用這個詞形容此前20年間國際經濟的巨大變化,即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的擴散。
總之,「全球化」(golbaliaztoin)是一個多維度、多層面的集合概念,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經濟學家認為「全球化」多指世界各國在生產、分配、消費等方面經濟活動的一體化趨勢,主要表現在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的全球性自由流動,或指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與重組,以及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和融合;政治學家往往認為「全球化」指的是民族國家的世界體系的最後形成及世界新格局的戰略體現;文學家認為「全球化」指不同文化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不同文明的全球整合和科學知識的全球傳播,或指人類利用高科技成果,克服自然界造成的客觀限制而進行的全球信息的傳播與交流;社會學家和未來學家則認為全球化是生產力和社會關係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的全球擴散。目前最權威的定義是199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2]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全球化作為一個動詞,是指一個客觀歷史進程和發展;作為一個名詞,是指全世界普遍聯繫的一種狀態。其實質是基於物質生產力廣泛交流基礎之上的人類智力的傳遞,這種傳遞具有雙向性及雙面性。
二、全球化的成因
全球化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經濟、科技、體制等諸多因素,以下分別予於分析。
1、全球化的經濟驅動力——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衝動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資本的本性是惟利是圖,並且極具擴張性。馬克思在其宏篇巨制《資本論》中說「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走私和販賣奴隸就是證明。」[3]當一國資本積聚到一定程度,其勢必向外擴張,它會迅速地搶佔灘頭,佔領新的陣地,使資本衍生出許多子資本、子子資本……在資本主義剛剛確立時期,資本對外擴張主要表現為依靠暴力,通過血腥的對內圈地、對外奴隸貿易等手段進行。到了近代資本的對外擴張主要是以跨國公司為載體,「跨國公司以空前的速度購買場地,進行跨越國界的兼并,策劃電訊業、航空業等的戰略聯合。他們還不斷地尋找最優秀的技術人才、最廉價的勞動力、最快的供應商。這種跨國資本成為一種沒有任何國界、沒有任何顧慮的壟斷權和強大市場勢力。」[4]在這種壟斷和市場勢力面前,人們並不預先規定要與世界的某一部分建立溫情脈脈的固定聯繫,但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對社會資源的配置,各個國家都在強調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市場經濟體制將是目前各個國家普遍採用的經濟模式,而這個模式的採用無意間為經濟全球化排除了經濟體制上的障礙,從而使世界經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
2、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根本物質基礎——科學技術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始於18世紀70年代,以牛頓的古典力學為基礎,以蒸汽機為標誌,第一次將熱能轉變為機械能,機器代替了人的體力,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而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世界市場。第二次科技革命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中,麥克斯韋電磁學說創立,使電力替代了蒸汽機成為主要動力,推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誕生。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此時資本輸出開始經常化,從而形成統一的世界市場。第三次科技革命始於二戰後。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主要在電子、能源、材料三大領域展開。8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為主要內容,電腦的智能化與機器系統的緊密結合,以替代人的體力勞動和部分腦力勞動,此時生產力得到了更加巨大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國際分工,跨國公司大量湧現。由此可見,科技進步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
3、全球化形成的催化劑——國際性經濟組織
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討論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問題,建立了以穩定國際金融、間接促成世界貿易發展為目標的國際貨譯基金組織以及國際復興與開發銀行(後來發展為世界銀行),同時擬建一個處理國際貿易與關稅問題的專門組織——國際貿易組織(TIO),以剷除貿易限制和關稅壁壘,促進貿易自由化,最後由關貿總協定(AGTT)來臨時代管。1995年,關貿總協定被世界貿易組織所取代,自此,世貿組織不再局限於全球貿易自由化,還擴大到全球投資自由化。今天,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共同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三駕馬車」。20世紀80年代以後,世界經濟的區域化、集團化趨勢進一步加強,比如,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亞太經合組織等的蓬勃發展。
如果說這些區域化、集團化的經濟組織是一個子集,那麼國際性的經濟組織就是一個合集,同時這些經濟組織之間又是互為交集。這些國際性、區域性經濟組織的大量建立和發展,促進了各國間經濟的相互交流與合作,使全球化加速。
三、全球化的影響
全球化對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等都產生了長遠的深層次影響,下面分別予於闡析。
1、經濟影響
首先,全球化促使傳統的國際性分工演變為世界性分工。
主要表現為從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漸發展為以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從沿著產品界限進行的分工發展到沿著生產要素界限進行的分工;從生產部門分工向服務部門分工。國際分工的形式也從以垂直分工為主向以水平分工為主發展,即側重產品型號的分工,產品零部件的分工和工藝流程的分工。這種世界範圍的國際分工,使世界性的生產網路形成,各國成為世界性生產的一部分,成為商品價值鏈中的一個環節,這樣有利於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
其次,全球化使貿易自由化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
貿易自由化從地域上覆蓋了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從內容上說已從商品貿易擴大到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等,比如,2000年全球商品貿易總額達6.23萬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1.47萬億美元。據世貿組織預測:到2010年世界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將增加到16.6萬億美元。
再次,全球化促使金融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國際資本規模空前,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地流動,制度障礙、貨幣障礙和政策障礙越來越小,一國的資金餘缺能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調配,世界資本得到較為徹底的解放,國際金融市場年交易額達500萬億美元。同時,對外直接投資己經成為普遍現象,並且成為各國之間加強經濟聯繫和發展國際分工的重要渠道。
最後,全球化使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益加深,國際經濟組織之間的協調作用不斷加強。目前,總數已達6.3萬家的跨國公司及遍及全球的80萬個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體系,跨國公司之間還通過組建戰略聯盟,在技術上相互取長補短,來提高競爭實力。
當然,經濟全球化,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主要表現在外資企業的迅速發展削弱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並且跨國公司以較高的工資和福利來吸引國內企業的業務骨幹,導致大量的人才流失;金融對外開放並且日益國際化,給各國金融帶來巨大風險,主要表現為金融市場有可能受到國際遊資的衝擊,產生金融危機;不盡合理的外貿結構難以防禦世界經濟的波動;經濟全球化會加劇本國的就業壓力;經濟全球化加劇了地區發展的差距,拉大了貧富差距。
2、政治影響
全球化對各國政治的影響是深遠的,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商品傳遞的不僅是經濟關係,它還傳遞著政治理念、價值標準等。全球化促使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向本國以外的國家,都想從其他國家的發展中得到有利於自己國家發展的因素。比如,當王權思想在18世紀的歐洲根深蒂固的時候,北美大陸爆發的反對英國殖民壓迫的獨立戰爭,以及戰爭勝利後在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精神指導下所組建的「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共和政體對歐洲的衝擊都是致命的:法國緊接著爆發了影響深遠的大革命,其他歐洲國家也相繼爆發了革命,專制王權思想成了過時的東西而被拋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歷史地看,全球化對我國的政治變遷也曾產生過重要影響,比如,「五·四運動」時期,就提出要把「德先生」「賽先生」請進中國,而「德賽」二先生全作為舶來品而來自西方。而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今天,隨之傳播的憲政、民主、人權、法制等也將作為一種普適性價值而得到普遍認同。
當然,全球化對一國政治的負面影響也是明顯的,全球化會形成對國家主權的衝擊以及對國家職能的削弱等。比如跨國公司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影響著東道國主權的行使,並且通過談判、遊說、合作、甚至賄賂等手段,對付國家的政策進行限制以有利於其獲利等。
3、文化影響
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曾斷言:「要想將某一特定的信息限制在國界之內或將其拒之門外已變得更加困難了」,「信息可以穿越嚴密防守的疆界」。[5]信息承載著文化,在全球化時代,東西方文化的互相影響和交流將成為一個經常現象。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受西方國家影響的同時,西方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也深受廣大發展中國家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
但是,我們不得不看到,在全球化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要求全世界都遵循西方的價值觀念、理論和生活方式,在全世界擴張西方的民主、人權和自由觀,大搞文化霸權主義,這使主權國家弘揚民族文化、自主進行文化選擇與建設的權力被嚴重削弱了。
通過對全球化對各國經濟政治文化影響的分析,使我們不難產生這樣一種想像:在一望無際的浩瀚大海上,波濤洶湧,狂風呼嘯,而在其中游弋著無數大小船隻。有的船隻在狂風的吹拂下已經迷失了航向,左傾右斜,隨波逐流;有的船隻頂不住巨浪的衝擊而葬身海底;而有的船隻卻堅固異常,迎浪而上,搏擊於風頭浪尖——無論我們從主觀上是否願意,整個世界都已處於全球化的汪洋之中了。而古老的中華民族如同一艘在這汪洋上默默航行的巨輪,面對全球化的驚濤駭浪,巨輪的船長和船員都面臨著巨大的體力和精神的雙重挑戰。面對挑戰,我們只能再次發揚我們民族文化兼收並蓄的特點,敞開我們博大的胸懷把異域文化迎進來,同時還要把我們的民族文化送出去,從而使華夏民族在洶湧的全球化大潮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1]丹尼爾·耶金(美).一個時堪詞的誕生.新聞周刊.1999,(2).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第45頁.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175頁.
[4]吳興南,林善煒.全球化與未來中國.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第22頁.
[5]阿爾溫·托夫勒.權力的轉移.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第32頁.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揭秘高科技:3D列印珠寶全過程,這技術真牛!
※「互聯網+」如何為工業插上新翅膀
※AT&T稱力爭年底前實現5G網路
※水逆算什麼?冥王星都逆行了! | 科學人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