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世俗的較量
佛法是心法,起心動念都源於我們對外境的不同認識。《地藏菩薩本願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在五濁惡世,我們人人都是罪惡凡夫,那麼,該怎樣認識佛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句話呢?
第一,心無所住,不染世塵。
末法時代,人心浮躁,慾火旺盛,對於一個上有主管領導,下有二十名職工吃飯的「兒童團長」來說,「心無所住」能承擔起工作的責任嗎?我在做科員時,工作比較清閑,能夠清凈地手捧經卷。現在,當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不得不用世俗的心去處理世俗的事。而在這隨波逐流中,聽經聞法就流於形式了。
在當今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競爭社會裡,修行學道,持戒不染,需要堅定的信願和持之以恆的操守。那麼,怎樣做才算得上是「心無所住」?根據我的工作環境,一是毫不猶豫扔掉手中的權力,這樣造業的機會就少得多;二是思惟恆順眾生的動機是否清凈?想問題、做事情,是否把自己的利益擺在首要位置?三是明了佛弟子多勞是否應該多得?
佛弟子與非佛弟子根本的區別在於覺悟人生和睡夢人生,二者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條件衣、食、住、行都沒有分別,分別的關鍵在於獲取的態度和採取的方式大相徑庭。
第二,以戒為師,借假修真。
在工作和持戒上,兩者常常發生矛盾。比如飲酒,是違犯佛制五戒的。在入佛門前,我當辦公室主任的時候經常飲酒。皈依佛門後,知道酒的危害後,就不喝了。二〇一二年九月,做市場管理工作後,飲酒的次數比較多,我因此陷入了煩惱的漩渦。不飲酒不容易和商戶們打成一片,工作起來阻力比較大。而經常飲酒不是一個佛弟子應該做的事情。過量飲酒不但助長淫心、貪心等邪念,最重要的是遮蓋了智慧。過去我在滴酒不沾的情況下,用心學習佛法,頭腦非常清醒。一些無法解開的迷團,佛菩薩會通過各種方式指點迷津。而今,由於我不斷破戒飲酒,深感智慧的火花小了許多,自己像是走在了衚衕裡面。痛定思痛,我認識到正確運用佛法,並嚴格遵守佛法,無窮的利益才會不期而至。
以各種借口或理由破戒而自圓其說,這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不論何時何地,佛弟子要恆常以慈悲之心、菩提之心、成佛之心,去愛護周圍的環境和人,假借熙熙攘攘的外部條件,歷事煉心,愛惜身體,珍惜時光,持誦佛菩薩聖號,不斷開發自己的妙明佛性。
第三,一心繫念,真學實幹。
我現在上課,由於工作的事務,妄念比過去多了。散亂的心忽東忽西,這樣心猿意馬上課,所獲法益的份量就會越來越輕。我認真反思之所以沒有過去的心清凈,是由於有所求、有所思、有所憂。學習佛法貴在真學實幹,首先在對境面前要保持定力。定力是長期聽經聞法所熏陶出的表現。在這個金錢萬能、道德缺失的社會裡,一個佛弟子能否聽從佛陀的教誨,深信因果、不造惡業,關乎其定力的大小。其二要把佛法落實在具體行動中。「三皈五戒」是一個佛弟子的起碼要求,但要全部落實,需要轉變自我、超越自我。其三要講究學習的方式和方法。佛法的作用和目的,是讓人們從迷轉向覺。
佛所說經文,佛所制戒律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在學習佛法中,只有嚴格遵守執行,絕不能變通。我在和工作中的一些同志吃飯時,很多人問我:「你不吃肉,是不是在學佛?」我說:「不吃肉是因為學佛了,你為什麼不學佛?」他們說:「我們也想學,可是肉的香味讓我們流口水。」我說:「那是你們糊塗,明白了吃肉的危害,就會控制住食慾。現在的醫院越建越大,可是病人越來越多,為什麼?原因之一就是吃肉過多,動物的飼料添加了人體難以承受的化學元素,少吃、最好不吃,是明智的選擇。」
對治習氣,看破放下
五年來的佛法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改變了我的人生,改變了我的家庭,修行的路還有多遠?我是罪惡凡夫,在修行的路上,感到多生多劫形成的習氣,要在這一世徹底轉變,絕非一件簡單的事情。
第一,紅塵易見不易看破。
滾滾紅塵,每個人都在為名忙、為利忙,忙得不亦樂乎。而對生死的大問題不聞不問,眼前能快活一天算一天,隨波逐流,輪轉不息。末學和眾多居士一樣,每天都要被世間瑣事糾纏。少年時代曾一心想跳出艱苦的山村環境,走向明亮的辦公大樓。三十四年的城市生活後,爭強好勝的性格被命運捉弄得死去活來,對一切看淡了。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佛法凈化了我的心靈。可是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看破紅塵,讀懂人生呢?且不說沒有學過佛法的人,就是佛弟子,真正達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境界的為數不多。
末學明明知道念佛、拜佛、禮佛是為了卻生死大事,但還是雜念叢生,發財、如意、健康、平安等自私利己之類的念頭經常跳出來,時不時考驗自己看破紅塵的程度。我知道,不易看破的根源,是修道的功夫不夠,出離心不夠強烈。從這個角度談修行,安逸自滿的生活,往往容易讓人忘失道業,貧窮和挫折就是難得的財富。
第二,情執易結不易放下。
人與人的緣分是錯綜複雜的,緣分越深,情執越濃。父母緣分、夫妻緣分、兒女緣分、兄妹緣分、朋友緣分等等,都在內心留下了印痕。逐漸放下,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如對父母的孝心,怎麼樣做才算孝?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不同信仰的人,孝心的標準不盡相同。作為佛弟子來說,勸說引導父母受持三皈、嚴守五戒、念佛求生凈土,才是最大的孝心。可是在具體的孝敬中,全部落實是很困難的。我見過有的佛弟子,在父母的喪葬中,為了不與兄弟姐妹和親戚發生爭執,只好順受世間習俗,跟著搞迷信活動。再如吃蔥、蒜、韭菜、洋蔥之類的食材,佛制禁食「五辛」,然而大多數人對其情結之深,使得佛弟子在待客交友等交際活動中,要嚴守戒律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過去,我由於社交活動範圍狹小,心底比較清凈,學習比較精進,居士的戒律行持容易做到。因此,修行道路上障礙比較少。而現在,為親情、為師情、為友情、為同事情,常常陷入情網之中。智慧的火花被世俗的情網所籠罩,很多事情是佛制所不允許的,但又不得不屈從這種環境。有時我在想,為什麼不能放下?放下真的這樣難嗎?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功名利祿之心作祟。什麼時候心無所求了,什麼時候就放下了。
第三,貪念易生不易自在。
貪心是人性最脆弱的環節。貪心者於錢財、田地、什物總想通通歸我,越多越嫌少。當有利可圖的對境出現時,總是把「我」擺在第一位。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加班加點,犧牲節假日,多付出多勞動,本是份內該做的事情。但由於大家都在混日子,有的還對敬業者說三道四。這時,萌芽的道心就容易動搖。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僅僅靠慈悲心是不夠的,必須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才能適應修行的需要。觀機逗教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應是菩提心,這是方便的根本。如果,為了方便存心去報復、壓制、打擊一起共事的同志,那「方便」的意義就與佛法背道而馳了,因果的包袱不知不覺就背在了身上。
貪心的生起有客觀和主觀兩個因素。從客觀上講,金錢雖說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佛說,父母是世間的福田。要耕種,沒有一定的物質條件,怎麼能孝養父母啊!但必須是取財有道,靠訛詐、欺騙、權力等不正當途徑獲取財物是不對的。從主觀上說,貪心的大小是一個人多生多劫固有習氣的表現,也是貧窮困難的逼迫。如我們在路上遇到丟掉的一元錢,能夠不假思索高興地把錢還給來找錢的人;若遇到丟掉的是十元錢,也能夠毫不在乎把錢還給來人;如果是一百元錢、一千元錢、一萬元錢,心裏面就要掂量了,或許會盤問來索要錢的人,「這是你丟掉的錢嗎?」「憑什麼給你呀?」等等推托之詞。貪念的大小在錢財方面,最能考驗和說明一個佛弟子修行的程度了。如果真正做到視錢財如糞土了,就會獲得大自在。
念佛見佛,見佛成佛
印光大師開示:「又華藏海中,凈土無量,而必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我們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慾火隨時都會燃燒,想靠自力了生脫死,勢比登天還難。唯有念佛一法,仗佛力加被,才能帶業往生。念佛才能成佛!誠如印光大師開示:「所謂凈土者,即生信、發願、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念佛必須要有真信切願,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
我早晨上班前讀誦《凈土五經日誦集要》,除此之外持念佛號,一是利用做家務的時間念佛,拖地、洗衣服、洗菜等不用費心的家務活,都可以一邊念佛一邊做活。二是利用上下班走路或騎車的時間,不斷念佛,但要注意路口車輛和紅綠燈。三是利用工作空閑時間在心裡默念,但要保證工作任務的數量和質量。
末學在剛剛開始的一段念佛時間裡,感覺到,功夫淺是做不到心存佛號的。比如我在劃破手疼痛或開車遇有緊急情況時,第一念的出現是「娘啊」兩個字!《觀無量壽佛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念佛一段時間後,在意想不到情況出現或祈求平安時,第一念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這說明心為修持之主,只要恭敬至誠,信願執持佛號,就能往生西方,一生成佛。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世俗國家的政教關係 | 張千帆
※佛法世俗化的惡果,淺化佛法的比丘是魔伴侶
※《了凡四訓》5_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張愛玲《十八春》:世俗的愛情與悲劇 | 劉明清的共識網·思想者博客
※郭晶晶生完二胎,霍啟剛擔起溜娃重任!豪門裡的世俗煙火氣寵愛,實在是惹人羨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