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的秘密

出門要不要帶傘,明天能不能曬被子,地里要澆水還是排水,航班會不會延誤……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只需看一看天氣預報,便可皆瞭然於心。可以說,在當今社會,天氣預報是每個人都離不了的重要信息。那麼,天氣是怎樣預報的呢?從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就試圖預測第二天或者若干天之後天氣會是怎樣。公元前650年左右巴比倫人根據云的樣子來預測天氣。公元前340年左右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論》中描寫了不同的天氣狀態。中國人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有進行天氣預報的紀錄。古代天氣預報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氣現象,比如人們觀察到晚霞之後往往有好天氣。這樣的觀察積累多了形成了天氣諺語,例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而對於天氣現象長期的觀察總結,形成了對氣候的預測,例如「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這些都是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17世紀以後,溫度表和氣壓表等氣象觀測儀器相繼出現,地面氣象站陸續建立,科學家開始使用這些科學儀器來測量天氣狀態,並根據這些數據來預測天氣。但是由於當時人們無法快速地將數據傳遞到遠處,很長時間裡人們只能使用當地的氣象數據來進行天氣預報,這就使得對天氣的預測帶有很大的局限性。1837年電報被發明後,人們才能夠使用大面積的氣象數據來預測天氣。1851年,英國首先通過電報傳送觀測資料,繪製成地面天氣圖,以此來製作天氣預報。20世紀20年代開始,氣團學說和極鋒理論先後被應用在天氣預報中。3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的發明、高空天氣圖的出現、長波理論在天氣預報上的廣泛應用,使得對於天氣演變的分析,從二維擴展到了三維。40年代後期,天氣雷達的運用,為降水以及颱風、暴雨、強風暴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提供了有效的工具。20世紀50年代以來,動力氣象學原理、數學物理方法、統計學方法等,廣泛應用於天氣預報。用高速電子計算機求解簡化了的大氣流體力學和熱力學方程組,可及時做出天氣預報,預測的準確性也大大提高。尤其是60年代發射氣象衛星以來,衛星的探測資料彌補了海洋、沙漠、極地和高原等地區氣象資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氣預報的水平顯著提高。70年代,數字天氣預測隨著電腦硬體的進步而出現,並且迅速發展,今天已經成為天氣預報最主要的方式。在進行天氣預報之前,首先要收集足夠的數據。最傳統的數據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過專業人員、愛好者、自動氣象站或者浮標收集的氣壓、氣溫、風速、風向、濕度等數據。此外通過氣象氣球,氣象學家還可以收集高空的氣溫、濕度、風值。還有氣象雷達,可以提供降水地區和強度的信息,多普勒雷達還可以確定風速和風向。最重要的,還是來自於氣象衛星的數據。氣象衛星可以採集全世界的數據,它們的可見光照片可以幫助氣象學家直觀地判斷雲團的發展,紅外線數據可以用來收集地面和雲頂的溫度。通過監視雲的發展可以收集雲的邊緣的風速和風向。以下是我國風雲一號D星發回的第一幅高解析度圖像,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形的分布和雲團的位置。

接下來,要對採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將被採集的數據與用來做預報的數字模型結合在一起分析,得到一個三維的溫度、濕度、氣壓和風速、風向的預測。然後使用電腦來模擬大氣的運行。它使用數據分析的結果作為其出發點,按照物理學和流體力學的結果來計算大氣隨時間的變化。由於流體力學的方程組非常複雜,因此只有使用超級計算機才能夠進行數字天氣預報。這個模型計算的輸出是天氣預報的基礎。最後再對得到的結果加以修正和解釋,以得到廣大用戶能夠理解明白的結果,也就是直白地告訴大家,第二天的溫度變化情況,是否有雨雪天氣,或者颱風運行的路徑等等。當然,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那就是通過電視、網路、簡訊等等各種媒體途徑,將天氣預報的結果公諸於眾,讓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時間內了解最新的天氣變化,以備不時之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馬爾可夫版天氣預報,了解一下!
對太陽進行「天氣預報」?!難道太陽上會下雨嗎?
說天氣預報的預
抓取天氣信息並定時發郵件

TAG:天氣 | 天氣預報 | 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