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錯了,華為造車不是互聯網造車!

你們錯了,華為造車不是互聯網造車!

撰文|大 眼

編輯|錢 蕾

導語 | Lead

【眼下,華為又到了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的十字路口。汽車,作為最有希望成為華為新的業務增長極的業態,正逐漸得到華為的認可。不過,就算華為真的宣布造車了,也不是現在意義上的所謂互聯網造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特別是在所謂互聯網造車、PPT造車大行其道的今天,突破一項關鍵技術,或者在某個領域制定出中國的標準,那中國企業才能在新一輪的汽車產業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否則拼湊出來的一堆車真心沒有什麼大用。】

要列出幾個中國製造業的代表,華為理所當然是其中的一面旗幟。翻看華為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在每一個階段,華為都有一個稱霸全球的領域。在最早的通訊、運營商業務,華為最終掀翻了思科;後來進軍手機行業,MATE系列,既叫好也叫座,成為蘋果手機時下強有力的競爭者。眼下,華為又到了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的十字路口。汽車,作為最有希望成為華為新的業務增長極的業態,正逐漸得到華為的認可。

按照華為公開的汽車領域項目來看,華為更多的是涉足於車聯網領域,作為電視、電腦、手機之後的「第四塊屏」,華為志在必得,用做通訊和手機的魄力,來打造與雲計算並列的華為新的增長動力,這個點已經在華為內部各方形成共識。

在整車製造領域,華為也絲毫沒有放棄探索的機會。與代工賓士G class 的麥格納斯太爾接洽、網上盛傳的裝有華為三電系統的特斯拉Model X、在各大高校大肆延攬汽車領域的畢業生,華為可謂動作頻頻,但是就是遲遲沒有邁出這造車的最後一步。這個與目前國內市場上互聯網造車企業不時發布的高調新聞以及類似於寶能、格力、恆大這些圈外企業涉足汽車領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外,華為在電池方面的積累已經不止十年,華為早在2014年,就與素有「石墨烯之父」之稱的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及其所在的曼徹斯特大學開展密切合作。華為的瓦特實驗室在有電動汽車未來的石墨烯電池方面也有成果,2016年底,其宣布的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上限使用溫度提高10℃,使用壽命是普通鋰離子電池的2倍。瓦特實驗室的另一個突破是在新一代快充技術方面,華為稱未來手機將在在5分鐘內為智能手機充電48%,而這些技術突破無疑都具有核心技術特徵。

按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的觀點,互聯網造車公司需要的融資門檻至少為200億元。 這個門檻對一家年銷售額在6000億、在每年研發投入達到1000億的同時凈利潤還能高達近500億的華為來說,根本就不是什麼事。但華為目前並沒有像其他企業一樣義無反顧投入到造車當中去,眼下,或許這仍是個小概率事件,不過,就算華為有一天真的宣布造車了,也和當下的這些互聯網造車企業完全不同。

目前中國汽車市場上最不缺的就是互聯網造車公司了,但無論是有情懷的還是會做PPT的,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習慣性地把自己的融資數額掛在嘴上,無論是明著說還是暗著提。企業要想存活,資金的確是關鍵。但如果為了資金活著,那勢必會做出很多妥協,筆者其實不是非常看好這種模式。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很多互聯網造車公司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集成,在很多電動車關鍵技術上沒有掌握核心競爭力。

在筆者看來,相比於傳統汽車巨頭所掌握的整車技術以及搭建的完整的供應鏈和銷售體系,新興的互聯網造車公司其實沒有多大優勢,他們唯一的機會就在於傳統汽車公司由於公司內部流程而出現的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車產品的真空期。但就是這幾年的真空期,我們看到的是屢屢跳票的蔚來、隱含著電池危機的威馬以及一大堆想蹭熱點蹭政策補貼的「聰明」企業,真的等到豪華品牌的賓士、寶馬,抑或大眾、豐田的電動車批量上市的時候,互聯網造車公司的市場空間還有多少?

所以,中國汽車未來在全球舞台競爭的機會有兩塊,一則是如同吉利這樣的整車公司,藉助於國外成熟的技術、生產設施以及銷售渠道,結合自己的低成本和高效的管理模式,在消化吸收國外領先技術的基礎上,以整車廠的身份投入到全球競爭中。第二就是如同華為這樣的公司,憑藉著在車聯網和無人駕駛這些關鍵技術上的突破,成為全球各大OEM合作的首選合作夥伴。這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有核心技術和體系競爭力,而這個,也是目前很多互聯網造車公司的短板所在。

看好華為在車聯網或者其他技術方面的突破,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華為的狼性企業文化。華為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以任正非為代表的華為管理層給予企業注入的狼性文化。華為最早的競爭對手,如惠普、戴爾、思科、IBM等都是行業內的巨無霸企業,但華為並沒有退縮,反倒是憑藉著自己敢打敢拼的作風,一步一步成為通訊行業的霸主。

二是華為的主營業務提供的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無論是在通訊領域還是手機領域,華為的主營業務是全球範圍內的主宰者。如上文所說的,正是有了這樣的資金支持,可以讓華為的相關研發團隊,可以潛心在核心技術的突破上,而不用著急產品的上市。

禾顏點評

如果華為可以突破車聯網及一些新能源汽車方面的關鍵技術,那造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算華為真的宣布造車了,也不是現在意義上的所謂互聯網造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特別是在所謂互聯網造車、PPT造車大行其道的今天,突破一項關鍵技術,或者在某個領域制定出中國的標準,那中國企業才能在新一輪的汽車產業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否則拼湊出來的一堆車真心沒有什麼大用。

THE END


推薦閱讀:

8大汽車集團背後的那些神秘家族!分分鐘能讓CEO下課
汽車級別的劃分
酷車堂(第二期) 「彎道王」睿翼 更美原廠范!!
豐田集團旗下各大汽車品牌詳解
汽車不用白不用 挖掘汽車常見隱藏功能

TAG:華為 | 汽車行業 | 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