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核心自體的移動 感受"我是誰"

【案例】核心自體的移動 感受"我是誰"

本文用一例抑鬱傾向的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核心自體的移動來說明心理諮詢是如何顯效的?隨著核心自體的移動,人格結構是如何變化的?

1 來訪者基本情況

來訪者30多歲,女性,在醫院診斷為焦慮抑鬱狀態,在服用少量的抗抑鬱葯的同時,精神科醫生建議輔助心理諮詢的治療。在開始諮詢的過程中,來訪者呈現非常衝突的結構模式。一方面對自己有苛責,也就是苛責性的客體,或者內在批評者的聲音;另一方面有大量無名原因的擔心和恐懼,對自己的質疑和不信任,對自己有一個理想化內部表象,總是感覺自己不是想像的那樣,所以為此非常痛苦。認為自己得了很嚴重的抑鬱症,希望通過心理諮詢改變痛苦的現狀。

2 評估診斷來訪者的基本精神結構

這個人的焦慮和抑鬱,不是核心自我的不復存在,而是核心自體有三部分的結構。苛責性的客體是這個來訪者長期存在的子人格,有很多對自己評價、指責、埋怨、覺得自己不好的念頭,並且時刻想辦法解脫的思維內容。來訪者大部分的功能位置是以這樣的生命存在狀態而存在。第二個部分是理想化自體,來訪者心目中始終有一個理想化自體的能量灌注存在,因為達不到自己理想化的內部表象,時刻被自己理想化的期待所挫敗著,這種挫敗讓來訪者非常的抑鬱和崩潰。第三部分是身體自體,懸浮的擔心、恐懼、質疑、不確定、身體意識高度預警的張力,意識對這部分自體能量是排斥的,無法灌注的。

從整體看來訪者的核心自體,來訪者不斷地在這三部分結構上跳來跳去,無法穩定和停留在一個結構上,大量消耗核心自體的心理能量。而意識的覺知功能失去了基本的調節能力,因為無法意識到三部分能量體的存在而變得混亂和狹窄,而來訪者並不覺得意識域的混亂和狹窄。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核心自體是由一個人的基本結構模式,誇大自體的苛責性客體,理想化自體,碎片化的身體自體,心理能量體,加上意識的覺知和調節功能組成的。這個人的基本結構就是衝突的三部分結構無法整合穩定在一個子人格的結構上,意識域也變得狹窄失去了基本的對自我的覺知和認識功能。

3 開始十個小節的工作核心

開始幾次工作,集中在來訪者在人際關係中的緊張、恐懼、迷茫、不知所錯的體驗和感覺,釋放來訪者壓抑的內在負性能量,減輕來訪者非常焦慮和抑鬱的體驗和感覺。建立來訪者健康的覺知功能,為將來的工作建立手術入口。讓來訪者看到自己在苛責性自我、理想化自我和恐懼的身體意識三個衝突的結構中來回無法控制的強迫和擺動。恢復覺知就是讓來訪者獲得確定感,遠離不確定感,這些工作都是像吃止疼葯一樣的迅速減輕來訪者的痛苦。

利用創傷聚焦的療法工作,來訪者的強迫性思維,從癥狀入手進入手術的切口,強迫性思維的背後就是軀體的緊張和不確定感、對權威的恐懼、對自己的不滿意所帶來的無價值感和無意義感。對自己的質疑和不信任所造成的身體意識的惶恐,也會找不到基礎的存在感。利用覺知功能和身體意識連接並整合,協助來訪者體驗到存在感。以上這些結構的探索就是存在感,找到真實的生命存在「我是誰」。

4 苛責性客體的軟化和移除

當工作到十一個小節的時候,來訪者的苛責性的客體明顯軟化,強迫性思維也明顯減少,因為對內在的攻擊性減少,身體意識感覺有一些內在的力量了,在此時完成一些自體和自我覺知的整合。學習識別苛責性客體的出現,只要識別就會減輕對內在的攻擊性,心理能量就會回到身體的體驗和感覺上,就不用因為苛責性客體的啟動而被迫啟動強迫性思維的防禦以及大量想解脫的想法和念頭。

5 加強健康的覺知功能和身體意識的連接和整合

繼續工作來訪者健康的覺知功能和身體意識各種恐懼的碎片化進行連接和整合,也工作苛責性客體的識別和被價值觀綁定的人格結構固著的部分,把來訪者的自體從被價值觀綁定的超我里分離解脫出來。來訪者的人格結構和心理能量子人格當下停留的位置就是我們當下工作的位置。諮詢師協助來訪者利用健康的覺知功能穩定在當下的體驗和感覺上並識別此刻「我是誰」。不斷的連接,找到這裡意識的我和身體意識的我連接的體驗和感覺並覺知它。

當這樣持續工作二十個小節的時候,來訪者健康的覺知功能有一些力量了,就利用來訪者健康的覺知功能逐步的轉化來訪者碎片化的各種身體意識的創傷部分。健康的覺知功能越來越有力量,可以在同一時間同時連接苛責性客體的子人格部分、理想化自我的部分與不確定的、迷茫的、恐懼的自體部分的子人格,並讓覺知的部分同時抱持這三者,來訪者自己的覺知和自我調節越來越有力量。

6 突破防禦和隔離,健康的覺知功能和身體意識的有效連接

在三十七個小節的時候,來訪者從開始諮詢時的苛責性客體、理想化的自體、恐懼、質疑的自體、意識和身體意識分裂的、隔離的、自我功能混亂和狹窄的結構,移動到開始利用健康的覺知功能連接到身體的體驗和感覺上,體驗到夫妻關係的和諧和幸福感,體驗到生活的輕鬆和滿足感,體驗到一個人逛街或者逛公園的愉悅感。以前根本不能一個人逛街的,認為一個人逛街都是非常煩躁的,沒著沒落的孤獨感。

半年前來訪者是感覺不到當下的存在感和幸福感的,都是忙碌或者緊張、恐懼、總感覺有什麼事情要發生的高度警覺的感覺,只有在緊張和忙碌的時候才有存在感,自己閑下來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感覺到無意義的惶恐感和浪費時間的感覺。來訪者領悟到這些的時候,身體上有些感動,眼淚流了出來,再一次的看到並體驗到真實的自己,也意識到自己做諮詢以來的人格結構的變化,雖然很悲傷和心疼自己,也很抑鬱和無力感,但好像有了一些對未來的希望以及覺知到自己是誰的踏實感。

以上來訪者核心自體結構移動的變化,只有在連續每周一次超過一年的長程諮詢里才能看到。由於我在近十年的臨床工作中,這類的來訪者比較多,所以才有機會做個案法的臨床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和總結,在此也感謝那些願意勇敢的面對自己結構變化和移動的來訪者。

燕園心理專家:劉玉娥


推薦閱讀:

是內耗讓你活得特別累(轉載)
心理諮詢是什麼?心理諮詢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
為什麼婚姻反而令人覺得孤單?
心理諮詢案例:一個出軌女人的自述!
引導性心理諮詢

TAG:案例 | 心理諮詢 | 個人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