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聰明」可能讓你走向「愚蠢」
前幾天在地鐵上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對奶奶說:「奶奶,你不在的時候我和媽媽去······(此處略去一萬字)。」
孩子斷斷續續講了幾分鐘,大概就是講了一次和媽媽出去玩的事情,我也沒有太聽懂,奶奶聽完後,對小男孩說:「你真棒!」
······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祖孫兩個開始一路的沉默。我聽著感覺有點不對味。孩子斷斷續續講了那麼多話,一句你真棒就結束了?怎麼就棒了?
想到有一次小侄女拿彩筆在紙上隨便畫了一條線,我媽就對孩子說:「畫的真棒。」我當時真的是滿臉黑線,我小的時候也沒這麼誇過啊,雖說沒有棍棒教育,但也大多數是數落打壓。輪到帶孫兒輩,怎麼就發生了180度大轉彎,難道西式教育的春風真的是吹遍祖國各地,在農村待了一輩子的老人都知道要「正面激勵」了,「寶寶真棒!」「寶寶真聰明!」
可是這樣的「激勵教育」有用嗎?
老阿姨有個朋友的孩子叫小明,原本是一個「三好學生」,小學時,他總能輕輕鬆鬆地完成作業,考試也常常拿滿分。家人總是誇他:「這孩子真聰明,是學習的料。」上初中以後,小明突然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不但不完成作業,也不好好考試,成績一落干丈。為了增強他的信心,小明的父母不斷地給他打氣,鼓勵他說:「你這麼聰明,要把聰明用在學習上。」但是,他們的努力沒有奏效。小明仍然認為,上學十分無聊、毫無意義。
是否對小明的故事似曾相識?他是千千萬萬個學生的一個縮影。不只現代有,古代也有一個很典型的代表就是方仲永同學,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中寫道方仲永5歲作詩,「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過七年,「泯然眾人矣。」
王安石說方仲永一開始那麼優秀到最後「泯然眾人」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也」。意思是說沒有接受教育,不可否認他老人家說的有道理。但是對比小明,他們都是小時候就表現出天賦,方仲永被父親帶著四處作詩賺錢,小明在繼續受著教育,可是小明到初中成績一落千丈,覺得學習毫無意義。如果方仲永生在現代,並且像小明一樣一直接受教育,他的才能可以持續嗎?
很多人都覺得過人的智商或者是個人能力是通往成功的關鍵。但是超過三十項的研究表明,過分強調個人的智力和才能(暗示人們的這些特點是天生的和不可改變的),反而會使人們面對挑戰時害怕失敗、躊躇不前,同時也使得他們在面對失敗時不堪一擊,對學習喪失興趣。
方仲永和小明伴隨著「聰明、有天賦」的讚美聲長大,而這些被誇獎的品質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的,這樣就會使孩子形成一種固定性的思維模式,認為努力學習和工作遠不如擁有一個聰明的腦袋(至少看上去是這樣)。那當面臨挑戰時,他們往往會選擇逃避,因為如果失敗會顯得自己太愚蠢,這種對自身的否定是不能接受的。而另一種相對應的模式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強調的是自身的努力,而不是智商和能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曾經對373名剛上初中的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跟蹤調查,試圖觀察這兩種思維模式對學生數學成績的影響。美國同中國教育一樣升入初中後,功課越來越難。他們對剛上初中的學生進行思維模式評估,通過詢問他們是否同意「智商是一種非常固定的東西,基本上無法改變」之類的觀點,以及調查他們對學習的一些看法,藉此了解這些看法對成績的影響。??
實驗結果當然和前文所說的一樣:兩種不同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績。剛上初中時,兩組學生的數學成績相差不大。隨著功課難度的增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在第一個學期期末的數學成績就超過了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在隨後的兩年里,兩組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
你以為持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只會影響一個人的成績嗎?那就太天真的了,不同的思維模式對一個人來說幾乎意味著一切。
試想一下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會不會成為一個好的銷售員,固定型思維持有者會不斷自我暗示:「這就是我的性格,我就是一個內向的人,我不喜歡社交,我不適合與人打交道。」然後愈發地封閉起來,到後來甚至有點社交恐懼症。而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即使感到焦慮,也會自己主動的去結識別人,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訓練自己的社交能力。剛開始每一次踏出舒適區,都要拿出赴死一般的決心,但他們會慢慢把不擅長的事,變成擅長的事。
一個孩子在不斷的「你真聰明」之類的誇獎中,形成了固定型思維模式。當他們面臨挑戰時,會習慣性的迴避,害怕結果不好而丟人;當他們面對失敗時,覺得遭受重大打擊而一蹶不振;當他們看到其他人成功時,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威脅。他們認為能力是一種天賦,努力沒有多大作用,寧願做「不那麼傻的兔子」,也不想做「不斷努力的烏龜」,因為太努力似乎證明自身能力不足。
所以他們一般會停留在自己越來越狹小的舒適圈不願走出來,當有一天被迫要走出舒適圈,挑戰和困難接踵而至,出現各種適應不良,在痛苦接受與逃避之間掙扎。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表揚孩子的時候,經常是"你很聰明"之類的話語,不但不會起到激勵的作用,還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固步自封,不敢前行。
真正要表揚的是他們為完成目標所採用的策略和努力,讓孩子相信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他們會關注發展自己,在意跟自己的過去比較,形成一種發展的、進取的狀態。
推薦閱讀:
※對你來說,算命只不過是一個心理安慰
※新生命死亡體驗館之心理諮詢師手記
※心理疲勞的調節
※淺析男人戀愛的潛在心理
※中醫心理疏導六法調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