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歷的教育焦慮
來自專欄我學的public policy
我得承認,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其實並沒有遇到過教育焦慮。農村出來的小孩,有點小聰明,自然也就讀出來了。也是托那個時代的福,農村的重點中學教育還不錯,城市裡的小孩也沒有開始大規模的強調素質加分。總之,一切順利就讀上了全國的重點大學,雖不是北清,但與之排名距離也不算太遠。
在大學裡混了幾年後,出國風氣盛行。被無知洗腦後,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及時考了寄託後,遇上911,簽證屍橫遍野,於是將就著就去工作了。然而,命運真是一波三折,兩年過後,遇上領域的一個大牛,直接給弄到他手下讀博。命運之神再次眷顧,隨後他跳巢去了本學科研究重鎮,我隨之以往,畢業後順利獲得研究大學教授職位,已終身。
之所以回顧這個過程其實並不是為了炫耀。人至中年,虛榮其實已經不具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加上我本人有點特立獨行,也不是太在意虛名。我的成長過程其實強化了一個信念,那就是教育改變命運。如果沒有教育,我今天或許就是打工流水線的一員。沒有教育,我的生活就會步我父母的足跡,辛勞而僅有微薄的收成。這一信念隨著我的事業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說得更直白一點,這是我所知的唯一的可能成功方式。
我有兩個小孩,在其成長過程中,我也在試圖不斷強化他們這個理念。這個強化過程是全方位的。祖輩因為我們的所謂中產成功,誇大了學習的重要性。亞裔社區的重視教育更是有名,互相的比較與較量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其實讀書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我們並不知道是否還有一條其他的途徑來實現所謂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於是,父母子女都是帶著枷鎖在跳舞。
教育焦慮是學習高度專業化的產物。因為高度專業化,所以父母本身對其他行業並不了解,也沒法提供有效的指導。最近,在國內的講學過程中,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學二代,學三代,這充分說明父輩們試圖將成功的路徑在子女身上複製。因為高度專業化,試錯代價會很高。在無奈的情況下,只能將學習過程提前,以期望留出未來可能犯錯的時間。小學孩子全面學習英語,美國的亞裔學生全面學習中文就是例證。同時,高度專業化有可能抹殺個人興趣。補償的方法是讓小孩從很小的時候就去嘗試各種活動。游泳,芭蕾,畫畫,滑冰,樣樣都 上。在他們還沒有到產生興趣的時候,枯燥的訓練已經成功的將他們的興趣磨滅,只為了將來說一聲,你其實對那些沒什麼興趣,你試過的。
焦慮將選擇時間提前,讓父母得以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 的學習內容與方向; 焦慮讓人更加關注學習環境,因為其起至關重要的邊際作用。所有能增加未來法碼的活動都要參加,結識最有錢的同伴,學習最先進的技術,只為了哪怕是一微米的優勢。生活本身讓位於競爭,越早起步越好。
只可惜我們終歸不是機器,沒法按線性方式來進行程式化,將人生簡化為數字的運算。但也更可惜,我們終究不能回到過去,讓生活還原其本身的色彩。第一代的海外移民,註定走的不是一條平坦的路,只是辛苦了孩子!
推薦閱讀:
※孩子不認錯 都怪教育方式惹禍
※心理學視野中的懲罰教育
※風水散文十二:教育孩子的實例二
※如何對抗喪父式教育?
※教育減負 應該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