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麵包的進化史
來自專欄烘焙之路4 人贊了文章
最近喜歡在微信閱讀上聽一些簡史類的書,所以就想根據一些書上的介紹大致的寫寫咱們麵包的簡史。參考了《極簡人類史》《極簡歐洲史》《天然麵包百分百》這兩本簡史能學到很多知識,也推薦給你們看看。
麵包的發展史一直貫穿於人類的進化史
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人類學會使用簡單的石器來研磨野外採集的穀物,最初只是加水煮成糊食用。當人類學會了採集穀物囤積之後,發現農耕遠比狩獵來的方便,於是人類就在肥沃的土地上定居了,慢慢演變成了以小部落為群體的城鎮。
農耕社會的標誌就是在自然環境中自己給自足,不會再像狩獵一樣靠運氣吃飯。經過禾本科的混種,我們的祖先培育出了多種多樣的穀物,現在我們所食用的小麥即來自那個時代。
埃及奴隸睡著了,發明了麵包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發酵技術製作麵包的族群,麵包的最初形態是沒有酵母的一種很硬的餅,後來一個奴隸的一個意外操作才讓酵母菌被人類發現並且使用。下面有個典故
傳說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個為主人做餅的埃及奴隸,一天晚上,餅還沒有烤好他就睡著了,爐子也滅了。夜裡,生麵餅開始發酵,膨大了。等到這個奴隸一覺醒來時,生麵餅已經比昨晚大了一倍。他連忙把麵餅塞回爐子里去,他想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活還沒幹完就大大咧咧睡著了。餅烤好了,它又松又軟。也許是生麵餅里的麵粉、水或甜味劑(或許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氣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細菌下,當它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溫暖後,酵母菌生長並傳遍了整個麵餅。埃及人繼續用酵母菌實驗,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職業麵包師。
就這樣酵母被發現以後,也就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代的麵包師,是來自埃及的奴隸。為了貴族們早上能吃到新鮮的麵包,麵包師們通常需要傍晚開始工作。這時候街頭也漸漸的出現了專門出售麵包的店鋪,麵包師這個職業也漸漸的流行了起來,不再是奴隸才做的辛苦職業。
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法國的中世紀時期,餐具還沒發明之前,貴族們的餐桌上有兩種麵包,一種是白麵包另一種是裸麥等穀物製作成的粗糧麵包。用粗糧製作的麵包墊著抓取切好的食物,可以吸收掉肉上的汁水和油脂。這些貴族用剩下的麵包之後會分發給窮人。但是現在這個現象正好相反,現在的人們都在推崇更易於腸道蠕動的粗糧麵包,對白麵包反而不太喜歡了。
工業革命的到來讓麵包師睡了個好覺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的到來使全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於這個時代的變化,一切都變得非常的方便,車水馬龍也變得不再緩慢。
我為什麼會說工業革命讓麵包師能睡個好覺呢?前面也說了為了早上能讓大家吃到麵包,麵包師通常會在傍晚開始工作,這個習慣幾乎保持了上千年。
在最早的時期,播種1粒小麥只能收穫3-4粒的小麥,這遠遠不夠當時的消耗,而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到現今播種1粒小麥已經能收穫45粒左右的小麥了。不止小麥播種技術在提升,工業革命之後研磨技術也大大的提升了效率,1939年100公斤小麥能最多能出產60公斤的白麵粉,而到了1942年同樣的100公斤小麥已經能出產98公斤的麵粉了。
麵包房機械化的普及還有個小插曲,早在1740年機器開始起步之前,麵包師經常要手腳並用的揉出上百公斤甚至更多的麵糰,然而機械化的流行不僅不受麵包師們的喜愛,同樣消費者也非常反對這種方式來製作傳統食物。以至於在經過了漫長的兩百年時間,才在歐洲的全部麵包房裡普及代替手工揉面的機器。
二戰之後,機械化使農業的迅速的發展,白麵包不再成為一種貴族專享的奢侈品,變得越來越普及。20世紀末21世紀的今天,隨著生活水平進一步的提升,麵包的消耗量也變得越來越少,麵包由傳統意義上的主食,慢慢被肉類蔬果取代成為餐桌上的配菜。
看到歐洲社會的飲食變換,又不禁想到我們國家的飲食變化,在我奶奶童年那個時代,同樣的也是由於社會階層的原因,人沒辦法經常吃到白面做的饅頭,只有粗糧做成的窩窩頭,我記得奶奶說,吃最多的就是高粱玉米等做成的難以下咽的窩窩頭。所以在我小時候還經常見到奶奶做雜糧窩窩頭,感慨過去的生活,不過我特別喜歡吃那種甜甜的窩窩頭。
我上面提到的這本書有興趣的可以讀一下,不可多得的入門書
首發於個人公號:烘焙學習指南
推薦閱讀:
※只有愛你的人,才會給你做這道「準備1小時,吃光5分鐘」的菜呢!
※曼谷:網紅店價格是國內的一半 路邊攤好吃到給100個贊!
※相親美食大揭秘!吃貨「相親前你得準備點什麼……」
※「佛系」味蕾消費者漸成主題,餐飲界精分化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