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會把東西「分享」給他人嗎?
來自專欄自閉症兒童心智提升7 人贊了文章
家長們總是急於教會兒童分享,
認為這是一種高級的社交技能。
但如果「分享」教學失敗呢?
請看下面的常見例子:
小區里幾個2、3歲的小朋友在玩。
看著小朋友各自玩的樣子,應該不是很熟。
A小朋友想要B小朋友的跳跳球。
B小朋友見有人伸過手,趕忙躲開,並抱緊了自己的跳跳球,生怕被搶走。
B小朋友的媽媽見狀,趕緊和B小朋友說:
你給弟弟分享一下嘛!說著,就要拿B的球。
B小朋友癟嘴快哭了。
A小朋友的媽媽見B小朋友不願意,
就和A小朋友說:
你把小汽車和小哥哥交換一下吧!
說著,就把A的小汽車拿給B。
這回輪到A小朋友不願意了。
哇的一下哭了。
B小朋友的媽媽很懊惱:
分享怎麼這麼難教啊!A小朋友的媽媽也很懊惱:
老師不是教過交換玩具嘛,怎麼不好使?
我們來分析一下上面那個常見場景:
1、物權意識
18-24個月,兒童建立初步自我意識,能夠識別出鏡子中的自己。
隨後,在24-36個月,開始逐漸建立物權意識,
緊接著,兒童會逐漸學習以下物權相關規則:
1)什麼東西是我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
2)我不能隨便要/拿/搶/偷別人的東西。
3)別人也不能隨便要/拿/搶/偷別人的東西。
4)如果想要他人的東西,可以用詢問的方式
5)他人可能同意,但也可能拒絕,無論怎樣,自己都必須接受
6)拒絕的時候逐漸有禮貌
對於A小朋友的家長,
正確處理方式是:
1)如果A和B不認識,可選擇阻止兒童隨意要他人東西:
跳跳球是哥哥的,不是你的,所以不能要哥哥的東西。你想要的話媽媽可以給你買。
2)如果A和B是認識的,可選擇教兒童詢問:
球是哥哥的,你想玩的話要先問問哥哥,願不願意把球借你玩玩。
並在詢問哥哥後,哥哥同意或不同意的情況下,都教兒童必須接受。
3)如果A和B是認識的,交換要獲得A兒童的同意:
你可以試試和哥哥交換玩具,你願意交換嘛?
如果兒童根本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拿給別人,就要讓兒童接受:
你都不願意把玩具給哥哥,哥哥當然不會給你玩了。
如果兒童願意交換,要讓兒童接受:
哥哥願意交換就交換,不願意交換也得接受。此外,交換和分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交換是利益均等。
分享是無償的真心給予。
2、喜歡他人勝過物品
對於B小朋友的家長,正確處理方法:
尊重B小朋友的個人意願,願意給就給,不願意給就不給。並教兒童將自己的意願告訴A。
為什麼不教分享呢?
因為教出來的「分享」,都不是真的分享。
如果媽媽說:給地地分享一下你的玩具。
那麼,這只是一個必須做的指令,並非分享。
就算兒童照做了,也不一定心裡真的想要分享。
他可能只是服從指令而已。
分享的前提是:
1)我有物權意識,知道什麼是我的什麼是你的。
2)我真的喜歡你,喜歡到願意把我喜歡的東西也主動分給你。
所以,連物權意識都沒有的孩子,根本無需教分享。
此時應該教孩子不能亂拿別人的東西,以及如何保護好自己的東西。
如果孩子有了物權意識,而且特別「自私」地從不把東西給別人,
也不必著急教「分享」。
想想我們真實的生活,
你不會把好東西主動分享給陌生人吧?
你不會把好東西主動分享給不喜歡的人吧?
如果別人非要你把好東西給陌生人/不喜歡的人,
那肯定是不情不願的吧?
那肯定不能叫做「分享」吧?
因此,想要產生分享,需要要幫孩子找到或建立喜歡的人。
當他真的喜歡(不一定是那種喜歡,喜歡可以很廣義)另一個人,
那麼,分享壓根不需要教,他會把好東西主動分享給別人。
通常,兒童第一個分享對象,是媽媽(或主要撫養人)。
如果兒童連媽媽都沒有分享過,就不要奢求兒童和他人分享。
所以,無論是物權意識,還是喜歡,還是分享,
都要從提升兒童自我意識能力開始。
http://weixin.qq.com/r/YnVyah3ErkDRrVkJ9yB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媽媽教會女兒受用一生的事情 泰國公益廣告 | 小故事
※培養出人格獨立的高情商孩子?給你19條最有用的建議,尤其是第8條!
※說罰就罰,想撤就撤?
※老人的審美觀太Low?這是你的錯!
※家庭教育:如何教育叛逆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