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害人嗎?
46 人贊了文章
準備去機場,閑著沒事,隨意聊一下關於佛教的問題,算是完成一項之前的「今年說佛」承諾吧。知乎這個地方缺乏專業內容已是不爭的事實,更不用說宗教領域。佛理講多了沒人聽得懂,這次只說一些基本常識。
接下來我這個噴子短暫cos一下正常人。
其實,2015年的世界宗教報告中指出,佛教是世界八大宗教中唯一在信眾成長數、世界人口佔比皆下降的宗教,主要原因在於佛教信徒集中在日本、中國與其他亞洲區域,這些地區皆為出生率偏低的國家,但是當今佛教並不鼓勵信眾多生養子女。不過,今日佛教面臨的困境不僅僅和出生率低相關。
如果你經常泡網路論壇,我想你很容易體會到一件事:人們選擇相信什麼、接受什麼,往往不是在乎什麼是真相、什麼是事實。其實,主要的選擇是選擇他們的內心需要。所以,多少的人在選擇什麼?他們是在選擇他們的需要,而不是選擇真實、事實。所以呢,社會上原本就有很多人,他是追求真實的,類似像科學家、醫學工作者,或者許多知識份子、學術研究者,或者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面有許多比較理性、務實的人士,這些人是追求真實、現實實際的。但是有許多藝術家,或者有許多的苦難的人士等等, 他們所追求的,其實就是他們心中的理想,以及個人的需要。這兩類人都存在於這個世界:理性人士、感性人士。
感性人士,往往追求內心的需要,追求的是實現心中的理想,滿足內心的需要。他的人生重點不在於承認什麼是事實,追求什麼是實際的事實跟真相。這一類的人,是以內心的需要為主,以他自己的需求為主,比較感性,也比較個人。另一大類人比較理性,比較著重實事求是、務實實際。所以,他的人生重點,以及他信仰、接受的生活重心,是在於什麼是事實,怎樣能夠務實實際的處理現實的問題,比較不會去信仰、追求一些空洞的、沒有實際現實根據的各種學說,或者宗教信仰。
這兩類人,是社會主要的兩大類人。當然中間還有一種,是不知東西南北,兩種都混在一起,不太講究什麼個人的人生重點,也有這類的。當然最主要是前兩大類為主。那麼,哪一類人比較多呢?其實,比較注重感性、個人的感覺,追求個人需求,期待個人的理想可以實現,這類人是社會的最大宗。那麼這一類人以哪些為主呢?其中有一大類是,我們這麼說吧。這個世界是不完美,完美是個人的想法。由於在每個人心中的完美想法底下,這個世界都有很多的不完美,這個世界都有很多的不得不。
在佛家的觀念里,一切的發生都有發生的特定因素。所以,凡事發生也必然受到這些特定因素的限制,現實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任何發生的事情,發生的事物,它都不會十全十美,它都有它必然的限約。因此,人們在面對這樣現實世界的時候,總是覺得不能夠十全十美,總是會覺得,絕大多數的事情不會符合內心的理想,甚至悖離內心的需要。所以,這樣心態的人,沒有辦法看清楚事實,卻只是用個人的理想來看待這個世界,這樣的人他會覺得這個世界是不完美,這個世界是不夠好。這樣的人,他需要什麼?這樣的人需要的,就是追求心中的完美;他的內心最常有的生活態度,就是嫌棄現實生活,或者逃避實際的現實世界。如果再加上他的生活當中,遭遇的一些困難,遭遇了一些傷害,遭遇了一些失敗,碰到一些所謂的波折、挫折,他就更想逃離這個社會。面對這個世界,面對他的人生,面對這個社會,容易更憤世嫉俗,或者很疲厭、很厭倦。這是一種社會群眾的心理現象,這一類的人是存在於社會的。
當然也有另一大類人,他根本沒有什麼大波折。但是,他在追求內心的理想。所以,這兩類的人就很容易去接受某一種宗教信仰,這種信仰告訴人們,這個世界是不好的,這個世界是失敗的,這個世界是醜陋的,這個世界是罪惡的, 這個世界是臟污的,這個世界不好的,我們要趕快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美好、完美、十全十美的世界去。這兩類型的人很容易接受這種學說跟信仰。
所以,世上就有這樣的學派、宗教形成。其實,基督教不也是這樣?回教不也是這樣?印度教不也是這樣嗎?然後,在佛教裡面,漢傳佛教也有所謂彌陀法門。其實重要的是:這些是不是事實?我要說的是,對這一類型的人來說,他們要的不是事實,要追求的也不是事實。他要的就是實現他的希望,實現他的需求。這些人是社會中的大宗人口。
這些人是道德不好的人嗎?這些人不見得是道德不好的人。這些人會對社會做出傷害嗎?這一類的人,多數是不會做出這些傷害社會的事情。這類人難道對社會沒有貢獻?他們難道品德不佳嗎?不見得。這些人難道不願意信仰佛法嗎?不見得。
所以呢,真正原始的佛教從事的是教育工作,是關懷世人、幫助世人的教育工作,對象是那些大多數的、在社會上有失敗經驗、痛苦經驗的、挫折經驗的感性人士。因為他們在人生的波折里,已經對他們的人生喪失了信心。他們有他們的困難和痛苦,他們已經對這個現實人生感到疲憊跟挫折。
還有一大堆人的人生,其實過得不錯,但是由於自己的理想太過完美,期待太過完美,所以反而對這個現實的世界常常抱怨。我們關心的、幫助的是這兩類的人,一個是失敗者,一個是成功者,但是都對現實的世界有厭倦,有不以為然的這種負面心態,或者心理創傷。應該幫助這些人,讓他們能夠恢復正常,才會對現有的社會提供更好的幫助!最起碼,他們可以幫助自己,可以站起來。
彌陀法門對這些人是很具有吸引力,所以在漢傳佛教裡面有許多的念佛人。他們在意的,不在是否真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其實他們最在意的只是他們的希望有一個回應,他需要有一個回應需求的地方。禪宗、凈土提供的就是一種滿足社會上某些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在現實當中,各有選擇的人,各有接受的人,也各自會發展各自的道路。
正道的學佛人、會形成一些好的品質。第一點是務實實際。什麼是務實實際呢?就是那些形而上的、不切實的、抽象的,基本上不太會去涉入。因為覺得這些,若不是玄想,要不然就是懸念,對於現實人生來說,它也許是一種寄託,但是實際的幫助不大。所以,在短短的一生當中,不要花太多時間跟精力在這些地方,人生會比較務實實際。
第二點是什麼呢?是樂於解決問題,也比較不怕問題。因為人活著總是有困難,人活著,在人與人之間總會有一些問題,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對於問題跟困難的發生,會覺得理所當然、正常的,我們不會、不容易怨天尤人,也比較願意認真的解決問題。
第三點特質是對人比較寬容。為什麼呢?因為學緣起、四諦,會覺得每個人在現在表現的不妥善,一定是有他個人特定的因素。在佛法裡面有一項觀點就是說:不是這個人如此,而是這件事如此!所以,比較容易對事、不對人,不會因事而就遷怒於人,心胸就會比較寬闊。
如同一個人他早上做錯那一件事,不代表他下午會做錯另外一件事。意思就是說,他早上可能跟人家吵架,但不代表下午他會去偷人家的錢。一事歸一事,每件事都有不同的特定因緣,而不能說這個人做錯了一件事,就說這個人是壞人。所以,我們比較會就事論事、實事求是,那對人會比較心胸寬闊,而不是處處遷怒於人,對人有所不滿。 這是主要的三大特質。
還有一點,不會慾望那麼多。學習佛法的人,慾望會逐漸的遞減,但不表示他們什麼都不要。不是這個意思!我們的態度就是,該要的你就要認真的把它做好。不必要的呢?不必浪費時間在那邊費心。這就是我們不貪心的定義,不貪心的定義不是什麼都不要,是必須要的、該要的,我們就要把它做好,不必要的、心理上需要的,我們就不要浪費生命、浪費精力在滿足感覺和虛榮的事情上。不必要如此!所以,會比較善用生命。
所以學習到正確佛法的一些人,家庭會變好,個人的生活也變好,心理、精神都會變好,無謂的壓力減少很多。甚至,他們工作的效率、工作的意願、人生的努力都會更認真,而不是變得更消極、更逃避。即使是出家的人,他也很清楚,他不是為了沒事才來出家,而是反而知道要承擔起生命,這樣才應該做個出家人。這是正確學習佛法的人,具有的特質與改變。
為什麼佛教在現代逐步衰落,有好幾個原因,一個是西方文明的昌盛。這個是承續文藝復興運動以來,工業革命促成西方社會,人文,科技,生活,文明,普遍比較強勢和進步。對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普遍崇拜各方面比較進步的西方社會,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普遍現象。反觀亞洲的社會,以傳統的,佛教道教,儒教為主的亞洲社會,特別是華人社會的。由於並沒有類似文藝復興運動的這樣一種——對宇宙人生生活思想上的巨大轉變。依舊還停留在,講精神性的文明,過度偏向重視精神性的信仰,神秘信仰,或者精神性的道德、倫理。對於務實,面對現實問題這樣的科學精神,普遍比較缺乏。所以往往跟不上西方社會這種生活進步的腳步。所以,重視實際現實生活進步的年輕人,會缺乏興趣。
與此同時,我們會發現老年人更願意接受佛教,為什麼呢?人類的心理,很懼怕未知的領域。因為未知就內心會很沒有安全感。人們很需求的就是——確定他的人生的現在,以及未來。因為這樣會有安全感,確定感。特別是離自己最近的未來,更是希望能夠確定。所以對中老年人來說,他已經經過少年、青年、壯年的奮鬥期,他要面臨的就是老年跟死亡。離他們最近的未來,就是老年以及死後。死亡,是活著的人都沒有經歷的經驗。死亡以後如何,對活著的人來講,就是一個未知的領域。 未知會引發很大的不確定感,焦慮跟恐懼。所以中老年人,他所最大的要求就是老年平安,此後能夠獲得良好的一個發展。絕大多數人有這種心理需要。死後的世界有與無,好與壞怎麼描述,各種不同的文化、宗教都有不同的說法。什麼是真的呢?其實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活著的人誰都不能舉出百分之百的證據是如此,是如何?
所以中老年人對於宗教領域,或者重視精神價值的倫理,他都是比較重視的。因為老年人需要的是年輕人的尊重,需要的是年輕人的照顧,所以重視倫理。人與人之間倫理的儒家思想,肯定是受到中老年人的歡迎。中老年人是要面對的未知的死後的世界。所以講述,死後世界是如何如何為主的一般這種神秘信仰的宗教,中老年肯定是比較願意,也比較有興趣接受的。
反觀年輕人,年輕人離他們最實際的就是現在如何。離他們最近的未來就是——將來的學業如何,將來的工作如何,將來的事業如何。對他們來說,壯年是他們的未來。而不是老年跟死後是他們的未來。所以年輕人所最關心的是,他們最近的未來以及現在,應當如何。年紀也還青,也談不上內心需要別人的特別的照顧。像老年一樣,特別的照顧跟尊敬。所以,儒家的這種倫常文化,以及強調死後世界的這種神秘信仰型的宗教思維,對少年,青年來說是吸引力不大。所以強調現實的生活該如何開展,如何會比較對現實人生有幫助的現代西方文明。以及強調上帝愛你,上帝賜給你所有的一切,並且強調重視家庭價值,重視現實服務的西方宗教,普遍受到年輕人的喜愛跟信受。反而強調對於世間抱持淡然的態度,漠視的態度,比較不重視的態度的。這種部派佛教以後的這種比較變形的佛教,反而年輕人是沒有興趣,過度強調死後往生什麼地方,死後得到什麼樣的他方世界的利益,其實對年輕人來說,吸引力也不大。
所以現在的佛教,當然也是指部派佛教以後的學派佛教,它經過相當的變造。過度的重視死後的世界,過度的對現代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人生,採取一個比較漠視、不重視、淡然的態度的這樣不當的觀點跟生活態度,真是很難吸引年輕人的注意。
傳統的漢傳佛教,基本上已經比較傾向於慈善工作,神秘信仰,還有一些哲學理論,混在一起的宗教。它雖然有著慈善的外衣,以及給予人們寄託心靈寄託的功能。並且能夠提供一些,喜歡探討問題的有知識人士的一種滿足知識圍欄的需要。但畢竟覺得,太過脫節現實。南傳佛教也差不多,雖然所忠的經典,所依止的經典,所依止的經典,或者教派不一樣,但是大概差不多,並且更消極。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文化本來就是會產生替變,以及跟其它不同的思想或者系統產生互相的激蕩融合,這本來就是文化發展很難避免的過程。但是對真正佛法來說確實已經不是原本的教育,那麼所以有這些變化。那麼這個是從歷史上來講,但是如果從思想來講,一句話就這麼說的,佛滅百餘年後,部派佛教的變造佛教行為,就是將佛陀很務實、實證、人間而實用的佛法,把它變造成為一種所謂的否定現實、迷信理想,那麼提供一些行而上的教說思維,那麼朝向脫節現實的這種宗教信仰的發展,宗教信仰的方向發展。所以原始佛法與其它各個宗教的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是實際的,一個是不實際的。
我們活在人類社會裡面,會在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不論是政治,或者學說、宗教、制度,基本上都不能違反人類社會共守的基本道德。如果違背人類社會公認的基本道德,那大概很快就會被人類社會所唾棄與淘汰。所以呢,佛教不管它是什麼名目、形象、內容的佛教,能夠傳到現在,肯定在於人類社會共守的基本道德面前,都是過得去,所以在談這個問題呢,我們不談道德層面的討論,就沒辦法談這個問題。
但如果現在你問,佛法的演變對佛教和社會產生的問題,簡單說,就是它成為一種鼓勵人民對於這個社會用一種既定的觀點,比如說,空、唯心,這一類的意見,比較形而上的一種思維,來看待我們現實的人生,它就會產生一種現實社會、現實世界,它的真實性與重要性。它會產生這一點的懷疑。
佛法談的是「諸法緣生」。那麼「諸法緣生」對現實世界現實人生所面臨的一切,它是抱著一種肯定的、認真的態度。所以要問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我們應該怎麼做來改善問題,改善現狀解決問題或者減輕問題。佛法是這樣的一個認真、務實的態度。
但是佛法改變卻偏向於,太過強調形而上的一種思維,所以對現實的對人產生一個誤導,它讓人對現實的世界有一種比較否定性的質疑,否定什麼?否定它的真實性跟重要性,所以容易引發一種逃避問題,或者否定問題,否定現實的一種,生活態度。那麼當一個信徒如此,佛教的出家人跟在家也慢慢就會變成這樣,所以佛教的信仰的留步,對這個社會就會產生一種所謂消極、頹廢、避世的影響。
雖然可以給人們一種逃避跟寄託的一種服務,但是社會畢竟繼續前進的主要基礎,是不懈努力的解決問題,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繼續延續下去,是在於這個社會的內部有一個主流的力量,這個主流的力量就是,願意務實的面對問題,願意務實的解決問題,人類的社會才會繼續前進。那麼如果人們的思想,或者某種制度,某種教育,某種信仰。是讓人們是讓學著去否定現實,忽視現實的意義跟重要,採取一種逃避現實否定問題,不務實解決問題的這樣的信仰思維,不作為,那肯定對社會務實的前進。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它反而會成為一種包袱。
世界的近代史,有一個最大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其實他就是人本的精神,寫實的精神,科學精神的造發點。中古世紀的西方是神的世界,但是經過文藝復興運動以後,他們逐漸從人生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讚美神、崇拜神、信仰神、依賴神。這樣的生活,生命態度轉變成為應該重視現實的世界、重視現實的人生,重視現實的生活,重視人的世界。那麼著重的不再是看不到的神蹟,神的力量,而著重在於我們眼前現實的世界。所以這種觀念成為,支持所謂實事求是的一種科學精神,如果我們用科學精神,這種語言的話,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發展的重要基礎。
所以文藝復興、人本思想、寫實主義、科學時代,其實這些都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這些思想也激發了,使西方的社會逐漸的在現實世界越來越實際,越來越強大。剛剛我們講到一個社會之所以能夠向前前進發展,必須面對實際現實的問題,務實的解決問題,不然這個社會很難向前進。個人的生活也是如此,所以西方社會在文藝復興與運動以後,西方社會,逐漸的進步的速度逐漸超過了東方的社會。所以它就激發了大殖民時代,這個西方列強,殖民時代的開啟,當然也埋下了工業革命的基礎。所以接著就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帶動西方生產力的爆發,以及船堅炮利的時代。所以接下來,沒有經過所謂文藝復興運動跟工業革命的東方社會,基本上就是挨打。
所以現在社會的潮流是什麼,時代的發展是什麼?其實就是文藝復興運動接下來的發展。如果我們佛教信仰根據地的亞洲社會,我們佛教本身不能回到務實、人本的精神,而停留在脫節現實的佛教,那麼勢必要被現代的潮流逐漸淘汰,所以呢,年輕人是對佛教是不太有興趣了。當佛教被年輕人拒絕的時候,佛教就會變成有今天沒有明天,佛教只有逐漸被淘汰的下場。
所以要是佛教能夠對現實的社會有幫助,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有實事求是的態度跟精神,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煩惱,這就是我們剛講佛法的核心、思想跟目的,才能都在現實體現,要不然走不下去。解決問題之道,在佛教裡面叫做滅苦正道,所以緣起法跟解決問題的正道合起來,佛教把它叫做四聖諦。所以,整個佛法的核心思想就是——緣起法,或者叫做因緣法。那麼,表現在現實的作用上,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合起來就是四聖諦。表現出來,就是如何的解決問題,開展人生,還有度越煩惱。
佛法所描述的,基本上就是告訴我們用一個身心緣起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身心如何發生,以及身心如何表現,以及在身心發生表現的過程當中,有什麼樣的一個問題跟痛苦,並且如何解決。這個是佛教的核心教育——因緣法,以及加上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後,成為是四聖諦教育的這樣的一個內容。
人的身心在當前,是如何表現,依什麼因緣,表現出來的。那麼在身心如何發生,以及如何在現前表現的情況之下,它有什麼樣的痛苦或者問題在其中。所以透過對身心如何緣起,身心如何在現前表現,在這個發生的表現過程當中,到底有什麼痛苦,以及痛苦如何發生。從這樣的明白里,那麼也依緣起的一種明見,就是從什麼原因發生,那麼依著原因的消除,這樣的發生、這樣的表現,以及這樣的痛苦,也可以改變或消除,解決問題的所謂認識。
人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呢,每天時時刻刻的因緣都是不同的,沒有任何一個事件一個經驗,它具有重複性,所以處理任何因緣中的問題,它的需要的覺悟,它需要的認識跟覺知,以及改採取解決問題的辦法,它也不可能一成不變的重複,或者一成不變。所以呢,一個學習佛法的人,他在生活中的運用跟表現,則是不斷精進更新,來回應現在因緣的運作。
宗教不僅影響宗教的信徒,也必然深刻地影響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人間,每一個生命都活在這個人間,受人間的滋養而存續一生,應該很自然地要良善地影響跟回饋現實的人間,這談不上是什麼偉大的情操,這應該是一種生命的當然:因為活著,所以如此,沒有其它的理由。
這世界上沒有聽過佛法的人太多,但是許許多多的人都在為他們自己生命的美好而努力,為社會更好而奮鬥。他們只是沒聽過佛陀的教導而已,其實人也都很好。所以,佛教對於其他宗教的人,認為是生命的朋友,是在「讓這個世界更美好的道路上」的同行者,只不過大家的做法不同、經驗不同、看法不同。只要不違反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跟良善行為,一樣的關心與尊重,並不會把他們當作奇怪的人,或者有罪的人。
總之,生命是有限的,人生是短暫的,美好的事情是一輩子做不完的,每個人都會選擇出他這一生最在意而不能不做的事。接納佛法理念與否,由他們自己去做選擇吧。
孫志超:蛤?
推薦閱讀:
※男子和他妻子的前世因果及夢境分析
※「世界末日」:星象.金錢.宗教或互聯網?
※老師開示:修行是為了了解生命真相(6/8)
※被仙人跳和消費托雙重buff加持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信眾祈福許願 消災解厄 雲丘山多寶靈岩禪寺浴佛節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