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曹魏-武廟的群像(三) 朱靈
17 人贊了文章
五子之亞 朱靈
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里,當一個能力突出的個體或群體逐漸為人們所熟知之時,人們常常會習慣性地開始關心僅次於此個體或群體的人是誰。拜《三國演義》所賜,如今大家都已知道在蜀漢,僅次於五虎的人是魏延(當然事實上魏延可不止是第六的水平),那麼,在曹魏,有沒有得到承認的僅次於五子的人物呢?答案是有,而且是得到了陳壽的認可。五子良將這個說法,最早是出現在《三國志》的魏書十七里,魏書十七里的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合傳,且在此卷的末尾,陳壽明確指出: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然而……魏書十七,是有六個人的。這第六個人,就是本篇的主角——朱靈。朱靈,字文博,冀州清河郡鄃縣人。因為地域的原因,朱靈有記載的軍旅生涯始於袁紹軍,當然,也有可能是從做韓馥部下開始,不過這就無從查證了。袁紹與公孫瓚交戰期間,同樣出身於清河郡的袁紹部將季雍,在朱靈的故鄉鄃縣叛變,投降了公孫瓚,公孫瓚旋即派兵援護鄃縣。袁紹派遣朱靈攻打鄃縣,而公孫瓚軍將朱靈的家人帶到城樓之上,讓朱靈投降。朱靈對著自己的家人流淚道:「大丈夫一旦託身於人、入世建功,又怎能再顧及家庭呢?」於是全力進攻,最終破城生擒季雍,而朱靈全家皆死。為君臣之義而犧牲家庭,這種理念在當今的時代未必是正確的,但在崇尚春秋之義的三國時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如李通、郭淮(未堅持到底),都有類似的故事。在那個時代,這種行為,是值得讚賞的。當然,我個人認為,相比於朱靈和李通的決絕,郭淮的行為更加溫情,也更富人性化。從曹操陳留起兵,到官渡之戰前,很長一段時間內,袁曹是處於蜜月期的。二者互為同盟,與多方諸侯交戰。在曹操東征徐州陶謙之時,袁紹派遣朱靈都督三營兵馬支援曹操,并力戰有功大破陶謙。戰事告一段落,支援曹操的袁軍將領各自回河北復命,朱靈卻說:「我見過很多人了,但從來沒有像曹公這樣的,他才是真正的明主啊。如今既然已經遇到,我決意留下,不再回河北。」從此,朱靈便留在曹營,而朱靈的部下也因仰慕朱靈,與他一同留下了。說到這裡,需要解釋兩個小問題:第一,朱靈拒絕歸北,不會引起袁曹關係的破裂嗎?答案是基本上不會。袁曹蜜月期間,人才的流動是比較頻繁的,當然,主要是從河北向兗州流動。荀彧、郭嘉,都是從袁紹處前往曹操處,而袁紹也曾向曹操點名要棗祗,雖然曹操沒有答應,但依然可以看出兩家的關係之親密。當然,以袁紹之「外寬內忌」,內心完全不起怨艾,恐怕也是不太可能。第二,與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朱靈是帶兵留下,那麼,朱靈歸曹的部隊有多少人呢?以當時的軍制,一營滿編是兩千人,朱靈所督三營,合計六千人,但諸將大多北歸,只有朱靈本部兵馬留下,即便朱靈當時已是中郎將或將軍,其本部人馬也不會超過一營太多,所以朱靈留在曹營的部隊,最多也就是兩三千人。不過,對於當時的曹操而言,兩三千人也著實是個大數目了。此外,順便一提,朱靈說到他見過不少人,這裡的人應該是指人主,則可以大膽推測,他也是從韓馥部下轉投袁紹的。
公元199年,遭受了孫策、呂布、曹操對其接連的重創,以及旱災饑荒打擊的袁術,已然走投無路,於是決定北上投靠袁紹。曹操派遣劉備都督朱靈、路招(《三國演義》中為路昭)在徐州截擊袁術。無法北進的袁術又退回淮南,最終糧盡水絕走投無路而死。之後,朱靈、路招奉命返回,劉備於是在徐州叛變,旋即又被曹操趕跑。朱靈在史書中的下一次登場,已經是曹操平定冀州之後。曹操令朱靈統率新兵鎮守許昌以南,部下有五千步卒一千騎兵。曹操對他說:「冀州新歸降的這些士兵,以前一直軍紀渙散軍法不嚴,如今雖然看似軍陣整齊,心裡仍怏然不快。你在河北素有威名,現應對部下稍稍寬容,否則恐怕會生變亂。」果然,朱靈帶兵到陽翟縣時,部下的中郎將程昂反叛,朱靈立即斬殺程昂,並將情況彙報曹操。曹操寫信回復朱靈,內容如下:「兵中所以為危險者,外對敵國,內有奸謀不測之變。昔鄧禹中分光武軍西行,而有宗歆、馮愔之難,後將二十四騎還洛陽,禹豈以是減損哉?來書懇惻,多引咎過,未必如所云也。」「統率部隊是一件兇險的事情,這是因為對外要與敵方交戰,隊內還要預防姦宄之徒的叛變。當年光武帝劉秀派遣鄧禹進軍長安,其部下馮愔叛亂,殺宗歆而攻擊鄧禹,後來鄧禹又在與赤眉軍交戰時戰敗,僅率騎兵二十四人逃回洛陽,而鄧禹也未因這些事就被處罰或棄用啊。你的信我看了,誠懇悲愴,將過錯都歸咎到自己身上,依我看,未必都是你的錯。」鄧禹是光武帝劉秀麾下雲台二十八將之首,東漢建國後為大司徒,後進位太傅,可稱是東漢數一數二的功臣,曹操以其事迹安慰朱靈,足見對其的重視。赤壁之戰時,曹操令趙儼為都督護軍,護七軍,七軍統帥按照地位排名是: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由此可見朱靈當時地位僅次於五子,在同期的李典之上。赤壁之戰後,朱靈基本上是在西部戰區活動:公元211年,韓遂、馬超起兵時,朱靈與徐晃一起夜渡蒲阪津,據河西安營,迎接曹軍主力過河,最終大破西涼兵馬。其後,朱靈又與夏侯淵一同平定隃糜縣、汧氐縣。公元212年,朱靈與路招在夏侯淵統率下擊破南山賊劉雄鳴,收降其部眾。
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張魯,準備從武都郡進軍,親張魯的氐族人佔據要道據守,朱靈、張郃領軍將其攻破,確保了大軍的通道。到這裡為止,曹操時期的朱靈事迹,就告一段落了。 曹丕時期的第一件朱靈的事迹記載,出現在孫權向曹魏稱臣後寫給曹丕的信中,信里提到「張征東、朱橫海今復還合肥」,推敲一下,朱橫海基本上可以確認是曾任橫海將軍的朱靈,因此也就可以說明,在西部戰區的戰事告一段落之後,朱靈被調任到了東部戰區,在合肥或者合肥附近防禦東吳。結合夏侯惇的傳記來看,夏侯惇在公元216年督二十六軍屯居巢,這其中很可能就有朱靈的部隊。孫權在信中提到了他所畏懼的張征東和朱橫海,然而實際上此二人在當時已經分別被加封為前將軍和後將軍了,同期的左將軍和右將軍則是張郃和徐晃。其時樂進已逝世,于禁剛被東吳放還,四方將軍,除朱靈外的另外三人都是五子,也足見朱靈「五子之亞」的地位。上文所述的朱靈,生前最後一件記載是接受曹丕的封賞,因其故鄉在鄃縣,曹丕封其為鄃侯,還引用了楚霸王項羽的名言:「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真不愧是曹丕的浮誇作風)。然而或許是因為朱靈想起當年全家慘死鄃縣的往事不堪回首,向曹丕請求道:「高唐(也位於清河郡,又名靈縣,與朱靈同名),是我向來的期待之所。」曹丕倒也通情達理,就改封朱靈為高唐侯。 然而,朱靈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在魏書十七的《于禁傳》里,有這樣一段記載,說曹操憎惡朱靈,想解除他的兵權。於是派威名顯赫的于禁率數十騎兵,帶著敕令,前往朱靈的營中奪其兵權。朱靈及其部下都不敢擅動,於是朱靈便成為于禁的麾下部將。在前文對朱靈一生事迹與功勛的述說中,可以看到,朱靈在曹操勢力弱小之時毅然脫離強大的袁紹,率軍歸入曹營;隨曹操參加了赤壁之戰;在西部戰區屢立戰功;擊馬超攻張魯;於東部戰區防禦孫權,可說是南征北戰戰功卓著,加上其為人有春秋之義,根本找不到為曹操所憎恨的理由,因此,很多史家和學者都認為:官至後將軍的這個朱靈,和曹操所恨的朱靈,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同名者。
這個疑難隨著「重名者」這一理論的提出被輕鬆破解了,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在於禁奪營事件中,有這樣一句話:「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于禁傳》極言于禁的毅重威嚴,這件事可稱是最突出的例證,但是,如果此朱靈不是彼朱靈,而只是一個略無記載的小人物,值得陳壽用來做例子嗎?顯然地,只有當這個朱靈就是名號地位與于禁相差無幾的「五子之亞」時,才能突出於禁的威重,才能說明三軍對於禁的敬畏到了何種地步。「重名者」一說,實在是無法解釋「曹操恨朱靈」的原因而不得不找出的說辭,是經不起仔細推敲的。那麼,曹操究竟為什麼憎惡朱靈,史書中難道真的毫無蛛絲馬跡可循嗎?並非如此。熟讀《三國志》的人會知道,陳壽這個人,喜歡玩春秋筆法,把真相隱藏在留白和疑惑之中,在曹操憎惡朱靈這件事上,其實陳壽也已經留下了原因,甚至,還不止是原因。綜合朱靈一生的活動來看,很明顯地,可以發現有一段不應有的空白。是的,這就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不僅是三國歷史上真正最精彩最複雜的第一大戰役,也是曹魏勢力最艱險卻也最輝煌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期間內,五大謀士各有精彩表現,五子良將更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現了他們的卓越才能。除此以外,包括曹仁、夏侯淵、夏侯惇、曹洪、李典、李通、臧霸、張綉、許褚等在內的幾乎所有曹營將領都有戰事記載,卻獨獨缺少朱靈。
事實上還不僅如此,甚至在官渡之後的平定河北諸戰中,朱靈仍舊沒有出現過!於是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冒險性的結論——秉持春秋之義的朱靈,拒絕為曹操出戰舊主。 現在,我們可以理清脈絡,重新梳理並演繹一下這一連串事件:正因為朱靈拒絕出戰袁紹,曹操才憎惡朱靈;正因為其本部兵馬因此閑置,曹操才令于禁奪其兵馬為戰事所用;正因為為了試探這個不完全聽話的朱靈,曹操才讓他率領冀州新兵,這種袁軍故將統率袁軍降兵的設置,是危險的,也可視作對朱靈的考驗;正因為冀州新兵誤以為朱靈願意反抗曹操,中郎將程昂才敢反叛;正因為朱靈經受住了考驗斬殺程昂表示忠誠,曹操才重新信任朱靈;正因為朱靈深深地明白曹操對自己前一段時間的不信任,才在來信中「來書懇惻(惻為悲愴之意),多引咎過」,並且最終得到了曹操以「未必都是你的錯」作為原諒的結語。「不被信任」的這一頁翻了過去,朱靈重獲新生,繼續參加曹軍戰事。真相的重重迷霧終被撥開,朱靈從來只有一個。 是嗎?可能,還不是。
公元228年,曹休中周舫詐降之計,領軍深入吳境,在石亭一帶遭了吳軍埋伏。豫州刺史賈逵與朱靈領軍急救,於夾石擊退吳軍斷路的部隊,營救曹休脫險。這場發生在曹睿時期的戰事,才是有關朱靈的最後一條記載。那麼,這個朱靈又是不是那位「五子之亞」的朱靈呢?我很希望他是,因為若如此,他就是一位歷經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且皆有戰功的跨時代名將,與五子相比也已毫不遜色。可惜的是,這一位,恐怕很難是他了。公元243年,朱靈入魏武廟配享,詔書上的名號是後將軍。與他一同入廟的人中,文聘也是後將軍。而文聘是公元222年被封為後將軍的,所有入太祖廟庭的人都是以其逝世時的官職受祀,且曹魏基本上沒有同一將軍位同時敕封兩人的先例,因此可以推斷,朱靈於公元222年已經逝世,救曹休的並非是這個朱靈。不過,話說回來,有魏一朝,同一將軍位同時由兩人擁有的,史書明確記載的倒真有一例,就是張郃和公孫淵。此二人曾在一段期間內同為車騎將軍,雖然張郃的名號全稱是「征西車騎將軍」,但從他以車騎將軍入廟來看,征西只是一個與將軍位無關的前綴而已。但這畢竟只是個案,不足以推翻朱靈在222年逝世的結論,也許有一天,有一些新的史料出土或出現,才能讓我們得出確切的答案。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文博,曹公之危已解,我明天就回冀州復命,你什麼時候回?」「我……不打算回去了。」「不打算回去?此話怎講?」「這是我思考良久的結果,曹公英明神武,部眾雖寡卻鬥志昂揚,麾下文武兩道皆有奇才,未來能平定這個亂世的,只有他了。」「但你受袁公厚恩,怎可領軍投曹?」「我妻兒母弟皆為袁公而死,靈如今孤身一人,既然遇到明主,絕不會錯過。但你放心,我不會強留麾下將士,這是我一個人的決定。」「恐怕你的部下全都會跟著你啊……你,確實想好了嗎?」「是的,我意已決。」「那好,文博,滿飲此碗,你我就此別過。袁曹不會永遠是同盟,或許有一天,你我會在戰場相見。還是趁如今大好時光,不醉不歸吧。」「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會向曹公請求避戰,河北是我故土,同僚多為我鄉黨,袁公對我有知遇之恩,要與你們白刃相向,我實在無法做到。」
「世事難料,只怕到時身不由己。」「不,這是我堅守的原則,我絕不會打破。(端起酒碗)不說這些了,祝你來日大破公孫瓚,為袁公奪取幽州立下首功,雋乂。」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