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歌神張學友留下知乎首印
4 人贊了文章
第一次上知乎,找個茶餘飯後的興趣與愛好點看看吧,輸入「張學友 陳奕迅」出來一大片關於二者的對比,唱功之類帖子??。其中一標題為「客觀科學的對比分析張學友與陳奕迅的唱功」進去逛了逛確實是「行家」啊,各種專業術語有板有眼的分析得頭頭是道又狗屁不通,把我這一非專業人士看得一臉蒙蔽。本想在那發言又怕篇幅過長,乾脆另起爐灶,留個紀念。
「客觀科學對比和評價」,這題目本身已經不那麼的客觀與科學。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再就是兩位都是流行歌手,就更沒有公認的清晰明確的可以量化的評價標準。
如果從專業的角度去說唱功,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資格發言,包括在下,絕大部分的聽眾也不具備專業的知識,但是作為聽眾是可以從歌手客觀市場行為與反映而主觀角度去做出比較的,作為一位音樂愛好者在下應該可以在此淺談一二。本人83年出生在廣東沿海城市,記憶中起家裡就已經擁有磁帶與黑膠唱片,父親是個早期下海的商人也是個音樂愛好者,從cd機到後來國內沒有流行起來就已經淘汰的LD機,VCD與DVD時期就已經進入普通人家裡就不說了,所以家裡音響設備一直處在當時國內普通家庭的前沿,受父輩影響較深,從小接觸港台音樂,因此很小就有了所謂的第一個偶像 許冠傑,當時年幼最討厭的歌手是鄧麗君,是因為聽不懂而父輩們又總是在我要播放許冠傑鬼馬歌曲時播放她的卡帶......sry跑題了,初中起95年看了人生的第一場演唱會,是譚詠麟的,第二場是林子祥與葉倩文的,到了99年念高二第一次看了張學友巔峰之作 友個人演唱會,2001年本人去了北京上大學,得益於互聯網,開始全面系統的了解港台樂壇與瘋狂的收集港台唱片與歐美唱片,整個大學期間最大的開銷就是購買正版與原版CD(當年我身邊的同學幾乎不清楚何為正版何為原版)。2010年本人離開北京移居澳洲時清點了所購唱片超過了1千1百張,從學生時代最早的東芝卡帶隨身聽-松下超薄卡帶-松下cd隨身聽-索尼MD-蘋果iPod,也從工作之後的安橋cs到天龍功放到如今的瑞士Nagra播放器。這麼大篇幅的介紹自己,並不是為了曬,只是想交個底本人是真的很熱愛音樂也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在這上頭,也確實聽過了很多唱片同時自認為對聽音樂比較挑剔與著迷。
基於以上我就說說作為一名非專業音樂愛好者對張學友和陳奕迅的認識與看法,兩個歌手我都很喜歡,但是喜歡之中又不太一樣。張學友是從八十年代時家裡的一盒卡帶上認識的,真正頻繁聽他的歌也是90年代初學友大紅大紫時每天愛你多一些,等你等到我心痛, 祝福......但那會對一個歌手唱的好與不好完全沒有概念,歌好聽就好,但初中起他的很多80年代的作品已經入心了 如 情已逝 遙遠的她 輕撫你的臉 絲絲記憶 之類的早期作品,但是依然對唱功沒有認識,喜歡這些歌是源於作品本身的魅力,90年代,因為家裡可以收看香港本港台翡翠台,各種晚會各個電台季度年度頒獎禮上頻繁的看見張學友的身影,與此同時當時的報紙雜誌宣傳以及大人們的討論點: 張學友會唱歌、就他會唱、唱歌有感情、實至名歸、長得不帥但是唱的好、感情專一、等等。整個90年代聽了很多港台歌手的歌,真正喜歡上聽張學友是99年看過他演唱會之後。陳奕迅我認識也比較早,是他和楊千嬅參加歌唱比賽當時電視上看的,印象深刻,主持人說他是個學友迷,最後決賽唱的 望月 ,當時因為這歌本身是學友的當紅作品好聽,所以當時也不懂他唱功到底好不好。之後沒有特別關注到他了,真正喜歡他是我大愛張學友以後 他有次在媒體面前說四大天王里只買偶像張學友的唱片(大概意思原話我不記得了 )而得罪其他三位天王,當時喜歡他是因為他也瘋狂喜歡張學友。
入正題,因本人並非音樂專業人士也並不了解什麼所謂的發聲位置與技巧之類的,只能從個人聽覺感受上去說,個人覺得張學友85年出道到現在,聲音比較明顯的發生了4次不同的比較大的轉變,第一階段:85年到90年代初期,純本質演唱,沒有過多的技巧,這個時期的中低音很穩,渾厚低沉,但略顯沉悶,高音穿透力不如後期,如同一把全新的未被大師開光過的頂級品質的古典木吉他,又如同一個光有極強內功但不太懂招式的高手,打出來略顯笨拙但是拳拳到肉。在譚張梅為首稱霸的八十年代中期,學友首張專輯出道即大賣併入選當年十大金曲並非偶然,有運氣更多是實力。第二階段:90年代初到2000年,這一時期的張學友可稱之為巔峰期,這90年代初期唯一的小小不足是學友歌唱中有時哭腔過重。從93年左右香港支持本土創作開始到95年前後,優良的作品加上學友極具魅力的嗓音,讓他快速站穩了香港樂壇一哥的地位,雖然歌神這個稱號在學友身上首次出現是92年還是93年我記不太清楚了,但此時並沒有媒體頻繁的稱之為歌神,直到學友獲取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本人印象即2001年以後,媒體才開始較為統一頻繁的稱之為「歌神」。當時期學友客觀演繹水準可參考當時95年台北站和香港站的演唱會,初現無敵狀態。95前後到2000年,這時期適當收斂哭腔後的學友,從嗓音硬體到演唱軟體都達到了空前的超巔峰狀態,毫不誇張可以現場輕鬆且完美去駕馭任何一首歌曲,現場氣息的控制套用當下網路粗語那叫穩的一逼。現場演繹可參考學友96愛與交響曲與之後的無疆界音樂會、到最後的99友個人演唱會,誇張一點說如今35歲的我依然看一次跪一次。一時間我真找不到合適的詞去形容此時的學友,生怕說的不到位,熱愛音樂的人自己去感受吧!第三階段聲音的轉變,大概是2001年前後開始到上一次的半世紀巡演,這一時期的學友據說是鼻喉疾病的原因,刻意改變了唱法,很多樂評人都說此時的學友唱歌技巧較之前提升了很多,通俗一點說就是唱功更牛逼了,而我本人也認同,尤其在一些早期作品他從新演繹後會有比較大的差異,比如現場版的吻別 (參考台灣金曲頒獎典禮現場)、及很多2003年音樂之旅個唱的很多曲目如李香蘭、她來聽我的演唱會等等。這個時期感覺學友提升了演唱技巧同時刻意保護嗓音準確的說科學的發聲保護嗓音,這個收的動作過大讓不少像我這樣追求聲音質感的聽眾感到一絲絲的失落,總幻想能回到過去。因為本人依舊更喜歡他99年前後時期的那個聲音。第四階段,學友最近新專輯醒著做夢 到 前兩天剛去看完的這次經典個唱悉尼站的演唱會,發現學友的聲音與上一次半世紀演唱會又有了小小變化,這個變化讓我感到驚喜,就是與第三階段相比這時的唱功一如既往的爐火純青外提升了聲音的質感,有點往第二階段靠的感覺。這期間的作品 醒著做夢、時間有淚等讓不少樂迷們樂開了懷,因為那個經典傳播者又回來了,他沒有消逝也沒有遠離!
聽張學友的歌,很多媒體歌迷們也早已如洪水般泛濫的各種褒獎過,我自己最大的感受是:1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配樂編曲較為簡單,很多作品完完全全是通過他的演唱能力把一首極其普通的作品演繹成了上陳製作,這一點是其他歌手所不具備的。2、聽他唱歌,知道了什麼叫功力與完美,儘管是現場演繹的, 你也不會聽到換氣聲,在我的認知里港台流行樂壇(內地的歌手我聽得不多也研究的不深所以不評論)達到這一水準的只有鄧麗君。3、學友對歌曲情感的把控拿捏可以說是配得上「精準」二字。4、歌路很寬,可以演繹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並且演唱過的作品豐富,任何心境任何環境或場合都可以挑出很應景的歌曲來播放。5、學友演繹他人的作品時,會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重新定義「先入為主」這個詞。6、成年以後看他的演唱會,你真的會流淚(99年開始沒有錯過任何一次他的巡演),是被感動到也被震撼到。7、聽他的歌,你會希望用最好的播放設備用最好的接聽設備去聽。8、他的每一張專輯隔一段時間再倒回去聽,最愛的那幾首經常會由當時的專輯主打變成當時極其冷門的幾首,且越聽越來味。9、聽他唱歌,經常會被女朋友或老婆拿來說:張學友為人低調感情專一,對家庭負責,你得好好學學你的偶像。10、推薦學友的歌給身邊的同學朋友聽永遠不會失望,他們會從那以後愛上聽張學友!
這麼大篇幅的說了張學友,接下來再說陳奕迅倍感壓力。儘管參賽時就知道e迅了,之後他也偶爾出現在頒獎禮上,但是並沒有吸引到我,第一次購買e迅的唱片是2000年的「打得火熱」專輯,但整個專輯確實只有 k歌之王 吸引到了我。第二張購買的唱片是《Shall We Dance?Shall We Talk!》不得不說在聽了 「shall we talk"後大愛這首歌也把e迅放在了我最愛的新一代歌手no.1的位置上,再之後就購買了「明年今日」這首街知巷聞的專輯《the line-up》,之後我就停止了購買他的唱片,但這之後我依然很喜歡e迅,他之後的專輯主打都沒有讓我失望,第一次看他的個唱比較晚是2009年,但是我失望了,且不說職業態度這個與唱功無關的東西,氣息的穩定性欠缺,還有就是中場時聲音已經沙啞,這或許是跟身體機能有關,感冒了之類的。起初聽他的歌如同聽他在講故事,聲音辨識度很高,音色特別有魅力,偶爾帶點煙嗓的味道著實讓人著迷,能在2000年後火到現在有他的道理。
聽e迅的歌,在很多新生代的眼裡那絕對是一道必點的主菜。我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1、他的很多歌曲真的很經典,旋律一起你就忍不住的跟著唱。2、起初很多時候聽他的歌特別舒服,娓娓道來,但後來聽多了,發現他好聽的歌都是這個味道。3、e迅的唱法很多變,演繹很靈巧。4、他的某些歌感情運用得很好,但是也很多歌毫無感情。4、他除了舒緩的歌以外很多歌聽起來讓人煩躁,心裡會:靠 這他媽唱的啥破玩意兒。5、現場演繹的穩定性不足,容易喘氣及沙啞。還有很多不必要的幽默容易讓人尷尬。6、音色很美,但是很多歌曲演繹時聽起來過於單薄不夠立體,真假音的切換不是太舒服,或許這是所謂比較新潮的唱法在下不太懂,高音也不穩,高音部分總是帶著沙啞來終結,這也是偶爾不太舒服的地方。7、國語歌的發音還是過於生硬。8、他的歌如果作品本身不好,讓我聽完對我來說會是一種煎熬,這也是我後來沒有繼續買入他的專輯的原因。9、聽他的歌,有時會給你一種恰當的、順應主流高檔貨的感覺,因為很多時候聽90年代人家會說你太老,聽tfboy人家會罵你幼稚腦殘。10、最後一點我要說的是e迅的大硬傷,換氣的聲音大到已經讓我無法接受,不願意在晚上或安靜的時候聽他的歌,我自己最愛他的一首歌是「富士山下」,但是我非常的糾結,最愛卻有不願意聽,這個還是錄音棚版的,大家帶上耳機去好好聽一聽,其實不用耳機也可以感受到,每一句歌詞之間那個 吸氣的聲音實在是無法接受的,本來很優美的旋律和歌詞,被他的吸氣聲徹底廢了,聽歌的一旦注意到這個細節,如同強迫感,就再也回不去之前可以不注意或者忽略掉這個喘氣聲。(「一絲不掛」這首歌也是被他的喘氣聲給廢了)如果有人偏偏喜歡聽每句歌詞之間用吸氣聲音「呵」來銜接,覺得這樣更有味那就另當別論了。
說了這麼多,在我看來,說e迅的唱功在學友之上我是不認同的,唱功是多項指標綜合起來的,發聲技巧什麼位置之類的在下不懂,知道唱歌需要肺活量,就這個指標歌神就比e迅強太多了,這也是學友很多歌可以一氣呵成,且又蹦又跳依然沒有明顯的喘氣聲,哪怕是最近56歲多年紀演唱會。歌神的肺活量可以說是強大到沒有朋友,無論是年輕時還是現在(有興趣的朋友找張學友和杜德偉一邊拉引體向上一邊唱歌的視頻看看,杜德偉的唱功無需多言,在香港樂壇還是有一席之地的)。同比年輕10幾歲的e迅確實差的比較多。e訓的唱法發音比較新潮我是認同的,說e迅的發聲更科學我也是不認同的,如果更科學就不會這麼容易沙啞(不知道這符不符合科學邏輯)。這麼說,張學友即便沒有自己作品單單靠唱也一樣可以立足樂壇,而陳奕迅如果沒有好的作品會無人知曉,e迅成功的今天離不開好的作品,以及香港樂壇人才的斷層,可以說,e迅的成功林夕是最大的功臣。大膽的假設一下:把現在的e迅放在黃金時期90年代會取得怎樣的成就?筆者認為最大的成就會成為蘇永康 鄭中基 之類的其中一名唱將,甚至還不一定,因為那是一個娛樂高效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很多優秀的作品都被淹沒,那個年代不一定有人會願意聽陳奕迅娓娓道來 「攔路雨邊至雪花 飲泣的你凍嗎 ......"當時期不少實力唱將如早期李克勤、杜德偉、中後期蘇永康、鄭中基等歌手在香港樂壇來說算是實力派了,但是生不逢時,所獲機會有限。
歌神與e迅不處於同一時期,歌迷的年齡分界線大概是85年-87年左右,學友歌迷在全球華人世界裡的數量可以說遠超其他歌手,之前在國內是媒體報刊上報道,出國後才發現確實如此,很多年輕歌迷會非常的不服氣,覺得不可能:誰誰誰的網上點擊率是多少,誰唱的版本播放量是多少,遠超吊打秒殺歌神,這些都很片面很局限性的,因為年齡層的關係,年輕歌手的粉絲幾乎都是泡網上的,手機不離手的甚至瘋狂點贊的,(之前媒體報道明星購買粉絲接機的也不是沒有)。過去檢驗歌手實力與市場受歡迎程度的兩個硬指標是唱片銷量與演唱會(什麼tvb這電台那電台頒發的所謂最受歡迎獎都是虛的,如同今天的芒果台給某歌手頒發的獎並無兩樣),(在唱片時代學友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唱片銷量的無敵地位)如今數字音樂時代,檢驗歌手實力與人氣的唯一指標就是演唱會,在這一點上,歌神可以說是牛逼到沒有朋友,95年就完成10個月巡演100場的壯舉,2007年105場,2011年起18個月146場,這次2016年底起航的巡演截止到上周的悉尼站已經143場,預估這次的巡演會超過180場。不知道當今樂壇哪個人氣歌手可以做到一年內更不要說10個月內100場的壯舉?
最後歌神與e神並不衝突的兩個歌手,喜歡張學友也不妨礙喜歡陳奕迅,喜歡e迅也不需要踩歌神,至於誰唱功厲害見仁見智,e迅的歌迷應該都知道e迅的樂壇偶像是歌神張學友,我們都認為e迅會唱歌,一個牛逼的e迅他的偶像唱功難道會不牛逼嗎?你偶像的偶像難道會不如你的偶像嗎?(哈哈 娛樂一下哈,這是在下第一次在學校公司以外的論壇發帖,僅代表個人的觀點哈)
14/03/2018
推薦閱讀:
※Fanstime國際盛典圓滿成功 明星大咖助陣粉絲經濟
※明星的店:「那些崇拜我的人,崇拜我的顏就算了,還要吃我」!
※一問一答|唐嫣數據、楊蓉吻戲、張儷單幹、姚芊羽臉、倪妮敏感、網劇製作費
※明星董潔的保養秘笈,放鬆喝茶看書一樣不少
※《劍王朝》里的最佳CP,非他們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