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腫瘤新診法:三印、四觸、兩條線

導讀·中醫腫瘤新診法——三印、四觸、兩條線,是對中醫四診的發展和補充,是在中醫傳統診斷學基礎上的創新。·早發現早治療是提高癌症治癒率和存活率的關鍵。及時發現耳、舌、面、甲等局部信息,可為腫瘤的早期治療和診斷提供客觀依據。「三印、四觸、兩條線」的新診法,對於預防、早治、提高腫瘤的治癒率及存活率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印 診法 」

三印診法屬於望診的範圍,包括指(趾)甲印、舌齒印、腮齒印,用以辨體之寒熱。腫瘤患者,特別是那些晚期患者,寒熱交錯、虛實相兼的複雜癥候,常使醫生束手無策,攻毒則正氣不支,扶正則不能控制邪毒蔓延。如何處理好攻毒與扶正之間的關係,是筆者四十餘年來一直想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想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應先準確地診斷機體的寒熱虛實。中醫講究切脈,病人臟腑氣血的異常變化在脈象上反映出來;筆者在切脈的同時還觀察了成千上萬隻病人的手,觀察其指甲的形狀、質地、甲根部位的半月痕迹大小的不同,經過反覆對比驗證,發現這種痕迹(甲印)與體質、疾病關係十分密切,因此用它來確定症型和判定體質的寒熱虛實,假象較少。

甲印和舌邊的齒印(簡稱舌印)、口腔黏膜上臼齒部位的齒印(簡稱腮印)統稱三印,用於對疾病的診斷,是對中醫四診內容的補充。

甲印望診

爪甲是人體的一部分,《靈樞·衛氣失常》云:「皮之部,輸於四末。」甲分為甲緣、甲體、甲根三部分。甲體透明,將指內組織的顏色透露於外,因此中醫認為爪下之血色,亦與面色同。爪為筋之餘,肝膽之外候,秉承肺氣,縈貫血脈,與內部臟腑有密切關係;又由於爪位於人體四肢的末端,氣血灌注的盡頭,所以爪甲的變化可以準確而及時地反映出人體氣血盈虧的變化。正常情況下,爪甲應紅潤含蓄,堅韌而有光澤,一旦有病,色澤、形態都會出現異常。中醫外科把指甲紅潤作為五善之一,古人又有以甲之色澤辨何病何症者,如《雜病廣要》引《幼幼新書》所述東方先生察甲的方法:「夫勞疾諸症……未須察脈,但看手指甲,美惡分明,是何勞候。病熱甚,宜看腳甲色,與手一同也。其甲青紫者,傳屍之症;紅白者,正色之候;黃白者,酒色之候;紅紫者,氣勞之候。細詳必知其病之所在。」這說明古人早就注意到了爪甲與疾病的關係。甲印是指甲根部白色半月狀弧,亦稱半月痕,是甲板的新生部分。對於甲印的變化古醫書記載較少,筆者對甲印的注意是在與大量病人的接觸中產生的。起初在切脈的時候並不注意病人的甲印,慢慢發現各種病人甲印的形狀、大小、有無甲印的手指數都是不相同的,於是就和他們的體質、癥候的寒熱加以聯繫,發現那些素來體質弱的人不但甲印小,而且有甲印的手指也少,有的甚至十個手指均無甲印,這樣就使筆者在診病時加上瞭望甲印的診法。此法簡便、直觀,熟練掌握之後能縮短病人就診時間,並能提高辨證的準確率。甲印望診包括手甲和足甲,但足甲望診的鮮明度比手甲差,因此常察手以代足。

甲印可分為以下類型:

1.正常甲印:亦即健康甲印,兩手除小指外各有四個手指都有甲印。甲印大小從甲根至甲緣應在2毫米左右,大拇指可為2~3毫米,其餘依次減少到2毫米左右。甲印邊緣整齊、清晰,中部突出飽滿。此種甲印多見於健康無恙者,說明氣血充和,臟腑陰陽相對平衡,人體正氣旺盛。

2.異常甲印:亦即不健康甲印,與正常甲印相比較,甲印或增大或縮小,有甲印的手指數或增多或減少,十個指頭全有或全無甲印,都稱為異常甲印,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寒型 甲印偏小或有甲印的指甲數減少,均屬偏寒型甲印。按程度不同又可分為偏寒(甲印變小在1~2毫米之間,或個別手指甲印消失)、寒(僅兩拇指有甲印,其餘8指均無甲印)、大寒(十指均無甲印)三類。

寒型甲印是體內陽氣虛衰、陰氣偏盛的表現,說明素體虛弱,在疾病的情況下,表現為陽氣虛衰,難以與邪氣相爭,此為虛證。

(2)熱型 甲印變大或有甲印的手指數增多,均屬熱型甲印。按程度不同,可分為偏熱型(8個手指的甲印大小仍正常,而見1個或2個小指有甲印)、熱型(9個手指以上有較大甲印,均在2毫米以上,或除2小指甲印較小外,餘8指甲印均大於正常)、大熱型(10指都有特大甲印,超過甲體1/2)三大類。

熱型甲印是體內陽氣旺盛,臟腑功能強壯的表現。正常人甲印越大,說明身體素質越好,但在疾病的情況下,則表示陽氣偏盛,陰液相對不足,此為實症;日久陽盛而致陰虛,症屬虛實夾雜。與寒型甲印比較,治療容易見效。

(3)寒熱交錯型 此型介於寒熱之間,又叫溶合甲印,是由熱型大甲印發展而來。體質好或陽氣偏盛之人飲食起居常不謹慎,容易貪涼飲冷,遂使熱型甲印轉向寒熱交錯型。此型甲印表現為邊界模糊不清,顏色逐漸接近甲體的顏色。

寒熱交錯型甲印有三個變化階段:

溶合初期:甲印邊緣開始變化,但不明顯。若將體內寒熱之和定為100,則熱可佔80以上,寒僅佔20或不足20。此種甲印主病意義仍屬實熱,治以清熱解毒為主。

溶合中期:甲印的赤白邊界已經模糊,原來的實線漸漸變成虛線。此時熱約佔60,寒約佔40。證屬寒熱交錯,臨床表現既有陽盛陰液不足的一面,又有脾陽受遏,陰濕內停的一面。

溶合後期:此屬體質由熱變寒、由強變弱的質變時期,甲印邊界上虛的範圍不斷擴大,直至赤白境界完全消失(甲印消失)。此時熱約佔20,寒約佔80。若體內陽氣繼續消耗,則變為大寒甲印。證屬虛寒,心腎陽氣之虛,以辛熱葯回陽、益氣治之。

平時觀察到,多數人的甲印是右手略大於左手,男性大甲印多於女性。此外,不論正常人還是病人,兩手拇指大多有甲印,兩手小指大多無甲印,這也是望甲時需要了解的。

證屬寒熱交錯者,應分辨寒與熱的多少,除看甲印變化外,還可用藥物來試查寒熱,以知其是熱多寒少還是寒多熱少,還是寒多熱少兼濕重?這是醫家之常識,無須贅言。

筆者通過對大量腫瘤病人(主要是惡性腫瘤病人)臨床調查結果表明,寒型甲印者占絕大多數,說明惡性腫瘤病人中體質虛寒的占絕大多數。當然,體質虛寒的人不一定都得癌症,體質強壯的人也不一定永遠不得病,一要看邪氣的性質,二要看體內產生對抗這種邪氣力量的大小。對於惡性腫瘤來說,取決於癌毒和抗癌力量的對比,即使虛寒體質的人得腫瘤的機會遠大於其他類型體質的人,但若通過用藥和自身鍛煉,改善體質,就可以減少惡性腫瘤發病的機會,即使發病,也可減輕癥狀,這對於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都是很有意義的。

齒印望診

齒印望診比較簡單,包括舌齒印和腮齒印兩種。

舌齒印(簡稱舌印),即舌邊緣牙齒的壓痕,是體內寒凝濕聚、水濕痰飲的標誌,重者舌體胖大可塞滿口腔,活動不靈,甚則影響語言和呼吸。舌齒印的成因多由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阻於舌,而舌體胖大,受齒列擠壓而形成壓痕,故齒痕常與胖嫩舌同見,一方面由於舌體水腫,屬脾之陽虛而濕盛,另一方面由於舌體肌肉鬆弛,張口不足,屬脾之氣虛。脾陽虛、氣虛導致寒凝濕聚、水濕痰飲,故有「諸濕痰飲皆生於脾」之說。而痰和濕對於機體疾病的發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故又有「百病皆生於痰」的說法。

腮齒印(簡稱腮印)是口腔內兩側腮部黏膜受齒緣壓迫的印痕(或頰黏膜被牙齒反覆咬破成為突起),多由胃府寒痰濕停滯,上阻於口所致,印淺者,寒濕痰瘀輕,印深者,寒濕痰瘀重。寒郁愈久,齒印愈深,顏色愈重(呈紫黑色),甚至咬成血泡。

三印之中,以腮齒印變化最明顯,中陽虛寒得辛熱可很快消失,飲食不慎、寒涼過度又可出現。甲印的變化最不明顯,治療有效,體質變強,但甲印未見變化的情況很多。

臨床上望三印需同時進行,三印結合對寒熱癥候的辨認更為準確而便捷。筆者把三印診病的結果與四診診病的結果進行了無數次的對照和反覆修正,終於摸索總結出這執簡馭繁的新診法。有了三印,臨床就能比較準確地把握症之寒熱虛實,不用擔心真假混淆不分,也免去了舍脈從症和舍症從脈之類的麻煩。筆者從專攻腫瘤以來,門診患者應接不暇,自有了三印四觸診法,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提高了辨證的準確性和治療的有效率。

「 四觸 診法 」

四觸系觸摸兩耳軟骨有無增生物(包括有無增厚和結節出現,而正常人耳郭平整無結節或增厚)、胃脘部(相當於中脘穴部位)、臍左旁(臍左距臍2寸左右處)、足弓(雙足弓是否有壓痛點)。四觸診法在以化瘀驅毒攻下為原則的腫瘤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診斷方法。

觸耳

《靈樞·口問篇》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說明耳與臟腑經絡有密切聯繫。現代針灸實踐發現,在耳部有與全身各部分相對應的穴位系統,也就是說耳部就是整個人體的投影,所以身體某個部位有病,除身體相應部位有變化外,耳穴上也可以出現反應物,甚至耳軟骨變形。

耳上反應物主要指耳軟骨上某一部位增厚,但邊緣較清楚,質硬而固定,有的捏之疼痛,大如小蠶豆粒,小如綠豆或小米粒,一個或數個,一側或兩側耳郭出現。反應物部位多在耳甲腔的肝、脾等區。

耳軟骨反應物的出現與肝氣鬱滯的關係十分密切,它是肝鬱深久,臟腑經絡中氣血運行障礙發展到壅阻蓄積不去的程度時的表現。臨床凡見到耳軟骨上出現反應物的患者,都有明顯的唇爪青紫、舌質紫暗、瘀斑、舌下靜脈怒張的表現。腫瘤病人氣血郁滯比其他疾病患者嚴重,所以耳軟骨反應物的出現率高,隨著結節的硬度和大小的不同,機體患病的程度也有不同,具體為硬度越大,疾病也就越嚴重,而肝癌的惡性程度高,患者的存活期短,說明肝癌患者體內陰陽嚴重失調,癌毒蓄積更為嚴重。耳軟骨結節消失十分緩慢,但治療後隨著病情的好轉和痊癒,耳軟骨結節變軟變小是能見到的。

觸胃脘與臍

觸胃脘與臍是中醫腹診的內容,即觸按上腹部相當於中脘穴處和臍左側2寸左右處,檢查有無板滯感、有無壓痛拒按的情況。《難經·十六難》云:「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徐大椿對這條文字的注釋是:「臍左,肝之位也。動氣,真氣不能藏而發見於外也。牢者,氣結不堅。痛者,氣鬱而滯也。」正常人腹軟而平坦,無壓痛。如出現胃脘板滯壓痛,應考慮停飲或食積;臍左「牢」「痛」則是肝氣鬱結、癥瘕積聚停留的反映。

中醫學認為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驚則氣亂。五臟之中,肝主升主動,對於氣的升降出入有平衡協調作用,因此七情致病首先使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才導致了其他臟腑功能的失常。氣機不通,最容易導致血行障礙,形成血瘀,產生癥積、腫塊。因此用觸摸法診斷:臍左觸之堅硬而有壓痛,是肝鬱氣滯的明顯標誌,胃脘觸痛是肝木橫土,胃氣不降,停食停積的標誌,則胃臍壓痛就是行氣破瘀攻下的依據,這是必須明確的。臨床調查腫瘤患者,兩觸陽性者佔80‰左右,進一步證明腫瘤的形成與肝鬱、胃腸結滯有密切關係。

觸足弓

由於足部是遠離心臟部位,血壓較低,血流緩慢,加之位置最低,地吸引力也有影響,使進入循環的有害物質很容易在足部沉積,造成沉積部位皮膚組織出現異常,皮膚贅生物,皮下顆粒,皮下硬結,這些都稱為病理反應產物。陽性反應物對局部神經末梢的刺激會使局部皮膚產生疼痛或對觸壓敏感。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通過對大量病人的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腫瘤患者在足弓的相應部位出現明顯的壓痛反應,稱之為足弓壓痛陽性。按由趾指到足跟的方向,把足弓分為相等的三分,其所對應的病變部位分別是上焦、中焦、下焦。按其疼痛過程由輕到重記錄,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了較為準確的信息。

「 兩條線 診法 」

兩條線是指口腔內兩側的腮線,可能為上下牙齒擠壓所致,可出現在左右兩側或一側,為青紫色或白色。它的出現常提示肝癌或消化道腫瘤的發生。此法十分簡單易了,故毋庸贅述。

三印、四觸、兩條線,是人體臟腑病變全息的縮影,有諸內必形諸外,臟腑有病必然在體表的某一特定分布區域內出現異常反應。抓住這一信息,就可準確定位定性指導治療。

文/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龍眼中醫特色門診部 謝繼增 羅友仕 曾金梅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中醫臨證當理清、法明、方准、葯精
中醫常用的幾個基礎概念4
胡懋仁:搶救中醫
中醫火神派醫案新選之【余天泰醫案】
中國產婦為何要「坐月子」?

TAG:中醫 | 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