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自由潛水術語彙總

本文作者:躲在角落的魚

小編註:以下所有關於自由潛水的術語彙總是界拓的魚教練一點一點編寫並整理的,幾乎囊活了所有自由潛水涉及到的專業詞語,喜愛自由潛水的同學可以保存這個文章,需要的時候Ctrl+F在頁面進行搜索,有任何問題也可以加魚教練的微信來一起探討(二維碼在頁面下方,加申請的時候備註可以加來自HelloDive)

這些是每日五詞的匯總,感謝大家的支持,讓我有足夠的動力完成這些辭彙的編寫。

這裡需要勘誤一處,第十三天關於氧中毒的解釋中,原文「高壓神經中毒」是需要氦氣參與的過程,自由潛涉及不了,應更正為「高分壓氧導致的神經性氧中毒」,感謝指正出來的技術潛水員。

第一天:

Abdominal Breathing:腹式呼吸。只有腹部在起伏,胸部沒有起伏。最能讓閉氣者在調息的時候放鬆的呼吸,就是咱們平靜放鬆比如看電視的時候那种放松的呼吸方式,躺著或者睡覺的時候基本都是腹式呼吸。不用刻意去使勁控制腹部的動作,只需記得放鬆,如果不夠放鬆,可以躺著用鼻子呼吸嘗試一下找到睡覺前那种放松的感覺,但儘可能用嘴去呼吸,因為自由潛時佩戴有面鏡,無法用鼻子呼吸。進一吐二(吐氣時間是吸氣時間的兩倍)的腹式呼吸可以讓心率減緩,減少氧氣消耗。

Aerobic、Anaerobic:有氧的、無氧的。自由潛幾乎全程屬於無氧運動,平時做一些無氧運動對肌肉的二氧化碳耐受及乳酸耐受有很大幫助,肌肉的增加也很大程度意味著紅細胞增多,攜氧能力增強,但是並不是無氧運動讓肌肉越多越好,過量的大塊的肌肉本身也是一種重量和阻力累贅,會極大地消耗氧氣,如同一輛載滿貨物的卡車,馬力和油箱雖大,但油耗也特別高,不一定能跑得比旅行車更遠。有氧運動可以消耗身體脂肪,鍛煉心肺功能,也非常重要,不過過量的有氧運動也會消耗肌肉,所以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需要達到一種平衡。

Air Embolism:氣體栓塞。血管中形成的氣泡,減壓病的根本原因,自由潛也會涉及,但是只要不是長期大量的水面休息時間較少的自由潛方式或者大深度的自由潛都不必擔心這個問題。後面減壓病會講到。

Alveoli:肺泡。肺里氣體交換的地方,肺泡壁很薄,氣體可以通過而液體不行,周圍附著有毛細血管,血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被輸送到此呼出,肺泡內吸入的氧氣和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被血液輸送至全身各處。抽煙會導致肺泡內附著焦油,氣體無法正常進行交換,肺泡柔韌性也會變差,受壓後破裂的風險增大,深度增加會造成生命危險。

Ascent Rates:上升速度。速度是下潛過程的一個關鍵點,速度過慢會導致整個下潛時間過長,而上升速度過快或者上升時加速是導致BO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速度增加意味著有其它力量參與進來,而增加的力量就代表著有更多的氧氣消耗。就像一輛汽車,30碼的時速和180碼的極速都不會是最省油的開車方式。

第二天:

Archimedes Principle:阿基米德定律。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其排開的液體的重力,不懂的看看初中物理書和小學課文曹沖稱象。同樣體積的物體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同的,只是它們受到的重力不同,所以有的物體會上浮,有的物體重力大於浮力就會下沉。

Barotraumas:氣壓傷。一般指中耳氣壓傷、鼓膜穿孔、鼻竇擠壓傷、逆向阻塞、頭套擠壓傷等壓力傷害。正確的耳壓平衡方式及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不下水(包括感冒)可以儘可能避免傷害。頭套可以灌水進入耳朵或者頭套兩側耳部外打孔可以避免頭套擠壓傷。

Bi-fin/Mono-fin:雙蹼/單蹼。

Black out:BO。黑視暈厥。一種人體自我保護機制,閉氣時間過長,低氧到一定程度發生,一般人血氧飽和度低至百分之四十左右就會發生,大腦無法正常工作,昏迷並失去意識。BO短時間內會厭和嘴唇痙攣鎖死,不會溺水。在一段時間內體內二氧化碳和乳酸持續增高,腦幹持續發出強烈的呼吸指令,產生無意識呼吸,這時候如果人體呼吸道已經在水面上或者別的方式有新鮮空氣使得血氧濃度恢復就會醒來(比如在自家沙發上練習暈過去),這樣是安全無危害的。但是如果這時候呼吸道依然浸在水中,就會發生溺水身亡事故,所以嚴禁獨潛是自由潛安全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條,沒有之一。不要獨潛包括了不要在自家浴缸甚至臉盆里的入水練習,前無限制潛水世界冠軍獨潛淹死在自家泳池。允許躺沙發或者床上的無水閉氣練習。

Blood Shift:血液轉移。哺乳動物潛水反射(MDR)的一種表現,四肢的血液因肢端血管的收縮而向大腦和心肺轉移,儘可能保證身體最重要的核心部位氧氣充足。更重要的是肺部血流量增加,位於肺部的一些血管會變粗,佔據了本來肺泡被壓縮的空間,減少了負壓,降低了肺部擠壓傷的風險。

第三天:

Bohr Effect:波爾效應。超呼吸導致體內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形成低碳酸血,血液偏鹼性,血紅蛋白會和氧氣結合得過於緊密導致不會釋放。根據協同效應,一個血紅蛋白可以攜帶兩個氧分子,而氧氣濃度即使有巨大的波動也很難使血紅素與氧氣的結合率發生顯著變化,因此健康人即使呼吸純氧,血液運載氧的能力也不會有顯著的提高,所以,對正常人而言超呼吸的所產生心理暗示要遠遠大於其生理作用,而超呼吸不但不會使氧含量增加,反而會導致缺氧,嚴重的時候超呼吸會直接導致暈厥,也就是超呼吸BO。

Boyle"s Law:波義耳定律。溫度不變的情況下氣體的體積和壓力成反比,用來計算肺部被壓縮體積以及計算各種氣體分壓。

Buoy:水面浮具。用於水面休息和調息,底部會有引導繩和底部配重至預定深度。Buoyancy就是浮力的意思。

Bradycardia:心率變緩。哺乳動物潛水反射(MDR)的其中一個表現,閉氣一段時間後心率會降低。平時的練習會讓潛水員在潛水過程中儘快啟動MDR以降低耗氧,因為快速的心臟跳動必然導致新陳代謝迅速和耗氧迅速。一個優秀的自由潛水員能在入水前調息將心率降低,並在下潛開始就啟動MDR,以此降低氧耗。

Breath-up:準備呼吸,即入水前調息。一般採用進一吐二的腹式呼吸,儘可能放鬆全身每一塊肌肉,放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從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去放鬆,讓自己達到入睡前昏昏欲睡的狀態,目的是放鬆整個身體,降低心率,做好下潛的準備。調息的時候盡量不要受到外界的影響,不要東張西望不要說話不要緊繃肌肉不要關注除自己呼吸以外的別的事物,如果這麼做了,心率會上升,也就失去了調息的意義。

第四天:

Buddy/Safety:潛伴,安全員,自由潛比賽或者訓練中負責安全看護的同伴。永遠不要獨自潛水,你可以在一百次獨潛中九十九次安全無恙,但是只要有那麼一次意外而沒有潛伴,就代表絕對的死亡。再次強調嚴禁獨潛是自由潛最重要的安全原則沒有之一,所有涉水練習必須要有潛伴,嚴禁獨潛包括了不要在自家浴缸甚至臉盆里的入水練習,允許躺沙發或者床上的無水閉氣練習。潛伴需要了解你並且有相應救援能力,是你可以放心將生命託付於其的人,所以這不是泳池邊上隨便找個救生員就能勝任的事,而是需要經過專業培訓的自由潛水員。潛水者也要足夠信任其潛伴才能安心比賽或者訓練。

BTT:Blow、Tap、Talk。BO後的水面救援流程的其中一個步驟。朝BO者口鼻之間吹氣、輕拍臉頰(不要將水帶到被救援人員臉上以避免其嗆水)、呼喚,讓其感受到新鮮空氣的流動和觸覺聽覺上的刺激,一般幾秒鐘到十多秒鐘會醒來。如果十五秒左右還沒醒來,儘快捏住鼻子進行人工呼吸並進行水面拖曳。如果拖上陸地或者船上還是無意識無呼吸,則需要進行心肺復甦(CPR)流程。

CO2 Tolerance:二氧化碳耐受。通過一點點逐漸升高的二氧化碳帶來的刺激,讓呼吸中樞神經對二氧化碳的刺激麻木一點,以此讓舒適的時間增多,讓抽搐來得更晚點程度更緩和,對剛感受到難受剛開始抽就起水的新手來說也算延長了閉氣時間。耐受能力可以在陸地靜態練習,也可以在水裡動態練習。

CWT/CNF:Constant Weight/Constant Weight with no fin,恆重帶蹼下潛和恆重無蹼下潛。即自己踢下去自己踢上來,或者類似於蛙泳姿態划動下去划動返回,過程中不能取掉配重,只有觸底時可以觸碰引導繩。

Contractions:橫膈膜抽搐。呼吸慾望的一種表現,閉氣時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溶解在血液里的碳酸根增多,刺激呼吸中樞神經,呼吸肌用力試圖呼吸,但是因為會厭關閉或者別的方式導致呼吸道關閉,空氣沒法進入體內,便會發生規律性的抽動。並不代表缺氧或者低氧。需要儘可能放鬆和控制節奏頻率及幅度去抽動。很多同學表示沒有過或不會發生抽動,幾乎都是因為呼吸慾望來臨後腹部肌肉緊張導致橫膈膜無法起伏,因此感受不了抽動。腹部不足夠放鬆的同學可以捏住鼻子然後用鼻子吸氣來試試抽動的感受,吸一下放鬆一下,就會感覺到腹部的抽動幅度,只是在自由潛閉氣過程中,我們將用手捏住鼻子來關閉呼吸道的方式改變為鎖住會厭。

第五天:

Cramps:抽筋。拉伸、熱身動作沒做到位或者時間不夠可能會造成肌肉抽筋,所以良好的拉伸熱身在防止受傷的情況下也減少了抽筋的可能性。

Circulatory System:血液循環系統。血液循環由體循環和肺循環構成雙循環,血液由左心房前往左心室再泵出,經主動脈及各級分支動脈到全身的毛細血管,血紅蛋白承載並供給組織新鮮氧氣,血液帶走二氧化碳,富含氧氣的動脈血變為失去氧氣的靜脈血,再經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這是體循環。失氧血液由右心房前往右心室再泵出,經肺動脈流到肺毛細血管,在肺泡這個場所進行氣體交換,吸收新鮮氧並釋放出二氧化碳,變成富含氧氣的動脈血,然後經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是肺循環。

Dalton"s Low:道爾頓定律。理想氣體混合物的總壓力等於各組分的分壓力之和。此定律一般用於解釋氮醉、減壓病和輔助計算氧分壓(PPO2),水面氧氣占空氣比例為百分之二十一,氮氣約為百分之七十九,即氧分壓為0.21bar,氮分壓為0.79,根據波義耳定律,十米深度兩個大氣壓時氧分壓即變為0.42bar,氮分壓為1.58,同理,五十米深度即六個大氣壓,氧分壓為1.26bar,氮分壓4.74。氮分壓過高相對容易造成氮醉,同時過高的氮分壓導致擴散作用加劇,溶入血液的氮氣增加,減壓病風險也增加。一般人氧分壓低於0.1bar就會發生BO昏迷,也就是說理論情況下,如果在十米深度氧分壓經過身體消耗氧氣已經降低為0.18bar,那麼回到水面就會只有0.09bar,低於極限值0.1bar,會BO,這也就是為什麼BO暈厥大部分都發生在接近水面的淺處,因為最後十米氧分壓變化幅度最大最迅速,所以最容易發生shallow water blackout。

DCI、DCS:Decompression Sickness。減壓病,長期的或者大量反覆的或者水面休息時間不足夠的或者大深度或者水肺後的自由潛會有減壓病風險,因為每一次下潛身體都會吸收那一口氣中的少量氮氣並堆積,而水肺潛水後體內余氮更多。自由潛水面休息時間一般依深度計算,深度的數字除以五就是需要休息的分鐘數,即下50米需要休息至少10分鐘,下40米需要休息至少8分鐘。補水能很大程度避免減壓病。超過60米的深潛上來後不能再次下水,超過80米的大深度還需要在返回後吸純氧甚至回到五米處減壓排氮。另外,水肺後嚴禁自由潛,單次水肺18小時多次水肺24小時內完全禁止,基本可依照潛水電腦表的禁飛時間。這種禁止包括了很多不負責任的人告知的「兩三米沒事」。自己動手算算氣壓變化幅度就會發現,兩三米的氣壓變化也比坐飛機的氣壓變化還要大而迅速,水肺後自由潛下四五米撿個東西就減壓病的人不在少數,水肺間隙下五六米然後減壓病導致死亡的案例也有,所以請嚴格遵守規定。

飛機升高至一萬米,客艙內部加壓至大約為2000米海拔高度的氣壓,也就是80千帕左右,比起海平面100千帕的氣壓減少了百分之二十,而這種緩慢的減壓過程可能會引發減壓病。現在再來計算一下水下。水下五米的大氣壓大概是1.5bar,上升至水面1bar,壓力變化幅度為百分之三十以上,變化程度大於乘坐飛機的氣壓變化,並且時間相對飛機艙內減壓來說極短,氣壓變化幅度更加劇烈,所以體內同等余氮的情況下患減壓病的風險遠大於乘坐飛機。這就是為什麼水肺有禁飛期,而禁飛期內不能自由潛,減壓病的風險更多來自於氣壓變化速度,也就是你的上升速度和氣壓變化幅度,而跟余氮多少關係是其次,因此越接近水面的地方氣壓變化幅度越大越容易發生減壓病。自由潛不吸水肺的氣,跟水肺以後不自由潛道理有重合部分,除了爆肺,最危險的也就是血液溶解太多氮氣,在氣壓變化劇烈的情況下生成氣體栓塞。百分之二十的壓力變化,水下兩三米就可以達到,所以不建議在水肺以後自由潛下兩三米遊玩,三米的氣壓變化幅度也是超過了乘坐飛機。也許很多人都這麼做過也沒什麼事,還是那句話,闖紅燈一百次也許九十九次都沒事,但只要那麼一次,就有可能要命。任何時候不要拼人品違反教程規定,不然跟作死無異。

Diaphragm:橫膈膜。是一塊穹頂狀肌纖維性隔膜,位於胸腹腔之間,是將腹腔和胸腔分隔開的膜狀骨骼肌,吸氣使用的主要肌肉。橫隔膜的張弛造成肺內部壓強的變化。吸氣時橫隔膜收縮向下拉動,外側肋間肌、前鋸肌、胸小肌、上後鋸肌、胸鎖乳突肌等肌肉輔助,肺部內部壓強減小,空氣進入肺部;吐氣時橫膈膜放鬆回到原位,肺內部壓強增加,空氣排出身體,內肋間肌、胸橫肌、腹直肌、腹橫肌、腹內斜肌、下後鋸肌等肌肉收縮用力進行輔助。

第六天:

Diffusion:擴散。氣體總是由高濃度區域向低濃度區域轉移,轉換速率取決於濃度差。我們平時肺部吸收新鮮氧氣就是靠擴散得來的,外界較高濃度的氧氣在肺泡這個氧氣低濃度區域擴散。另外下深度的時候肺部體積減小,氧濃度會增大,也會加速向四肢這樣氧濃度不增大相對較低的區域擴散,而上升的時候此作用相反。

MDR:Mammalian Diving Reflex,哺乳動物潛水反射。自由潛水生理原理之一,可以減少耗氧,減小耗氧率,增加人體在水裡的氧氣利用率,並且避免肺部擠壓傷。常見的反應有末端血管收縮、血液轉移、心率變緩、脾臟收縮。末端血管收縮會減少四肢的血流量,並且導致血液轉移到重要器官以保證這些部位供氧充足(心臟,大腦,肺部)。而脾臟收縮會將脾臟內滯留血竇的血液釋放到外部,讓身體有更多攜帶氧氣的紅細胞使用。哺乳動物潛水反射也會有一定副作用:肢端血管收縮,四肢血液減少,血液轉移至心肺腦,而當肺循環的血液過多的時候,大腦會誤認為體內水份太多,因此會發出信號進行排尿以此減少水份,所以潛水員在自由潛的過程中會感覺到尿意並可能因為利尿作用而脫水,而脫水造成血液粘稠,毛細血管甚至被堵塞,身體無法正常進行代謝,功能狀態都將受到嚴重影響。MDR會因為壓力或者閉氣或者呼吸道浸入水中或者體內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等原因產生,優秀的自由潛水員可以以很快的速度啟動潛水反射,比如僅用冷水撲面。

Dry Static:陸地無水閉氣。當沒有條件下水訓練的時候,比如內陸城市,或者無潛伴,可以在陸地上進行無水練習,靜態練習只要躺好,幾乎沒有任何危害和危險,即使發生BO也會自己醒來。當然,閉氣走路等運動方式也是無水閉氣練習的方式,不過需要設計合理,曾經有因為低氧暈厥摔倒導致受傷甚至骨折的案例。

DYN、DNF:Dynamic Apnea(With Fin)、Dynamic Apnea(With No Fin)。平潛帶腳蹼和不帶腳蹼的兩種方式,不帶腳蹼類似於蛙泳姿勢,帶雙蹼一般頭引導,手放兩側,帶單蹼一般手引導,豚式踢法。

Duck Dive:鴨式入水。自由潛最常見最有效的入水方式,身體平鋪在水面,彎腰,立腿,身體跟水平面呈九十度直角,自身重力將身體壓入水面以下,然後劃手,做耳壓平衡,開始踢蹼。一個姿態標準的鴨式下潛可以下到五六米。

第七天:

Equalization:耳壓平衡。中耳內有空腔,下潛的時候氣體會被壓縮,鼓膜內凹,如果不做耳壓平衡,會感到疼痛乃至受到中耳氣壓傷或者耳膜撕裂穿孔。做耳壓平衡一定要頻繁,溫柔,耳部略有壓力感就需要做一次,沒有做好耳壓平衡需要立即停止下潛,感覺到疼痛說明做耳壓平衡不夠頻繁錯失了應該做耳壓平衡的時機或者前面的耳壓平衡沒有做成功。不可以強行進行耳壓平衡,過度用力的方式可能會導致氣體沖入中耳的力度過大而造成鼓膜破裂。

Eustachian Tube:咽鼓管、耳咽管。很細小的管道,將鼻腔口腔耳道均連通,是耳壓平衡時氣體進入中耳的通道。在做耳壓平衡的時候需要平視前方,略收下巴,放鬆頸部肌肉,以避免耳咽管被壓迫閉合而導致氣體無法通行以致於耳壓平衡失敗,很多時候做耳壓平衡失敗都是因為潛水者抬頭試圖看到繩子底部或者頂部,也就是自己的前進方向,這樣造成口鼻咽和軟齶被擠壓,堵塞耳咽管。做耳壓平衡過於使勁或者頻繁,甚至耳咽管發炎,也會導致耳咽管因為充血而腫脹狹窄甚至閉合堵塞,造成耳壓平衡失敗。

Exhale Diving:吐氣下潛,進階練習方式。人體自然放鬆會厭和胸腔腹部,滿肺氣體自然溢出,而不是吹蠟燭式主動將氣體用力吐出,即被動吐氣至潮氣量底部,肺部剩下的氣體就是功能餘氣量(FRC),大概為滿肺的一半。FRC下潛或者比FRC狀態略多吐點氣再下潛的方式都叫吐氣下潛。一般此種方法用於進階的模擬大深度壓力的下潛,或者練習耳壓平衡。吐氣下潛可以讓潛水員在淺水區域進行大量的模擬大深度的練習而不用擔心大量大深度練習帶來的減壓病風險,但是肺部擠壓和低氧昏迷的可能性比正常滿肺要高,因此需要在教練的專業指導下進行。十米處為兩個大氣壓,滿肺下潛至該深度肺部會被壓縮為二分之一,如果吐氣至FRC狀態,滿肺二分之一容積開始下潛,十米處就會被壓縮到四分之一,約等於在三十米處受到的壓力,如果下潛至二十米,承受三個大氣壓,理論上空腔會被壓縮至六分之一,相當於五十米受到的壓力。這麼快速變化的壓力差和壓力等級極易造成肺部擠壓傷或者氣管擠壓傷,甚至有人在泳池兩米深度吐氣下潛受傷,所以吐氣下潛必須在教練的專業指導下進行,就AIDA來說,需要大師級教練及以上級別才能教授吐氣下潛技巧。

Failure Depth:失效深度。一定深度下,肺部體積縮小,接近或者達到RV狀態,即陸地上主動吐氣吐到不能再吐為止的肺部體積,這時候無法再將氣體吐出到嘴裡,失去了做耳壓的氣源因此無法做出耳壓平衡無法繼續下潛。失效深度取決於大家的肺部不可用氣體量即RV殘餘氣體量和TLC肺部總容積的比例。一般人的殘氣量為滿肺肺部總容積的四分之一左右,下潛到三十米四個大氣壓肺部就會被壓縮為滿肺大小的四分之一,三十米便是該潛水員的失效深度。平時的拉伸訓練可以擴展胸腔,增大TLC,而提升橫膈膜的練習可以減少RV,這樣降低了RV和TLC的比例,也可以加深失效深度,減少肺部擠壓傷的風險,例如拉伸較好柔韌性較好的潛水員可以將RV降至滿肺的五分之一,也就是在五個大氣壓四十米的深度才會達到失效深度。

Freefall:自由落體。當潛水員下潛,肺部和潛衣被壓縮,整體體積減小,浮力減小低於自身重力的時候,無需踢蹼也可以沉落。這個時候潛水者減緩或者停止了肢體的運動,以降低氧氣的消耗。一般新手需要調整至十米深度中性浮力,即吸滿氣在十米內會自己浮上水,十米以下會往下掉落。中性浮力點設置太深,下潛的時候對抗浮力所需耗氧會太多,而配重過重,中性點設置太淺,下潛容易,上升卻需要克服配重過沉帶來的重力,進階的潛水員會調整中性至三分之一最大深度,比如某潛水員能下六十米,其中性浮力點就應該事先設置在二十米。

第八天:

Liquid Goggles:流體目鏡。像泳鏡的一種目鏡,但是內部充滿液體,可以用泳鏡改裝,配合鼻夾使用。普通泳鏡下潛時內部氣體壓力沒法平衡,被壓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造成擠壓傷,甚至眼珠都會被吸出來以填充被壓縮的空氣佔用的空間,所以泳鏡沒法用作下深度,而面鏡即使內容積再小,對於大深度來說都會用幾百毫升氣體去做面鏡平衡,而流體鏡將內部灌生理鹽水,下潛不會被壓縮,因此無需再做壓力平衡,這樣可以節約面鏡平衡所需要的氣體以來用做耳壓平衡。同時配備幾千度的凸透鏡片(人在水裡直接睜開眼睛,屈光度會造成相當於四五千度老花眼的效果),潛水者就可以在水下看清繩子和底部配重之類的小視野範圍內的事物。

Free Immersion:攀繩下潛。下潛和上升都是攀繩,不帶腳蹼,不使用腿部肌肉。是競技比賽項目,潛水員練習耳壓或者熱身和別的練習也會用到。

Free Radicals:自由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中共價健分裂的結果,使公用電子對變為一方所獨佔,則形成離子;若分裂的結果使共用電子對分屬於兩個原子(或基團),則形成自由基。大量自由潛水和閉氣訓練也可產生,會讓人感覺疲憊,加速衰老,需要抗氧化劑中和,比如蝦青素、螺旋藻、葡萄籽、維生素C等。

Frenzel:法蘭佐耳壓平衡法。一種自由潛常用的主動耳壓平衡技術,堪稱自由潛敲門磚。

Haemoglobin: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高等生物體內負責運載氧的一種蛋白質(縮寫為HB或HGB),是使血液呈紅色的蛋白。根據協同效應,一個氧原子與血紅蛋白四個亞基中的一個結合,與氧結合之後的珠蛋白結構發生變化,造成整個血紅蛋白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第二個氧原子相比於第一個氧原子更容易尋找血紅蛋白的另一個亞基結合。釋放氧的過程也是這樣,一個氧原子的離去會刺激另一個的離去,直到完全釋放所有的氧原子。

第九天:

Henry"s Law:亨利定律。某氣體在液體中的飽和濃度與液面上該氣體的平衡分壓成正比,對於自由潛水員來說,溶於血液與組織當中的氣體濃度與肺部的分壓成正比。比如水面上氧氣占空氣的百分之二十一,即氧分壓為0.21bar,隨著下潛,肺部被壓縮,肺中空氣的氣體分壓增大,暫不考慮消耗的理論情況下,氧分壓到十米為0.42bar,到二十米為0.63bar。由於血液和組織器官不會被壓縮,肺部氣體分壓高於血液及組織里所溶氣體分壓,空氣將從肺部向血液和組織移動,最終血液及組織里的氣體濃度與肺部氣體濃度和分壓一致。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自由潛也會發生氮醉和余氮堆積導致減壓病(DCS)。

Hook Breathing:胡克呼吸法。最常見而有效的恢復呼吸方式,深吸一口氣並停頓一兩秒鐘,然後放鬆腹部打開會厭,讓氣體自然溢出。因為吸滿氣體,肺部氣體分壓較大,氧氣交換的速度會加快,使血液更快攜帶新鮮氧氣進入大腦。吐氣的時候不要像吹蠟燭一樣主動使勁吐氣,在低氧的狀態下還要使用各種肌肉特別是腹肌肋間肌等肌肉群主動吐光肺部里氧濃度本來就很低的空氣,可能會導致水面BO或者LMC(運動控制失靈)。最好的吐氣方式便是像泄氣的皮球一樣,自然放鬆下來讓氣體自然流出,被動呼氣至FRC狀態。

Hypercapnia/Hypocapnia:高碳酸血/低碳酸血。二氧化碳溶解在血液里產生碳酸根,刺激呼吸中樞神經,使人產生呼吸慾望,高碳酸血是因為閉氣時間過長導致二氧化碳溶解在血液里過多,低碳酸血一般是因為超呼吸導致體內二氧化碳溶解過少。

Hyperventilation:超呼吸,即超過身體所需空氣量的呼吸法。平靜狀態下,人每次呼吸的進出量叫做TV潮氣量,普通成年人在500毫升左右,呼吸在12次左右每分鐘,也就是一分鐘吸入吐出6000毫升左右空氣,而在緊張狀態下,人下意識地進行大口快速深呼吸,例如每次3000毫升,兩秒鐘呼吸一次,這樣一分鐘算下來會有90000毫升的氣體被吸入吐出,遠遠多於身體正常所需的6000毫升左右的氣體,這就是超呼吸。一些看似比較緩慢的呼吸,例如每次吸入2000毫升氣體每分鐘呼吸10次,也會有20000毫升的氣體經過肺部,也屬於超呼吸的範疇。超呼吸不會增加血液中的氧氣,但會大幅減少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造成身體失去預警信號,沒有或者延遲了呼吸渴望,更加容易毫無徵兆地BO,並且超呼吸會導致心跳劇烈,新陳代謝和耗氧速度會急劇增加。其它不良作用參見第三天的波爾效應。

Hypothermia:失溫。人體的溫度降至比正常體溫低的程度,失溫症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死亡。所以水溫和保暖在自由潛里很關鍵,二十度的水比二十度的氣溫更迅速帶走身體的熱量,而自由潛水員大部分時間都在靜止調息,如果不做好保暖就有可能發生低溫症。即使沒有發生失溫,感覺到寒冷的情況下身體狀態會嚴重下滑,如果已經冷得發抖,那麼身體狀況已經完全不適合任何訓練。寒冷的溫度會讓身體肌肉緊張,RV餘氣量增大,更容易肺部擠壓傷。同樣厚度的自由潛衣比水肺潛衣更保暖。

第十天:

Hypocrisy/Hypoxia:低血氧/低氧。體內氧氣含量低。

Lactic Acid:乳酸。新陳代謝產物,來自葡萄糖的無氧酵解。無氧酵解是一種低耗氧,低轉能效率的產能方式。人體將未完全氧化產能的葡萄糖以乳酸形式回收堆積,以便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再次氧化產能。閉氣狀態時無法呼吸,乳酸無法被及時運走,在組織不能獲得足夠的氧或者不能足夠快地處理氧的情況下乳酸的濃度會上升,即乳酸會堆積。自由潛更偏向無氧運動,乳酸會讓運動的肌肉感覺酸軟無力。平時的耐受練習可以和二氧化碳耐受練習同時進行,也可以進行無氧運動練習,乳酸耐受也會更好。

Lanyard:連接潛水員和引導繩的安全繩。很多時候潛水員會為了節約氧耗閉眼下潛,安全繩其中一個常用作用便是讓潛水員保持並穩定下潛的方向。一般帶蹼下潛系手腕上,無蹼下潛系腰上或者腳腕。有快卸裝置,遇到意外可以快速取掉。特殊情況安全員無法下水搜尋潛水員或者到達預定計劃的接應深度沒有發現潛水員,可直接上水並拖拽引導繩上來,引導繩末端會連接著安全繩與佩戴安全繩的潛水員,比賽會有平衡配重系統,用更重的配重代替人工手動拉繩實施救援。

LMC:運動控制失靈。低氧適應症,發生在BO暈厥以前,BO以前不一定會發生LMC。也稱為桑巴,因為抽搐厲害的時候就像猛烈地跳舞。潛伴需要用手防止抽搐得厲害的潛水員撞上泳池邊緣等硬物,同時提醒潛水者恢復呼吸。如果潛水者無法控制身體,呼吸道重新沒入水中,則需要潛伴實施救援。

Lung Squeeze:肺部擠壓傷。肺部被壓縮至RV狀態後無法被繼續壓縮,繼續下潛肺部因為體積不再變化會形成負壓,血液或者組織液會因為負壓被嘬進入肺泡,氣體交換無法進行,可能導致致命的傷害。長期練習,增加胸腔和橫膈膜的柔韌性可以盡量避免,所以下水以前以及平時的拉伸訓練是極其重要的。下潛的整個過程特別是到底轉身的時候一定要動作輕柔舒緩,避免突然或者猛烈的動作造成嚴重傷害。腹部放鬆也很關鍵,放鬆腹部的情況下橫隔膜會被壓力自然頂上去填充肺部被壓縮的空間,肺部就不會被造成程度很嚴重的負壓。另外抽煙也會降低肺泡柔韌性,相對更加容易擠壓傷。如果上水後咳嗽並且略有血沫就可能是肺部擠壓傷(血絲的話可能是氣管擠壓傷,也叫喉部擠壓傷)。如果意外發生擠壓傷不要驚慌,即使肺部功能受損,身體獲得的氧氣較少,我們也可以像調息一樣放鬆身體和心理降低身體的氧耗。如果驚慌失措呼吸急促,身體獲得的氧氣可能不足以支撐整個身體的消耗。擠壓傷後胸腔可能有嘯鳴聲,胸悶想咳嗽,呼吸需要盡量輕柔,切忌大口喘氣和用力咳嗽。吐氣下潛是高階練習和熱身方式,承受的壓力變化幅度較大,相對容易擠壓傷,沒有教練嚴格指導不可進行。

第十一天:

Lung Stretch:肺部拉伸。肺部拉伸主要是拉伸橫隔膜肋間肌胸腔部位肌肉等等肺部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可以減少RV餘氣量,增加TLC肺部總容積,降低RV和TLC的比例,盡量避免肺部擠壓傷。

Lung Volume:肺部總容積,等於TLC。

Mask:面鏡。自由潛一般使用的都是低容積面鏡,以節省面鏡平衡所需要的空氣,比如水肺面鏡300毫升容積,下到10米需要300毫升肺里提出來的氣體去做面鏡平衡,下到30米則需要900毫升氣體,而50毫升容積的自由潛面鏡下到40米也只需要200毫升氣體用作面鏡平衡。缺點是大部分視野相對水肺面鏡較小。

Middle Ear Barotraumas:中耳氣壓傷。下潛的時候耳壓平衡沒做或者沒做好,導致中耳形成負壓狀態,中耳周圍毛細血管破裂出血進入中耳以平衡壓力。中耳氣壓傷會痛,中耳內因為出血會有液體,所以會有堵塞感,聽不太清楚,類似外耳道進水的感覺。容易感染,建議就醫。所以一定要及時頻繁溫柔地做耳壓,做耳壓的姿勢也一定是平視前方略收下巴,不能抬頭望底做耳壓,不可上升的時候做主動式耳壓平衡。當然,做耳壓平衡用力過猛也會導致耳膜由內向外破裂,過於猛烈的話破的不僅僅是耳膜,還有可能是卵圓窗,這屬於聽覺神經範疇了,一旦破損將是不可逆的神經性耳聾。

Monofin:單蹼。比雙蹼效率更高推進力更強速度更快的腳蹼,魚尾巴式樣,常見於CWT和DYN比賽。比起雙蹼自由踢,需要更強的腰腹力量和更好的協調性,轉彎也更困難,不能作為Safety潛伴出現。

第十二天:

Mouthfill:簡稱MF,口含氣耳壓平衡法。嚴格來說它並不是一種獨立的耳壓平衡法,而是一種在RV深度(30米左右)以下的提供氣源的讓潛水者有充足氣體做法蘭佐的技巧。RV深度以下,肺部已經被壓縮為陸地上吐光氣再也吐不出來的狀態,想再從肺部提氣做耳壓平衡已經很困難,所以需要在肺部還沒有被壓縮至RV狀態的時候,比如20米左右,還能主動吐氣的時候,提氣吐到嘴裡,包一大口在嘴裡,這樣就會有充足的氣體做耳壓平衡以過RV深度。此種技巧因為可以讓人更加輕鬆地下到四五十米,並且肺部沒有神經感受疼痛,所以相對較為容易導致肺部擠壓傷。

Neck Weight:頸部配重。常用於泳池平潛以及下深度。泳池平潛,大家可以看到一種幾乎共同的姿勢,那就是頭下腳上斜著前進,特別是無蹼,有時候腦袋快貼池底了而腳都快蹬出水面了,這是為什麼呢?按理來說肺部空腔在人體上半身,腿部肌肉多密度大,不是應該上半身浮起來下半身沉下去才對?原因是上半身浮力大,所以我們需要用力給身體一個向下的力,這樣才能保證不讓上半身浮到水面,而這種力是持續的,需要克服不斷的浮力,所以我們平潛的時候腦袋在下腳在上,並且越是傾斜得厲害,說明上半身需要克服的浮力越大,需要的配重越多。如果我們用平時的腰部配重,幾乎是把重量放在了下半身,那麼根據前面的解釋,因為上下半身浮力差距拉大了,可能反而會增加身體傾斜的程度才能前進,所以頸部配重就是為了抵消上半身的浮力,讓身體成為直線前進,減少阻力。在下潛的時候,頭下腳上,頸部配重可以讓整個下潛者的重心在下半部分,所以更加穩定更加流線型下潛和freefall自由落體,因此它也廣泛用於下深度。不管平潛還是下深度,頸部配重的控制重心的好處都比腰部配重要多,但是頸部配重製作麻煩且無法調節重量,這也是缺點之一。

Neutral Buoyancy:中性浮力。浮力等於重力,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的狀態。經常會有人問,我身高一米七體重七十公斤需要多少配重,但是根據濕衣材質、厚度、乾濕狀態的不同浮力是不同的,每個人的胖瘦、體脂率、肌肉密度、肺活量、海水淡水密度溫度等等不同,配重也都不相同,就算平潛相同條件,在一米深度和兩米深度所需要的配重也不相同。平潛一般根據泳池深度調節,初學者下深度需要在十米中性。當然,下大深度的在三分之一深度中性,這就是為啥有的潛水員甚至不用配重的原因,不帶配重到了三分之一深度都已經中性了。配重過輕下潛會很辛苦,需要克服過多的浮力,而配重過重,上升的時候會消耗很多氧氣,容易造成BO。參照freefall自由落體。

Nitrogen Narcosis:氮醉。氮氣分子在分壓較高的情況下進入神經細胞膜,導致細胞膜的結構改變,從而影響神經元電信號的傳導,造成反應遲緩或者幻覺等麻醉效應。也有新學說認為氮氣在壓力作用下通過肺泡膜溶解到血液,然後分布於細胞間組織液,在神經傳導的神經遞質接受部位——神經元突觸後膜,與膜上的鈉離子通道結合,使鈉通道產生變構抑制,通道關閉,興奮不能傳導,從而產生麻醉。因為變構抑制是可逆的(類似於血紅蛋白螯合氧分子),所以排氮後通道可再次打開,氮醉消除。自由潛水員也有可能氮醉,偶爾見於大深度潛水。筆者曾有一次氮醉經歷,在生病(初期,病症還未顯現,身體略不舒服)以及底部停留過久(64米懸掛10秒鐘)的情況下發生,略有驚慌和舒適迷糊的感覺。建議在大深度下不要停留,避免氮醉的同時也避免了氮氣吸收過多可能會導致的減壓症。

No Limits:無限制自由潛水。靠潛水撬或者配重把人拖帶下深度,靠充氣浮力袋或者絞盤把人帶上水面。純粹為了突破人類身體極限的一項運動,現在AIDA已經沒有無限制潛水的比賽。電影碧海藍天講的就是這個。

第十三天:

Nose Clip:鼻夾。自由潛專用鼻夾,可以夾得非常緊,代替手捏做耳壓平衡,節約了手上的動作帶來的阻力及耗氧。

Nutrition:營養學。自由潛的營養學非常關鍵,食物及飲水對自由潛的影響極大。

Oxygen Narcosis:氧中毒。氧氣在空氣中佔比是百分之二十一,即氧分壓為0.21,根據前面講過的道爾頓定律,每增加十米深度即增加一個大氣壓,氧分壓也會增加一倍,比如十米處氧分壓為0.42,二十米為0.63。現科學研究證明氧分壓在高於1.6左右的時候(特殊個案例外),潛水員可能會發生神經性氧中毒。在較高氧分壓之下,氧氣會變成一種類似於神經毒氣的氣體,讓人抽搐、無法控制、麻痹,包括嘴巴控制不住張開、會厭鎖不住、肢體無法控制等等癥狀,造成溺水身亡。當然,這些氧中毒現象常見於水肺下大深度,自由潛里畢竟氧的總量很少,所以也很難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少量在大深度發生這種癥狀的大部分情況下都只會有點輕微的失控感。

Packing:填積,打包。是一項用於大深度的填積技術,即吸飽氣以後通過嘴唇和臉頰等肌肉形成的壓力,將嘬到口腔中的氣體壓迫到肺部,如此重複,使得肺部填積更多氣體。Packing的優點是讓肺部比正常吸氣吸飽還能攜帶更多的氣體,有說最多可以達到百分之四十,這樣可以降低RV肺部殘氣量與TLC肺部總容積的比例,從而讓潛水員在更深的地方還能有做耳壓的氣體,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肺部擠壓傷。而packing的缺點也有很多,肺部壓力增大,類似於水肺閉氣上升爆肺的原理,超過極限的情況下容易肺泡破裂,造成氣胸。另外,入水初期和上升回水面的時候會厭壓力比平時更大,需要更多肌肉去協助以鎖住比滿肺狀態還多很多的氣體,肌肉緊張導致耗氧增加。還有肺部擴張造成的浮力增加,需要更多的配重去達到中性平衡。最後也是很重要一點,自由潛傳統理論認為,過度膨脹的肺部會壓迫主動脈和頸部周圍神經,造成大腦供血不足,低血壓嚴重者會發生暈厥,即Packing BO。所以這項技術爭議還是相當多,一般只有競技自由潛水員挑戰極限深度的時候使用,使用的時候也會小心翼翼避免因動作劇烈而受傷。

PB:Personal Best,個人最好成績。

第十四天:

Peripheral Vasoconstriction:血管收縮。MDR反應之一,四肢的血管在潛水過程中收縮,肢端血管收縮促使血液轉移到重要的器官或部位,比如大腦,心臟,肺部。四肢的血流量減少,氧氣供應減少,乳酸堆積,會感覺疲勞酸軟無力。

Plasma:血漿。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送人體所需物質,並且輸運代謝物如二氧化碳。

Pneumothorax:氣胸。氣胸是指氣體進入胸膜腔,造成積氣狀態,稱為氣胸。一般由於肺部疾病或外力影響使肺組織和臟層胸膜破裂,或者靠近肺表面的肺泡破裂,肺和支氣管內空氣逸入胸膜腔。導致氣胸的原因很多,自由潛里主要原因是packing過量或者上肢運動過於猛烈擠壓肺部導致肺泡破裂。抽煙會導致肺泡柔韌性降低,同等情況下更容易發生氣胸。拉伸熱身極其重要。曾發生過氣胸的同學基本與自由潛無緣。

Recovery Breathing:恢復呼吸。見Hook Breathing。

Recidual Volume:RV餘氣量。完全吐氣後肺部殘留的空氣容積,也叫不可用氣體量。RV一般佔到TLC肺部總容積的四分之一,滿肺下潛到三十米四個大氣壓肺部也會被壓縮至四分之一,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人到三十米就吐不出氣做耳壓平衡了的原因。肺部被壓縮至這個狀態便不能再被壓縮。長期鍛煉橫膈膜提升,經常拉伸胸腔部位的肌肉和韌帶可以減少這個殘餘量,擴大肺活量,使RV和TLC的比例縮小,這樣可以有更多肺部空氣被利用來做耳壓平衡,也相當大程度避免了肺部擠壓傷。

第十五天:

Respiratory System:呼吸系統。由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呼吸肌(參見第五天橫隔膜釋義)構成。

Reverse Block:逆向阻塞。上升過程中由於竇道或者耳咽管阻塞,本來做壓力平衡被壓縮的氣體在鼻竇或者中耳自動膨脹無法排出。常見於感冒或者有炎症時下潛,耳咽管或者各竇道阻塞,用力做壓力平衡讓氣體強行進入各空腔,但上升時無法靠肌肉力量使膨脹的氣體出來,氣體膨脹後擠壓中耳或者鼻竇等空腔,造成疼痛並擠壓破毛線血管,起水後血液從鼻腔流出,看似流鼻血,嚴重的情況下中耳氣體無法排出會造成鼓膜破裂。所以感冒後不可潛水,潛水時不可強行做耳壓平衡。如果發生逆阻,可以嘗試閉嘴打哈欠或者擺動下巴或者捏著鼻子用鼻子吸氣的方式將空腔內氣體排出。

Static Apnea:STA,靜態閉氣。趴在水面儘可能長時間地閉氣。

Samba:桑巴,低氧適應症。低氧的時候肌肉不受大腦控制地顫抖,其實就是LMC運動控制失靈的另外種叫法,BO的前兆。具體參照LMC。

SaO2:氧飽和度。動脈血中氧氣的飽和度,低於一定程度就會BO。一般人在四十左右就可能BO。有的同學可能會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潛水員在上水開始恢復呼吸了以後發生LMC桑巴或者水面BO,原因其實不複雜,人在閉氣過程中,哺乳動物潛水反射一直持續,整體雖然處於低氧狀態,但是耗氧也很小,沒有達到臨界點。上水以後,開始呼吸,潛水反射消失,血液從重要器官或部位恢復回到四肢,肌肉開始正常運作以恢復呼吸,身體其它各項機能也恢復正常運作,這種耗氧比起閉氣時期處於潛水反射的潛水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值,而氧氣到肺部再被運送到身體各處需要數秒到十幾秒的時間,以致於恢復呼吸時補充進來的氧氣跟不上出水以後大幅度消耗的氧,所以導致水面LMC或者BO。有興趣的同學拿血氧儀試試,可以看到閉氣結束恢復呼吸了以後氧飽和度還在降。

第十六天:

Security Rope:引導繩。用來指引潛水員下潛方向的繩子,一般固定在水面浮具的底端,繩端有重物以保持繩子豎直。和安全繩結合使用,可以靠收引導繩實施救援,比賽常會在引導繩另一端配備平衡配重系統,如果發生意外,不用靠安全員手動收繩,直接釋放另一端的重物將潛水員拖拽上水。

Shallow Water Blackout:淺水暈厥。上升的最後十米是壓力變化最大的十米,氧分壓在上升過程中也遵循波以耳定律和道爾頓定律,壓強降低,氧分壓也降低,比如三十米四個大氣壓,假設下潛消耗使得氧分壓降至0.32bar,上升到十米氧分壓理論值為0.16bar,上升至水面就只有0.08bar,而大部分時候氧分壓低於0.1bar就會發生BO。十米以下的深度, 正常情況下氧分壓很難低於0.1bar,而從十米到水面的過程中氧分壓直接減半,才最容易導致缺氧昏迷,因此BO一般都發生在最後較淺靠近水面的十米內。

Sinuses Squeeze:鼻竇擠壓。下潛的時候因為竇道堵塞而無法平衡鼻竇會造成擠壓,這些空腔內氣體被壓縮,而鼻竇體積不變,會形成相對負壓,使得血管破裂血液填充進入被壓縮的空間。所以感冒或者鼻炎發生鼻塞的時候不要下水,下潛前食用奶製品或者吹空調空氣乾燥也容易造成黏液分泌過多導致堵塞。

Spearfishing:漁獵。用魚叉或者魚槍打魚。轉一段Rachel Cat的話表達立場:如果痴迷於漁獵的部分人能建立取之有節的態度,如果射出的這一槍帶回的有對生命的尊重而不是數量和大小的炫耀,如果個人漁獵可以替代規模工業捕魚,如果只吃自己打的、只打自己夠吃的,那是用生命battle的勇士,而不是欺凌弱小隻為打著好玩的小丑,如果這樣,我支持。

Spleen Contraction:脾臟收縮,MDR反應的一種。脾臟可以儲存血液,平時會有一些血液被儲存備用,當人體受到傷害失血或者哺乳動物潛水反射被激發以後,脾臟就會收縮,脾臟內滯留血竇的血液就會被釋放到外部,備用血紅蛋白就像被從一個倉庫中拿出來一樣彌補正常流動的血液的功能性不足,血液中會有更多的氧氣供身體使用。

第十七天:

Streamline:流線型。不管是動態平潛還是下深度,潛水員都需要一個舒適狀態下的流線型,以減少水阻,達到更放鬆的姿態和更快的速度。

Hood Squeeze:頭套擠壓。頭套包裹頭部,外耳部分和頭套之間會有一定的空腔,這部分空腔是沒法做平衡的,下深度的過程中會一直被壓縮,形成負壓,造成鼓膜被往外吸而導致氣壓傷,嚴重情況會穿孔。因此要麼在頭套耳朵處開個小孔,方便液體進入外耳道,要麼在水裡拉開頭套故意灌點水在外耳道,不要讓外耳道和頭套之間形成空腔。

Surface Intervals:水面休息時間。參照DCS減壓病,長期的大量的水面休息時間較少的或者大深度的自由潛可能會引起減壓病,這裡主要說水面休息時間。三十米以下的深度,一般使用深度休息時間計演算法,即深度除以五,比如三十米休息六分鐘,四十米休息八分鐘,五十米休息十分鐘,這是最短的水面休息時間。如果是低於三十米的淺水域,一般使用下潛時間計算休息時間法,下潛時間乘以二,比如下潛了一分鐘,至少得休息兩分鐘,下潛了三分鐘至少得休息六分鐘,充分排出體內余氮。

Trachea Squeeze:氣管擠壓傷。通常不致命,但是也需要康復後再潛水。肺部擠壓傷可能會有泡沫狀血液,氣管擠壓傷一般則是唾沫中帶血絲。通常發生的原因包括了喉部周圍肌肉綳太緊沒有放鬆,或者太使勁做耳壓平衡,或者喉部動作太大(比如在深度轉身時猛然抬頭),以及喉部柔韌性太差,反P等等,所以平時也有一套拉伸動作可以針對喉部,盡量減少喉部受到擠壓帶來的傷害。

Warm Up:熱身。在嘗試自己的極限以前的較短時間或者距離或者較淺深度的閉氣和下潛,為了讓身體進入自由潛水的最佳狀態。熱身可以讓身體適應水況,儘快啟動MDR哺乳動物潛水反射,這樣可以儘可能節約氧氣以及降低肺部擠壓傷的風險。熱身不可以時間過長或者深度過深,自由潛會消耗體內的血糖,而血糖消耗過多會讓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堅持後續的閉氣。有的高水平的自由潛水員會選擇No warm up(無熱身)的方式下潛,以保證體內有較高水平的血糖去衝刺極限。當然這和平時的訓練密切相關,不可貿然使用。

第十八天:

Reverse packing:反P,反填積。跟packing相反,反P是在肺部已經處於RV的狀態下,用臉頰、下巴、嘴唇、舌頭、咽喉等部位將肺部無法靠呼氣肌吐出的氣體嘬泵出到口腔內,是一種於深度下提供做耳壓平衡的氣源的方式,也是一種可以在陸地模擬大深度肺部狀況的練習方法。跟Mouthfill不同,反P幾乎可以在任何深度提氣到口腔做耳壓平衡,即使在RV深度以下已經無法靠腹部力量將肺部氣體吐到口中的情況下也可以提氣出來做出耳壓平衡,並且不像Mouthfill需要用臉頰和會厭等部位去困住一大口氣並保持不吞咽以免失去耳壓平衡的氣源,所以可以更加放鬆這些部位,讓這些部位的壓力減小。William Trubrige和Nery等世界冠軍均使用此種方式下潛。不過反P提氣的時候對喉部的柔韌和放鬆要求較高,深度下動作過大或者喉部肌肉緊張相對容易造成氣管擠壓傷,平時練習也同樣如此,所以在柔韌性較差和沒有教練指導的情況下不建議進行反P練習。

BTV:Beance tubaire volontaire,耳咽管任意張開耳壓平衡法。也叫免手捏耳壓平衡法,法國海軍發明的一種被動耳壓平衡方式。下潛時不用手捏鼻子,做類似於打哈欠的動作或者吞口水的動作或者擺動下巴(嘴唇保持閉合),利用咽喉和耳咽管周圍的肌肉將耳咽管拉扯開,讓中耳和口腔內氣體的壓力保持平衡。因為口腔內的氣體會被外界水壓壓縮,所以壓力跟外界平衡,因此當口腔內的氣體進入中耳時也代表著中耳內壓力和外界保持了平衡。有些時候我們乘坐高樓電梯或者飛機會感到壓力變化,耳部不太舒適,聽聲音較蒙,打個哈欠便讓耳部恢復正常,聲音恢復清晰,正是此種壓力平衡方式。這種耳壓平衡方式解放了雙手,可以減少手部運動帶來的氧氣消耗,也在一些水下活動比如雙手持相機進行拍攝的時候讓人更方便。不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咽喉和耳咽管周圍的肌肉並不被經常使用,不管是力量還是耐力都相對較差,很難一直保持有力量不斷將耳咽管拉扯打開,所以很容易在下潛過程中失效並不再能做出耳壓平衡。此種耳壓平衡法只對一些天生耳咽管較粗的人適用,如果在平時的練習中嘗試一次但打不開耳咽管做不通耳壓平衡,那就建議放棄這種耳壓平衡法並練習Frenzel法蘭左耳壓平衡法。主動平衡和被動平衡的區別:主動平衡是肌肉將氣體用力擠壓進中耳,做完耳壓平衡的瞬間鼓膜從受壓的內凹狀態變為外凸狀態,比如法蘭左;而被動平衡方式只是口腔內的氣體因為壓力差而進入中耳,做完耳壓平衡後鼓膜從內凹狀態復原到正常位置而並不外凸。

PFO:卵圓孔未閉。潛水時減壓病的原因之一。卵圓孔是人類胎兒期左右心房隔膜上的一個小孔,是房間隔中部的一個開放區 ,位於胚胎期原發間隔與繼發間隔的交界處,通常由原發間隔的一個薄片所覆蓋,胎兒出生前 ,由於血流是從右到左 ,使卵圓孔持續開放,左右心房的血液是相通的,出生後 ,建立了正常的肺循環 ,由於心房內壓力的增加 ,迫使原發房間隔的薄片壓在卵圓孔的表面 ,而使卵圓孔閉合。卵圓孔一般在生後第一年閉合,若大於三歲的幼兒卵圓孔仍不閉合就稱為卵圓孔未閉,成年人中有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卵圓孔不完全閉合。卵圓孔不完全閉合會導致少量血液由右心房進入左心房,一般情況並無大礙,因此卵圓孔未閉並非一個很糟糕的心臟疾病,平常人不嚴重的情況下無需治療。但是對於潛水,不管自由潛還是水肺潛水,血液中都會溶解一部分氮氣,右心房本應將靜脈血輸送到右心室,再由右心室泵壓至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同時排出血液中的氮氣,但是右心房的血液如果通過卵圓孔直接進入左心房,那麼攜帶氮氣的血液就會直接被輸送到左心室再進行體循環,這樣體內會堆積更多的氮氣無法排出,更容易形成氣體栓塞造成減壓病。

Lanyard:安全繩,系索。一頭連接潛水員,可固定在手腕(CWT)、腰部(CNF)或者腳踝處(FIM),一頭活動滑扣系在引導繩上。平常的作用是連接潛水員和引導繩,因為潛水員需要全身心放鬆,並非隨時隨刻關注引導繩,如果沒有安全繩在導繩和潛水員之間形成拉扯,潛水員可能會因為過於放鬆而失去導繩,偏離下潛方向。安全繩最重要的作用是實施救援,如果潛水員在深水處發生意外無法上升,水面的safety可以將引導繩收上水面,而活動滑扣會卡在引導繩的底部配重,連帶潛水員一塊兒被帶到水面,在比賽的時候甚至會使用平衡配重系統將潛水員更迅速地帶至水面。安全繩的質量至關重要,一方面需要保證不會發生在水下卡住的情況,另一方面如果實施救援,則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拉扯力,所以很多時候在比賽前會對安全繩進行測試(一頭固定,一頭綁一定重量的物體,一定高度扔下,繩子沒斷或者沒發生別的脫落狀況才表示合格並可以使用),以保證潛水員的基本安全。對安全繩的保養極其重要,海水會有一定腐蝕性,如果使用後不用清水沖洗乾淨,安全繩的金屬接頭處可能會腐蝕生鏽,更容易斷裂,另外固定肢體的粘扣部分會因為使用次數和頻率而逐漸失去原有的粘合性,所以粘扣部分除非必須使用的時候就不要經常無謂地撕開粘合,以保持粘合性。

VB:Vertical Blue Depth Competition,藍洞深度挑戰賽。在巴哈馬Dean藍洞舉辦,是全世界自由潛水員嚮往的聖地。每年,VB只邀請幾十位全世界最優秀的自由潛水員參賽,於是這也成了絕大多數自由潛水員可望而不可即的賽事盛典。

裴曉宇

  • 界拓自由潛水學員教練

  • AIDA自由潛水大師級教練

  • AIDA自由潛水國際裁判

  • 國內第一批接觸自由潛的人之一

  • 個人成績

  • 訓練深度記錄FIM攀繩下潛82.3米

  • 靜態閉氣6分26秒

  • 合作作者 躲在角落的魚微信二維碼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自深潛HelloDive.com有任何問題請在下方留言

    登錄

  • 評論
  • 3人參與,1條評論

  • 最新評論
  • 2017年1月6日 12:20 vivida [北京市網友]

    教練都是帥哥啊!

    回復 2 深潛正在使用暢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2018年第一版潛水機構總匯
    30秒帶你認識浮潛、水肺和自由潛
    看了法國自由潛水大師的操作 這才是令人窒息!
    泰國濤島:自由潛二星、三星、四星課程

    TAG:自由 | 潛水 | 術語 | 自由潛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