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必然暴跌的46個理由之一(轉)
標籤:房產 | 分類:經濟論說 |
1.資金流向投資「窪地」導致房地產利潤逐步接近社會平均利潤。駁「蓋房應該暴利」的錯誤觀點。
有的經濟體(如房地產)過夏天,有的經濟體(如外向型加工企業)過冬天,就會不同心,不和諧,不協調。千商萬賈聚集房市,千錢萬幣蜂擁而入,一家壟斷百家爭,一碗美味百人搶,一湖水災百湖旱,一家歡樂百家愁,於是,「倒廠風波」來勢兇猛,成千上萬的中小製造企業和外貿公司倒閉或瀕臨倒閉。一家倒閉或資金鏈斷裂,就拖欠三五家,大面積的「三角債」就傳染開了,信用危機就出現了。銀行(樹榦)和房地產公司(樹枝)都不會先死,要當心的是製造業(樹頭)會先死。如果第一產業垮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連通管「一邊水高一邊水低」的狀況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資本具有追逐高利潤的本性,大家都去追逐暴利,都去填充投資「窪地」,就象連通管的水終將流平,必然導致房地產業利潤逐步接近社會平均利潤。大家都去蓋房炒房,就象栽果樹比種稻子好賺,大家都去種,不久,千車萬擔的「柑橘」就爛在樹上了,價格就降下來了。敢於漲得讓大家眼花繚亂,結果是物極必反、盛極而衰,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跌得讓磚家大跌眼鏡。
2. 住房的相對過剩是「生產無計劃性」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駁「蓋房量小,需求量大」的錯誤觀點。
上帝欲其亡,令其先瘋狂。由於金錢具有逐利性,各路資金不斷流向超額利潤的房地產,由於不是高科技,有地就是「草頭王」,可以「空手套白狼」,於是「18路軍」(包括海爾、雅戈爾)都來蓋房,工地遍地開花,商品住房、限價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單位自建房、小產權房象雨後春筍到處冒出來,供給以每年2萬、3萬、5萬套的加速度在增加。
因為不漲就沒人追買,開發商每批都提價,前幾年總房價每年以10萬、20萬、40萬元的加速度上漲,需求者以每年10萬、20萬、40萬人的加速度被趕出市場。「Ⅹ趨勢」形成了,供給量不斷趨大(/),有效需求(\)不斷趨小。左側「>狀態」時供小於求,發展到右側「<狀態」時,就變為供大於求。
3. 蓋房炒房者錢太多心太貪,必然是:炒房囤積量X >自住性有效剛需Y。駁「剛需很大」和「富人錢很多」的錯誤觀點。
富人的錢象山一樣的多,所以,炒房囤積量X要大於自住性有效剛需y(比如每年5萬套)很容易。炒房囤積量X已經超過今後的自住性有效剛需y了,富人對自住性有效剛需y還在高估,高估,再高估,還在買入,買入,再買入。具有首付10萬以下能力的人屬於正策房覆蓋範圍。具有首付10萬以上能力的待購者所需要的住房已經蓋好,存在炒家手裡了。就象製造手機,物以稀為貴,一部幾千元,特好賺錢,大家頭腦就發燒,就大造特造。市場需求10車,大家就會衝動地盲目地製造出13車。市場需求增大到100車,就會製造出130車。所有好產品都同走一條路:大短缺導致大炒作,大炒作導致大漲價,大漲價導致大生產,大生產導致大過剩,大過剩導致大熊市。
4. 認清「投資投機房屬於供給」的本質,房市供大於求的真面目就暴露了。駁「自住性買量大,投資投機性買量小。」和「供給多少,就被需求吃掉多少。」的錯誤觀點。
同時具備「具有支付能力」、「願意在近期在本市購買」、「自用房」這3個要素的才是「自住性有效剛需」。當一個人「月供還不起」時就是無效購買力了。不是自住的不應該統計進來。以下幾種不應該統計進來:「更新改善性需求」是一套換一套,住房總量不增不減,不能算需求增加。「拆遷需求增加」對「雞蛋市場」是「母雞增加」,是供給增加的表現,不能算需求增加。低收入者不是有效剛需。王石在中央二套說過,一般的中產也買不起了。大家都錯誤地把「投資投機者買入量很大」理解為「需求很大」。比如,2006年開盤10萬套,自住購房者買走4萬套,投資投機者買走6萬套,大家都說「供給10萬套,被10萬個需求都吃掉了」。揭開投資投機房的「供給本質」,將其歸類於供給後,房市供大於求就清楚了。
自住性有效剛需越來越少,只剩一種了。新房總價100萬,因為按揭已收緊,需要首付40萬,需要按揭60萬。每年需要還貸5.5萬 / 還貸占收入0.5 = 家庭年收入11萬的才買得起。剛需只剩「准富人自住性有效剛需」了。「准富人區」(接近富人的中產)里大多有房。大致有3種情況:第一種是將錢用於實業,「忙錢」在房價高時不會撤資買房。第二種是投資於股票、期貨和外匯,當股民的最多。近一年來,許多股票大跌八成,市值消滅了10幾萬億。想買房的股民的錢「坐牢」動彈不了。「剛需,剛需,你在哪裡?」滿世界去找,也找不來足夠多的自住性有效剛需!
5. 土地奇缺導致土地不斷增值是假話。駁「人口特多,土地奇缺,地段不可複製,所以住房不斷增值。」的錯誤觀點。
土地不但是可再生的,蓋了拆,拆了再蓋;而且可多子多福,6層以下的拆掉蓋18層就是3倍土地。舊城舊村裡大多是矮房子,拆遷改造後建高樓,總體上還可以放大1.5倍。1500萬人的大城市是由1000萬人的大城市發展而來的。1000萬人的城市再來500萬人,放大1.5倍,土地不外擴也不缺。30年來,有的地價漲了500倍以上,已經漲過頭了,已經要回調了。許多人還認為奇貨可居,所以到處在曬地皮。2007年底,開發商囤地約10億平方米,足夠開發4年。
日本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339人,我國是130人,東今更有發展潛力,地價照樣連跌17年,跌幅60%。
6. 計生導致許多「80後」的子輩最終會擁有五七套房。駁「人多房缺」的錯誤觀點。
在老居民里,2008年2歲的張小強和李小花,在25年後買1新房後結婚,各自最終繼承了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3套房。說明計生導致許多「80後」的子輩最終會擁有七套房。這是單套房的情況。二套以上的家庭很多。25年後,小強和小花的父母還在世但55歲上下了,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房子先後要拆遷了。有二種可能:一是被看空者說對了,那時房價低,但出於「祖產不可減少」的傳統觀念,留5套是可能的。二是被看多者說對了,當時房價不低,由於80後的子輩正是中青年,有幾份房租,還有拆遷費,就會七套還是七套,少則5套。二種可能的最終結果都是嚴重過剩。
7. 大城市的住房,不管是靜態還是動態都是大量過剩。駁「住房緊缺,房價還要上漲十幾年」的錯誤觀點。
把水杯里的石塊(已有人入住的房子)拿出來,水杯里剩下多少水(尚未有人入住的房子)就一目了然了。看靜態,我可以大聲地說:「今天,總人口1000萬以上的所有大城市,睡在室外的小於1000人,說明99.99%的人住在房子里;尚未住人的掛牌待售房、閑置房和在建房總數大於10萬套。」 (例如深圳,閑置房數以萬套,2008年8月掛牌待售房5萬套,三年計劃新建9.71萬套社會保障性房,商品房在建和計劃建的大於9.71萬套)。今後50年的任何一天,我都可以一字不改地大聲地說出這句話。由此得知:大城市裡的住房,不管是靜態還是動態都是過剩,毫無疑問的過剩,大於10萬套的過剩,永遠的過剩!不然,請你告訴我,哪個大城市,在今後哪一天,不應該說出這一句話?在今後哪一天,掛牌待售房、閑置房和在建房總數不是大於10萬套?3年不蓋房也不會有1%的人露宿街頭。
在二線的E市,總人口1000萬。300萬人租房 / 6人 = 目前有人居住的可出租房50萬套 + 閑置房、掛牌待售房、在建房等12萬套 +「六年里新增閑置房」6萬套 = 「六年後可售將可售房總數」68萬套。
炒房者是在「住房稀缺,奇貨可居,先出租,待高價而沽」的錯誤理念指導下大量囤積住房的。平日里,風平浪靜,大家都不急於賣出。但是,高處不勝寒,一旦大風險到來,買者因為恐懼,「每年自住性有效剛需購買」5萬套就減為1萬套。持有人發生信心危機,幾十萬套潛在的供給就象「籠中虎」上街,就象堤壩崩潰而洪水奔涌而出,就象股市的「大小非」,賣盤洶湧,競相殺價,奪路而逃。幾十條狼搶吃1塊肉。就要看誰跑得早,看誰跑得快,看誰殺價殺得狠了。
8.郊區農房類似股市「大小非」,一旦可以流通,將沖跨城市房價。駁 「城市化使住房永遠供不應求」的錯誤觀點。
隨著土地改革,居民可以買農村住房,可取得產權。農民家庭財產將大為增加,農村的吸引力增強,「就地鬧革命」不比城裡差很多,城市化進程放緩,住房剛需大減。
郊區農房每平米僅幾百元成本,配套差,離城市中心遠,一旦可以買賣,價格必然低很多。出現了新選擇,一些購房者就會去購買這些低價格的農房。城市的高房價將被這些低房價拉低。
目前郊區農房賣不出,只好賺租金,等待拆遷後「烏雞變鳳凰」。一旦可以買賣,價值就增高,就會大量兌現,落袋為安。就象股市「大小非」,一旦放出來,目前城市的住房已經過剩的情況將更加嚴重,大量投資房為了迴避降價大潮就會恐慌地競相殺價,沖跨房價。
小產權房一旦有了獲得產權的希望,也會漲價,更加暗流涌動,造成供給增加,加劇住房的過剩。
9.「住房擴銷普及」象高考招生,分批錄取,標準越來越低。駁「一般人永遠買不起住房」的錯誤觀點。
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發展,任何國家任何中高端產品都要走不斷降價以增大「准客戶圈」的「產品擴銷普及」之路。不信?你看「手機擴銷普及」:20年前只有1%的人用得起手機,現在70%以上的家庭有手機,從廳長到處長、科長、股長、工程師、幹事、班長、技術工、普工,已經普及到清潔工,一萬多元降到幾百元。你再看「汽車擴銷普及」。
從原理上說:某市每年蓋5萬套商品房。第1年,處於「准客戶圈」頂層的有6萬人買得起120萬,開發商就一套賣120萬。第2年,處於「准客戶圈」頂層的有6萬人買得起100萬,就賣100萬。第3年,處於「准客戶圈」頂層的有6萬人買得起80萬,就賣80萬。「住房擴銷普及」象高考招生,從高分往低分,分批錄取,不斷往低層次普及。較有錢的先買先走了,留下來的「准客戶」消費層次越來越低,價格就不得不每年降低。投資投機者堅持就是失敗。
在E市,99.99%的人不是住在露天,閑置房和在售在建房有10萬套。說明,住房囤積嚴重,表面上目前「處長」才買得起,實際上連每月收入1000多元的「普工」的住房都建好存放在炒家手裡了。不信?假設進行遊戲性的「沙盤模擬」:將第N套房(N≥2)和在售在建房調集起來,一天內賣給已經連續居住在本市一年的有8萬元首付能力並有每月還貸800元能力的待購首套住房的人(未婚的2人為一戶),每家買到1套後一定還有剩餘。目前的價格是,有40萬元首付能力並有每月5500元還貸能力(准富人能力)的才買得起。目前的炒家(小魚)卻在等待再漲一倍,實際是打算在今後賣給具有「富人能力」(大魚)卻待購首套住房的人,難道你不知富人囤積得比你更多?
炒家不知道「產品普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規律,想賺「高額保管費」,在做「老酒放得越久,價值越高」的黃粱美夢呢。「高個子跳高」只買得起60萬,他就只能賣60萬。買者晚幾年擁有而已,堅持就是勝利。
10.目前超低的房租投資回報,是「可出租房」已經嚴重過剩的鐵證。駁「房租會不斷上漲」的錯誤觀點。
正常的「租售比」為1:200。2007年秋,二線城市E市二等地段的售租比為:年租金2.4萬元÷(2007年秋每平米房價1.2萬元 * 90平米 + 5萬元的裝修、傢具、家電)= 2.4 ÷113 = 1:212。
總房價113萬元 / 每年租金2.4萬元 = 房價租金比為42,即42年回本,即市盈率42。2008年9月,滬深股市不少績優股的市盈率在10倍以下,足見房市風險之大。房價再漲一倍就是84年回本。怎麼可能!
買房投資是「先賺房租後賺漲價」。因為房價不漲了,收益只有租金了。目前,房租漲不動是明擺著的事實。在二線的H市買房花108萬/ 70年 = 每年折舊1.54萬。5萬元的裝修、傢具、家電 / 10年 = 每年折舊0.5萬。中介費和其他費用平均每年0.16萬。租金2.4萬 - 1.54 - 0.5 - 0.16 = 一套90平米新房一年的「租金實際收益」0.2萬元。(108萬 + 5萬)× 銀行五年期利息率0.0587 = 一年利息有6.6萬。0.2 / 6.6 = 33分之1。說明投資回報低得「別人我不告訴他。」
11. 幾年後大城市將有大量「可出租房」閑置,租價成了房市長期降價的發動機。駁「閑置房不多,最終都會被加價買走」和「租金會不斷漲價」的錯誤觀點。
從總量上說,現住民99.99%的人沒有住在房子里,「尚未有人入住的房子」(包括閑置的和新建的)就是為新移民準備的。新移民絕大多數是租民,所以基本上是為「新增租房人口」準備的。「租民搬出人數」大於「租民接班人數」,於是「可出租房過剩率」逐年增高。對E市預測, 「六年後可出租房總體過剩率」為28%。供過於求時,只有較新的住房才租得出去。「可出租房」過剩不可怕,可怕的是未來不斷升高的趨勢,「十年後可出租房總體過剩率」35%,大量閑置,乏人問津。要賣出價太低,等拆遷還要一二十年,成了「棄之不舍,食之無味」的雞肋。買房投資投機既賺不到漲價回報,也賺不到租金回報,就會紛紛賣出。買方市場時,誰殺得低誰先逃,於是,房價就不斷走低了,所以說,租價成了房市長期降價的發動機。
假如出現房主普遍大提價,將導致租房者不堪重負,人才出走,民工迴流,企業內遷,進而導致更多的住房閑置過剩,房價下跌,於是房租又回跌了。
12. 兒童玩遊戲需要常換常新。駁「炒房永遠存在」的錯誤觀點。
30年來,玩過無數的「家家」。炒賣過計劃物資,炒賣過走私貨,炒賣過國庫券,炒賣過君子蘭,炒賣過手機,炒賣過進口汽車,炒賣過城市戶口,炒賣過原始股憑證,炒股,炒外匯,炒期貨,炒黃金。哄買過的確良布,哄買過火柴鹽巴,哄買過家電,哄買過摩托車,哄裝過電話,剛哄買過房子和黃金。
一種生意特別賺錢,大家都來做,不久就洗牌,從大賺降到小賺,降到保本,降到虧本。市場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不斷變著花樣來炒,常炒常新,老品種、老花樣的價格就回落了。按同檔次和按全市月平均收入來說:1988年買一台18英寸彩電,需要10個月的工資,現在1個月買2台。1992年前後買一部手機,需要40個月的工資,現在1個月買2部。那錢花得真是冤啊。幾年後,腸子都悔青了。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女人出軌的四大理由,尤其是最後一個,男人一定要看!
※2016.11.09恢複信心的理由
※男人看片的10大理由。
※10個你應該當個虎媽的理由
※拒交物業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