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海南(五五)——陳策東方納爾遜
(2012-01-17 04:54:04)
轉載▼
標籤: 陳策 海南 永豐艦 獨腿將軍 歷史 旅遊 人文 雜談 | 分類: 旅痕散記 |
度假海南(五五)——陳策東方納爾遜
乘坐摩的返回龍樓鎮,14點20分上車,為節省時間,在車上用餐。
還是老婆想的周到,各種食品一應俱全,喝點小酒,美哉悠哉。
一小時後回到文昌公園,乘公交在少年宮站下車,為的是瞻拜張雲逸大將紀念園。
下車後前行,見路邊有宋慶齡圖書館,館內正在舉辦陳策將軍生平展,正好順便一觀。
陳策字籌碩,1893年生於廣東文昌(今屬海南)。中華民國海軍中將,中國國民黨海軍廣東艦隊的「獨腳將軍」,是民國初期海軍界的一位傳奇人物。
陳策三歲時隨父親到新加坡,八歲時回中國。小學畢業後,到廣州的「廣東海軍學校」讀書,並且秘密加入同盟會參加革命。
1912年民國成立後,曾成立「海校同志會」反對袁世凱,事敗出走香港。1917年海軍第一艦隊程璧光支持孫中山的護法運動,陳策亦置身其中參與遊說陳炯明支持孫中山。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炮擊總統府並發動叛亂,這就是孫中山的廣州蒙難之役。
很多人都知道孫中山登上永豐艦指揮戰鬥,率領海軍官兵平叛作戰的史實。但實際上,當時孫中山脫險後最初登上的軍艦不是永豐艦而是寶璧艦。因為這艘艦太小,後來又改到永翔艦。
請孫中山移駐永豐艦的,是一位矮個子的海軍將領,他和永豐艦艦長馮肇憲認為艦隊司令溫樹德心懷二意,永翔艦不夠安全,因此以請先生訓話為名,親迎孫中山移鎮永豐艦。第二天,脫險的宋慶齡也來到永豐艦,這位矮個子將軍就是當時的廣東江防艦隊司令陳策。
永豐艦最初駐紮在黃埔,但陳炯明勢力強大,廣州衛戍司令魏邦平、海軍艦隊司令溫樹德先後反叛。特別是7月9日,溫樹德率海圻、海琛、肇和三艘大艦叛離黃埔,海軍陸戰隊亦投降叛軍,與海軍互為犄角的長洲要塞陷落,孫中山被迫決定突圍。
突圍之戰以蔣介石為總指揮,實際艦隊行動由陳策負責。 7月10日凌晨,陳策指揮各艦開始移動,以永豐艦率先突進,楚豫、同安、豫章各艦跟隨,夜暗中與叛軍車歪炮台發生激戰。
天亮後,叛軍射擊漸漸準確,永豐艦接連中彈,一發炮彈擊穿駕駛台側面鋼板,險些將指揮戰鬥的陳策、蔣介石和艦長馮肇憲炸死。幸而豫章艦艦長、蔣介石的把兄弟歐陽格奮不顧身,率艦高速殺入永豐艦和炮台之間猛烈射擊,吸引敵軍火力,全隊終於突出火網。在陳策的指揮下,艦隊終於突圍成功。
1923年孫中山重回廣州,任陳策為廣東艦隊司令,北伐後,廣東艦隊改為國民革命軍海軍第四艦隊,仍以陳策為司令。
孫中山的革命生涯得以延續,陳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也因此陳策與孫中山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後來,孫中山在一次召開討論海南建省事宜的會議空隙時,特地為文昌會文鎮沙港村陳策的祖居題寫了「同登壽域」匾額。
1930年,陳策依靠海軍艦隊,盤踞海南瓊州。1932年與陳濟棠發生衝突,陳策率艦到海口,陳濟棠出動空軍轟炸,擊沉驅逐艦一首,陳策被迫下野出國考察。
回國後南京任為海軍部次長,並且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執委,開始制定中國海軍抗日方略。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策兼任虎門要塞司令,率領第四艦隊(又稱粵海艦隊)和海軍陸戰隊拱衛中國的南大門。
當時的廣東海口,是中國武器、彈藥、藥品、車輛等抗戰物資運輸的大動脈,在這一年中承擔了這些進口物資85%的運輸量。日軍為了達到封鎖廣東口岸的目的,決定攻佔虎門要塞。因為這個要塞正當珠江的咽喉,所有廣州向外的水路都必經虎門,假如將其攻佔,整個廣州海口的運輸線就會完全關閉。因此,自1937年8月起,日本陸海軍連續進攻虎門。
當時的中國抗戰物資非常缺乏,在艱難的情況下,陳策依然進行著作戰的準備。他下令把最大的維克斯大炮部署於最前,而後面的兩層炮台只裝備輕型火炮,用於打擊繞到大角、沙角背後的敵艦。這種古怪的變陣其實是個變相的空城計,像個核桃一般外面硬裡面軟,實戰中這種部署讓日本人吃了大苦頭。
那時日軍的兵力很強大,但最初的進攻並不順利,陳策深溝高壘,虎門要塞的岸炮艦炮配合,官兵對水道了如指掌,只要日艦靠近炮台,便隨時發炮還擊,尤其肇和、海周兩艦雖然陳舊,但在自己內線行駛,依託島礁活動,機動靈活,神出鬼沒,日軍無法捕捉其航跡而顧慮重重。
日軍飛機偵察也因為天氣原因效果不好,9月1日,因為急於立功,一架日機誤入虎門炮台高射炮集火射擊範圍,當即被擊落墜毀於黃潭,兩名飛行員死亡,中國軍隊將飛機殘骸運回莞城,陳列在民眾教育館以鼓舞士氣。龐大的日軍艦隊和陳策所部對峙月余,竟奈何不得虎門。
1938年4月,日軍準備對虎門發動第二次大規模的進攻。為了打下虎門,日本人想找到一個漢奸裡應外合,他們的對象是前廣州市長、北伐軍第五軍軍長李福林。日本人與李福林秘密通信,雙方約定,李的軍隊和日軍於4月中旬共同進攻虎門。
李福林和陳策親如兄弟,接到日本人的來信後,李就秘密通知了陳策,把與日本人定的所有計劃都詳細轉報過去。陳策立即布下了埋伏。當日軍與「叛軍」齊襲虎門時,「叛軍」突然掉頭攻擊日軍,虎門炮台上早已測好距離的大炮也對準日軍船隊猛烈轟擊。日軍船隊接連中彈,紛紛沉沒。日本海軍見狀惱羞成怒,大力從附近調來轟炸機狂轟虎門。為了全殲來襲日軍「彰武隊」,陳策親自到鵝夷炮台指揮戰鬥。
戰至黃昏,終於全殲日軍,而陳策也在戰鬥中被炮彈擊中左腿,身負重傷被做了截肢手術,從此陳策成了「獨腳將軍」。
1938年10月,在日軍的強大炮火下,堅守了一年多的虎門要塞失守。雖然日軍贏得並不輕鬆,陳策率領的作戰艦艇經過一年多的戰鬥,也基本損失殆盡。
1939年陳策到香港,出任國民政府駐港全權聯絡代表。利用他在香港的各種關係,統籌在香港進行的抗日工作;包括建立地下抗日力量,使用各種合法及非法手段組織運送物資到中國後方。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數小時後,1941年12月8日早上,此時的香港剛剛蘇醒,由酒井隆所指揮的日軍第23軍第38師團以工兵及步兵作先遣部隊一共五萬軍隊從深圳河跨過香港。
負責防守香港的有英國、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義勇軍,總共約一萬五千人,敵我人數懸殊。英軍,一支曾經稱雄世界的軍隊,此時卻處於劣勢地位。日軍不僅具有陸上人數的優勢,而且英軍的空中力量異常單薄,只有五架舊式軍機可以使用。戰事一開始,日軍便出動空軍轟炸香港啟德機場,將英軍的飛機全部摧毀,取得香港的制空權。英國海軍僅有的三艘驅逐艦其中一艘亦被炸沉,其餘兩艘則負責將英軍家眷撤離,倉皇開往新加坡。
12月25日,儘管硬骨頭的港督楊慕琦鼓勵士兵奮戰,但這黑色聖誕節還是來臨了。當日下午3時,在港督楊慕琦帶領之下,一群英國殖民地官員渡海前往被日軍佔據的半島酒店三樓日軍總司令部投降,日軍將領、港督及守軍總司令莫德庇在九龍半島酒店燭光下籤降書。
至此,抗戰史上著名的香港18日保衛戰宣告結束,日軍將領酒井隆隨即暫代香港總督職務,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日治時期就此拉開沉重一幕,中國的抗戰物資從此也失去了重要的往來通道。
當港督楊慕琦給在亞細亞行坐陣的陳策通電,說明自己準備投降時,陳策立即回電:「我是中國人,決不會向日本鬼投降!本人決計突圍,貴方如有人願意相從,請即到亞細亞行來!」陳策的軍人本色和中國人的氣節,讓楊慕琦深受感動,但楊慕琦和莫庇德將軍本人拒絕突圍,按照大英帝國的傳統,他們作為總督和駐軍總司令,要主持投降儀式,交出這塊殖民地。
25日下午,擔任國民政府駐港最高軍事長官的海軍少將陳策穿上了中國海軍將軍服,一手持槍,點燃一根雪茄煙坐在車內,泰然自若,指揮包括駐港英軍軍官在內的72人突圍。
此時的陳策已是一名獨腳將軍,以一傷殘之軀指揮炮火下的突圍,這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是罕見的。
陳策他們乘上一艘小艇突圍,在渡過香港島與鴨脷洲之間的海峽時被日軍發現,日軍組織炮火對這支小分隊進行猛烈的阻擊。小艇很快被擊毀,陳策手腕中彈,隨即帶著艇上的官兵跳入大海,奮力向對岸游去。
《陳策突圍日記》中寫道:「……岸上敵軍機槍集射,密如雨注。艇上輪機忽中彈損壞,停不能前旋轉海波中……俄而策頭部砰然作聲,知有彈中,幸適戴鋼盔防護,未受傷。而左腕又忽中一彈,血流如注,急用手巾裹扎……策既失一足,又傷一手,雖早諳水性,然天寒水冷,以一手一足,於彈雨的咻咻中,衝波逐浪,自料難以倖免。當此九死一生之時,回思往歲追隨總理,從事革命,早置生死於度外。此次突圍,早具犧牲決心,以報祖國……」
這些帶血的文字令人內心無比震動,對陳策將軍無以倫比的意志力和為祖國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充滿敬仰!陳策將軍就靠這一手一腳,在隨行副官徐亨的協助下,以難以想像的意志奮力游向鴨脷洲。
(徐亨為出色運動員,曾於國際運動比賽得多項獎牌,包括游泳、排球及水球。後來於1970年代以中國中華台北代表身份,成為國際奧委會委員。)
帶著突圍分隊,陳策憑著多年的作戰經驗,找到了威震香港的東江抗日游擊隊。在游擊隊的幫助下,突圍分隊穿過日軍封鎖線,冒著炮火經過惠州、增城、韶關,1942年1月16日,到達了廣西的柳州。
此時,陳策的左手經過手術,子彈被取出,但由於身體虛弱,不得不放棄與突圍分隊一起前進的行程。此後,突圍分隊在中國軍民的幫助下,經過貴陽、昆明,穿過緬甸,到達印度,登上了駛往英國的輪船。在突圍的中英人員中,英軍有3名軍官、28名士兵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1942年,為表彰陳策的貢獻,英皇授予他「帝國騎士司令勳章」,英國政府還授予了大英帝國爵士稱號。此般殊榮,在英國僅有十六世紀的海軍第一名將納爾遜獲得過,而陳策是享此殊榮的唯一一名中國人。因此,陳策又被人稱為「東方納爾遜」。
陳策將軍名盛英倫,締造了二戰神話,為中國軍人贏得了世界性的聲望,大大地激勵了抗戰中苦苦抵抗的中國人。
在二戰中,中國方面僅有兩人獲得「帝國騎士司令勳章」勳章,另一人是孫立人將軍。
60多年以後,當年27歲的皇家海軍軍官約翰·黑德在他的回憶錄里如此形容陳策:「假如這世界上真有活的蘭博,那就是這位一條腿的中國將軍了。」
蘭博其實代表著歐美人的英雄形象,百戰不死,不屈不撓,為了目標奮勇向前。而陳策以獨腳將軍的無畏力量和勇氣,帶領英軍突出重圍,創造了一次戰爭奇蹟,更非蘭博所能比擬,堪稱軍事奇蹟。
歷史走到今天,尤其不能忘記的是,陳策和中共駐港代表廖承志等人的默契配合,通過東江縱隊的協助,使得周恩來和中共南方局指示的左翼在港人士的撤離得以順利進行,史稱『港澳大營救』。這些人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胡繩、夏衍、胡風、黃葯眠、沙千里、高士其、葉淺予、范長江、梁漱溟等,都是中國知識階層的精英分子,他們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日本投降後,陳策任戰後廣州市第一任市長,一年後因足疾離職養病。此時陳策身兼廣州綏靖副主任、海南特區行政院院長公署高級顧問。
1949年8月30日,陳策在深夜12點患急性胃潰瘍,經醫生搶救無效,病逝於大德路海軍聯誼社內之寓所,終年56歲」。
9月2日上午10點,陳策衣著海軍中將制服入殮,李宗仁、吳鐵城、余漢謀、薛岳、歐陽駒、于右任、鄒魯等人參加,前往致祭及執紼者近萬人。
9月4日的《廣州越華報》以「巨星的隕落」報道陳策的死訊,各大新聞媒體皆以重要版面報道將軍逝世的消息。
香港和廣州兩地舉行隆重的追悼會,民眾萬人自願參加最後的送別,可見將軍生前所贏得的人心。
陳策將軍的重要助手和貼身戰友徐亨先生的文章中有一段話道出了原因:「縱觀將軍生平,忠勇剛毅,秉性堅貞,豁達大度,氣量恢宏,膽識過人,無官僚習氣,同志相親愛,親如手足,對青年尤加愛護,仗義疏財,濟人之急,惟恐不及,無論識與不識,凡有所求,無不樂於濟助,縱有困鞋之時,亦必向親友轉貸助之,不求報償,以故時人對將軍之為人,無不咸表祟敬,人多直呼策叔而不名,將軍亦欣然應之……」
于右任先生讚譽陳策將軍:「意氣盟軍重,忠誠國父知」,道出了將軍一生的精神襟懷和不凡業績。
分享: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海南黃花梨、檀香紫檀、紅酸枝木和金絲楠木....
※關於大家對海南人民的誤解
※傳喜法師海南開示
※海南 三亞 旅遊 吃 住 行 心 得 攻 略 - 國際在線論壇
※北京公館 北京法拍房5.5萬/平米在售 可貸款 可墊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