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究傳統文化

如何研究傳統文化□慕 弢

劍魂與詩魂:陸承曜詩文選集》  陸承曜著  中國三峽出版社2014年2月版   江南的春天,柳綠桃紅,雲淡風輕。剛從千里之外的老家與父母共度馬年春節後,回到蘇城校園,我便收到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重要創始人、《傳統文化研究》主編陸承曜老師的新著《劍魂與詩魂》。洋洋洒洒30餘萬字,作者縱論先秦子學、史家遺教、忠烈浩氣、紅樓人物、吳地名賢、詩詞歌賦、過往軼事等;上下二篇,史以辨理,文以載道,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其中訪談附文,彰顯了文化同道們二十載風雨兼程的守望精神和創新精神,踐行文化蘇州的核心價值體系和學術使命。  正如作者在《自序》的最後所言,《劍魂與詩魂》這一書名緣於其中的《秋瑾女俠贊》一文的正題,女俠的詩文,無不蘊含著這股穿越時空的英豪之氣。這一看似平凡的頂層設計既體現出作者匠心之獨運,也足見作者對秋瑾等歷代仁人志士敬仰之深切。字裡行間,凝聚著作者20餘年來「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亂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治學態度和求索精神。可謂篇篇文稿都是用心之作,可圈可點;首首詩詞皆似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可品可鑒。即便是後學在這裡僅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但相信讀者諸君也會與筆者一樣,定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的研究路徑和理論貢獻。  如何研究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研究傳統文化時首先要提出並予以解答的根本問題,甚至也是一直無法迴避亦不應該迴避的原則性問題。常言道:態度決定高度,方法決定做法。與學界大多數研究者一樣,作者研究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和方法也始終堅持歷史唯物論、辯證唯物論的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主張對傳統文化既不能持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也不能搞全盤吸收的復古主義,而是要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作者認為「作為一國、一個地區的文化,決不能凝固或局限在一個層面上自以為高枕自得,而應有一種自知之明。對固有的文化內涵要不斷開發,同時也要和各地區的文化互相交融,取長補短。但無論開發與交融,必須要有披沙揀金的眼力,不能泥沙俱下,而要精選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並能融入到新時代文化中間去的精華。」  開放包容與創新致遠是吳地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文化是多元性的,是開放性的。我國光輝的文明是由各個地區、多個民族共同締造的。同時也在自己的文化基礎上再吸收境外文化的精華,才形成了綿延久遠的中華文化,也正由於這樣,中華文化才能得到久久流傳。作者認為研究傳統文化決不能局限在一個地區,儘管如此,「也必須重視本地區的文化。例如儒學起源於山東,可說是齊魯文化,但文化是流動的,可以由齊魯輻射到吳地,才有了吳地的儒學,如孔門弟子常熟人言子在吳講學,清惠士奇、惠棟都是當時吳地儒學代表人物,和齊魯文化有著息息相關的因緣。蘇州的文化積澱確是深厚的,如范仲淹的『憂樂觀』、顧炎武的『天下觀』 就是蘇州傳統文化精神的主流,她始終導向著宋以來、明以來中華子孫的思維與實踐。在這兩面大旗下,有多少熱血同胞以忘我犧牲的精神擔起了天下興亡的大任,有多少清官廉吏以身體力行的作為救民於水火之中。這是吳地文化的特點和優勢,也正是蘇州天堂的靈魂。」  誠然,我們不能陶醉於本地區的文化積澱,而要更好地開拓進取,更須進一步海納百川,擴大區域間經濟文化的交往關係。作者將吳地文化納入中華文化視閾,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研究中信手拈來,左右逢源,既可神遊於中華文化的大文化中,也能潛入到吳地文化的深層中間去,既見森林,又見樹木,既有總體觀照,也重條分縷析,這也是我們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時尤其值得學習和體會的。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
陳惠紅 跨過去,其實很簡單
一 陽光明媚應常在(選自本人小說《鬼道滄桑》第一節)
大國策論:楊牧青談文化+金融的有關話題
孫式太極拳的應用順化拿發——白普山 | 孫祿堂武學文化網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