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公辦學校語文課上,做了十年國際學校眼裡最重要的事情
看點 批判性思維是國際學校最看重的能力之一。有專家認為,發展批判性思維還是要靠母語,這主要是語文老師的責任。早在十年前,上海就已經有一位語文老師開展了「批判性思維」的教學實驗。他就是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任教於上師大附中的餘黨緒老師。多年來,他潛心探索以「批判性思維」為核心的思辨性閱讀與「基於公民表達的寫作教學」,堅持為學生提供與其心智發展相匹配的閱讀材料,啟發學生質疑文本,獨立思考。
作者| 聞琛 編輯| 盛慧天
前不久,外灘君就「批判性思維」的議題對北京語言大學謝小慶教授作了一次專訪(點擊收看),請他聊了聊何為「批判性思維」,以及如何訓練「批判性思維」。謝教授在文末說:中國現在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外語教學界最普遍關注批判性思維的,但其實發展批判性思維還是要靠母語,主要是語文老師的責任。
事實上,早在十幾年前,上海就已經有一位語文老師開展了「批判性思維」的教學實驗。這位老師就是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任教於上師大附中的餘黨緒老師。
多年來,他潛心探索以「批判性思維」為核心的思辨性閱讀與「基於公民表達的寫作教學」,堅持為學生提供與其心智發展相匹配的閱讀材料,啟發學生質疑文本、獨立思考。
「前兩年提『批判性思維』,很多人都不了解,一看到『批判』兩字就以為你是挑刺的,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批判性思維是一整套理性質詢的方式,可以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保持警醒,而不是簡單地人云亦云。它不僅強調質疑,更強調合理的求證和審慎的斷言。
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往往也是理性、開放、包容的人。在余老師看來,高中生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理應給他們足夠的思考空間,但同時他們又處於價值觀成形的關鍵時期,因此也需要適當的引導。
1讀《水滸》,辨英雄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苦口婆心」的老師常常會一講就停不下來,恨不得在課堂上傾其所有。對此學生卻並不領情,他們抱怨上課沒勁,常常昏昏欲睡。所以余老師主張:作品能夠說話的地方,老師就不要說話。
比如在講《水滸傳》時,好多學生會說:李逵真是太好玩兒了。雖然從文學的角度講,精神上天真爛漫的李逵確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在余老師看來,《水滸傳》宣揚的是有仇必報,有仇加倍報,如果學生們將李逵視作英雄,那就糟了。
但他並沒有將自己的論斷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選擇通過提問來啟發學生:我們平時都說要做有尊嚴的人、有理性的人、有智慧的人、獨立自主的人,那麼你看李逵具備這些素質嗎?他有智慧嗎?有理性嗎?沒有,他太莽撞了。他有尊嚴嗎?也沒有,他在宋江面前就像一條哈巴狗。他也沒有教養,在和宋江、戴宗吃魚那一段里簡直就是一個土匪。
為了加深學生理解,他還鼓勵學生去看《悲慘世界》,之後便是細緻的文本分析:李逵在家鄉惹事,把人給打死了,之後就把所有的怨氣都發泄到社會上,想報復社會、推翻政府。
冉阿讓呢?因為外甥快餓死了才偷了一塊麵包,結果就被判了四年刑,後來又因為幾次逃獄而坐了十九年牢。照理說,像他這樣的人應該對社會充滿怨恨,但冉阿讓很寬容,他可以放棄恩怨。
兩相比較,兩人的精神境界高下立判。在閱讀、比較、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受到了衝擊,並獲得了多元的視野,對作品的理解自然也就加深了。
2原來《魯濱遜漂流記》還可以這樣讀!
余老師和學生在一起
在余老師看來,識記性的東西用處不大,重要的是學會思考,所以他的經典閱讀課基本都是主題型引導,通過寬恕、復仇、愛情、命運、冒險和流浪、功名和道義等這些亘古千年的文學母題來展開。
在講授經典冒險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時,余老師就分了三個層次來指導閱讀:
首先,是與電影版作比較。在電影中,魯濱遜和他的哥們兒同時愛上了一個女的,兩個人爭風吃醋格鬥,魯濱遜把對方給挑死了,最後因為走投無路才流浪到荒島上去。
學生意識到這與小說中的情節不同,小說中的魯濱遜就是一個不安分的傢伙,他明明可以在家裡過安生日子,卻忍不住腳板癢,必須得出去。第一次出去就碰到了風暴,嚇個半死,發誓再也不去了,但是第二次又癢了。
於是他就啟發學生比較一下。學生說:哦,魯濱遜去荒島,在電影里是被動的,但在小說里是主動的,小說更深刻,因為人其實都有一種走出去的願望,安分不過是礙於現實,不得不安分。
之後,他又引導學生去咀嚼細節。比如,流浪和冒險是人的一種浪漫天性,但冒險與生存是一對天然的矛盾,人如果沒有理性和知識的力量,就沒有辦法生存。小說中,魯濱遜的船擱淺在荒島上,用13天的時間把船上所有的東西都搬到了島上。
這時余老師就開始啟用知識資源,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魯濱遜會冒著生命危險,把這些東西都搬到島上去?先是麵包和酒,可以保證他短期內不餓死;然後是工具,有了再生產的工具,所以他才能在島上待28年;槍和火藥讓他的安全有了保障。
此外他還搬了狗、鸚鵡和書,這樣精神上不至於太孤獨。從溫飽到安全,從精神到尊嚴,最後還收了一個奴隸「星期五」,自我認同、與人交往的需求也解決了,至此,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分析到這裡,余老師又帶領學生們跳出文學和文化的視域,進入到社會理論層面:魯濱遜沒有這些東西不能生存,而這些東西又都是從人類社會帶過來的,一把鋤頭、一顆種子都是人類幾千年來文明的成果。他把人類文明的成果帶到了荒島上,就充分地說明了人的社會性。
那麼這有沒有理論依據?有,馬克思有一段話:人離開人沒法生存,但是有一種例外,就是已經內在具有人類文明的人是可以生存的。這麼一來,很抽象的論斷學生也能聽得進去了。
3謙謙君子固然好,現代公民更可貴
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余老師認為經典與時文不可偏廢,應保持不同類型文章數量的均衡。他曾經編著過一套四卷本的「中學生思辨讀本」,其中就包括古典詩歌、現代雜文、經典名著和當代時文。在他看來,把學生培養成有人文修養的謙謙君子固然不錯,但我們所處的時代更需要有獨立見解的現代公民。
為此,余老師和他的同事開創性地指導學生開展了「萬字時文」的閱讀活動。不同於「心靈雞湯」式的美文,「萬字時文」篇幅長,容量大,多大開大闔,視野寬廣,就事論事,結構嚴密。
這種「極限式」的閱讀訓練非常有助於學生汲取新理念、拓寬文學視野、提升思維品質,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之後,為了更充分地利用這些精心挑選出來的閱讀材料,余老師又要求學生撰寫5000字的時文綜述,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與表達能力。
在寫作訓練中,余老師也不會只拋出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會通過設計一些問題來引導。比如「助人為樂」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他會將其落實到「要不要扶老人」這種具體場景中,然後啟發學生:扶還是不扶?當然要扶。扶是人的本性,怎麼扶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如此條分縷析、層層遞進之下,學生自然有話可講、有理可辨了。
余老師支招Tips
讀什麼
閱讀可以分為書閱讀與文閱讀。有些書的確比較適合培養孩子的理性思辨力、質疑判別力和邏輯推斷力,如文學類的《魯濱遜漂流記》《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紅與黑》《罪與罰》《復活》《歌德談話錄》,哲學類的《蘇菲的世界》《織夢人》,歷史類的《萬曆十五年》等。文閱讀中,比較適合的是學術隨筆、雜文、歷史隨筆、文化思考類的文章。
怎麼讀
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並回答問題,家長要站在更高的層面去引導孩子思考與回答,訓練思維與表達;
要理順情節的前因後果,因為經典作品中的情節設置都有深厚的文化的考量、人性的考量、性格的考慮和邏輯的考慮;
比較,比較是古老而不朽的學習方法,能促進思維的清晰度、關聯度的進化。比如蘇格拉底的選擇死亡與司馬遷的選擇苟活,比一比,能看出很多問題;
將作品的理解與對作家的理解結合起來,作家的創作與其人生經驗、生命體驗相關,尋找這其中的關係對於培養孩子理解社會、文化和人心,非常有幫助,可以讓孩子先讀名著,再讀作家傳記。
在閱讀中培養思維
不要貪多求全,要精讀幾本感興趣的書,做一些研究,動筆寫點東西;
要學會停下來。真正的思考肯定是有停滯的,有不滿足感,有遺憾感,有飢餓感,不順暢。
要經常問:這樣寫這樣說,有根據嗎?
還要問:有沒有其他可能?這樣寫是不是最好?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99%的人都忘記鍛煉這個重要部位了!
※姓名學的重要意義
※今晚有張國榮重要的事情說
※4個重要數據告訴你:為什麼選擇電視廣告
※戀愛中的三個重要心態, 讓你輕鬆俘獲女生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