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著名電影導演一共需要幾步?
第一步:有一個好劇本
第二步:有充足的資金
第三步:剩下就看你的了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很簡單,
只要你肯努力,
只要你在堅持。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些著名導演
都是怎麼成為大師的
小津安二郎
1903年12月12日-1963年12月12日
評語:在世界各地的影迷心中,小津安二郎及其同時代的溝口健二、黑澤明三位導演的作品,幾乎代表著日本電影的最高藝術成就。
日本大導小津安二郎中學畢業後就闖社會了,去電影公司當攝影助理。有一次,就在製片廠附近的餐館喝兩盅。已經點好飯菜,來了一個導演,服務生不拿豆包當乾糧,對導演非常熱情,對小助理愛理不理。小津一個耳光甩過去,以泄私憤。這事兒被電影老闆知道了,找來小津說:「既然當導演才被瞧得起,你先給我寫個劇本瞧瞧吧。」後來,他成功了。
奧遜·威爾斯
1915年5月6日-1985年10月10日
評語:因為有奧遜·威爾斯,我們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電影天才」的存在。
奧遜·威爾斯從小就是聰明孩子,魔術、鋼琴、繪畫、表演樣樣拿手。22歲別人大學畢業,他就周遊列國回來了。之後,他做過舞台劇演員,寫過驚悚小說,甚至還去西班牙當鬥牛士。但是,這些都不算成功。只好回到美國拍電影,26歲那年,他拍出了電影史上最好的電影《公民凱恩》。
昆汀·塔倫蒂諾
1963年3月27日
1963年3月27日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的挪克斯維爾。昆汀這個名字來源於影片《槍之煙火》中的角色。
4歲時,父母因為「現實問題」而離婚。母親改嫁作曲家柯特·扎斯托皮爾。繼父柯特對藝術和電影的見解更為獨特,他本身也混跡娛樂行業,更明白趣味對於藝術的必要性。在昆汀年幼時,柯特經常帶著他去看那些古怪的電影,並試圖讓孩子理解電影中另類的文化,這為昆汀日後的Cult口味打下伏筆。
1968年在聖加布里爾山谷區入幼兒園。1971年,昆汀全家搬往洛杉磯的South Bay,在這座電影氣息濃厚的城市長大,童年起就愛上了電影。在此處昆汀讀Hawthorne Christian學校。1979年,十六歲的昆汀自從從加州Harbor城的Narbonne高中退學後,昆汀開始在James Best公司學習表演。
1984年,昆汀開始在曼哈頓的音像店Video Archives里做營業員。在
錄像租賃店工作的同時,接受過簡單表演訓練的昆汀參與了《黃金女郎》和《死亡的黎明》等影視作品的演出。其中最令他興奮的經歷是他在仰慕已久的法國電影大師戈達爾的影片《李爾王》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
在這裡他結識了同為營業員的羅傑·阿瓦里,此人後來是他的重要合作夥伴。昆汀繼續在艾倫·加菲爾德開設的演藝學校內學習表演,但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劇本創作。打工賺錢的同時,昆汀和好友羅傑·阿瓦里可以在那裡整日地觀看和討論各種不同影片。在此期間,他通過大量觀看和仔細研究逐漸領會並掌握了眾多電影知識和技法。
1985年時,他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部劇本:《Captain Prechfuzz and the Anchovy Bandit》。昆汀在一次好萊塢的聚會上遇見了勞倫斯·班德,並接受了他的建議開始創作劇本。不久後,昆汀的第一部電影《我最好朋友的生日》就告殺青。
然而不幸的是,還沒等幾個人看過電影,影片的膠片在一場火災事故中幾乎全毀。不過這次編導的經歷也為他積累了寶貴的電影經驗。於是,在此後的兩年內他就連續創作完成了兩部正式的電影劇本《真實的浪漫》和《天生殺人狂》。
弗朗索瓦·特呂弗
1932年2月6日-1984年10月21日
評語:電影史家們歷來認為,特呂弗與戈達爾等新浪潮導演作品具有強烈的紀實性,濃重的個人傳記色彩,形成真實、誠懇的風格特徵。
特呂弗成為導演絕對是勤學苦練的楷模。他從10歲開始,就花半天時間看電影,從14歲開始,堅持每天看3部電影,一周讀3本書,並且積极參与影迷之間的討論會,去各種各樣的電影資料館。
他認為:「當我打算以電影作為職業時,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很多電影。然後,我主演導演的名字,接下來會把同一部電影翻來覆去地欣賞觀摩,並且思考,如果我是導演,我該怎麼做?」
馬丁·斯科塞斯
1942年11月17日
評語:好萊塢的四大導演之一,在好萊塢只崇尚商業結果的環境下,卻一直堅持自己的意願,不遺餘力地追求電影語言的探索,不愧為「電影社會學家」。
馬丁斯科塞斯走上導演之路,非常偶然。馬丁的父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他的願望是成為一名牧師。然而神學院考試的落榜卻使他心灰意冷,選擇了自己的業餘愛好——電影作為專業,從而邁進了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的大門,在導演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如此看來,上帝愛牧師,更愛電影。
喬治·盧卡斯
1944年5月14日
評語:喬治·盧卡斯把無限的想像力和最先鋒的科技融合進了電影藝術。
喬治·盧卡斯年輕時酷愛賽車,可考大學前的一次嚴重車禍,好哥們兒都車毀人亡了。老喬才明白,珍愛生命,遠離賽車,正式放棄了做賽車手的夢想,開始做導演。老喬當導演時也比較受氣,拍好《五百年後》——不是孫悟空服刑的故事啦。華納對此很不滿意,責令老喬各種刪改。老喬也比較鬱悶,甚至發誓以後再也不做導演了——幸虧他說話不算話,否則就沒有後來的《星球大戰》了。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1946年12月18日
評語: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為「電影織夢者」一點也不為過,他是以影片《辛德勒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而兩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大導演.
斯皮爾伯格是真愛影視作品,大小就這樣。他對電視痴迷到什麼程度,一天到晚,有事兒沒事兒沒事兒找事兒也會讓電視開著——就算電視上啥節目也不播放。他喜歡聽電視中的嘶嘶聲,喜歡看電視里的雪花噪點,覺著那就是電視台發射的「鬼魂」。
他還有個癖好,就是喜歡把臉貼在電視機上。父母發現孩子有這毛病,不務正業,耽誤學習,聲稱再看電視就揍他。所以,每次他們出門之前,就會把電視機抱起來,上面還用幾個頭髮做記號,回家檢查有沒有動——我小時候也被這樣考驗過。不過,斯皮爾伯格比我聰明多了,發現其中必有蹊蹺,成功還原頭髮位置。而我,看到父母老拳回來,piapia地跑。
詹姆斯·弗朗西斯·卡梅隆
1954年8月16日
評語:詹姆斯·卡梅隆是個天才,他是不可複製的。
在我們上學時,常常被問到「長大做什麼」是什麼之類的問題,事實上,長大做什麼不是我們的父母說了算嗎,幹嘛問孩子?詹姆斯·卡梅隆的老爸也是如此,理想中他的孩子應該和自己一樣,當個工程師。然而,詹姆斯·卡梅隆比較有想法,有一次他看了《星球大戰》,特別激動,「如果想拍電影,那就現在開始吧」。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他第一時間辭掉了寶貴的工作——卡車司機,進入電影圈。後來他拍出了《泰坦尼克號》,還有《阿凡達》。
李安
1954年10月23日
評語:李安是電影史上第一位於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上奪得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
李安家是書香門第,老爸是一所中學校長,對他做導演並不看好。所以,李安在紐約電影學院畢業之後,6年都沒有找到拍戲機會。這段時間全靠妻子林慧嘉養家糊口,他做家庭「煮」夫。李安廚藝不錯,岳父岳母都很喜歡,甚至還提出別當啥導演了,給李安出資,做廚師吧。李安表示:「我真的只會當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徐崢《我不是葯神》:社會最底層的絕望,誰能給我們希望?
※50部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嘉年華》關注被性侵兒童,更關乎女性成長
※電影《小森林》の18道素食食譜,領略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