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戰場秘境追蹤:採石古戰場 (十二)

採石古戰場 ----山川靈秀之地不時回蕩著金戈鐵馬之聲

「文臣主戰事,同仇暨敵愾」,采石之戰是南宋軍隊抗金鬥爭的重要戰役。此戰發生於紹興末年,由文臣虞允文指揮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願從採石渡江南侵。在這場戰役中,一介文臣虞允文究竟使用了什麼戰略戰術戰勝金軍?宋軍使用了哪些先進的武器裝備?金帝完顏亮失敗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一、六朝古都的天然屏障

「鳳台東出無多地,牛諸南來第一磯」,自東漢以來,這裡發生過20多次戰爭。在這裡,多少英雄為其折腰,多少雅士為其謳歌,刀光劍影屢屢,亭台樓閣重重。歷代戰爭留下的累累傷痕,妝點著今日的采石磯,為采石磯增添了壯美的色彩,優美的傳奇。

1. 采石磯的得名

採石,即采石磯,原名牛渚礬,關於它名字的由來,至今存在兩種說法。

第一,古時這裡因有金牛出渚而得名。後來在三國吳赤烏年間,石磯院僧人掘井得到一塊五彩石,於是此地改名為采石磯。

第二,三國東吳時,這裡曾出產五彩石,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取名為「牛渚磯」,後改名為「采石磯」。

2. 「千古一秀」

采石磯位於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隅,長江東岸。北通南京,南達蕪湖,是中國古代長江下游江防要地。

它三面環水,西南麓突入江中,與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合稱「長江三磯」。采石磯附近,江面水勢平緩,歷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古來江南有事,從採石渡者十之九。」

采石磯是南北要津,為古津渡之處,秦始皇曾自此渡江往錢塘,唐以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船隻也多從此過江,故歷來為交通重鎮。

此外,采石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迹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又因佔據長江之險,鎖鑰東南,是六朝都城金陵的天然屏障,所以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2500多年來,在採石發生的大小戰役多達數十次,使得這塊山川靈秀之地不時回蕩著金戈鐵馬之聲。

3.文化底蘊

采石磯不僅因古戰場而聞名,也因無數文人墨客而聲名鵲起。采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有賞詠亭、捉月亭、問月亭、談笑亭、觀瀾亭、詩聖亭、太白樓、三台閣、謝公祠等古迹。

古往今來,這裡吸引著眾多文人名士,比如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遊和文天祥等,並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其中以李白最為有名。

其中,李白所作《橫江詞》讚譽道:「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4.林木蔥綠的翠螺山

翠螺山,其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像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上,因此,此山得名為「翠螺山」。

翠螺山原名牛渚山,據說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被稱作「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非常險峻。南麓林木蔥鬱,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迹基本上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5. 景色秀麗的蛾眉亭

蛾眉亭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00多年。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亭前左前方臨江的地方有一塊平坦巨石,被稱之為「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鬱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

據說,當年詩人李白在這裡飲酒賦詩,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因此,此地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更增添了其神秘的色彩。

6. 簡樸典雅的燃犀亭

燃犀亭,其四方小亭簡樸典雅。相傳,東晉將領溫嶠在這裡點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雄偉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面有一隻50多厘米長的大腳印,據說這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采石磯時留下的。

二、不可思議的宋軍武器裝備

1. 與眾不同的海鰍戰艦

海鰍戰艦出現在北宋晚期,興盛於南宋,是宋朝水軍的大型航海戰艦。

海鰍戰艦同以往的戰艦不同,他不只依靠風帆和划槳動力。其船體兩側分布有多組外形類似水車的槳輪,人在戰船內部通過踩踏搖柄驅動槳輪划水,同時戰船還帶有風帆。

這樣,因為有風帆和槳輪兩種動力的共同驅動,海鰍戰艦具有良好的速度和機動性。

據史書記載,宋軍的大型海鰍戰艦是這樣的:「身高大而長,兩邊有二十四部水車,船中可容納數百人。每車用十二個人踏動,外用牆垛遮護,可避箭矢。船面豎立弩樓、炮台以擊敵。」海鰍戰艦隻有防護力強、噸位大、速度快、機動性好和艦載火力強等特點,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大型水面戰艦之一。

2. 射程強大的三弓床弩炮

為了增加射程,宋軍在一門弩炮聯裝三張強弓,其中最後一張是向相反方向裝的,被稱作「三弓床弩炮」。

據說,三弓床弩炮的弓弦是動物肌腱製成的,主要利用多弓的合力發射箭矢。它的結構非常巧妙,後部有兩個轆轤,通過滑輪來牽拉弓弦的張設。弩身是用堅實的檀木製成的,輕巧堅勁。三弓床弩炮以鐵為槍膛,鋼為弩機,並用木棰擊發,配用的重型箭鏃有2米長。世稱「一槍三劍箭」,形狀類似標槍,三片鐵翎就像三把劍。箭頭則是用鋼製成的三棱型穿甲箭。其最大射程為1600米。

3. 殺傷力強的霹靂炮

霹靂炮是早期一種爆炸性火器,屬於火球類火器的一種。這種武器是在一個瓦罐內填充大量火藥、鐵砂和碎石,密封罐口並安裝一根信捻,作戰的時候,點燃信捻,依靠重型投石炮或人力將其拋向對方引其爆炸的殺傷性兵器。

當它爆炸後,內部充填的鐵砂或碎石四散飛濺,能大量殺傷敵軍。

三、歷史「成全」了兩個人物

1. 一戰成名的虞允文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甫,南宋紹興進士,原籍四川仁壽,宋亡後為避戰亂,遷居崇仁二都(今江西省崇仁縣石庄鄉)。

據說,虞允文身高近兩米,史稱其「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

虞允文幼時非常聰明,七歲能提筆作文,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中進士,歷任通判、知州等四川地方官。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改任秘書丞,開始到朝廷任職。很快兼任國史院編修官,歷吏部員外郎兼右司員外郎。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他回朝後任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

采石之戰前,虞允文曾經奉命出使金國。他發現金意圖南侵,於是回國後立即上疏,建議加強防禦,但是他的建議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虞允文本是一個文官,他到採石只是執行慰問部隊的任務,但是當他看到金軍就要渡江,南宋處於危在旦夕的緊急關頭時,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指揮部隊抗擊金軍。

面對危局,虞允文號召全軍上下團結一心,共御強敵。在他的感召下,宋軍將士士氣大振。

虞允文膽略過人,判斷敵情準確,部署兵力得當,不僅將水軍和步、騎軍進行了縱深梯次配備,同時還掌握了預備隊更兼顧了戰線左右兩翼的安全。

此外,他針對金軍不習水戰、渡江船隻不堅固的弱點,以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南宋水軍作為主力,鏖戰江中,以強擊弱,使金軍船毀人亡,沒有辦法靠岸。最終取得了采石之戰的勝利。

2. 覬覷中原的完顏亮

完顏亮(公元1122年-公元1161年),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漢名亮,他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孫。完顏亮自幼聰敏好學,漢文化功底甚深,文韜武略兼備。

完顏亮成年後被任命為上將軍,在名將完顏宗弼軍中效力。年輕的他作戰勇猛屢立戰功,不斷獲得提升。

完顏亮大肆籠絡將領,培植自己的勢力,伺機奪取政權。

公元1149年,完顏亮在軍隊親信將領和朝中部分大臣的支持下發動宮廷政變,自立為帝。

完顏亮稱帝後,對金國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初步實現了女真族從落後的游牧民族向農耕文明的轉變。

完顏亮的改革極大的強化了中央集權,同時也損害了女真上層貴族尤其是皇族的利益,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

對此,完顏亮大肆鎮壓和屠殺女真上層貴族,特別是皇族。再加上完顏亮本人生性殘暴多疑,在金國統治集團內部造成劇烈動蕩,引發了嚴重的內部矛盾。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完顏亮打算通過發動對外戰爭的方式轉移內部矛盾,同時也可以滿足其殺戮侵略的本性。於是,他撕毀了「紹興和議」,對南宋發動全面戰爭。

完顏亮以開封為前進大本營,一方面大規模造船,以此來克服兩淮和長江流域的水障,另一方面大舉徵兵,強迫北方各族人民充軍。

一切準備就緒後,完顏亮調集32萬大軍,對外號稱60萬,南下滅宋。

四、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采石磯大戰

中國歷史上,發生在長江戰場上的多次戰爭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政治格局和版圖變遷,也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其中,以發生在公元1161年的南宋和金之間的「采石之戰」影響最大。那麼,采石之戰究竟是怎樣一場戰役呢?這場戰役是如何發生的?經過和結局如何?又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1. 屈辱的和約

南宋以極其屈辱的代價換來了與金國的短暫「和平」,這個代價就是殺害了南宋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飛。

此外,雙方正式達成了南宋向金的投降和議。其內容主要是:南宋向金稱臣,金國皇帝冊封宋高宗趙構為「宋皇帝」;宋、金雙方,東部以淮河,西部以陝西大散關為界,界線以南歸宋,以北歸金。

同時,南宋將唐、鄧二州和商、秦二州(即今天的河南唐河、鄧州,陝西商縣和甘肅天水)割讓給金。南宋每年必須向金進貢銀兩和25萬匹絹。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紹興和議」。

然而,在和約達成20年後,金國新統治者便悍然撕毀和約,向南宋發起全面進攻。

2. 金軍入侵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帝完顏亮集中兵力大舉南下,想要滅南宋。十月初,金帝完顏亮親自率領17萬金軍到達淮河北岸,準備從壽春渡淮。

當時,南宋在淮西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建康都統制王權,在得知金軍大局進犯的情報後,貪生怕死,擁兵自保,一再後撤,不做任何抵抗。王權的行為使南宋喪失了抵禦北方騎兵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淮河。致使金軍如入無人之境,在未受到任何阻牆的情況下順利渡過淮河。

隨後,宋軍退到和州(今安徽和縣),眾將士紛紛請戰,然而,王權以奉旨棄城守江為借口,自己乘船逃走,以致宋軍戰敗,不得不退到採石,期間,統制官姚興力戰身亡。

完顏亮到達和州以後,拆房造船,臨江築壇、殺黑馬祭天,打算十一月初八渡江。

王權因臨陣脫逃,造成宋軍不戰自潰,被朝廷罷職,其職位由負責江防的諸軍統制李顯忠接替。

可是,在李顯忠到任之前,江防部隊沒有人指揮,基本上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很難抵擋金軍的進攻。

長江天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此地不能固守,那麼,南宋政權將危在旦夕。

對此,朝廷派中書舍人、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虞允文去犒勞和慰問眾將士。十一月初六,虞允文到達採石。

3. 文臣上陣

虞允文看到軍中沒有主帥,情勢危急,便挺身而出,主動擔任江防指揮,並迅速召集統制張振、王琪、時俊、戴皋和盛新等人商討戰事,動員和組織部隊抵禦金軍進攻。

那時,宋軍江防部隊只有1.8萬人,也就是金軍的十分之一。但是,宋軍的戰船要優於金軍的戰船。金軍用於渡江的船隻,基本上是臨時拆用民房的木材建造的,不牢固;而宋軍則擁有蒙沖、海鰌、車船等多種戰船,船體堅固,機動性好,並且攻擊力強。

虞允文按照交戰雙方的兵力情況和戰區的地形,首先對江防作了周密的安排:步兵和騎兵隱蔽在江岸高地後面,嚴陣以待;將水軍作為主力,部署在江中,憑藉水戰長技,加以水陸結合,抵禦金軍。虞允文把水軍分為五部分:其中兩部分分別防守江岸的東段和西段,為左右兩翼;一部分居中,作為主要突擊兵力;另兩部分蔭蔽在港汊中,充當預備隊。

十一月初八,完顏亮率金軍自採石西楊林向南岸進發,百艘金戰船絕江而來,70艘先頭船已接近岸邊。

虞允文沉著指揮,時俊手持雙刀奮勇出擊,眾將士拚死抵抗。水軍則用海船猛衝金軍船隊,並施放霹靂炮迷敵眼目。

金軍因為不熟悉長江的具體情況,再加上船隻的穩定性和機動性差,大部分戰船被海船撞沉。

隨後,虞允文組織弓箭手齊射,金兵紛紛落水。金軍傷亡慘重,但是仍然同宋軍激戰。

當時,正好有300多宋軍敗兵從光州退到採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令其從山後轉出,作為疑兵。

金軍以為宋援軍趕到,開始撤退。虞允文沒有給金軍喘息的機會,遣戰船截金人於楊林河口。宋軍水陸配合,大敗金軍,殲敵4000餘人,首戰告捷。

此後,虞允文推測金軍第二天仍將進攻,於是連夜做出部署,將一部戰船置於上流,另一部兵力堵截楊林口,封鎖金軍船隻出江的河口,待機殲敵。

第二天清晨,果然如虞允文所料,金軍再次發起進攻。

宋水軍對金軍上下夾擊,先以神臂弓射退金騎兵,接著,海船橫衝直撞,霹靂炮聲震如雷,煙霧迷漫。宋水軍再次獲勝,並焚毀300艘敵船。

完顏亮在採石渡江失敗後,率軍退至揚州。

4. 追擊

虞允文認為金軍肯定會在瓜洲渡江,佔領京口(今江蘇鎮江),繼續南侵,於是他率領1.6萬宋軍到達京口。

隨後,宋軍的其他部隊相繼到達,總兵力達20萬人。由於前兩次的激戰,宋軍的水軍力量變得薄弱,海船不滿百艘,戈船也只有50艘。

在這種情況下,虞允文一面修造戰船,一面加強江防部署,他讓士兵在江上踏車船往返巡邏,以壯聲威。

金軍看到此情形,認為宋軍早有準備,始終不敢渡江。

採石失敗,京口又不得渡,完顏亮大怒,在進退無路的條件下,孤注一擲,命令金軍3天內全部渡江南侵,否則處死。這就促使其內部矛盾激化,完顏亮被部屬殺死。後來,金軍退走,宋軍乘機收復兩淮地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轉載]領導座次安排 ,中國官場的最大學問
世俗化是目前中國五大宗教均面臨的最大挑戰
《地緣看中國》之歷史篇第五目《西漢》  總第五十八回  河湟谷地
中國史上九大清官廉吏:他排第一 實至名歸3

TAG:中國 | 古代 | 戰場 | 追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