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腰肌勞損的傳統療法診治
08-11
腰肌勞損的臨床表現腰部酸痛腰部酸脹疼痛反覆發作、時輕時重、遷延難愈,多在勞累、受涼後加重,休息或得熱後緩解。單一姿勢久則疼痛明顯而改變姿勢或稍作活動後可緩解。廣泛壓痛壓痛範圍廣泛,多位於豎棘肌、骶骨後豎棘肌止點、髂嵴後部或腰椎橫突部。腰部功能活動一般正常X線檢查除腰椎結構異常或下肢畸形外,多無明顯異常。腰肌勞損的診斷病史多有長期站立、彎腰或負重工作史,有的患者可有腰部急性損傷史。疼痛單側或雙側腰骶部長期、反覆發作的酸脹疼痛,遷延難愈。壓痛腰部廣泛壓痛,但活動功能一般正常。中醫對腰肌勞損的特色療法手法治療在背部至臀部做大面積、力量較輕的撫摸、全掌揉或滾法操作,使肌肉微熱,然後逐漸加重力量,對豎棘肌、腰骶部做掌按揉、掌推法,操作7~8分鐘。彈撥痛點、筋結和條索處,按揉腎俞、腰陽關、關元俞、八髎、委中、承山等穴,操作2~3分鐘。橫擦腰骶部、兩側豎棘肌,直至局部有溫熱感,接著拍擊腰背部豎棘肌,以皮膚微紅為度。最後自上背部至足跟推2~3遍結束。一次治療約15分鐘。掌按揉法:以手掌著力於治療部位,垂直向下按壓,並結合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 掌推法:以手掌著力於治療部位,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動作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腎俞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腰陽關穴:在腰部,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關元俞穴:在腰部,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八髎穴:在骶部,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之間,分別對應第1、2、3、4骶後孔處。委中穴:在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承山穴: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針灸治療取穴:阿是穴、腎俞、氣海俞、腰陽關、大腸俞、委中、崑崙穴。刺灸方法:平補平瀉,可加艾灸、刺血拔罐。平衡針灸取穴:腰痛穴。定位:前額正中。局部解剖:內側動靜脈分支和三叉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前額兩側均有眶上神經分布。功能:活血化瘀,調節神經,止痛消炎。針刺手法:使用3寸毫針,採用上下提插法,雙側或脊柱正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側腰痛向右平刺,右側腰痛向左平刺,腰上部疼痛向上平刺,出現局限性、強化性的酸麻脹針感後即可出針。艾灸療法取穴:阿是穴、腎俞、大腸俞、委中。灸法:隔姜灸以上穴位,每穴4~5壯,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此療法中阿是穴即腰部壓痛最明顯部位,可為1處,也可為多處。生薑切薄片,用針刺多個孔,艾灸過程中若薑片烤乾皺縮,立即換薑片再灸,以局部皮膚紅潤為宜。穴位注射在局部痛點及周圍穴位注射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或維生素B1、B12 0.2~0.4 ml,2~3天1次,6次為1個療程。也可結合循經取穴,分2、3組交替進行注射。物理療法可採用紅外線、超短波等物理療法。藥物內服①腎虛證:腎陽虛者,宜溫補腎陽,可用補腎活血湯加減;腎陰虛者,宜滋補腎陰,用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加減。②氣滯血瘀證: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可用地龍散加杜仲、續斷、桑寄生、狗脊等。③風寒濕證:宜祛風散寒除濕,可用羌活勝濕湯或獨活寄生湯加減。④濕熱證:宜清化濕熱,可用二妙湯加木瓜、薏苡仁、生地黃、黃柏等。功能鍛煉
推薦閱讀:
應避免長時間過度彎腰工作,同時增強腰背肌的功能鍛煉,如飛燕點水鍛煉。飛燕點水(見圖1):患者俯卧,兩下肢伸直,以腹部為支點,頭和下肢同時背伸,片刻後休息,如此反覆練習大約20分鐘,每天堅持效果明顯。
腰肌勞損患者應注意的問題患者應注意盡量縮短靜力彎腰工作的時間,或在彎腰約1小時後練習伸腰動作,平時積極鍛煉腰背肌力量。平時應注意腰背部保暖,避風寒,配合理療效果更好。避免長時間的坐著看電視、玩電腦等,應半小時站起來活動一會再繼續工作。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論傳統「六書」之本原意義
※第791期:傳統太極拳的三項基本原則
※視頻 中國傳統武術 心意拳
※崔仲三 傳統楊式太極拳56式(第一段教學)
※傳統內養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