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漢代醫簡方葯註解及臨床運用 第二十一期講座
中醫雜談,等你一起來談中醫,談學習,談養生,談經驗,談行醫故事!
導引
大家好!醫者當致於學,學習古人醫術旨在救死扶傷,發揚壯大,更進一步。譬如陳可冀、李今庸等借古人之醫術,開創醫學新思路,值得大家學習,今與君共勉如下:
中醫雜談
|方三
【醫簡釋文】□□瘀方乾當歸二分弓窮二分牡丹二分漏廬二分桂二分蜀椒一分?一分凡[11]□□皆冶合以淳酒和飲一方寸匕日三飲倍恿者卧葯中當出血久瘀[12]
【方名】瘀方
【組成】乾當歸二分,川芎二分,牡丹二分,漏廬二分,桂二分,蜀椒一分,?一分。
【用法】將上藥加工為散劑,加以醇酒服藥,每次服1方寸匕,日服三飲。
【功效】養血活血,利氣解郁
【主治】血滯經閉,癥瘕積聚,跌打瘀痛等各種瘀血證候。
【方解】當歸甘辛性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通補兼施,用幹當歸者,取其量足質佳效好。
川芎辛溫,通利散瘀,活血行氣,善於走散。當歸、川芎組方,名為 「佛手散」,是治療各種瘀證的古代名方,直到今天仍是治療各種瘀證的常用處方。
我院夏永潮主任醫師應用「佛手散」組方,在治療中風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消瘀。
漏廬苦能下泄,咸能軟堅,清熱解毒,消腫排毒 。虻蟲破血逐瘀。少佐桂與蜀椒之性熱,溫通經脈 ,助化瘀血。
全方治血為主,痰瘀同治,寒熱並調。「以淳酒和飲」者,取其酒能 「行十二經絡,通血脈,利筋骨 ,溫腸胃,潤皮膚,引葯勢上行」 (《 得配本草 》)之意。
以上方中所用幹當歸、芎藭、牡丹皮、漏蘆、虻蟲都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故認為本方是治療多種原因所致瘀血的通用方。
原簡記載是對背痛作為瘀血的特殊病症採用讓患者卧葯中的治療方法。這是一首從藥味、劑量、加工炮製、服用方法及對特殊病症採用不同方法等方面記錄完整的方劑。特別還應提出的是 :簡之首提到了 「瘀方」之「瘀」,簡文之末提到了「久瘀」之「瘀」。
《說文》曰:「瘀,積血也」。顏師古註: 「瘀 ,積血之病也。」對於「活血化瘀」的淵源,在《醫簡》未出土以前,一直認為起始於《內經》,而《內經》中只是有關於「惡血」、「留血」的記載 ;並有「血實者宜決之」 、「結者散之」、「刺留血」等治法的提出。
武威漢代醫簡之後,東漢末期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傷寒論》中應用了「瘀血 」 、「蓄血」、「干血」的名稱。故「活血化瘀」法的提出應首推《醫簡》。
血遇寒則凝,得熱則行,如《內經》中說:「寒邪客於經脈之中,則血泣不通」。
《醫簡》「瘀方在大量活血化瘀的基礎上又用了性味辛熱的桂和蜀椒,意使瘀血得熱則行,真乃配方用藥之妙。
酒有行血活血,通經活絡之功效,在很多醫書中都有記載。張仲景的紅藍花酒方、當歸散、當歸芍藥散、大黃?蟲丸及鱉甲煎丸等活血化瘀方劑不少是酒下和酒煎的。「瘀方』,服法中諸葯冶合以醇酒和飲 ,更創用酒送服藥物增加活血化瘀之力的先河。
很多蟲類藥物的活血化瘀作用往往能收到獨特的療效,張仲景的大黃?蟲丸是典型的活血化瘀方,方中就有?蟲、虻蟲、水蛭、蠐螬4種動物葯。而「瘀方 」中就用了虻蟲。
除「瘀方」之外,武威漢代醫簡其它簡文也有 「活血化瘀」和使用蟲類要的記載,如 :簡文曰 :「治心腹大積上下行如蟲狀大恿方班十枚地膽一枚桂一寸凡三物皆並冶合和使病者宿毋食旦飲葯一刀圭以肥美
十日壹飲葯如有徵當出,從。」簡文中「班,即「斑蝥』,「地
」即「地膽」。「徵」與「癥」同意。
「治金創內漏血不出方藥用大黃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蛋蟲三分童頭二分凡五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匕一酒飲不過再飲血立出不即從大便出。」
「鼻中當
血出若膿出去死肉藥用代廬如巴豆各一分併合以縠裹葯塞鼻諸息肉皆出不出更飲調中藥用亭磨二分甘遂二分大黃一分冶合以米汁飲一刀圭日三四飲微出乃止」。「徵當下從大便出。」
上述簡文中提出了「心腹大積」之「積」的名詞 。「如有徵當出」、「徵出乃止」、「徵當下從大便出」,提出了「徵」的名詞。
隋 ·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癥瘕病諸候》提出 ,「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所生也。
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瘕。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
《合類醫學入門·積聚門》也說:「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痰一與食積死血有形之物,而成積聚癥瘕一也。
有積聚成塊不移動者曰癥,言堅硬貞固也。或有或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曰瘕。
」這兩段論述對癥瘕積聚給了一個較為確切的定義,且也說明癥與積都有形可征,具有堅硬不移的特點,瘕與聚皆有聚散無常的癥狀。
積與癥、聚與瘕分別為同一類的疾病。癥瘕積聚必然是氣滯血瘀的產物。
這些簡文除說明早在秦漢時期就認識到了 「積」、「癥,乃至「聚」、「瘕」。且還應強調的是:
①明確提出了「徵當下從大便出」的治療原則。治金創內漏血不出方,還有血「即從大便出」的記載 ,即用通腑的方法來治療血瘀證,提出方名為「治心腹大積上下行如蟲狀大恿方」,方中又提到「如有徵當出」。
描述用塞鼻法治療鼻病,若塞鼻法不效,可改用 「調中藥」(內服藥),則「徵出乃止」。這裡所說的「如有徵當出」和「徵出乃止」可能也指的是徵 「從大便出」這種通腑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筆者認為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
②描述所治之病為「心腹大積上下行如蟲狀大恿 」 ,所用藥物斑蝥、地膽都是劇毒的藥品,藥力兇猛。
描述治療的病是當鼻中有腐血,膿已排出,但死肉仍存在的病,用塞鼻法可見到息肉排出(息肉亦可認為血瘀所致),不效再加「調中藥」則「癥出乃止 」 。說明用通腑活血的方法,能夠治療疑難重症。
③亦用了蟲類葯斑蝥、地膽、?蟲、虻蟲等。
④其中服用藥物也是用酒送服。
綜上所述,《醫簡》對「活血化瘀」治則的貢獻在於:
①最早提出了「瘀」、「積」、「癥」,「活血化瘀」之詞。
②提出了「癥當下從大便出」的重要治則。
③運用了酒在行血活血、通經活絡方面的功效。
④運用了瘀血得熱則行的治療方法。
⑤運用活血化瘀法能夠治療疑難病證。⑥運用了蟲類葯在活血化瘀中的應用。
由此可見我國傳統醫藥學對血瘀證的認識淵源已久,針對血瘀證所採用的活血化瘀治法也是理論獨特 ,經驗豐富,是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們要進一步發掘、整理、研究,使這一古老療法在臨床各科攻克「痼疾」的堡壘中重現光輝。
參考文獻
一、陳可冀對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
當代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陳可冀等編纂的《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的內容提要中說:「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在中國醫藥學中有著極為古老的淵源和極其豐富的內容。
遠在漢代早期成書的《武威漢簡·治百病方》中就載有瘀方,經世代相傳,不斷發展,常用常新,曆數千年而益效。」
陳可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奠基者及開拓者。
主要事迹如下:
1.五十多年堅持不懈,主持推進中醫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學術成果輻射全國,被醫學界普遍認同和採用
中醫藥學活血化瘀學說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陳可冀起草並組織全國制定了血瘀證診斷標準及療效評估標準,並在主持兩屆中、日、韓國際會議上討論並獲認同,被引用共計290次。
陳可冀提出血瘀證的傳統分類與現代分類的方法 :對傳統活血化瘀中藥進行了和血、活血、破血不同功能的系統分類及其對宏觀及微觀生物流變性影響強度的研究,並進行了現代分類。
主編《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及《實用血瘀證學》等活血化瘀學說相關專著,在傳統血瘀證和活血化瘀的基礎上建立了現代學術理論體系。
上述血瘀證標準和分類方法,得到國內外一致認同和普遍採用;倡導應用的活血化瘀治法,除心腦血管病外,推廣應用到臨床所有學科。
陳可冀深入系統開展了活血化瘀名方血府逐瘀湯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主持國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關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對血府逐瘀湯、精製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藥物有效部位川芎總酚、赤芍苷、赤芍801等進行基礎和臨床研究 ,獲顯著進展。
證實血瘀證與血液循環和微循環障礙、血液高黏滯狀態、血小板活化和黏附聚集、血栓形成、組織和細胞代謝異常、免疫功能障礙等多種病理生理改變有關,活血化瘀方葯具有改善血管內皮受損、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SMC)增生和血管重塑、調控相關基因表達、抗血栓形成等作用,闡明了血瘀證和活血化瘀的現代科學內涵。相關研究成果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開創與引領活血化瘀治法防治冠心病的新路,研發川芎嗪、精製冠心片及顆粒(冠心Ⅱ號)、寬胸氣霧劑及血府逐瘀湯製劑,獲得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陳可冀從事中西醫結合內科特別是心血管病臨床及研究50多年,率先倡導應用活血化瘀治法防治心血管病,率先創用活血中藥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並研究證實其抗血栓素和抗血小板的機理及效用,推廣應用於相關疾病獲得顯著療效,現仍在城鄉廣泛臨床應用,被2009年國家基本藥品醫保目錄「循環系統藥物」收錄。
與已故郭士魁名老中醫一起,進行冠心Ⅱ號等活血化瘀復方的系統臨床和基礎研究,開創了研發活血化瘀中藥新葯治療冠心病的新路。
1981年與阜外醫院、同仁醫院等北京地區單位臨床合作開展雙盲隨機、安慰對照的臨床研究,研究論文「精製冠心片治療心絞痛臨床觀察」發表在1982年的《中華心血管病雜誌》,被循證醫學專家認為是我國中醫藥領域第一篇RCT多中心的臨床試驗報告,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關於冠心Ⅱ號方的證效動力學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川芎嗪注射液和精製冠心片(顆粒)均為2010年《中國藥典》所收載。
其主持開發研製的治療心絞痛的速效藥物寬胸氣霧劑,獲衛生部甲級成果獎。他針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PCI)後再狹窄這一冠心病防治領域的國際難點,首先提出運用活血化瘀有效古方血府逐瘀湯防治,進而簡化方劑研製製成中藥有效部位組成的芎芍膠囊,獲滿意效果,為藥物防治再狹窄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徑 。
陳可冀負責起草制定的冠心病中醫辨證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成為目前國內研發治療該病新葯的通用標準。
經統計有92種治療冠心病胸痹心痛證的中藥新葯採用此標準進行研究開發,獲得巨大的社會效益與社會上數以百億計的經濟效益。
2007年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首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2009年獲吳階平醫學獎。
二、國醫大師李今庸:瘀血的成因和證治
《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血以載氣,血為氣之府;氣以行血,氣為血之帥,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維持著人的生命活動,促成人體的生長壯老已。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的血液在經脈內「流行不止,環周不休」(見《素問·舉痛論》)。在其「流行 」「環周」的過程中,通過經絡榮養著人體藏府組織的表裡上下,維護著人體各部組織的正常功能活動 ,血液一不流行,就積而為瘀,危害人體,使之發生疾病。
《內經》無「瘀」字。《說文·疒部》說:「瘀,積血也,從疒於聲,所謂積血也者。」就是指人體內蓄積凝結而不流行的血也。由於這種血對人無益而有害,故《內經》稱之為「惡血」,《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所謂「惡血留內」。《靈樞·五邪》所謂「惡血在內」等是也。
一、瘀血的發生原因
人體中瘀血的發生,常是由於下列幾種原因造成的。
1、因寒
《素問·調經論》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表明人身血液的運行 ,實有賴於人身陽氣的推動。如果血中的溫氣不足 ,血液失去陽氣推動就會滯澀而不流行。
所以,《素問·離合真邪論》說:「寒則血凝泣 。」血液凝澀,不能濡養人體,則成為瘀血。
《諸病源候論 · 婦人雜病諸候三·瘀血候》說 :「此(瘀血)或月經否澀不通,或產後余穢未盡 ,因而乘風取涼,為風冷所乘,血得冷則結成瘀也 ,血瘀在內,則時時體熱,面黃,瘀久不消則變成積聚癥瘕也。」
2、因熱
《金匱要略·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說 :「極熱傷絡。」《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說:「熱傷血脈。」脈為血之府而血循行於脈中,脈能壅遏營血令無所去而只在經脈之中循環運行。
血液在經脈中循環運行過程中,一部分溢入絡脈以榮養人體全身的各部組織,如熱邪損傷血脈,則血脈無以壅遏營血,血液溢於脈外,失去運行之道而留止不行,遂成為瘀血,故《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說:「熱之所過(至),血為之凝滯 。」亦有寒凝血瘀,陽氣鬱久而化熱者,是另外一回事。
3、跌打閃挫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有所墮墜,惡血留內。」《靈樞·百病始生》說:「……用力過度,則絡脈傷。」跌打閃挫,必然損傷絡脈,絡脈因傷而破裂 ,則血溢於脈外而留止不行,從而形成瘀血。
4、氣滯
《格致餘論·經水或紫或黑論》說:「血為氣之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是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由於情志內傷或其他因素,使氣機不利,氣行受阻而郁滯,遂導致血液不行而留止為瘀。
5、出血強止
《靈樞·百病始生》說:「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或因六淫,或因七情,或因起居不節,或因飲食過度,或因跌打撞擊,或因用力太過,或因其他疾病如久咳等,皆能損傷脈絡,導致血液溢於脈外,離經而外出。
或為吐衄,或為下血,而成為出血病證,治之者 ,一般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令循經絡,不止自止 ,止之則血凝。
如誤用收澀止血藥強行止血,必使其離經之血既不能盡出於體外,又不能內返於經絡,遂停積於脈外而為瘀血。
二、瘀血的主要特徵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說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 ,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血為有形的液體物質,屬陰而紅色,循行於經脈之中,與氣相互為用,運行於全身而濡養人體表裡上下的藏府經絡、四肢百骸、五官九竅。
其血不能流行則凝澀而色即變為青紫烏黑以失其濡養之用,故瘀血為病,臨床上每呈現出身體某部刺痛或著痛不移,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而反易,肌膚甲錯,皮膚青黑成片,胸滿,腹不滿其人言滿,舌青或舌有青紫斑,脈澀或結或大而來遲或沉細而隱見等脈證。
三、瘀血的常見病證
瘀血為病,在臨床上是相當廣泛的,數十種病證都可以因瘀血存在而發生,如積聚、瘧母、石瘕、癥痼害、虛勞、中風、癱瘓、痿證、痹證、麻木、咳嗽 、喘促、浮腫、脹滿、噎膈、呃逆、嘔吐、便秘、癃閉 、淋證、大小便不通、痢疾、泄利、傷寒發黃 、善忘、發狂、失眠、脫髮、發熱、汗證、暈眩、經閉 、月經不調、白帶、胞衣不下、骨節痛、身痛、心痛、胃痛、胸滿胸痛、脅痛、腹痛、出血、瘡癰、目疾等,還有頭痛、腳痛、心悸、不語、癲疾、不孕及紫、白癜風等。
四、瘀血病證的治療原則
瘀血病證的治療,總以「活血祛瘀」為主,因血賴氣行,故在治療瘀血病證的時候,常按活血祛瘀法中佐以「行氣葯」。
這是治療瘀血病證的基本原則,然臨床上由於不少瘀血病證伴有其他因素,這就必須在「活血祛瘀法中佐以行氣葯」這個治療原則的基礎上,對於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而辨證施治。
其一有寒者,兼以溫經散寒;其二有熱者,兼以涼血清熱;其三有濕者,兼以行水利濕;其四有燥者 ,兼以滋血潤燥;其五有風者,兼以祛風和肝;其六有痰者,兼以燥濕化痰;其七有氣滯者,兼以理氣 ;其八有堅者,兼以軟堅;其九有痞塞者,兼以瀉痞;其十有脾虛者,兼以建中;其十一有氣虛者,兼以益氣;其十二有血虛者,兼以養血等。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武威歷代名將錄(三)
※59枚戰斧導彈!僅僅為了掃除化武威脅?你太低估美國了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民俗之婚娶
※看武威如何解兩難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五涼文化之賢能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