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獎激勵更多女性自信前行
文/中國婦女報評論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號:女性之聲(qgfl19490403)
第一次, 作為全球科學界公認標杆的諾貝爾獎上有了中國女性的名字。
屠呦呦的獲獎,同時打破了好幾個紀錄: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是中國醫學界獲得的最高國際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國際獎項;更是中國女性第一次捧得諾貝爾獎。屠呦呦的獲獎,是中國科學界、中國醫藥衛生界的榮譽,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光榮,更是全體中國女性的驕傲,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為之自豪,理應得到最熱烈的祝賀和最崇高的敬意。
1967年,中國政府啟動尋找新型抗瘧藥物的「523項目」,科研人員篩選了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但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結果。1969年,年輕的實習研究員屠呦呦加入該項目後,同樣經過了200多種中藥的380多個提取物篩選,最後才將焦點鎖定在青蒿上。經過大量實驗發現青蒿的抗瘧效果並不理想後,屠呦呦從醫學典籍中得到啟發,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又經歷了190次失敗,才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應當看到,屠呦呦的科學成就,是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通過不懈的努力才取得的。據屠呦呦介紹,當年的科研條件異常落後、極端艱苦,「要什麼沒什麼,只能買來7個大缸,在幾間平房裡用土法做提煉」。然而,面對如此漫長而曲折的探索之路,屠呦呦等科研工作者依然滿懷激情與夢想,不懼挫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終於研製出挽救了數億瘧疾患者的「中國神葯」,讓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藥物,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
與眾人欣喜難言相比,屠呦呦接受記者採訪時淡定平靜並強調:榮譽屬於集體。或許這種內心安靜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氣就是科學名家的「品格配方」。成百上千次反覆的嘗試極其枯燥、寂寞,沒有非凡的毅力,就不可能戰勝失敗的恐懼和迷茫,就不可能找到突破口,也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果。所以,任何的科學創新看似機緣,其實來自非凡的洞察力、視野和頑強信念。為保證病人用藥安全,屠呦呦帶頭試服,不怕染上中毒性肝炎;為取得第一手臨床資料,她在海南瘧區奔走,高溫酷暑之下,喂患者服藥。這背後的大愛與醫者仁心,是更大的力量源泉。
屠呦呦和諸多中外女科學家所獲得的重大成就,足以證明女性在科學研究方面的能力和潛力,那些認為女性在科研領域難有作為的刻板印象和陳腐觀念,純屬無稽之談和迂腐之論。屠呦呦的故事也充分說明,新中國所施行的一系列男女平等政策,對女性發展和國家發展的雙重推動。從一定意義上說,屠呦呦的獲獎是新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結出的碩果。
我們期待國家能夠更加重視女性人才的成長,出台更多支持女性人才成長的政策舉措,期待社會各界合力營造有利於女性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讓更多的「屠呦呦」們能夠在平等的環境下茁壯成長,在沒有「天花板」的空間里脫穎而出,讓更多像屠呦呦這樣的優秀女性及時被發現,被激勵。
如今,85歲高齡的屠呦呦依然執著於自己的事業,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醫學工作者服務大眾、濟世救人的崇高情懷,充分體現了中國科學家求真務實、艱苦探索、專註事業、勇於創新的職業風範,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風貌。希望屠呦呦的獲獎,能激勵更多的女性在各自的崗位上自信前行,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文/中國婦女報評論員 圖/中華女性網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如何建立自信
※男性殺手?除了鄧文迪,還有這些自信的女人
※「自大」和「自信」的區別
※【學案】第二課 揚起自信的風帆
※色官們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