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窮人的生育權辯護

《為窮人的生育權辯護》作者:楊支柱許多中國知識分子贊成中國的強制計劃生育政策。他們對中國計劃生育的不滿僅僅在於這一政策讓部分農民(第一胎是女孩的)生兩個而只讓城裡人生一個。他們主張「低素質的農民應該少生、不生,高素質的城裡人可以多生」。那些主張限制窮人生育權的人,我就不信他(她)的祖宗十八代、二十八代都是富人。如果有一代不是,那麼按照他們自己的邏輯,他(她)本人就不該來到這個世界。如果他(她)是誠實的,並且有勇氣實踐自己的信念;他(她)就應該趕緊自殺,而不是在這裡跟我辯論。其實,適當早生孩子、多生孩子,自古以來就是窮人改變自己命運的幾乎唯一的和平手段。窮人能享用的醫療、看護資源少,如果古代的窮人只生兩個孩子,就很容易斷子(女)絕孫(女),更不要說翻身了。如果今天的窮人只養一個孩子,書本知識和才藝方面難以競爭過富人,又不能通過兄弟姐妹相處學會合作和競爭,即使父母不溺愛,窮獨生子也並不容易在跟富獨生子的競爭中勝出。一旦孩子成年後意外死亡,窮人也沒財力擁有試管嬰兒。相反,如果窮人養三、五個孩子,從中冒出一個智力或體力上特別優秀者的概率顯著增加。而冒出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生或奧運冠軍,在經濟上、機會上提攜一下他的兄弟姐妹,這個家庭也就翻身了。所謂少生快富,對窮人來說完全是夢囈。古今中外窮人婦女生孩子的平均數量都多於富人婦女,其道理正如窮國的生育率高於富國,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這並沒有妨礙人類社會物質的不斷豐富和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理論上每個孩子就其一生來說對個國家的貢獻都要大於他(她)幼年和晚年所享受的照顧,對家庭、家族來說也一樣,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進步,國家財政才不會破產。適當的養育規模還能降低撫養每個孩子的單位成本,獨生子女養育模式是對家庭財富和父母養育經驗的最大浪費。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客觀條件逼出來的責任感、意志力、競爭意識及合作經驗,雖然未必能彌補窮人孩子在書本知識、才藝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劣勢,但對社會來說同樣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可以部分地轉化為個人、家庭和國家的物質財富。把向上流動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會不會導致將自己的興趣和夢想強加給孩子?至少對窮人來說不會,因為他們要把絕大部分時間用於謀生,不可能刻意栽培孩子。即使對社會中、上層的父母來說,按照自己的願望而不是按照兒童的天性、潛能塑造孩子,也主要是一個教育理念問題。我自己小時候的親身體驗告訴我:作為地主女兒的母親在我們姐弟身上寄託了幾乎全部的希望,她一件棉褲從結婚穿到1978年去世,但是她對我們的限制比父親更少而不是更多。希望孩子發達,和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為他(她)設計的樣子,完全是兩回事。窮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多養孩子會不會導致整體人口質量降低?不會。連植物都不是施肥越多長得越好,各種指標豐富得難以用語言描述的人性和人口質量怎麼可能簡單地跟家庭人均財富單線掛鉤?只要父母健在,兄弟(姐妹)和睦,溫飽還能維持,政府又能真正落實義務教育,適當的艱苦對孩子成長並不是壞事。窮人多生孩子(排除極少數僥倖或不理智的窮人之外),就總體而言要受到多重門檻的限制。首先是婚姻的門檻就將最窮的窮人,包括大部分殘疾人,排除在婚姻之外,從而被排除在生育之外。其次是理性的門檻。試問哪個父母不希望兒女有出息?哪個父母會不管孩子的溫飽拚命地生?在避孕手段豐富的今天,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窮人漫無節制地生孩子。個別不負責任的父母總是會有的,但這不能成為限制窮人多生孩子的理由;正如少數人的肥胖症不能成為恢復糧票制度的理由。如果輔之以義務教育和育幼補貼,窮人適當多生孩子或許還能提高人口質量:窮人產婦通常比較年輕而且多為體力勞動者,這使得窮人的孩子在身體素質上具有先天優勢。窮人中的殘疾人、重症病人被排斥在婚姻的門檻之外,窮人嬰幼兒較高的死亡率,雖然不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但是客觀上也使得窮人的孩子在身體素質上具有先天優勢。蒯大富先生甚至說窮人的孩子更聰明,因為「窮人的孩子是父母帶大的,富人的孩子是保姆帶大的」,我看也有些道理。國家適當幫助窮人育幼,不但提高人口質量,也可部分抵消養老社會化對人口演變自然規律的副作用,從而保障人口數量的可持續發展。國家適當幫助窮人育幼,不但減輕年輕父母的負擔,同時也使孩子幼小的心靈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有利於感動他們成年後自覺地反哺社會,報效祖國。對窮孩子實實在在的幫助比任何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都更能增強社會凝聚力,而現行的「社會撫養費」徵收制度卻反其道而行之,剝奪了大量窮孩子最起碼的生存條件,也在一些窮孩子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肯定有人會說,人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和家庭、家族利益,人口太多了國家承受不了、地球承受不了。這種思維非常奇怪。如果多生孩子對絕大多數家庭、家族有利,怎麼可能對國家、對地球不利呢?「小河無水大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滿」的道理,怎麼一到人口問題上就不適用了呢?「每一個理智正常的成年人都是他(她)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的道理,,怎麼一到人口問題上就不適用了呢?難道設立政府的目的不是為了使個人更加自由幸福,而是相反?而幸福的尺度是多維的、主觀的,以物質的豐裕為幸福的唯一尺度不但不是文明的象徵,反而是墮落的標誌。對個人、家庭、家族有利,本身就證明對國家、對人類有利。如果考慮到人口密度效益和規模效益,多生孩子對國家、對人類就更有利。今天的中國人口比五十年前翻番了,生活水平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餓死的人是多了還是少了?當然可以辯解說這是由於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但創造發明是來自人口密集的日本、德國多還是來自地廣人稀的加拿大、澳大利亞多?是來自莫斯科、彼得堡多還是來自西北利亞多?如果說不同國家之間還有更根本的制度差異、文化差異甚至人種差異更能影響其發達程度,那麼一國之內,制度差異、文化差異、人種差異相對較小甚至不存在,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發達,還是人口稀少的鄉村發達?當然可以辯解說,不是人多了才發達,而是發達了才人多。但是根據坐吃山空的計劃生育「人均財富論」,人多了就會攤薄人均財富,因此在那些個人有遷徙自由的國家城鄉之間將沒有貧富差別。這是事實嗎?肯定又有人會說,地球就這麼大,人口密度效益和規模效益是以適度人口為前提的。也許吧。可是這個適度人口是多少誰說得清?最悲觀的估計是10億,最樂觀的估計竟達1萬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地球適合承載的人口是不斷增長的。以食品為例,不但陸地上的植物、動物在改良品種、提高產量上仍有很大潛力,而且對海洋資源、微生物資源的利用簡直就停留在游牧社會。到目前為止,地球上的人口一直在增加,但人類的生活水平也一直在提高。最近一兩百年地球上的人口增加得更快,人類的生活水平也改善得更快。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沒有強制計生政策,人口也不可能無限增長。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育意願和生育能力都在降低,以現在的發展趨勢用不了半個世紀地球人口就會進入負增長。真正需要關注的問題,反倒是人口下降和人類滅絕。中國傳統講「多子(女)多福」,聖經教導信徒「生養眾多」,殊途同歸中蘊含著人類普適價值。三十年強制計劃生育下來,中國大陸的人口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遭到嚴重破壞,人口結構危機即將爆發。只有儘快停止強制計劃生育並鼓勵人們多生孩子,才能解決二十年後高度老齡化社會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才能阻止出生中的性別選擇。男大女小的婚姻傳統,使得不斷下降的新生人口進一步惡化高性別比對婚配的影響,而不斷增加的新生人口可以緩解高性別比對婚配的影響。所以無論是解決人口年齡結構危機還是解決人口性別結構危機,都需要出生更多的孩子。全國有多少富人?靠鼓勵富人生孩子能生出多少孩子?鼓勵富人多生孩子對於緩解中國人口結構危機只是杯水車薪。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單獨二孩」遇冷 應將生育權利還給家庭
是時候討論「未婚媽媽」的生育權問題了
單身女性生育權之困:試管受孕上戶口都要已婚
獨身婦女能否實現生育權 吉林法規終會廢止嗎?

TAG:窮人 | 生育 | 生育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