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老房子(一)
復興中路1363弄,玉門公寓(克萊門公寓Clements Apartments),建於1929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酒店式公寓。由五幢相同的假四層公寓樓組成,屋頂有老虎窗。屋面為紅色機制瓦,南立面山牆為跌檐式山牆。外牆面主要為水泥拉毛粉刷,局部以清水紅磚飾面。紅磚砌法考究,極富裝飾性。磚飾圖案既有西方傳統特點,又有現代裝飾意味。該建築造型上最大特點即是精緻的磚工。室內部分裝修如樓梯欄杆、門扇等處己具有現代裝飾藝術派風格的特徵。據說公寓是由一個叫克萊門的比利時人建造。民國初,克萊門在法商電車公司任大班,後來有個法國人任副手,將他排擠出電車公司。他看到外來人住房需求增加,便在瑞金戲院對面建出租房,以後又在復興中路興建這五幢西式樓房,取名克萊門,供包月出租,因此該公寓式樣較為特殊,每一套房卧室、衛生間俱全,但沒有廚房間。而在南面二幢樓中間建一個餐廳,供房客用膳。抗日勝利後,克氏侄女將餐廳改建成森內飯店,日間供膳,夜間是舞廳。由於地段清雅,檔次太高,光顧者不多,生意並不好。50年代,棲居上海灘的西方人陸續回國,1954年餐廳改為東華書場,客房改成居民住家。居民紛紛在走廊、過道安裝煤氣,並分割改裝,儘管外貌依舊,但內部已面目全非。
平江路48號,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原址,建於1919年,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 這是由風格一致、平面相互垂直的兩幢房屋組成的建築,在二層北向有戶外連廊將兩者聯繫起來,形成L形總平面。建築雖然與一般想像中的市政府大樓相去甚遠,但卻有多處給人以深刻印象的特徵。首先是它全然的紅色磚砌牆面,呈現了豐富的肌理,但與外灘一帶早期的紅磚建築相比,它又顯得簡樸許多,只有二層外廊上的寶瓶欄杆還能透出西方傳統建築細膩裝飾的遺韻,而底層敞廊上混凝土橫樑的率直外露已顯示出20世紀現代建築的一絲氣息。 建築最有趣味的是其優美曲線的山牆,總體上相當西式的建築卻有了來自中國傳統民居風火山牆的變異形式,似乎與當時里弄住宅山牆十分相似。不過在這裡又有山牆垛的曲線和圓形的煙囪煙道口結合,有著別樣的活潑靈動,也許還可以看作巴洛克的本土化變奏。 建築還擁有靈活有致的內部空間和精巧細膩的室內木裝修。壁爐、壁龕、木樓梯布局自由,木欄杆雕飾細膩。在裝飾細節上,設計者使用了很多的直角和硬線條,以保持建築的洗鍊與得體。該建築最初為江蘇對外交涉使公署,門前馬路也因之得名為署前路。為便利交通,時任淞滬護軍使的何豐林又在公署西邊闢築了一條馬路,並在肇嘉浜上建造橋樑,命名為豐林路和豐林橋。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分庭抗禮。上海作為當時中國第一大城市和重要港口被視為中國的「第二首都」,南京國民政府於1927年7月7日頒布了《特別市組織法》,宣布上海為直屬中央的特別市,是為上海設市之始。當天上午,就在交涉使公署樓前舉行了上海特別市成立儀式,由首任市長黃郛率領各局局長宣誓就職。南京國民政府代表蔣介石、國民黨中央黨部代表古應芬參加了典禮,並分別發表了演講。自此,上海特別市政府即在此辦公,署前路也隨之改名為市政府路。為消除軍閥影響,豐林路、豐林橋也改名為楓林路和楓林橋。可是平江路上的這棟小樓卻過於狹小,與中國第一都市的地位極不相稱。因此,另擇新址建造市府大樓隨即提上了議事日程。193年10月位於江灣的市政府新樓落成,第二年元旦上海市政府遷入新址辦公,該處則改作海道測量局局所。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的當天,上海市政府又遷回這裡,直至11月遷往他處。抗戰勝利後,又為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電訊總台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由郵電部接管,現為信息產業部第一研究所。
東平路7號,建於1935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西歐建築風格的花園住宅。建築平面基本上為方形,入口處有敞開式連續券門廊。造型上的最大特點是採用跌檐式山牆,門窗、牆角等處以紅磚砌成突角隅石狀。該宅與9號原蔣介石居所毗鄰,曾為孔祥熙的私宅,現由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使用。
湖南路262號,又名湖南別墅,建於1931年,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 西式獨立式花園住宅。位於舊時法租界西區的高尚居住區,從建築與花園的規模、建築布局與風格特徵以及花園與街道的空間關係看,它都屬於近代上海1920-1930年代繁榮時期典型的獨立式花園住宅,折射出當時富裕階層優裕的生活方式。該住宅由G.O.WOOTTEN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總體為假三層,底層為家庭起居活動空間,主要包括:入口門廊、門廳、會客廳、面向花園的敞廊、餐廳和廚房。二層為居住空間,有主次卧室、起居室、大陽台及東西兩側室外露台。三層閣樓為客房和儲藏空間。住宅的建築風格顯然是西式的,人字形山牆構成南向和東向的主立面。南立面底層敞廊設通長水平紅瓦披檐,樓層與假三層分別為雙柱式平拱敞廊與平拱窗,比例尺度精巧,與石砌牆柱形成對比,雙坡檐在頂部折為四坡水平檐口。 南立面四根實牆柱支撐著二層大陽台,東西兩側牆面高兩層,中間兩堵實牆在一層半位置收頭,上立雙柱造型,托起曲線型二層檐板,豎向構圖十分強烈。東立面同樣有四根牆柱以一層半的高度承托著露台。露台下是住宅的主入口,直接聯繫著進廳和主樓梯。 這八根牆柱均以石材砌築,並以水泥勾出凸縫,勾縫砂漿飽滿、外凸尖翹,使「虎皮石」牆面形式粗獷自然,極富雕塑感。除這些石材牆柱外,建築外牆和窗檯板及牆面裝飾線均採用乳白色彈塗,也是建築特色之處。 室內主樓梯為全木雕花樓梯,欄杆以旋擰攀升為造型,採用整木雕琢而成,做工精美。二層大陽台在主卧室南立面一側,寬3.6米,長近14米,並在東南端向北折回1.8米,是湖南別墅正立面空間、形式和構圖的核心,也是整幢別墅造型獨特的因素所在。 70多年來,此宅的主人卻都是與近代中國命運息息相關的大人物,其產權的更迭也就像是一段微縮的中國近代歷史。
永福路52號,建於1930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典型的西班牙風格花園住宅,由哈沙德設計。建築高兩層,有地下室。牆面為弧線形水泥拉毛粉刷,較平緩的屋頂鋪設西班牙筒瓦。南立面有半圓拱券敞廊,敞廊上二層露台設有棚架,整體舒展而開敞,帶有地中海建築特色。露台欄杆正中部位及局部窗下有突出牆面的花台,底層局部牆面有半圓拱券壁龕,下設跌落狀花台。壁龕周邊及花台外表牆面均有菱形花格綠釉貼花裝飾,都是西班牙風格中常見的手法。北立面入口弧形券門洞上部,有西班牙筒瓦鋪設的弧券形出檐。牆面局部有幾何鏤空圖案,部分牆面及窗檯有連續小拱券支托挑出面層。底層客廳室內有石雕絞繩式柱,柱和牆之間有鑄鐵隔扇,上雕精巧而複雜的動植物圖案。客廳頂棚為木製方格吊頂。該建築現由上海永樂電影電視(集團)公司使用。
武康路400弄
武康路376號,叫「Ferguson Lane」中文名字叫武康庭,是2007年剛落成的小區。是上海新天地的延續,路旁一幢法式紅磚屋跟幾株樹木,將屋後的白色平房分隔起來,寧靜的環境以及異國的情調,引來大批外國友人在此開店,現在已經成為帶有濃郁異國情調的咖啡館和時尚的品牌小店。
寶慶路3號,建於1936年。 獨立式花園住宅。該住宅有兩個特點:一是由多幢建築組合而成,二是屋前有大片的草坪和樹木。主體建築為假三層,四坡頂屋面上陡下緩,有棚屋形老虎窗。兩層南面有通長大露台,混凝土砌築寶瓶形古典式樣露台欄杆,底層南面為木製落地長窗,長窗由欞條分割成幾何圖案,表現出中國傳統藝術的韻味。外牆面部分為水刷石,部分為卵石。近沿街的平房式樣較為新穎,平屋面、鋼窗、釉面磚外牆,據說這是當年舉行家宴和舞會的地方。該建築曾是當年上海灘顏料大王周宗良的舊居,現仍歸私人所有。目前由於年久失修,建築已顯陳舊。但透過歷史的塵埃,還能依稀見到當年的輝煌氣派。
復興中路1331號,復興公寓(黑石公寓Blackstone Apartments、花旗公寓),建於1924年。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公寓住宅。建築四層,主立面左右對稱,填充牆體和部分構件採用黑色石材,據傳「黑石公寓」由此得名。建築正立面底層有一挑出的較大門廊,石雕科林斯雙柱支撐。上為露台,形狀由正彎及反彎三段弧線組成,立面中部牆體也採用了弧線形,加之屋頂中部弧形山牆及裝飾,顯示了巴洛克風格。二戰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曾在此辦公,現公寓底層由徐匯區房屋土地管理局使用,二層以上大部分為居民住宅。
建於1920年,建築為三層磚混結構,平面中部凹進,背面入口出挑半圓形雨篷,灰色水泥檐板,下有牛腿支撐。西面一層突出長廊。方形或半圓窗戶,坡頂開老虎窗,局部露木構架,黃色粉刷牆面。 民國時期名噪一時的名醫牛惠霖、牛惠生兄弟合辦的「霖生醫院」創設於此。抗日戰爭期間為難民醫院。1944年1月1日改建為私立上海醫院。1958年9月,該院併入徐匯區結核病防治所。
華亭路32號
桂林路128號,桂林公園(黃家花園),始建於1931年,1934年竣工。 桂林公園的老園部分原是黃金榮的私人郊居別墅,佔地34畝。據資料記載,黃金榮當時的造園意圖是:「為戚友酬酢處,為及門歡敘處,為已身憩息處,故薄具亭台花木山石之勝,以備來賓觴詠娛情。」園中建築布局講究自然,與周圍景物渾然一體,其中以「四教廳」、「鴛鴦樓」、「頤亭」(又名「湖心亭」)等建築尤為突出。四教廳。取名於《論語.述而》中「予以四教,文行忠信」兩句。所謂「文行忠信」,就是溫文而雅,德行端正,忠心竭力,誠實可信之意。四教廳是黃金榮組織講學說教、大宴賓客的地方,也是「黃家花園」的賞景中心。廳外四周有「山水」環抱(如東北角的「普陀山」、西南角的「鳳凰山」、東南角的「假山」和大廳東邊的「南海」、「鹿亭」邊的逶迤溪流等)。大廳上面巨梁橫空,楹柱粗壯,頂天立地,樑上懸掛三盞西洋銅燈,這在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中較為少見。大廳的每扇長門都有精美的木雕,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案描寫的是三國故事人物,可以說每扇長門都是一件工藝美術品。 鴛鴦樓是「黃家花園」的住宅建築,底樓部分原名「槐蔭堂」,是主人會見家常客人的場所。鴛鴦樓顧名思義是兩幢左右對稱、外觀一致的樓房。據說黃金榮一到這裡,大都住在東樓。1937年日軍踐踏「黃家花園」,鴛鴦樓的東樓被毀。1992年9月,徐匯區人民政府撥款按原樣復建了東樓,兩隻「鴛鴦」得以再次團圓。鴛鴦樓在建築結構上多處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這在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中也是罕見的。 頤亭,俗稱湖心亭。它位於園內西北角,頤亭可以說是一幢古怪的建築,頤亭的屋頂是中式亭子形狀,屋頂以下和建築內部卻是西洋風格,其似亭非亭,不中不西,就象一個頭戴瓜皮帽,身穿西服,赤腳站腳盆里的怪人。
虹橋路68號(漕溪北路6號),徐匯中學(徐匯公學、依納爵公學),始建於1849年,1918年擴建,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法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學校建築。這種風格的建築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影響,強調立面構圖的水平線條,採用古典柱式,有重複使用的三角形或弧形山花式窗楣,使立面構圖富有韻律感,但同時又更強調對稱的立面構圖,更追求嚴謹的構圖比例。在法國文藝復興建築的盛期還大量採用義大利巴洛克的裝飾。該建築原為假四層,孟莎式屋頂,上有法國式老虎窗。1981年拆除原屋頂,改建成四層,現有屋頂系重新設計。建築立面為清水紅磚和青磚相間砌築,整個立面豎向分為三段,底層為一段,其特點是紅白兩色相間,窗楣上有巴洛克式卷渦裝飾。二、三兩層為一段,有通貫兩層的巨柱式壁柱,柱頭為經過改造的組合柱式。 徐匯中學創辦於1850年,原名徐匯公學,又名依納爵公學,1932年易名徐匯中學至今。
武康路99號,原正廣和洋行大班住宅,建於1928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英國鄉村別墅式花園住宅。建築平面略呈L形,陡峭的雙坡大屋頂以及牆面大量的紅色半露木架結構,顯示了英國鄉村別墅風格。屋面上兼有雙坡及四坡形老虎窗,磚砌鋸齒平面狀煙囪頗具英國式煙囪風格,十分獨特。南部L形凹角處有磚柱敞廊,上部為二層露台,磚砌花格欄杆。建築牆面為白色拉毛粉刷,局部牆體轉角及北立面窗框處均有紅磚砌築屋角石。山牆面窗過梁處的半露木構架上有齒形裝飾。所謂齒形裝飾,是指一種齒形小裝飾塊,通常以連續的條帶方式出現在檐板底下起線腳作用。
新樂路55號,原聖母大堂(新樂路大堂),建於1936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教堂建築,由俄國協隆洋行建築師、畫家利霍諾斯設計。該教堂外形類似莫斯科救世主教堂,屬拜占庭建築,體現了俄羅斯民族的建築特徵。教堂的穹頂☆52是以木構架支起的一層金屬外殼包裹,渾圓而又飽滿,底部略為收縮,狀似洋蔥。主穹頂高達35米,由4個小穹頂拱衛,藍色的穹頂群和蔚藍色的天空融為一體,顯得端莊、肅穆。教堂的外形線條簡潔,主體部分已近簡單的多面體,正牆頂頭露出拱頂盡端,這些半圓的盡端,使輪廊充滿活力而又變化,令人感到活潑舒展。教堂內部寬敞,前台可容納300人的大型合唱隊,大堂可供2500名信徒做禮拜。1962年2月,聖母大堂舉行最後一次宗教儀式後停止了宗教活動。1988年7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該教堂進行了維修。
桃江路39號,建於1923年。 帶有英國建築風格特徵的獨立式花園住宅。建築整體比例得當,假三層上有陡峭屋頂,老虎窗在大面積屋面上自然開啟。建築南立面對稱,一二層左右落地大窗略帶凸弧形,而披檐之下的假三層立面是平整的,這種弧形窗和雙坡屋面的連接方式以及煙囪的頂部樣式略有英國安妮女王風格的意味。花園洋房原來的主入口設在東面,主人沿東平路的花園一側進入,位於桃江路的則是輔助入口,住宅北面的房間是服務用房。昔日,住宅花園的對面便是宋子文的住宅,旁邊不遠則是宋慶齡1945到1947年間的故居。如今住宅的花園面積已經減少,主要出入口改在了桃江路上。住宅本身經過了精心修繕,光彩重現。修繕過程中增加了一些半露木架的裝飾,將建築和圍牆巧妙地融合起來。當然,修繕工作要真正做到忠實於歷史建築的原真面貌,還需對住宅細部再做深入研究。該宅最早的主人名為橫竹(H.Yoktake),系日本駐滬總領事館商業顧問。後為國民黨高官俞濟時的上海寓所。俞濟時(1904-1998年),浙江奉化人,黃埔一期畢業,是蔣介石的外甥,歷任總統府第三局中將局長、總統府軍務局局長、蔣介石的侍從室主任。抗戰時期,任58軍軍長,參加淞滬會戰等多次抗日作戰。俞濟時與蔣關係十分親密,選擇在此處居住,主要是為與蔣聯繫便利(蔣的上海寓所為東平路9號)。新中國成立後,該宅曾由徐匯區財政局等使用,現正在改建為餐廳。
烏魯木齊南路178號
岳陽路145號,建於1928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荷蘭式花園住宅。建築立面均為對稱式構圖,最能表現荷蘭風格之處是它的折檐式坡屋頂,上坡頂緩而下坡陡,下坡近檐口處向上彎曲起翹。立面上的另一個特點是在二層樓有一通長陽台,形成強烈的水平線條。陽台下面是一樓起居室的大片玻璃窗。 此花園住宅曾為宋子文宅邸,現在是上海市老幹部大學所在。
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園(沙發花園),建於1938~1939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上方花園原系英籍猶太人上方的私人花園。1933年,浙江興業銀行購得此園地後,由英籍建築師事務所馬海洋行設計,新建七十四幢三層高的花園裡弄住宅,仍名沙發花園。該建築群形體活潑多樣,有獨立式、兩戶聯立式、多戶聯立式等,大多是西班牙風格建築,亦有部分現代式建築。柵門、窗柵、陽台、欄杆都用鑄鐵精製而成,室內寬敞明亮,硬木打蠟地板,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我國著名出版家張元濟曾居住在24號,並為該弄題名書寫上方花園。張元濟曾參加過維新活動,傳授西方科學文化,先後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商務印書館編輯所所長、經理、董事長等,創辦東方圖書館、涵芬樓。建國初,任上海市文史館首任館長、全國首屆政協代表、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現在,上方花園24號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另外,被譽為「中國現代會計之父」的潘序倫也曾居住在上方花園16號。
永嘉路557號淮獨立式花園住宅,建築位於狹長地塊的中部偏北,將整個用地分為北側的入口庭院和南側的花園。入口庭院緊湊使用,與永嘉路通過一狹長通路聯繫,入戶門廊小巧簡潔,設類似塔斯干柱式的小柱作為裝飾。南側花園尺度親切,周邊植以高大喬木,隔離城市喧囂,中間為草坪。檐下有仿木半露構架,帶有英、德傳統鄉村住宅特點,頂層有弧形陽台外凸,窗間牆飾有半圓壁柱,這些裝飾使其成為整個立面的視覺重點。
衡山路10號,建於1922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學校建築,由美國建築師享利·墨飛設計。建築設計主要模仿了美國費城獨立廳的風格。主建築立面長而舒展,左右對稱,縱向三段式。屋頂有連續排列老虎窗,正中屋頂有突起塔樓。牆面多為清水紅磚,檐口及券心石白色裝飾。 該建築原為上海美童學校(Shanghai American School),現為704研究所使用。
華山路849號,丁香花園一號樓,始建於1862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上海第一幢西式花園住宅。住宅主樓二層,局部三層。南立面細方木柱支撐起的二層敞廊,以及局部山牆面的半露垂直木構架使其帶有英國殖民建築風格。而底層遮陽板的圖案則是中國傳統的金錢圖案,帶有中國傳統特色。較大的雙坡屋頂,有雙坡形老虎窗。南廊的三坡頂與建築主體的雙坡頂在南牆面處交接,較為特別。而中部突出廊道上部覆蓋攢尖屋頂,使得本已特別的屋頂更具特色。東立面形體較複雜,入口門廊為由柱身出挑的牛腿支承的半圓拱券,拱券上部牆面有連續圓拱券洞口;底層窗戶下有半露木製雕花構架,也是該建築的獨特之處。室內餐廳與會客室用玻璃裝飾,門窗、扶梯、護壁板均用柚木裝飾,格調典雅。與該建築隔一片綠地相望的是湖石草木爭勝的中式園林,園內龍蟠獅踞,亭榭錯落,蜿蜒曲折的琉璃瓦龍牆長達百餘米,龍首對著未名湖,與湖上八角亭頂端鳳凰遙遙相視,成龍鳳戲水之景;東南隅地形起伏,曲徑環繞,古木參天,山石嶙峋,是上海罕見的庭園珍品。 據說,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寵妾丁香埋怨滬埠官宅喧囂,李鴻章遂斥巨資,特聘美國建築師羅傑斯來滬營造此園,又在園內遍植丁香,並以「丁香」命名該園。近年另有說法,苑書義的《李鴻章傳》中附錄了李氏去世後,三位子孫分遺產時立下的合同,合同中並未提到丁香花園,由此對丁香花園來歷的傳說產生了疑問。解放初期,丁香花園為華東局機關所在地,陳毅、潘漢年、劉亞樓、陳賡等先後在此辦公和居住。現為上海老幹部活動室,對外開放。
汾陽路150號,建於1930年左右。 獨立式花園住宅。建築立面構圖嚴謹,法國文藝復興鼎盛期的建築風格。東側突出半圓形房間的外牆為連續圓拱券窗,有楣窗,窗間有仿愛奧尼式壁柱。盤旋而上的樓梯有花瓶狀古典式欄杆。北立面圓拱券窗券心石呈渦卷形,部分窗戶上方有垂花雕刻裝飾,體現了巴洛克建築風格☆47的影響。由於建築的外牆與直上二樓陽台的大理石螺旋形樓梯都呈白色,所以人們又習稱「小白宮」。 這幢別墅最初為法國富商所有,四十年代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宅邸。新中國成立後,曾為滬上國畫名家雲集的上海中國畫院,六十年代又成為培養越劇新秀的越劇院學館,八十年代後改建為對外開放的越友酒家。
衡山路303-307號、高安路48號,西湖公寓(華盛頓公寓Washington Apartments),建於1928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裝飾藝術派公寓建築。因地處銳角形街角,總平面略呈三角形。牆面簡潔,外牆原為黃色水泥拉毛粉刷,後改塗淡綠色塗料。窗間白色的裝飾圖案以及入口門框上方層層收縮的形態,顯示了受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影響。 據說,該公寓由華商房地產商投資建造。建成後,業主以房地產為抵押,向新沙遜洋行所屬華懋地產公司借款,後因無力償還本息,以低價賣給華懋地產公司,後又幾易其主。解放後,公寓改名為西湖公寓。1982年,又在原建築上加建二層,對原建築風貌影響較大。
衡山路53號,國際禮拜堂(協和禮拜堂Community Church),建於1925年,西側三層副樓建於1936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哥特復興式磚木結構的教堂建築。由禮拜堂和三層高的副樓兩部分組成,成L形連成一體。陡峭的兩坡屋頂採用近似於英國懸錘式屋架的人字形木屋架,屋頂鋪石板瓦。入口花窗、祭壇台口、後牆採光窗以及側廊柱間均採用尖券開口。外牆以清水紅磚砌築,側窗均為尖弧券雙聯窗。 該堂於1925年3月8日落成,由在滬美國僑民及其他外國僑民集資建造,初名協和禮拜堂,為當時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內可容700人。教堂建成後,因參加者主要是美國基督徒,人們又稱美國禮拜堂。抗戰時期吸收了許多歐州人及少數中國人,遂改名為國際禮拜堂。 該堂自1980年復堂以來,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港、澳、台的上萬名基督教徒來此參加禮拜或訪問。1997年3月3日,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與美國眾議院長金里廳夫婦和他們的隨員共50餘人同時參加了國際禮拜堂的復活節禮拜。1997年10月26日,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和王后一行10多人在國際禮拜堂參加周日崇拜。1996年9月起,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每星期日在國際禮拜堂開設專供在滬外國人參加的英語專場禮拜,由中國牧師、長老及傳道用英語講道。
淮海中路1517號,盛宣懷住宅,建於1900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花園住宅。建築三層。磚木結構,分主樓與側翼,裡面左右堆成,主入口朝南,前有門廊,兩面置雙柱,入內為大廳,廳旁另有樓梯間,以彩色玻璃為天棚,廳內和樓上卧室等均以柚木裝修。屋前有大理石砌成的噴水池,南面有草坪與假山,房屋兩旁都種花木,整體環境十分優美。當年,此豪宅四周為大花園,草坪面積也很大,抗戰時期,部分花園被日本人購去,建了上海新村。七十年代,南面部分花園包括園中大理石噴水池及池中雕塑,一齊劃入上海新村徐房綠化有限公司苗圃內。此豪宅最初為某德國人的住宅,後為清末大理寺少卿、郵傳大臣、南洋公學(即後來的交通大學)創辦者盛宣懷德宅邸。1933年,曾任北洋政府總理的段祺瑞由天津來滬,寓居在這幢花園洋房中度過了他一生最後的三年時光,期間蔣介石曾到此拜訪。解放後,這裡曾是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所在地,70年代中日建交後,這裡成為日本國駐上海領事館,現為日本總領事的住宅。
武康路40弄4號。英國鄉村別墅式花園住宅。建於1923年,磚木結構假三層,組合式人字坡頂十分陡峭,屋面覆蓋紅色機平瓦,南北皆設置高聳的老虎窗。建築外牆為淡黃色水泥拉毛,窗邊框以隅石形紅磚貼面裝飾,東西外立面各建有一個三聯式的清水紅磚大煙囪。西北部二層輔樓設置有大廚房和車庫等。1943~1950年間,顏福慶曾在此居住。1956年起由上海市委行政處租用,現為徐房集團管理。 顏福慶(1882—1970),字克卿,祖籍廈門,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中華醫學會創始人之一。他先後創辦湖南醫科大學、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上海第一肺科醫院,並與中國紅十字會訂約合作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華山醫院。1951年,上海醫學院改組,被任命為副院長。1952年,學校改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這期間,顏福慶和學校的廣大師生到上海市郊、嘉定、嘉興等地為人民解放軍突擊診治血吸蟲病和核黃素缺乏症,取得很大的成績。他非常重視預防醫學,提倡「預防為主」,為我國醫學教育事業作出卓越的貢獻。曾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兼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名譽副會長和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委員。 2009年11月17日,徐匯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
寶慶路21號大樓(以下簡稱21號大樓)在寶慶路與桃江路的交叉口處,從空中鳥瞰也許更能發現建築設計的初衷和設計的依據。作為一個中小型的辦公商務建築,21號大樓在這環境中的意義特別,從上述新建築在環境中二種姿態的後果看,建築師選擇讓其作品充當轉換角色,尋找到了環境的轉折點。形態的轉換--矩形,變形,對位21號大樓的基地位於原輕工設計院老大樓前的一大片庭院邊緣,南臨幽靜的桃江路,處在馬路的轉角,成了幾條路的對景。21號大樓主體近似矩形體,長邊平行馬路和對面2-3層高的老房子,這種呼應,圍合成相對完整的街道空間。在主體的一端是近似立方體的實體,與設計院的新舊大樓謀求一種平行的對應關係,而主體另一端不規則的條形樓梯。自由隨意地伸向庭院,大樓內在的豐富和變化的個性顯露出來了。面對庭院的透明弧形玻璃面和通透的樓梯,確立了它的轉換角色,它成為環境和老建築之間的一種對話,使設計院新大樓的突兀感,多少有所削減,庭院空間比原來完整,同時增強街道和周圍建築的自然過渡。素材的轉換--紅磚,白牆與透明玻璃 周圍環境建築的素材和城市肌理的元素都折射在這幢建築上。這些元素片斷的組合,形成了建築師獨特的語言,新建築的白牆和傳統建築紅磚色以片斷形式組合產生了含蓄隨意的效果,相互映襯,大片落地透明玻璃牆面的虛無感與沉悶封閉的立方體高聳紅磚面牆體的對比,強化了戲劇化的效果,這種玻璃的透明強化了空間包容性和對環境的融合性,實體牆面和封閉的空間,預示著與周邊建築的呼應,這也許是建築完成環境中介的一方面。21號大樓這一現代主義的作品,也沒有能夠逃過一般現代建築的致命弱點,第五立面的屋頂處理比較其它部分來顯得生疏,雖然建築師已有所考慮並運用了不同的方法。無論是小樓梯上的弧形造型設計還是立方體上的白色構架都不夠成熟,同樣在玻璃幕牆的頂部收頭處理上痕迹明顯生硬。建築語言的轉換--片斷的面,「隨意「的弧形 主體建築採用的樑柱承重結構形式,與維護分隔牆體完全是分離脫開,這就使得牆體面能夠有更多的表現力和空間自由分隔的可能。建築師用柔和舒展的弧面來展現建築自然微妙的表情,凸向庭院的一大片弧形空間正對建築入口,一進門,庭院景色馬上展現在你的面前,庭院中的大樹草坪,嬉戲的小鳥,片片陽光的陰影,共同完成中庭建築的交響。 傾斜面原本應是一種建築與天、陽光及與大地、行人的對話,21號大樓主體傾斜的屋面和街邊下斜8度的外立面,沒有能把這種對話表達得更完善,光影的種種表現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能完全表達出來,同樣站在桃江路上,街道的空間關係中,下傾牆體的親和力也沒有設想的完美。 建築設計中的一些隨意之筆,如上面提到的不同方向的弧面和斜面,生動了建築的空間效果,強化了形體的透視感與表現力。如果這些隨意之筆,在不經意之間能穿插進庭院,能有一組花架,一片硬地或與幾株樹產生對話,那環境的一體感會更好,建築的層次和內容也會更豐富,庭院中自然會使建築的中介角色凸現出來。 尺度的轉換--小尺度,層次感 21號大樓周圍環境都是2-3層的住宅,街道都表現出一種小尺度的美,但邊上的設計院老大樓,總體對稱軸線布局,規整的形體,雖不龐大,已生出一些硬硬的單調,而近期完成的設計院新大廈,龐大的形體和超大尺度的手法無論怎麼看都更象是一工業建築。21號大樓雖然只有2000平方米的中小型建築,可是在二幢高大建築的壓迫下,還是那麼輕盈生動,同時與這一區域的城市肌理和尺度關聯,融入了環境之中。21號大樓,把矩形平面分成二段,入口門廳部分是大片向街道的透明玻璃幕牆,對應向庭院的是弧面三層高的幕牆,另一部分主要是白色的牆體部分,矩形二端各有一個轉折的立方體和彎形長方體穿入,本身建築分成幾個段落,化為幾種尺度了。幾何形體下的面是第二個尺度層次,而面上的肌理,尺寸和分割點綴又細化了尺度。比如輔助部分和樓梯間的紅磚面的細膩尺度和溫暖的色彩,有幾片牆把面磚直接引入室內。使內外空間的轉換更美妙,這種內外的轉換和呼應,與主體的白色大牆的對比,更加典雅,而在一些轉角方向牆面「撞擊「處的凹入切口,隱含了一種尺度的存在。原本在白牆上的小尺度窗的變化,會更有視覺的衝擊力,現在處理上太一般化,但整體建築的尺度層次變化上和環境街道和庭院一致。
衡山路525號, 開文公寓(凱文公寓Cavendish Court), 約建於1934年。 公寓住宅。由當時上海最大的設計機構公和洋行設計,是公和洋行後期設計的典型作品。該建築外形採用中間高起,兩側逐步跌落的手法。窗下鐵花欄杆和門框上簡潔而又有裝飾性的幾何圖案,具有裝飾藝術派的風格;而層間牆面的凹凸處理和橫向窗間牆的紅褐色面磚貼面強調了水平線條,又使建築帶有現代建築的風格特色。 1997年,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對整幢公寓進行了大修,同時對內部分隔作了調整,改成酒店式公寓,並將底層鍋爐房、水泵房改建成沿街商鋪,開設了歐洲風格的開文咖啡餐廳和美容廳。
衡山路840號
淮海中路1131號,建於1926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德國文藝復興風格的花園住宅。德國建築師事務所倍高洋行(Becker & Baedeker)設計。德國文藝復興風格的特點是文藝復興風格的一些立面構圖形式如水平線條、連續半圓拱券等與具有德國中世紀民居特點的半露木屋架、大坡頂再加上德國特有的巴洛克式盔頂混合為一體。在該建築中,整個立面自上而下被明顯的線腳分為三段,從其東立面看更多地反映它的文藝復興風格,而從其北立面看,則更多地表現出德國的民族風格。該建築曾是席家私宅,後由上海音樂學院使用,現為達芬奇集團總辦事處所在。(轉載文章,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eb087d01014871.html)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三句話告訴你,為什麼要嫁一個有房子的男人
※2016年坐西北向東南的房子布局
※十條笑話:女友父母在電話里說:五十萬,加一套房子
※房子變成家的過程
TAG: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