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家養魚小環境映射水生態大環境,談硝化細菌的培養和認識
從自家養魚小環境映射水生態大環境,談硝化細菌的培養和認識
說起硝化細菌,大部分人覺得硝化細菌是用於大的污水處理環境的菌種產物,其實平常生活里、水產養殖技術里,我們也常會用到硝化細菌,其實硝化細菌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家裡的魚缸,就有著這些硝化細菌。
大家可以先百度一下硝化細菌,其實養水的過程不僅僅是硝化細菌的培養過程,嚴格的說是水體生態從雜亂無章到生態平衡的過程,那為什麼要放魚缸里呢?硝化細菌就是加速水體活化,硝化細菌硝化反應只是水體的活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相信廣大魚友都聽過「流水不腐」,在養殖技術中所謂的流水生物意義指的不是流動的水,而是活化的水。那活化的水有什麼特點呢?在很多人的養殖技術經驗中,遇到過魚蝦狀態最好的時候水體是清澈透亮的,重點就在透亮,這樣的水體可以和空氣保持良好的氣體交換,水中的溶氧量最高。如果說一杯普通的水裡面的氧氣最高只有黃豆大,那麼一杯透亮的水最高溶氧卻有顆蠶豆大,對於養殖技術經驗豐富的人來說,只要水體活化很好,完全可以不用換水。
分享一下我的養殖技術,以前我的魚缸底沙只有2.5CM,無草,130多條魚,幾個草蝦,依靠硝化細菌的培養,這麼高的密度從來不需換水,每天晚上開過濾2小時,只是每周補充自然蒸發的水就可以了,硝化細菌硝化反應足夠,根本不會發生意外死亡。水混了餓魚幾天,水體就恢復到清澈透亮。其中底沙有這至關重要的功勞,2.5CM的厚度讓硝化細菌硝化和反硝化細菌達到了一個平衡,而不會產生過量氮沉積。但不同的底沙材質和顆粒大小都對反硝化層的厚度有很大的影響,不可照搬。很多人的底沙很厚,反硝化細菌產生的氮沉積嚴重,一旦攪動底沙會產生大量的氮氣和甲烷溢出,造成魚蝦死亡,而過薄的底沙卻不適合反硝化細菌的反硝化形成,所以要想保持整個水體的平衡靠的不是生搬硬套的數據,而是正確的養殖技術理論和豐富的養殖技術經驗。越小的水體蝴蝶效應越明顯,養殖技術中任何一點變化都會造成水質的大幅波動,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在水產養殖技術中,大水體比小水體穩定得多的原因,大水體比小水體的生物更複雜,互依互存,相互制約,有利於平衡。
在這裡分享養殖技術經驗只是為了證明在這麼惡劣的情況下我的水體硝化系統並沒有崩潰,並不是鼓勵和提倡大家都這麼做。
簡單來說,硝化細菌有可能存在水族箱每個角落,每個適合他附著的地方,水族缸中的硝化細菌又分為好氧菌及厭氧菌,字面上翻譯就是喜歡氧氣的細菌跟不喜歡氧氣的細菌,而好氧菌主要是位在溶氧較高的濾材內,厭氧菌主要是分布在氧氣溶度較低的底砂內,硝化細菌主要的工作是將水中的有毒物質轉變成較無毒物質。
一般基本的魚缸過濾水都是將水中的水先儘可能的去除顆粒性雜質,接著再經過好氧菌及厭氧菌的分解,變成一個循環,當然,這是最基本硝化細菌循環,若是有其他外物就要有其他的反應方法,也就是說,水族缸的水必須先經過過濾棉,先將雜質過濾掉,減輕硝化細菌的負擔再進行硝化作用,所以放在第一層的過濾棉其實可以髒了就洗,甚至換新的都沒關係,硝化細菌主要是在下面其他的濾材,象是生化棉、生化球、陶磁環……等等。
好氧菌必須存在氧氣需求量較高的地方,所以大部分都存在開放式過濾槽的濾材內,氧氣含量若太低,硝化細菌菌種就會產生變化或死亡,所以若氧氣充足則會讓好氧菌表現出更好的效果。正是因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這些自然界奇妙的微生物技術,從而激發科學家的研究理念,通過提取大自然中的這些硝化細菌進行馴服,針對好氧菌的養水凈化特性,研發專用於污水處理的硝化細菌,因此利用微生物技術將硝化細菌應用於污水處理領域。這些用於污水處理的硝化細菌只是屬於污水處理菌種的其中一種,此污水處理菌往往能做到對水中氨氮、COD、BOD等污染物質的高去除率,增強污水處理系統污泥絮狀結構的穩定,減少污泥的產生杜絕二次污染。而根據不同的反應池功能,需相應投放不同功能的污水處理菌種。
所以說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常常被忽視的小小硝化細菌,其實都隱藏著可以被科學利用的大自然力量,這些大自然力量通過與科學微生物技術的結合再創造,所誕生的科技成果再應用回對自然的保護,這樣就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這些微生物技術將為自然與科學的永續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進步動力。
推薦閱讀:
※當年因為造水電站而沉沒的千年古城,現在成為了東方亞特蘭蒂斯 | 科學美圖
※當鈦遇上海洋,那些深藏百年的秘密被發掘了!
※易經解密人類的世界末日,顛覆自然科學!
※每一個小動物,都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多復變第一課-Poincare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