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一個中國特有的名字,我們一起來正名!
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歧視,是濫施的、居高臨下得令人心寒的「愛心」,難道你們的辭彙那麼貧乏,改成「務工人員」或其它更合適的稱呼就不行嗎?
民工一詞在字典裡面是什麼意思,我沒有查到,但從媒體的口氣上看,大概是「農民工」的簡稱吧,是用來專指那些進城務工謀生的農民的。在一個依靠體制使一部分人在社會地位、經濟收入上超過另一部分人的社會,等級是何等的森嚴。雖然他們都是否「社會主義建設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可是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社會不平等乃至歧視卻沒有明顯的減少,於是被捲入工業化進程中出身農門的人並沒有順理成章地在為學術上說的「工人」或者「產業工人」,而是分為全民制工人,集體制工人、合同制工人、臨時工、農民工等。現在轉型了,他們的地位發生了微秒的變化前者即使在經濟上每況俞下,可是心理上的優越感還是比從農民轉化而來的民工要高得多,起碼他們內心深處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社會地位的低下。我無數次地看到即使下崗的「工人」兄弟也撇著嘴,一臉不屑地說民工如何如何!我並沒苛責誰的意思,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進城務工的人們的社會地位是何等的低下。發展到現在我多次看到不諳世事、衣著光鮮的城市的中學生或者大學生罵一些人為民工或農民,他們不知道,他們現在有理由歧視這些不幸的人們,是因為他們幸運,出生在城市家庭里。當然在他們學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中,有的大人拿民工說事,威脅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讓他們去當農民工去。而不是教育孩子去給予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同情和理解,起碼不去歧視,知道尊重別人。我們教給孩子的是更深的歧視。
工人就是工人,他們和老師、記者、司機等職業一樣是社會諸行業裡面的一種普通的職業。農民也是一種職業,是以種地為生的人。可是在以戶籍為表象的城市二元化制度性環境里,這個詞變成了一種世襲而非自由選擇的身份。一旦你出生在農家,往往意味著你身上背伏了標記性的印記,頗有點象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即使被捲入了工業化進程,從事了與農業完全沒有關係的工作,成為了真正的產業工人,對不起,你的身份依然要加一個定語「農民工」。民工一詞就這樣被本來不善於創新的中國人生生地創造出來了,如果有人不甘於出身的擺布,干出了點名堂,也要被加上諸如「農民企業家」、「農民書法家」、「農民詩人」等等,甚至不有了「農民城「之類的產物。我不知道這些看似無意的前綴是不是反映了某些人心理的優越感,或者是我們民族裡面滲透了太多的歧視慣性。
市場經濟賦予了人們改變職業和選擇職業的自由,一個文明的社會也不應該允許社會「集體無意識」地公然歧視它一部分成員。一個連名義上的平等都不能實現的社會是不正常的,也是恥辱和不能容忍的。我們還能允許這類歧視存在?
相關建築民工招聘信息,可關註:「共享匠工」公眾號交流。
推薦閱讀:
※文化強國」是世界對中國社會轉型的逼迫
※仇富與原罪:中國社會的富翁們真的都該死么?
※曹錦清:市場的異化讓中國社會充斥憤怒情緒
※中國社會的深層悲劇:富人沒有遠見!知識份子沒有良知!
※中國社會徹底改變了,再看不懂就晚了!(深度)
TAG:中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