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戴上受害者面具,你就摘不下來了
來自專欄成長筆記5 人贊了文章
心理學家做了很多人格測試,九型人格、MBTI測試、大五人格……這些心理測試的優勢是能夠快速將一個人分到某一種模式里,告訴你,你是個建築師人格,你應該如何如何。
在少年時代,我對這些測試充滿了好奇,幾乎每一種測試都做過,甚至包括「明尼蘇達精神病態分析量表」(MMPI),最後的結果證明了我並不是精神病態,這讓我失落了很久。
一開始我對這些結果確信不移,後來才發現,幾乎所有的性格測試都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其結果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很多測試題都是自測,而每個人都會下意識隱藏某些行為,或者是自己也搞不清楚,導致結果經常出現偏差。
再加上,當我越長大越發現,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方式並不僅僅依賴於自己的性格,經過社會的洗禮,你可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比如一個內向者可能變得侃侃而談,一個外向者則變得憤世嫉俗。
所以,性格測試只能作為一鍾了解自身的參考。那麼,如何更加全面地認識自我?後來,我接觸到了榮格的「人格面具」理論。
首先要強調的是,人格面具指的是人的社會性。
我們第一個認識的面具是「媽媽面具」;我們第一個形成的面具是「寶寶面具」。
當我們越來越長大,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客體面具也就越來越多。成長就是不斷形成新的人格面具的過程。而人格面具越多,你就越能適應不同的環境,越能順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那些無法與他人順利交往的人,大多是因為他的面具太過於單一,當他面對不同的人時,無法做出該有的反應。這種人被稱為單面人。
當一個人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樣的形象時,基本上說明他的人格面具比較單一。單一的面具會給人「統一」的錯覺,最容易被貼上標籤,很多明星的「人設」就是在打造單一面具。
但是一個人的面具永遠是成對出現的,當你只呈現一面,說明另一面被壓抑了。而壓抑的面具總有一天會出現。這也是為什麼「人設」一定會崩塌。
弗洛伊德認為:父親、母親、孩子是最基本的社會角色。其他所有的社會結構和組織都是它的翻版。
而克萊因認為:最基本的社會角色不是父親、母親和孩子,而是好父母、壞父母、還孩子、壞孩子。
在這種理論中,父親和母親都可以被其他的社會組織、機構、單位取代,他們可以是領導、精神領袖、明星,也可以是組織和機構本身。而孩子就是我們。
當我們身處某個環境之中時,很容易便能辨認出好父親、好母親、壞父親、壞母親的面具,從而引發我們好孩子、壞孩子的面具。
人格面具理論是非常複雜的,篇幅所限,我只講一下好孩子和壞孩子這兩種類型。為什麼?
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苦命人,通常它是因為我們受到了傷害而產生的,而傷害是在所難免的,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苦命人為了擺脫受傷的處境,就會把自己變成討好者或者叛逆者,因為討好可以平息虐待,而叛逆可以對抗虐待。
但是,如果一個人受害者的面具很強,它會阻止自己自救,並有繼續當受害者的傾向。一方面,他會繼續臣服於加害者,換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另一方面會表現得非常「欠揍」,通過激怒別人來使自己受到傷害。
邊緣性人格表現出來的就是苦命人,他們在維持和鞏固自己痛苦的命運。
為什麼有人會給自己戴上受害者面具?因為這樣會讓他們感覺到安全。
不論是博取他人的同情(討好),還是刻意賣慘(傷害自己),受害者都在用另一種方式來獲得關注與愛。他們的人生被摧毀,只能不斷地用極端的方式來發泄內心的憤懣不安。
他們希望別人能夠看到他過得多麼慘,甚至會將自己的傷口赤裸裸地呈現在人前,但同時又並不願改變現狀,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來阻止自己擺脫受害者的角色。
我是受害者,所以你要關注我;
我是受害者,所以你要讓著我;你已經傷害了我,只要我討好你,你就會愛我吧?
自憐的傾向、不合時宜的幻想、自暴自棄的趨勢、自我毀滅的衝動,都會讓原本遭受重創的受害者遭受更進一步的打擊。
而且,受害者在被虐待的過程中,接受了加害者的面具,當他無法處理內心的黑暗情緒時,為了保護自己,很容易戴上加害者面具,轉變成加害者。
所有的心理障礙,都是面具障礙。一個人有某種面具,就一定具備合理性(適用情景),如果否認它的合理性,必然導致壓抑,而壓抑會導致爆發。
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安置。所謂安置,是找到一個適合它的場景,把它限定在特定的情境中。
首先,你要發現自己有一個受苦人面具。這個面具非常好識別,當你覺得孤單、委屈、恐慌、自艾自憐,容易發脾氣、酗酒、自殘的時候,就是受苦人面具發作的時候。
第二,確定適合的場景,將它釋放掉。也就是告訴自己,在什麼情況下這個面具可以出來。比如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被人責罵的時候,別人離他而去的時候,都可以允許它出來。
如果你拚命壓抑這個面具,不讓他出來,會導致黑暗心理能量越來越強,最後泛濫成災,無法控制,甚至影響正常的日常生活。
第三步,接納受苦人面具。這裡指的是積極的接納,我們要認識到它的積極意義,如果沒有它,我們在被母親忽視的時候,不哭也不鬧,就會繼續被忽視,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在危急之時,缺乏這個面具,我們就不會求救。
我們的社會生活事實上是靠它製成的,小時候,它表現為對母親的依戀;長大了表現為對朋友的友情;在親密關係里,又表現為激情。它讓我們有了家的概念,也更關注自己的歸屬所在。
第四步,控制。當你接納了這個面具之後,就能夠控制它,什麼時候讓它出來,什麼時候不讓它出來,在這個時候,你就完全成了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主人。
推薦閱讀:
※帶著微笑面具的你,累了嗎?
※【圖】我說,能不能,卸下你的面具。
※經典語錄:如果你總是戴著面具面對世界,總有一天面具下會是一個空殼
※哪一張面具不憂傷
※美人胚子--面具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