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體驗了號稱「看書十倍速」的讀書方法:《雪球速讀法》
來自專欄少數派152 人贊了文章
人們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加之各種資訊都告訴我們要多讀書,各種書單也層出不窮,但真正的大量閱讀好像並不是那麼容易。不知你有沒有如下問題:
- 想要讀的書買了很多,但無奈很少有時間或看的太慢,導致書都在堆著。
- 讀書有時候特別慢,可能花一下午認真地看書也才看了不到 1/4。
- 讀書卡到一般,中途讀不下去,又擱置了很久,導致書沒有讀完。
- 書硬著頭皮讀完了,感覺收穫很多,但到需要用的時候或者向別人介紹的時候又不能想出清晰的思路。
如果你都不幸中招了,恭喜你,這本書就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來。這本書雖然名字非常的功利,長得就像一本暢銷書,但絕不是簡單地羅列速讀的技術列表讓你去執行,而是介紹了一種全新的閱讀思想。或者說,書中所說的「速讀」,和你想像的速讀完全不一樣。
我們到底在速讀什麼
引用書中的例子,我們先來看一句話,請快速的掃一眼:
事者竟志有成
是不是一秒鐘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但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這句話順序全是亂的呢,甚至本來第一個字都挪到了第五個字,我們還是能輕鬆地看出來。你可能會想,我早就知道啦,中文母語者可以看快速看懂打亂順序的句子,那請你看看接下來的句子,請快速的掃一眼
產無者心恆無恆1
闔之寸制開五之鍵門2
吹於齏羹者而懲3
你可能會說,這是什麼鬼?其實這也是打亂順序的句子,只不過我們看不出來是因為:我們缺少了關於這些句子的「雜學資料庫」,也就是相關的知識、資訊、經驗等。對於「有志者事竟成」,我們可能小學就知道了,然後在人生中不斷的看見、朗讀,在積累關於這個句子的雜學資料庫,所以無論這六個字怎麼看,只用掃一眼就「速讀」完成了。所以說,我們能夠掃一眼就看出打亂的句子,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有這種能力,而是我們具備與之相關的資料庫,才能一看就懂。我們讀書或者速讀,都是在講所看內容與資料庫相匹配,然後生成化學反應。
在《雪球速讀法》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核心公式:
速讀能力 = 速讀技巧 × 雜學資料庫(知識、資訊、經驗等)
如果你讀一本書,沒有與之相關的資料庫,哪怕你學習了那種「一目十行」、「不在內心裡讀出來」的速讀技巧,碰到上面的三句古語,你的閱讀速度照樣上不去;相反,如果你已經積累了資料庫,只要很簡單的傳統速讀技巧(如看書不在內心讀出來),讀書速讀都會大大增加。
為什麼叫雪球
雪球速讀法兩大原則
在正式介紹雪球速讀法之前,先讓我們看看作者推出雪球速讀法的兩大原則:
一、讀的快,更容易理解內容
這裡的讀的快,不是說那種一定要幾秒看完一頁的快,而是說不要把看一本書的周期拉的太長。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可能有這種經歷,用一周或者一個月看一本書,每次只看了一點點,到看到最後一章節的時候已經記不清前面在講什麼了,因為周期拉的太長。這裡的快講求的是一個整體性,用一天兩天快速看完,反而可能能記住大部分而能回憶出整本書的整體結構,以至於更容易理解內容。若周期拉的太長,每天只深入一小節,有可能會陷入「見木不見林」的陷阱里。
二、第二次讀的時候,會比第一次讀的更快
這條原則看上去符合直覺多了。作為學生,複習考試的時候可能更能體會到這點,複習的時候基本都是第二次看書,看的肯定比第一次快很多,因為基本的知識點已經知曉,只用再溫習一下並將知識結構串起來,所以可能原來花幾小時學的書本內容再畫花半個小時就能再看一遍。其實這也反映了資料庫的重要性,當我們已經學過書本內容時,就已經積累好了資料庫,當我們再看書時,自然就會看的很快。
滾雪球 = 高速 × 大量循環
我們終於要將雪球滾起來了,其實雪球速讀法的核心思想就是:
利用極短的時間快速「看」完一本書,積累這本書的雜學資料庫,然後再重複閱讀一遍,這樣又在短時間內積累了更多資料,然後再重複閱讀,周而復始。
作者將這裡的「看」定義為:「閱讀時不轉換成聲音」,「閱讀時不求甚解」。
怎麼樣,是不是跟我們想像中的速讀不太一樣,我們可能一直以為速讀就是那種想掃描儀那樣幾秒翻一頁,然後瀏覽書籍達到過目不忘。其實這種閱讀方式可能和我們傳統閱讀方式也不太一樣,至少對我來說,我原來認為應該儘力按順序讀懂書中的每一個章節。但《雪球速讀法》倡導的是,第一遍根本不用去完全看懂,只要快速瀏覽完掌握基本的關於本書的資料庫就好,因為沒關係我們還會閱讀第二遍,第三遍,且遍數越多,閱讀會越快而且理解的更好。
其實作者也借鑒了傳統速讀法的招式,比如只用眼睛而不要默念。但我覺得更新穎的是作者打破了我原有的「看書就要一次讀懂、讀明白」的固有觀念。在固有觀念里,因為一般只會讀一遍,所以要逐字細讀,力求每個都搞懂了再去讀下一章,所以在固有觀念里,「閱讀時不求甚解」是荒謬的,這也導致我們不太可能一目十行快速掃完全書,所以閱讀速度不會太快。但正是在「雪球速讀法」這種觀念下,正是因為我們放下了「一定要一次讀懂」的執念,我們才有可能做到不卡在某一章節上、不去放緩閱讀速度來理解,因為我們知道在第二遍讀時會理解的更好。
利用這種思想,我們便可以在每次看書時都能快速閱讀而沒有心理負擔,然後因為第一次讀的快,便能進行第二次,又因為讀過一次了所以第二次更快,在這種複利效應中,我們的雪球就滾起來了。這也是「雪球速讀法」名字的由來。
上圖也比較好地詮釋了為什麼高速 × 大量循環是一種滾雪球的方式。
相比之下,我以前的讀書方式可能是低速 × 少量循環:因為想要全部理解便要慢慢讀,如果卡在了某一個地方上,因為第一次讀也沒有積累雜學資料庫,便讀的更慢,讀的慢就沒時間讀第二遍,然後沒有書中相關的知識信息就讀的更慢,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點在閱讀自己不熟悉領域上的書中體現的尤為嚴重。
到底怎樣才算讀過一本書
書中解答
書中這樣寫道:
然而齊藤孝先生在《閱讀力》這本書中寫道:「要能夠『闡述內容大綱』,才算是讀完一本書」。一這種方式定義「讀完」,較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
所以說,當我們花很長讀完一本書時,我們可能真的覺得書講的很好,道理都很對,但是具體哪些章節好、哪些觀點統領了全書,已然因為閱讀周期太長而想不起來了。相比之下,「雪球速讀法」能讓我們短時間內把握全書架構,再深入理解每一個細節,這樣回想起來,能準確的定位每一個觀點,從而更好的把控全書。
個人經驗-到底怎樣才算旅遊了一次?
我高三暑假去土耳其旅遊和大二暑假去日本旅遊的經歷之間的對比,可能真的很像傳統閱讀法與雪球速讀法之間的對比。去土耳其那次是我小姨全程當導遊的,所以從機票到目的地我都不用擔心,只要跟著她玩就好了,十幾天玩下來真的非常開心。但我玩完回來就發現,儘管我們從土耳其東邊一路開車到西邊,經歷了好多個城市,我並不能完全回想起整個路線圖,城市名字我就能記得個伊斯坦布爾和卡帕多西亞(事實上卡帕多西亞還是之前我去看《花兒與少年》看到過才印象比較深)。雖然玩的非常開心我也能記住有趣景點和片段,但整個記憶是零散的,一直把景點和地方都對不上,一直都不知道棉花堡具體在哪裡。
等到大二暑假去日本的時候,因為自由行帶著媽媽去玩,從簽證到規劃路線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所以在去之前就知道基本路線是怎麼樣,哪個景點在哪個城市,京都離大阪有多遠。而在玩的過程中,又一次加深了這種印象,然後回來整理照片又相當於將整個行程又過了一次,所以過了一年多我也能清晰地講出我們第幾天在哪個城市,去了哪些景點。
其實這兩次經歷特別像傳統閱讀方法 vs 雪球速讀法,也像是線性 vs 結構俯瞰。在線性閱讀中,我們跟著書本的邏輯走,可能會深刻體味到作者的思想,但有時只讀一遍便很容易陷入「見木不見林」的陷阱中,然後想著讀一遍都這麼累了,還是不要讀第二遍了吧,於是根本不能整體把控這本書,要闡述大綱也闡述不出來。而雪球速讀法更像是結構化地俯瞰這本書,第一遍只求看出大概結構,後面就可以深入了解每一塊的內容,內容的串聯也會非常緊密。當要闡述大綱時,很容易就闡述出來了。
雪球速讀法的具體技巧-三十分鐘看一本書
書中提供了一種能夠具體操作的技巧:
- 在 2-3 分鐘內把目錄反覆看十遍;
- 在 5-6 分鐘內把前言和後記反覆看 5 遍以上;
- 在 5-6 分鐘內像看報紙一樣瀏覽全書文本,基本只看標題 經過以上三步,其實你在15分鐘內就把全書瀏覽了一遍,且其實能夠說出基本大綱;
- 在剩下的 15 分鐘內反覆看文本,逐步擴大閱讀範圍,比如第二次只閱讀標題+副標題+感興趣的部分,再接著重複「高速大量循環」。
怎樣看待未讀的書
積讀法
這是書中一種推薦的方法,用於讀掉自己買了但一直未讀的書。
積讀法是指將書堆在自己的面前,對,就那樣堆著,然後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快速掃過標題,像積累資料庫那樣看過書名。時間長了以後,就像速讀那樣對此產生一種熟悉感,就會有興趣閱讀它,只翻過幾頁沒有關係,再放回去堆著並繼續利用空閑時間看它的書名,久而久之就會更容易讀完書。對於這種方法我還抱有疑問的態度。我猜背後的邏輯一是和書產生親近感;二是把書堆著總會比看不見它更容易讀完,因為至少你每天看著書名就會產生興趣。關於積讀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深入本書並看看自己的理解。
雖然對積讀法這種方法本身有一定疑問,但我對其思想還是持贊同態度的,其實就是和書產生親近感,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放下本身的執念。
放下讀書的執念
我原來覺得,讀書是這麼一種活動:一定要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坐在一個咖啡館的窗邊,心情是無憂無慮的,精神是充沛的,然後選一本有趣的書,一口氣讀完,在黃昏中合上最後一頁。然而……大學三年過去了,我從沒有找到這麼一個下午。要麼是天氣不太好、要麼是比較忙碌,要麼是書剛讀了幾頁感覺意思不大,總之有各種各樣的借口擱淺讀書計劃。後來我覺得是把讀書想的太神聖了,覺得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看書而不被打擾,但是這種「黃金時間」,很難找出來,一旦被中斷,便覺得特別的喪氣,下次就不想讀書了,便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以前讀書還必須旁邊放一個本子記錄每章節的綱要,所以速度也是慘不忍睹。
但自從我放下了這種執念後,有點進入像「不太求甚解」的狀態,反而在最近一個月里看了大概十本書:我在高鐵上看完了《斷舍離》,又在飛機上看完了《雪球速讀法》,在實習接送的大巴車上看完了《智能時代》。當我開始允許環境有點嘈雜、允許被中斷、允許精神狀態不是最佳後,我不再把看書當做一種神聖且沉重的任務,通過這樣一種狀態,我看完了更多的書;相比之前,說不定我還留有時間再看一遍。這種狀態總比買了好多書不看要強太多了吧。
借用《斷舍離》把物品當擬人化的比喻,我也想將書比喻為人。那些買來卻放著不讀的書就像一位位我們仰慕已久的人物,我們總在找一個「黃金時間」與之問候,著裝要好、時間要剛合適、問候語不能太差,可是在生活中,我們總找不到這樣的時間。縱使那位人物再思想深邃,我們也只能遠觀而不得交談。所以最重要的不是等那一個時機,而是主動上前握手問候。更何況書籍是這樣一位朋友,只要你上前握手,他必定欣然接受,然後對你傾囊相授。
為什麼買《雪球速讀法》
《雪球速讀法》其實是一本台灣出版的書,原書是日本作者,台灣譯版,也就是說書中基本都是繁體字、豎排印,而且它是從右往左翻的。
在台灣做交換生的時候,偶然在學校的一個講座上聽說「囧星人」這個 YouTuber,似乎在 YouTube 上很火。然後就搜索了一下這個頻道隨便看看,由於「看書十倍速」這個標題實在是非常的標題黨,就點進去看了看順便買了下來,因為我覺得對於看書來講,可能學會怎麼看書會更加重要。比較有趣的是,這個頻道同樣推薦了 Hum 推薦過的書:哪些書該讀?哪些地方該劃線?《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讀書筆記。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 YouTube 上搜索「囧星人」了解一下。
鑒於《雪球速讀法》是台灣出版,國內書店可能不太好買,不過我查了一下淘寶上似乎都能買到。本文寫的簡單,想真正了解這種速讀方法的讀者還是買一本書自己閱讀。書不太厚,而且台灣排版每頁字也少,不難閱讀,也許你看完本文,通過所介紹的簡單的「雪球速讀法」讀《雪球速讀法》呢,算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吧。
有想要交流的朋友歡迎留言與私信,我會選出一位志氣相投的朋友將手中的《雪球速讀法》贈與他哦。
本文是「少數派讀書筆記徵文活動」的第 1 篇入圍作品,參與本次徵文,將有機會贏取 Kindle Oasis 等豐厚獎品,你可以 點此查看 活動規則和獎品清單。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推薦閱讀:
※職場中的我們,早該做垂直型閱讀了
※兩小時閱讀與學術型閱讀
※閱讀使人獲得力量
※終於能1小時讀7萬字啦,說一下方法吧
※一點關於讀書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