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美食片好看到喪心病狂!這才叫「深夜食堂」
4 人贊了文章
你為什麼喜歡看美食類的作品?
鵝叔是這樣,越餓就越要看,近在咫尺卻只能隔著屏幕腦補的感覺簡直有一種微妙的快感。
這種快感若是放到半夜,效果加倍,由此還誕生了一個詞:
深夜報社。(報復社會的報社)
那麼問題來了,半夜看什麼最能起到勾人魂魄的效果?
重口!大肉!鮮艷肥美的一切!
所有讓人慾罷不能的特質,匯聚於燒烤。
先冷靜,這只是一張動圖。
今天要說的可是整整6集那麼長的燒烤紀錄片:
《人生一串》
面對美食紀錄片屆扛把子「舌尖系列」3.8分的滑鐵盧,這部烤串片卻用接近9分的成績告訴你,好吃看得見。
看完前幾集,我只想做四個字的評價:喪心病狂。
導演也是很懂,第一集就來猛的:肉!
涼山小豬肉,昭通小牛肉,新疆烤全羊,廣東烤生蚝...
瘋了。
烤肉是最有生命力的食物。
香味聞不見,但是它還有聲音,還會動,依然全方位挑戰忍耐極限。
油脂,罪惡的食物之光。
堅持不住了嗎?這才是開始。
其實在烤肉篇結束之後,本片才進入了真正的亮點。
不來點新奇特,怎麼對得起期待。
作為口味調劑的素菜,也找到了許多花樣。
豆腐韭菜茄子土豆,從南到北都有不同的吃法,精彩程度也不遜色於葷腥。
以及,從食材上就讓你震驚。
烤豬腦,算是入門。
豬眼睛,還沒烤就挑戰感官極限。
各種蟲類,敢不敢下嘴?
羊腰羊球烤豬鞭,專業承包動物的下半身,非愛好者聽了都要皺眉。
視覺刺激和味覺想像只是美食紀錄片的外殼,靈魂仍然在於情。
翻了許多評論,大家一致地落腳在同一個點上:煙火氣。
一是環境,二是人。
市井食物,最不需要的就是過於整潔的氛圍。
凌亂又如何,尋常街巷才最帶感,電扇吹火也是野性美。
擺盤隨意堆疊,從不在乎造型,毫無距離感。
為了追求「情調」只給兩塊肉的吃法,大概會被這裡的食客們嫌棄死。
只有隨意,才能讓人卸下防備與偽裝。
那麼,也才有煙熏火燎之後的「人味」。
夜半時分本就是容易情感迸發的時刻,燒烤作為夜宵主力,承擔了一大半的人間故事。
有肉就有酒,有酒就有江湖氣。
從老闆到食客,借著酒精和肉香宣洩自己,從不拘謹。
酒過三巡,自然而然產生的人生哲學也顯得如此走心,堪稱民間硬核文案。
還有屬於中國人的「土味養生」:吃啥補啥。
所有的下半身烤物都有一套說法,原因不用深究,總之就是三個字:非常補。
愛情與友誼,也在煙火中升騰。
這也正應了那句話:沒有什麼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
一起吃燒烤是緣分,一起做燒烤,大概就是真愛。
以及,吃的是味道,也是情懷。
一切情感,凝聚於竹籤鐵簽上。
「人生一串」的標題可以說十分貼切了。
雖說大家都在用這部片來懟舌尖3和中國版深夜食堂(嗯剛才我也懟了一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食物+人情的組合上,它們的確是前輩。
同樣套路的烤串,這次為什麼就靈了?
故事講得是別人,但有自己的印記。
劇組走遍了30多個地方,500多個燒烤攤,最終選擇出來的,大多集中在二三四線城市。
這才是大多數中國人生活的環境。
「舌尖」里城市廚房的刀光劍影帥氣掂鍋,荒野間獵奇的食物獲取,在本片里完全不會出現。
有的只是長相宛如你家樓下的攤位。
就連旁白也也非常接地氣。
放棄華麗的音色,整體聽感就是一個大哥與你閑扯。
文案也非常「不正經」。
什麼自然的饋贈,人間的秘境,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全都沒有。
廣場舞是重金屬養生朋克。
取豬腦被冠以「漢尼拔」的稱謂。
還要自己造梗與觀眾對話。
親切活潑,繼承了B站的優良文風。
這些不起眼的空間,不粉飾的食物,才是最貼近平民文化的載體。
畢竟對於我們來說,原始粗糲,才有更旺盛的生命力。簡單質樸,才能發散出真情實感。
連吃串的動詞都用「擼」,何必要刻意文藝化。
不多說了,這樣的夏夜和燒烤,人間值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