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灣區住了 30 年,我確信科技公司已經毀了它

我在灣區住了 30 年,我確信科技公司已經毀了它

來自專欄極光日報191 人贊了文章

簡評:灣區本地人(特別是沒搭上房地產這趟車的),對於科技公司並不友好,他們認定科技公司是居住條件變差,房價暴漲,交通不便的罪魁禍首。比如之前寫的這篇「Google 僱傭了 30 人專門調查失竊的特供自行車」,谷歌附近的社區居民普遍覺得用谷歌的東西天經地義,因為是谷歌欠他們的。

我在 1987 年搬到舊金山市,City by the Bay 是一個包容藝術家、夢想家、同性戀者、怪人的家園。我在這裡認識了很多朋友,找到了工作,並且學會了永遠不要把這座城市叫成「Frisco」,在舊金山,生活從不傳統,因循守舊。我覺得這裡就是我的歸處。

十年後,我的灣區住宅開始發生變化。科技公司及其員工對舊金山和東灣進行粗暴地對待。房價飆升,灣區文化開始消失。

詩人和革命者被推到邊緣,創意思想家不再,這裡圍繞的東西只有一個:科技。以下是科技公司破壞舊金山的方式。

1.科技衝擊著舊金山原來的包容文化,並且不可逆

我對朋友和鄰居進行了一次非正式的調研,調研內容包括如何看待科技從業者以及科技行業對灣區的影響。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想到房價。

灣區的平均房價是 161 萬美元,如果你不是在科技行業工作,那麼還是別惦記在這裡買房了。

我的一位朋友曾評論說「舊金山是一個富人城市,沒有人去倒他們的拿鐵咖啡」。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已經退而求其次,搬到了更便宜的東灣或者更遠的地方。

即使可愛、時髦、充滿活力的奧克蘭也無法避免住房維基。隨著舊金山的房價過高以及越來越擁擠,大量科技工作者也湧入奧克蘭導致了哪裡的房價激增。

灣區現在不再是一個年輕人懷揣夢想和創意,就算沒錢也能實現價值的地方了。如果這種住房趨勢保持不變,年輕的詩人將不再聚集在 City Lights Books 或在 Caffe Greco 分享提拉米蘇和思想。這對灣區來說是一個損失。

2.生活在培養皿中

扎克伯格以「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為座右銘創建了 Facebook。許多科技公司也以其作為指導思想,他們做事不會徵求你的允許而是在事後努力求得你的原諒。他們快速的迭代,打破原有的規則,反正當地的房價就是這麼被打破的,這本來是個笑話直到後來所有人都笑不出來了。

最近灣區居民還發現了另外兩家創業公司正在努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無論我們是否願意。Lime 和 Bird 正在推出共享電動滑板車業務,努力幫人們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然而無論是灣區政府還是居民,都不太喜歡那些在人行道上東奔西跑的電動滑板車。

3.不明所以的建築熱

灣區常發生地震,但這並不能阻止這個地區的天際線不斷的抬升,正如最近紐約時報所報道的,這些高樓大廈正在讓這座城市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事實上,舊金山市中心大部分地區都建立在垃圾填埋場上。

當我聽說了那座豪華的千禧塔以及售價數百萬的高級公寓,在建成後 10 年開始下沉側傾後,不得不承認我的幸災樂禍,感覺很爽。

4.歡迎來到新的崩潰之中,就像舊的崩潰一樣

舊金山千禧塔傾斜下沉

近年來,科技泡沫的聲音越來越大,這提醒人們,科技行業的火熱不可能永遠持續。

雖然千禧塔目前看來還是安全的,它也符合地震安全等級,但是它不可能永遠安全。Salesforce Tower 雖然是新地標,但也可能是下一次經濟崩潰最先倒下的先驅。

無論發生什麼,技術人員完全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而讓我們這些本地人清理遺留問題。要問我們這些本地人這些年得到了什麼,得到了一句話「Dont let the door hit you on the way out」(美國諺語:不喜歡待這你就走,放這裡可以粗暴的理解成「愛待待,不待滾」)

原文:Ive lived in the Bay Area for 30 years, and Im convinced that tech companies have ruined it

極光日報,極光開發者旗下媒體。

每天導讀三篇英文技術文章。


推薦閱讀:

「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
《矽谷傳奇喬布斯》
AI崛起影響矽谷公眾形象
喬布斯,扎克伯格等矽谷牛人,每天都穿同一件衣服的原因竟是……

TAG:矽谷 | 科技公司 | 美國房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