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我經歷了一個讓建築「脫胎換骨」的套餐——賓大+AA

Xiao:我經歷了一個讓建築「脫胎換骨」的套餐——賓大+AA

來自專欄 Portfolio+11 人贊了文章

「知識的價值在於分享」,一直是康石石個人信奉的一句話,也是指引康石石個人實踐的一句話。其實,知識所蘊含的「廣度」遠遠不止於學術體系之內,它還包含有人生經驗所積攢的豐厚閱歷,與看待世界、分析世界、認知世界的角度與深度。世界豐富多彩,康石石希望能夠為藝術留學生推開更為寬闊的大門,讓藝術留學生的知識與經驗能夠於康石石公眾號匯合交織:你能在倫敦租到高性價比的住房,就能幫助經濟並不充裕的家庭前往倫敦留學;你了解UCL的建築設計課程體系,了解AA的授課方向,就能夠給不知何為A校B校的學生指引方向;自己當年年輕吃過的虧,上過的當,後人如何避免...

所以,康石石將為中國藝術留學生開放周三「藝術留學知識共享」欄目,集合大家的藝術設計認知與藝術留學經驗,為藝術留學生&預備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機會。分享你的留學經驗,請聯繫康石石小助手(微信號:hanyi_yuwen2)

對於有志學好設計的同學而言,出國留學其實是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出於此原因,本科學習的第五年,我決定去美國體驗不一樣的建築設計,承受住作品集和語言的雙重壓力,成功入學美國建築第一梯隊內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在賓大的一年半,給了自己脫胎換骨的改變,「身邊個個是大牛,一周所學趕超本科半學期」是日常,在賓大開闊思維後,去AA獲得更為深刻的體驗。歸國之後,當老師是一件很必然的事情,正如之前我們的教授所言:我沒見過哪個優秀的建築設計師是不教書的。而尋找一塊能夠讓自己的知識被更好傳播,同時不斷更新自己學術信息的沃土,找到漢藝便很是水到渠成了。

脫胎換骨過程

1. 賓大初體驗

因為從未接觸過國外教育模式,所以入學之前憑著這本科經驗我覺得賓大的生活雖然學習會很累,課程會比較不一樣,但是總歸是一種可駕馭的狀態。而我真的開始學習之後,我第一個月就承認了一個事實:我駕馭不了。

這個「駕馭不了」其實分為兩個方面:

1)強度等級不同

在國內學習時,我其實比較遊刃有餘,老師教授的內容,消化吸收都較為輕易。然而到了賓大之後,強度好像一下提升了十幾個level。在國外學建築有個特點,越優秀的人強度越大,因為你對設計的追求會更好,老師給你的意見也會獲得更多思考。在賓大這樣一個全是人才的地方,大家對自我的要求就更高。

這樣的學習強度也使得我6年半的建築學習生涯中,研究生1年半的時間所學習的軟體數量基本是國內的5倍,這個不僅包括數量還包括掌握的知識技能。而每1周的所學的知識,被鍛煉的技巧等等,基本能和國內兩三個月、半學期所學持平。這樣的學習強度下,我畢業的時候,回顧自己本科畢業階段,轉變程度可以稱得上脫胎換骨。

2. 思考方式不同

去到賓大後,讓我感到更為掙扎的地方其實是思維的差異。因為在學習之前並為接受過國外體制教育,對於建築有一套自己的邏輯:一個設計的流程應該是在知道功能後去分析基地,再去確定結構、空間、造型等等,這樣一個「宏觀→微觀」的過程一目了然,內心也覺得十分通順且自洽。

而到了國外,設計邏輯便成了多向性,要從微觀→宏觀進行考慮,這讓當時的我陷入無盡的形式探索中。以我當時一個摩天樓創作為例,國內創作的思路自然是先有個摩天樓,再去思考細節,先有一個面再去做塊,做面、線、點,但當時我們老師讓我們從微觀出發,我想不清楚,花了好久完成的research,接下來該怎麼做,什麼時候才能有個摩天樓?

那段時間的我每天都處於比較焦躁狀態,老師給出的意見很明確,但是我不知道他說的點在哪兒,以我當時的思維和認知去打破理解是個艱難且痛苦的過程。直到一個學期後半段,經過無數次熬夜、討論、合作、被罵,在某個創作過程中突然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創作方向,而這樣一個過程是每個國內學生成長為建築設計師,所必須的過程。

2. AA半年交換體驗

在一年的賓大學習後,經過作品集選拔,我以獎學金的方式去到了英國建築巔峰的AA,體驗一場不一樣的建築設計之旅。比及與賓大的差異,AA其實和賓大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比如包容性、多樣性、卧虎藏龍、沒有什麼具體的標準等等。

事實上,AA的建築表達的是一個人的思考、認識、見解及洞察力,所以對於專業水平要求很高,如果沒有這樣的實力去到AA,有的人會學到一堆奇技淫巧,學會很多作圖方法,做出一些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你會覺得這就是AA,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而已,對建築的理解不同,會造成你學到知識不同。

而賓大一年的學習再入AA,我最大的感受是對於建築這個學科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之前會覺得,自己所學其實都在建築設計師這個領域之內,去做好一個建築。而AA的建築,是一種認識世界,表達情感的工具。在AA,沒有一個老師和教授會與你談論實際項目,甚至於建築的很多基本要素比如功能、流線、結構,如果和你的立意沒有太多關係,他們也不會去過問。

AA學生作品

傳說中的賓大

1. 做改變的帶頭人

在賓大過程中,去了AA,也了解了各所常春藤院校的風格,有些院校比較實際,有些院校注重理論,而在國內被認為是錯誤的,華而不實的部分——形體便是賓大的近幾年的研究方向。道理其實很簡單:一個好的建築,只有各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才能稱之為一個好的建築。

而探索一個當下技術、結構無法支持落地的項目形體的意義在哪兒,我想與大家分享一次與導師較為深刻的對話:

我當時的論點很是鮮明:我現在的設計做的再好,依靠當下技術根本做不出來,那麼我為什麼還要做?

當時老師的回復是這樣的: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哪一個進步不需要人去引領,如果你在當下技術、結構、經濟水平下去思考問題,你為什麼要坐在常春藤的課堂上研究?你做出的設計,應該是能夠得到別人認可,進而引導技術、結構的創新,設計師應該有這樣的魄力。

2. 大牛隨處可見

作為一所世界頂級名校,賓大自然藏龍卧虎,比如我有的同學拿到耶魯offer,依舊毅然決然選擇了賓大;或者有同學語言沒有過關,但卻憑藉著優秀的作品集被教授一句「這一屆學生必須有他」留下,且獲得了不菲獎學金等等,這些之前覺得很神奇的故事,都發生在周圍的同學身上,可以說賓大每一個同學都實力突出。

而這樣的多樣性也是教授選拔時的重要考慮方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亮點,而這樣一個差異隨處可見的環境,幾個人組合在一起便可以產生無限可能性。而在第一個項目時,教授會根據作品集中每個成員所展現出的特長安排分組,每個人都有隻有自己才能承擔的「功能」。

賓大學生作品

3. 沒有可以「代課」的老師

在我的印象里,國內的老師雖然每個老師名字長相各有不同,但在教學中,講的內容記憶思維方式並沒有什麼不同,今天這門課老師突然有事來不了,其他老師也可以給幫忙代個課。而所學內容,或許因為處於入門狀態,我會覺得老師講的內容不新穎,並沒有讓我有「哇」的反應,而是掌握便是掌握了。

而賓大的課程,每一門老師的風格和所教授的內容都十分鮮明,比如你選了四門課,那麼你會學到四種不同的思考方法,每一天都是新的,新鮮的地方、面孔和知識,從來不會有感嘆無聊的時候。這樣的一年半所學遠超本科五年,但還是會有沒有學夠,我甚至學校活動都沒來得及參加的遺憾。

申請賓大,該注意什麼?

1. 心態要積極

申請美國第一梯隊名校,語言成績和作品集基本是首要考察標準,但如哈佛等院校有1個公開的秘密便是:對國內招生院校其實很固定,幾年難遇一位「白名單」外的院校學生。而賓大,經常和一些同學說起本科院校時,會有「他們學校建築專業很強嗎?」的疑問,但每一位的實力,無可爭議。

之前和教授的交流中了解到,教授對於國內哪所院校建築專業強勁爛熟於心的同時,選拔人才的關鍵還是作品集所展現出來的實力,所以之前提及的語言成績不夠,卻依舊可以獎學金入學的同學便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所以如果大家對於建築有著熱愛,且有基礎,經過一段時間的作品集訓練,入學賓大的可能性一點兒都不低。

2. 整體把控項目發展

基於之前本科學習及當初作品集創作的一些經驗,大家在創作過程中切忌過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自拔。對於項目創作而言,自己所見和他人所見其實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你正在深入研究的部分,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師會看得出你在做無用功,但因為是個人的項目,自己會很容易深陷其中。

因此,將自己抽身而出,放於一個更高的視野下,去俯瞰自己的項目是大家在創作中必須要注意的事情,如果自己無法做到,建議尋找專業的作品集輔導老師給與建議和指導,才能更高效的去完成自己項目,達到一個更好的申請質量。

L同學,漢藝2017屆學員,四個月學習後獲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邁阿密大學、杜蘭大學offer

3. 合理安排時間

老實說,當年申請之時,我並不知道還有作品集機構這樣的存在,因此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小白到最後成功拿到offer,也是吃盡了苦頭:了解院校全靠諮詢學長學姐+海淘,好長一段時間內我都在滿網路找尋院校作品,查找院校信息做分類,構建出一個院校信息庫。

而申請美國院校,有一個「死要求」:語言和作品集同時提交,6月份的時候,我卻一個都沒有。而當時還在實習中,根本無法實現「吃飯睡覺做作品集」的理想狀態,所以當時的情況基本就是熬夜是必然,就看是不是通宵。現在回頭來看,如果當時有人直接把成熟的東西告訴你,會節省很多。

以我申請賓大來看,在專業老師指導下,5個月全身心投入作品集創作,雖然時間緊張但還入學名校希望還是很大,所以如果還在猶豫是否要申請,或者說對於作品集創作還有著很多不了解的情況,建議儘快找相應的諮詢老師做了解,投入到作品集創作中。

往期「藝術留學知識共享」欄目

第四十六期:4所頂級院校相中的"大女主"配置,命運卻"幫我"選了伯明翰

第四十五期:P圖都不順溜的我,成了UCL景觀建築第一屆學生

第四十四期:零基礎入學名校,我卻收穫了「設計師」之外的更多可能

—————————————————分割線——————————————————

康石石現已推出個人微信公眾號——康石石(kang-shishi)

除每周二、周五發布專欄文章外,康石石公眾號將每日推送1-3篇文章,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盡解答,敬請關注

訂閱方式:微信搜索 康石石 即可

投稿內容:藝術留學經驗、國際藝術院校資訊、藝術設計海外求學心得等皆可,詳情諮詢下方

投稿方式:聯繫康石石小助手(Kang-hanyi)即可


推薦閱讀:

室內設計前途真這麼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
【聚美設計】別墅 —— 若谷?不張
唐代建築特點
針對這款英姿颯爽的三層別墅,2款平面布局方案,你更喜歡哪套
魅力建築-斗拱

TAG:建築設計 | 留學美國 | 作品集portfol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