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戰利品 —— 東線被俘「虎「式沉浮錄(二)
來自專欄裝甲維修部68 人贊了文章
43年1月18日中午十二時,列寧格勒和沃爾霍夫(Volkhov)的前線部隊於5號工人定居點會師,宣告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被突破,除了冰封的拉多加湖上建立的生命之路外,列寧格勒將能從陸地得到更多支援。儘管這條走廊僅有10公里寬度,鐵路線與公路線仍舊很快建立起來,2月7日,第一輛火車突破封鎖,到達列寧格勒。
二、對「虎」式的穿扛研究 —— 一頭可怕的巨獸
得益於交通線的確保,被俘的「虎」式坦克很快被運往後方。然而實際上,蘇聯在獲得「虎」式後的第一時間就對其展開了研究。在一月底時,伴隨坦克一起繳獲的文件被翻譯好,一份有關「虎」式的簡陋的技術說明也完成了,由於時間匆忙和缺乏準確測量,這份技術說明並不理想,例如,說明中對裝甲厚度的估計是不正確的,而其描述的「虎」式戰鬥全重達到了75-80噸等。
最初在報告中,這些被俘「虎」式被稱為「某亨舍爾型被俘坦克」,後來用代號T-VI來統稱。值得關注的是,報告顯示,在列寧格勒前線上,除了100號「虎」式外,德國人至少還扔了2輛同型號的坦克,其中一輛被德軍完全炸毀,另一輛則是遺留下德軍想搶修它卻又不得不遺棄的跡象,僅僅只被破壞了部分而已,這輛「虎」式的炮塔號為121號(即上文末最後展示的那幾張照片)。在拆除了121號的部分零件用於修補100號之後,121號馬上被運往庫賓卡坦克裝甲車輛科學研究所(NIIBT Polygon/НИИБТ Полигон)試驗場進行測試,而100號將在晚些時候前往庫賓卡。
抵達的莫斯科的「虎」式引起了蘇聯當局極大的興趣。那時候,德國在東線及北非戰場上積極地使用「虎」式坦克組建的重裝甲營。在哈爾科夫戰役中,「虎」式的大規模使用讓蘇聯紅軍為此吃了很大的虧。與此同時,「虎」式在突尼西亞與美國和英國軍隊交戰時,同樣為盟軍帶來嚴重的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很快就向蘇聯提供了有關德國新坦克的一些情報。1943年4月5日,蘇聯收到了一份使用6磅炮對「虎」式進行射擊的總結,這次射擊在3月底進行,六磅炮於300碼(274.3米)的距離向車體正面射擊了10發炮彈,其中5發炮彈擊穿。
43年4月,100號與121號再次重聚於庫賓卡,至此,兩輛車的命運走向了不同的軌跡,121號於4月25被解體,預備用於裝甲測試,並在之後被各式口徑的火炮錘得千瘡百孔,而100號僅用於測試蘇聯裝甲車輛對88炮的抵抗力。
裝甲測試於4月25日至30日之間進行。共有13種火炮,5種反坦克步槍,2種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手榴彈KB-30,以及裝載於拉格-3的37mm機炮參加了測試。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天氣晴朗,火炮中的三個: M-60型 107mm 加農炮 ,M-30型 122mm榴彈炮 和 ML-20型152mm榴彈炮 都沒有擊中目標。
打響「虎」式裝甲測試第一炮的是T-70。很顯然,用普通的炮彈是沒法給「虎」式側面厚達82mm的裝甲造成任何威脅的,因此在測試中使用的是次口徑彈。200米的射擊能成功擊穿虎式的裝甲,而在350米,側面下部較薄弱的62mm厚的裝甲可以被擊穿。M-42 45mm反坦克炮 (M-42)顯示出同樣的結果,但它的穿甲彈並不能在100米擊穿側面上部,當使用次口徑彈時,則可在350米成功擊穿。
隨後參與測試的是57mm的火炮。蘇聯ZiS-2與英國六磅炮顯示出相似的結果。車體側面可於800-1000米的距離擊穿,而對於較厚的前裝甲,在500米的距離上ZiS-2無法將其撼動分毫。更近距離的射擊測試並未進行,但從英國方面的數據來看,在大約300米的距離上,ZiS-2有著威脅「虎」式正面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英國的六磅炮有著更短的炮管,與ZiS-2威力相似是因為其彈藥質量更好。
在測試中,75mm M3使用了M61和M72兩種穿甲彈,M61可在400米的距離擊穿「虎」式側面裝甲,M72則是能在650米的距離擊穿「虎」式側面裝甲。需要注意的是,與六磅炮一樣,如此的射擊結果得益於高質量的彈藥。這門火炮並沒有對「虎」式的前裝甲進行射擊測試,也許是因為測試人員認為那只是浪費時間。
76mm F-34的射擊結果給測試人員澆了一盆冰水。作為該時期裝備最廣泛的一款坦克炮,無論用的是AP、次口徑彈還是HEAT,它沒有任何一發炮彈能擊穿虎式的裝甲,甚至當距離拉近到200米時也不行。
而另一門76mm火炮,76mm 3-K (即76-мм зенитная пушка обр. 1938 г.)的表現比F-34稍微強一些,但也沒強到哪去 —— 在500米的距離,它並不能擊穿「虎」式的炮塔側面。換句話說,它的性能與使用M61的75mm M3性能差不多。
76mm 3-K並不是紅軍裝備序列中最強的高射炮,事實上它在40年就停產了,代替它的是85 mm 52-K,自40年以來,它被認為能改造成一門有前途的坦克火炮,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設想甚至還未進入試驗階段。在實際作戰中,這些高射炮被前線官兵積極地用於作為反坦克武器。
這一次射擊測試證明炮兵裝備局(Главное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ГАУ)和坦克兵總局(Главном 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м управлении,ГБТУ)將85 mm 52-K改造為坦克炮的思路是正確無誤的,85 mm 52-K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擊穿「虎」式正面,在1500米的距離擊穿「虎」式側面。
122 mm A-19與85 mm 52-K不同,當局沒想過把這門炮搬上坦克,先前他們考慮的是107 mm M-60,然而這門炮在此次射擊測試中的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它甚至沒打中一動不動的「虎」式。
然而在射擊測試中,於1500米的距離上,122 mm A-19使用BR-471對布滿彈坑的「虎」式進行射擊。第一枚炮彈穿過車前裝甲的裂口,擊穿了車體後部;第二枚炮彈擊中炮塔正面,崩落了一塊約58x23平方厘米大小的裝甲,這一擊使得炮塔脫離炮塔座圈,整體後移半米;第三枚炮彈擊中炮塔頂部,發生了跳彈,但同時也留下了深達25毫米的凹痕。
然而,測試並沒有在121變成廢鐵後簡單地結束,「虎」式不僅擁有強大的裝甲和防護能力,還有一門威力不容小覷的88炮。在121號飽受磨難的同時,100號正以蘇聯的T-34與KV-1作為目標來進行射擊測試。
測試結果與測試人員預測的差不多。 KV-1額外附加的裝甲板在面對88時毫無作用。 第一發射擊來自1500米,將部分附加裝甲崩落,第二發炮彈則是直接擊穿了前裝甲。
從這個結果來看,為KV-1減輕重量提升機動的想法有正確的地方:反正對於KV-1與KV-1s的裝甲而言,在88炮下它們是平等的。
對T-34進行射擊測試的結果更加糟糕。距離同樣保持在1500米,第一發炮彈直擊炮塔使得它直接脫離了炮塔座圈,進一步的射擊則是擊穿了車體的首上。為了進行對比,85 mm 52-K在相同的距離上進行射擊,經過比較,其穿透力與88 mm KwK 36 L/56類似。
在測試結束後,兩輛「虎」式坦克被運往莫斯科城,在高爾基中央休息公園的德軍繳獲裝備展覽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它們倆一直在那裡作為展品展出,直到1948年才被作為廢鐵給處理掉。
至於從測試結果中得出的結論,當局立即對此做出行動。很明顯,76mm的坦克炮已落後於戰爭的需求,需要緊急更換。1943年5月5日,蘇聯國防委員會(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обороны, ГКО)發布第3289號法令「加強坦克和自行部隊的火炮裝備」,這是85mm口徑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發展起點。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炮兵裝備局在更早的時候就啟動了這個項目:在1943年4月28日,第9號工廠設計局就已經接受到了命令,與此同時在中央炮兵設計局(ЦАКБ)也啟動了這個課題。此外,在那個時候,開發搭載122 mm A-19的SU-152的工作也已全面展開。1943年3月,在對德國自行火炮Pz.Sfl.V進行研究後,這個想法首次被提出。最終,在1943年5月,第9號工廠設計局收到了開發基於122 mm A-19的坦克火炮的任務。
而「虎」式的出現,則是推動了這一系列工作的展開。
測試帶來的的另一個結果是加速對ZIS-2的改進工作。與流行的觀點相反,這門炮並沒有被完全拋棄,當局決定對其進行改造。但問題是,這項工作以一種悠閑的磨洋工步調在緩慢進行。「虎」式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悠閑氣息,同時也改變了原先的計劃。在將ZIS-2的炮身與ZIS-3炮架結合後重新設計之後,經改進後的ZIS-2改稱 ZIS-2 Model 1943。此外,57mm ZIS-4 坦克火炮的項目被重新啟動。此外,中央炮兵設計局還開始著手76mm S-54 坦克火炮的研發,這種火炮也考慮搭載在自行火炮上。
總而言之,炮兵裝備局和坦克兵總局並沒有坐以待斃。 改進後的ZIS-2 Model 1943,於43年6月開始投產。而1943年8月,SU-85與KV-85正式投產。
下期預告:
「總的來說,戰爭期間,有不少於10輛被俘的『虎』式曾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部隊中為蘇聯紅軍效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