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宋黑釉的魅力(二) -北方油滴 -沙家櫪

唐宋黑釉的魅力(二) -北方油滴 -沙家櫪

來自專欄藝術與考古2 人贊了文章

二:淺談宋、金黑釉油滴(上)

原創作品 沙家櫪

油滴是一種在高溫下使鐵離子釋放,又急速遇冷後釉表面呈現的『銀色』、『醬色』、『冰花』等不同程度的窯變結晶體,這種結晶的成因與釉料、釉的薄厚及燒成溫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中國的「油滴」主要產地有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福建等地區都有生產,以北方地區最為普遍,如河南的有焦作李封窯、新安城關窯、盂縣鈞台窯、焦作當陽峪窯、礦山窯、密縣城關窯、魯山段店窯、寶豐窯、黃道等窯,河北的定窯,山西的介休窯、臨汾窯、懷仁窯等,山東的淄博窯,陝西的耀州窯,福建的建陽窯,一般是以黑釉底形成的油滴,極罕見有硃砂紅釉底形成的油滴,目前發現最早的器物要屬定窯的高溫窯變鐵紅硃砂釉「油滴」,是在硃紅色釉面上浮現似水中「油滴」點狀的結晶,故而得名,其形成機理是在高溫燒造過程中,著色劑氧化鐵不斷地分離,逐漸在釉面上形成氣泡,破泡後形成的鐵離子結晶,大小各異,形狀不同,顏色不一的斑點狀點,釉層薄者似夜空中閃耀著繁星點點,釉層厚者又如「冰花」狀深璿釉中,這些油滴結晶正像古人讚譽的:「盛茶閃金光,盛水閃銀光,映日透視,晶瑩奪目。」據說這種油滴的火候要把握到恰到好處,這種油滴只有在1100度以上,又逢適當的釉料、濕度和風口才會形成,溫度過低難以形成,過高油滴又太小,所以要燒出完美的油滴器物成品率極低,應該都帶有偶然性。

所謂的「金油滴」就是在黑釉底色上浮現醬色斑點,多見於福建建陽窯,和陝西耀州窯作品,「金油滴」的作品比較少。「銀油滴」即在黑釉底色上浮現銀白色斑點,大小各異,有的均勻細小,有的大小交錯,「銀油滴」相對來講比較普遍,這裡所說普遍是與其他油滴而言,而非產量大,「冰花」就是釉層較厚時呈現出像冰花一樣的結晶紋理,以山西懷仁窯、河南魯山段店窯為代表,油滴產品在整個黑釉產品中屬於極為罕見的,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館及私人藏品真正的油滴總合也不超過二三十件,小山富士夫1970年出版的《天目》一書中一共介紹了15件黑釉油滴,其中包括9件建陽窯油滴和矅變,5件華北黑釉油滴,當然不包括「泛油滴」在內,「泛油滴」就是又像油滴,又不是油滴,在油滴與兔毫之間的狀態。

油滴釉大概始自唐代的定窯,十世紀晚期魯山窯應該已有產品了,唐代定窯的鐵紅窯變硃砂釉油滴已經有實物見證了它的時代,魯山窯的油滴既有金油滴,也有銀油滴,按造型和工藝上來判斷應該早於北方其它窯口,而南方的建陽窯的年代大約始自北宋晚期,建陽窯的油滴是南宋以後發展到鼎盛階段出現的,而在北方諸多窯口都在北宋、金代十分流行這種黑釉油滴作品,晶瑩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稱瓷中瑰寶。

目前見到的是唐代定窯鐵紅窯變硃砂釉油滴最早,參見《定窯瓷器探索與鑒賞》下冊84-85頁,這件高溫鐵紅窯變硃砂釉的釉表閃現著密集的銀白色油滴點,釉層較薄而溫度較高,形成了獨特的高溫鐵紅有窯變釉的油滴。

圖1:歐洲私人收藏唐代定窯高溫鐵紅窯變硃砂釉油滴執壺

圖2:唐代定窯高溫鐵紅窯變硃砂釉油滴執壺局部

河南魯山段店窯的油滴分兩種,一種釉層較厚,油滴常有不同程度的凹陷,油滴呈「冰花」狀,這種「冰花」油滴與山西懷仁窯的有些接近,按秦大樹教授推斷這件油滴玉壺春瓶應屬河南地區作品,順著這個思路我們找到了相應的出土殘片,對比胎、釉可以落定。

圖3:歐洲私人收藏金代魯山段店窯黑釉油滴玉壺春瓶

圖4:金代魯山段店窯黑釉油滴玉壺春瓶局部

查驗對比唯有魯山段店窯、山西懷仁窯有此「冰花」油滴,從魯山段店窯附近採集到的瓷片看,與該玉壺春瓶的油滴極為相似,

圖5:魯山段店採集殘片

圖6:魯山段店窯殘片

北宋魯山段店窯胎骨細密堅硬,色淺灰帶少許細小黑色星點,金代胎骨略有些許松(相對北宋而言),其實仍然很堅硬,只是感覺是略微鬆些,

圖7:金代魯山段店窯黑釉油滴玉壺春瓶底、胎

對比北宋魯山段店窯胎骨覺得更加硬朗,稜角分明,參見魯山段店地區採集的白邊黑釉油滴碗殘片,

圖8:魯山段店採集宋代殘片斷面

這件歐洲私人藏釉層薄些的油滴出現「銀油滴」狀,釉表光滑黝黑,銀色油滴布滿在黝黑的碗內外,猶如夜空中繁星點點,碗的腹下部油滴漸大,釉下施一層深紫褐色化妝土,

圖9:歐洲私人藏北宋魯山段店窯黑釉銀油滴盞

收藏於中原古陶瓷標本博物館的這件宋、金魯山段店窯黑釉銀油滴殘碗與前面那件北宋魯山段店窯銀油滴碗極為接近,唯北宋的器物做工嚴謹,釉下施有化妝土,而金代魯山段店窯從造型到工藝上都只是延續北宋的技法,造型不如北宋巧,

圖10:中原古陶瓷標本博物館藏魯山段店窯殘碗

魯山段店窯的黑釉油滴產品有多種情況,有的是明顯的「油滴」,

圖11:魯山段店窯出土白邊黑釉油滴碗殘片

有的就形成類似「金油滴」的效果,但是很不規矩的,

圖12:魯山段店窯出土白邊黑釉油滴碗殘片

還有的更是形成「類油滴」效果,遠看像是油滴,仔細看有蠕動的蝌蚪般動感,與油滴還是有明顯的不同,我們不妨叫它「類油滴」。

圖13:魯山段店窯出土白邊黑釉油滴碗殘片

2002年至2005年在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有油滴盞,據專家考證稱是山西懷仁窯產品,這件盞僅從釉面效果與魯山段店窯的產品十分相像,

圖14:2003年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出土山西懷仁窯黑釉油滴盞

被視為日本重要文化財,收藏於日本京都龍光院黑釉油滴盞,也被專家們認為是山西懷仁窯作品,這種底足全部施化妝土的手法也許有它的特定意義。與日本藤田美術館藏的一隻黑釉油滴盞也十分相像。

圖15:日本京都龍光院藏黑釉油滴盞

這件收藏於歐洲的金代黑釉油滴盞造型端正,釉質滋潤,漂亮的銀油滴布滿器物內外,腹下部施有化妝土(被人為磨掉),從化妝土、工藝、釉質分析很有可能也是懷仁窯產品,

圖16:歐洲私人藏金代黑釉油滴盞

而瑞士日內瓦的鮑爾收藏的一隻黑釉油滴盞,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在底足滿施化妝土,被專家定為山西介休窯產品,

圖17:瑞士鮑爾藏金代介休窯黑釉銀油滴盞

英國大威德(現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據專家稱是山西介休窯產品,如果嚴格地講,這種窯變的現象應該叫「類油滴」窯變釉,它的釉表面呈現的不是規矩的「油滴」紋,有點類似圖13那種有動感的要變結晶,也就是從油滴向兔毫轉變過程中,

圖18:金代介休窯黑釉窯變盞Victoria & Albert Museum收藏

收藏於美國Shatzman的一件黑釉油滴水注據專家稱是山東淄博窯產品,但是我們對比後發現它更趨向於河南寶豐窯作品,它的胎、釉、工藝手法與河南寶豐窯黑釉瀝線紋裝飾的胎、釉都接近,施釉一般不到底,胎骨細而淺灰色,也有的施化妝土的情況,但是化妝土也是淺灰白色的,

圖19:金寶豐窯黑釉油滴水注,美國Shatzman收藏

而收藏於斯德哥爾摩博物館藏的金代黑釉油滴水注更趨向于山東淄博窯產品,淄博窯的黑釉一般施釉近圈足,且胎骨略粗,釉面多肥厚而光亮,淄博窯的黑瓷除具有平底的特徵之外,釉質晶瑩滋潤、色黑如漆是它的特色。參見上一期淄博窯百合花口瀝線紋瓶。

圖20:斯德哥爾摩博物館藏淄博窯黑釉油滴水注

瑞士玫茵堂舊藏一件據專家稱是山西臨汾窯的黑釉油滴包口盞,該盞器物內面釉質尚肥,油滴也不錯,但外壁腹下施釉不過半,腹下用護胎釉,這可能是臨汾窯特有的工藝手法?

圖21:瑞士玫茵堂舊藏介休窯黑釉油滴盞

日本戶栗美術館藏的一件撇口大油滴盞據專家稱也屬於山西臨汾窯作品,這件作品在1970年小山富士夫的《天目》里有介紹,但是這件被專家稱臨汾窯的作品其圈足、修足處理和護胎釉的做法與日本京都龍光院的那件懷仁窯盞手法一致,由於沒有上手實物也無法進行對比。

圖22:日本戶栗美術館藏金代黑釉油滴大盞

英國大威德舊藏那件黑釉油滴盞,據稱也是臨汾窯作品,釉質肥厚光亮,銀色油滴密集,

圖23:英國大威德舊藏金代黑釉油滴盞

耀州窯的油滴較為少見,目前出土和發現的有北宋黑釉硃砂滴,或稱「金油滴」,這種硃砂滴十分罕見,在漆黑的釉色面點綴著不規則的硃砂點,

圖24:歐洲私人收藏北宋耀州窯黑釉硃砂滴

還有件據稱是宋代耀州窯的黑釉油滴,說是油滴,但是確實像斑點,與一般意義上的油滴有些區別,寬泛地將也可以叫「油滴」。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關鎮徵集一件,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與此類似。

圖25:宋代耀州窯黑釉油滴盞

還有一些黑釉油滴盞很難區分它們的窯口,由於油滴的產地較廣,產量又少,出土的出土材料十分有限,要想區分各個窯口就需窯址殘片來比對驗證,又由於產量的稀缺,缺少窯址出土「油滴」殘片,這樣就無法對比歸類,只能通過同類黑釉產品的胎、釉、製作手法、工藝等多方面綜合考量,來推測屬於那一窯口產品,

圖26:館藏宋代黑釉油滴盞

圖27:法國吉美國家博物館藏宋、金河南黑釉油滴盞

圖28:北大宋代茶盞展中的臨汾窯黑釉油滴盞

圖29:2003年8月紐約佳士得拍賣的宋代黑釉油滴盞

圖30:歐洲私人收藏宋代黑釉油滴

還有一種屬於「泛油滴」釉,這種窯變的結果又像油滴,又不是油滴,釉質肥厚,釉面出現「鯊魚皮」狀,與一般油滴釉不同,

圖31:歐洲私人收藏「類油滴」盞(鯊魚皮)

小山富士夫在他的《天目》(1970年)里也有介紹過一件現藏於日本的「類油滴」(鯊魚皮);近年出土的大量殘片中也發現過一兩片類似的紋理窯變釉。

圖332:近年出土黑釉窯變殘片。

河北地區的定窯近些年陸續出土了不少定窯窯變釉殘片,包括定窯油滴,但是大部分曲陽、定州一帶出土的油滴的殘片與北方其他地方的油滴有所不同,與真正意義上的油滴不太一樣,除了早期唐代高溫鐵紅窯變硃砂釉油滴外。

圖33:曲陽、定州近年出土的定窯油滴殘片。

河南汝州油滴有所不同,大小不等且分布呈釉厚處呈褐斑、薄處小似油滴,沒有漸進式過渡,

圖34:汝州出土油滴盞殘片

以上我們主要探討北方黑釉油滴的主要產地和不同的呈因效果,這種油滴盞很早就已經被西方學者所關注,日本更是推崇備至,而在國內的重視度遠遠不足,也可能是大部分都早已流落他鄉之故?由於文化的斷層,我們失去了太多的寶物和資料,近兩年才剛剛進入人們的視野,由於材料的缺乏,出土的又極為有限,因此造成窯口的區分有些不一定準確,下一節我們將探討南方的建陽窯油滴。

傳播正能量是一種智慧,我們不斷更新現有知識,讓愛好者了解不同視角的最新觀點。


推薦閱讀:

門道文化|東周列國的八大遺址
方立天:國學之魂——中華人文精神
序:後李林甫時代與安祿山叛亂起源(下)
國人的人文素質低誰之過?
決定製定五四憲法(1953年)的國內環境

TAG: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