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那種當年推著楊sir前進的力量 可能正在把學生推走

那種當年推著楊sir前進的力量 可能正在把學生推走

33 人贊了文章

今天讀了澎湃新聞上採訪化院楊震教授的文章,有一些觸動。儘管我不太懂科研化學,對本文即將涉及的很多東西也一知半解,但是還是想把一些想法寫下來。歡迎討論和拍磚。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那篇文章,可以先讀一下:口述中國|北大教授②楊震:離開哈佛,跟林建華回家

我的標題是「那種當年推著楊sir前進的力量 可能正在把學生推走」。大概是學了一點心理的緣故,我認為一個人克服各種困難不斷向前總是要有動力的。或者說的俗一點,「無利不起早」。當然這個「利」不能狹義理解,裡面既有個人的小利,也有對家庭、國家和社會的責任。看完第一遍之後,我在震動的同時就想知道楊sir的動力是什麼,於是我又讀了一遍原文,並試圖分析了一下。這個從二手資料讀心的行為有點業餘,希望沒有哪裡對楊老師不敬的地方。

根據羅伊的需要理論,當一個人在對其他的人處於某種原因有一定的防禦和不信任的時候,他更可能相對獨立,並且選擇定向於物的職業,自然科學正是一例。(另一方面,定向於人的職業有服務類和管理類行業等。)這一點倒是可以和楊老師講述的早年經歷對應上。往下看,現代的基礎科學從業者經常提到的科研動機之「自娛自樂」似乎並沒有很多體現,但是關鍵可能在於,那個時代的化學和現在不一樣。姑且總結為兩點:行業有未來,從業者有未來。一個學科當然有未來,一個人也自然有未來,但是這裡的意思卻不那麼簡單。

行業有未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機合成化學(可能是最純粹的化學)從方法和應用上都有自己的前景。那個時代的逆合成方法剛剛起步,遍地都是黃金。比如,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很多全合成方法可能現在一個高中(競賽)生都能看懂。許多非常開創性的方法和思路都在逐漸展開,而且這個問題是化學家在推動的。怎麼合成一個新的東西出來,當時的數學家、物理學家插不上話,生物學家提的方法都是酶,計算機科學就不用說了。而且,實驗合成化學的未來是和全人類緊密相關的。就比如紫杉醇,當時大家可能真的認為我們把合成方法搞出來之後全人類的癌症就可以解決了。然而,到目前為止紫杉醇的工業製備仍然是半合成方法為主,同樣需要消耗大量的紅豆杉樹皮,儘管化學家已經把實驗室全合成路線搞出來幾十年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你在醫院說自己是搞抗癌藥物合成的,人們會很崇拜你,因為大家覺著人類的未來就在你手裡。現在……你再出門說自己是搞化學合成的試試。然而現在化學的位置開始尷尬起來,大塊的明顯的金礦都挖完了,後邊的實際問題和科研問題的進展可能都沒那麼重要。重要的進展要麼向下一步找計算,要麼向上一步做生物。合成化學這,純靠目前的經驗方法在未來估計是走不通的,計算機有很多種不如人的地方,但是從經驗做預測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它們會比人類做的差。化學肯定有未來,但是可能現在解決瓶頸的關鍵點不在化學家手裡。就像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紡織業,解決問題的關鍵在珍妮機和蒸汽機上,不在紡織工人的手藝里。

從業者有未來。楊老師採訪里說,當時的夢想就是賺兩萬美元就回來。我認為有人一提錢就認為別人拜金或者怎樣怎樣真的沒什麼道理,畢竟人家也有家人,也得過日子。不過當時科研人員的待遇還是真的要考慮一下,現在說兩萬美元可能不算什麼,九十年代一美元大概能兌八塊多人民幣,順便北京房價一千多一平米。好的科研人員待遇好肯定是好事兒,那時候雖說房價便宜,大學生還少呢。大學擴招之前出個大學生真的很難,更不用說當著博後的博士了。之後中國高校規模逐漸擴大,也引進了很多牛人回來做教授。那個時候相對而言蘿蔔少坑多。現在呢……學歷確實是注水了這個沒錯,但是為了篩人大家要競爭到海外博後之後找的工作可能也就是當年本地博士的水平,而且沒那麼多擴規模的高校了。蘿蔔多坑少,競爭難度是一個事兒,競爭時間成本又是另一個事兒。當時沒考上大學也就18歲,現在博士畢業都27了你把人家刷下來了,然後怎麼搞呢。

我認為那撥能折騰的年輕人為了逆天改命從來是不怕累的。化學實驗室的學生經常抱怨工作累,但是那撥知乎專業也輕鬆不到哪兒去。(我信科室友還經常深夜碼代碼呢……)這年頭誰都累,但是大家總要為了一些什麼而努力,家國情懷和個人成就都行。

幾十年過去了,有理想的窮學生還是那麼有理想,還是那麼窮。變了的可能只是行業的形勢吧。這似乎並不是化學學科和化學從業者的鍋,學科的瓶頸在哪裡可能算是一種自然屬性吧,所以真的不覺著我們要分什麼鍋。只是想說,社會環境變的還是比人快,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人類大概還是差不多的吧。

推薦閱讀:

光化學療法及光感藥物 ——力元文摘040518
合成化學佔1/3,化學口六大研究領域歸類盤點!
麥田雜草化學防除的4個關鍵
納米凈醛板絢彩出世 屢獲權威環保認證
古聯中的化學知識

TAG: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