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兵錄》中所描述的炮艦

關於《兵錄》中所描述的炮艦

80 人贊了文章

《兵錄》崇禎本:「焚寇之舩莫如火,碎寇之舩莫如炮,大抵舩宜極新堅為佳,大固好,亦不必太大,隨海上雙桅皆可用也。將此舩下層左右約開銃孔,或三十處,或二十處,安置紅夷大炮,每門重二千三四百觔者,用一車輪架乘之,便於進退裝葯。此等大炮,每舩一隻或六門,或八門,左右排列;余孔亦列千觔與五百觔之銃,必要五百觔為率者,方沉重不跳且送彈端直。至上層戰坪如用百子狼機等炮。大約一舩要兵百餘名,大小銃共五六十門,多多益善。」

這是崇禎時期再版的《兵錄》當中所描述的雙甲板炮艦,兩種,大號炮艦下層甲板配置紅夷炮8門,千斤炮與五百斤炮22門,上層甲板用佛郎機百子銃等小型火炮30門,共60門;小號炮艦下層甲板用紅夷炮6門,千斤炮與五百斤炮14門,上層甲板用佛郎機百子銃等小型火炮30門,共50門。

你們以為這只是何汝賓的設想吧,只停留在紙面上吧?我以前也這麼懷疑過,英國人彼德·芒迪1637年在廣東見到的明軍雙甲板炮艦也就28~30門炮,旁邊還有一艘10~11門火炮的單甲板小炮船,然而並不是,只是我以前看書少。

崇禎十三年(1640),浙江明軍圍剿海盜時,俘獲了大中船隻41艘,其中大船26艘中船15艘,全部被改編進各寨明軍補充水師力量,之後調撥紅夷炮、神飛炮、威遠炮、百子銃各項火炮共一千六百五十八門,平均一下就會發現,這41艘戰船每艘都能分到40~42門火炮;不過畢竟大小不同,所以如果按照尺寸來分,那麼26艘大船完全可以分到50門火炮,剩下的15艘小船也可以分到22~23門火炮。其中百子銃是用來攻擊敵方甲板人員的,炮彈重30兩,2.5磅左右;威遠炮為冷鍛炮,所以重量很輕,只有200斤左右,但炮彈卻重3.6斤,在4.5~5磅之間;神飛炮重1050斤,裝火藥6斤,炮彈重量沒有記載,不過如果按照1:1彈藥比來估算,炮彈應該在6斤左右,合8磅;至於紅夷炮,那範圍就很大了,從4斤彈到20斤彈都造過,因此只能根據何汝賓的描述來互相印證,即重量在2300~2400斤之間的紅夷炮。目前國內符合這個重量的紅夷炮實物有兩門,一門是收藏在廣州市越秀山的崇禎十七年紅夷鐵炮,炮長260㎝重兩千斤內口徑10㎝,另一門是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崇禎二年紅夷鐵炮,由兩廣總督王尊德監造,炮長258㎝重兩千斤口徑卻達到14㎝,因此得知明末由於地域不同工匠不同而導致的鑄造工藝不同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取個中間數,2300~2400斤紅夷炮當在12磅左右。這樣由小到大2.5磅炮、5磅炮、8磅炮、12磅炮的配置非常合理,也比較符合現實情況。

這麼一算,很顯然,與《兵錄》當中的炮艦記載大致相符,因此何汝賓很有可能就是描述的當時沿海明軍炮艦。除了何汝賓,工部郎中董鳴瑋也曾仿照閩海戰船建造了兩艘江防炮船,名為「龍骨炮船」,共配置火炮18門,其中紅夷炮8門、百子銃10門,因為是江防戰船,因此可能要比原型閩海戰船小一些。

而且,從崇禎九年的剿滅海盜記載來看,那時候的明軍炮艦已經列裝西式舷炮,明軍與海盜甚至可以艦炮對轟互相射擊七八個小時(自寅至午、自午至酉),所以啊,明朝末期雙甲板炮艦與單甲板炮艦應該已經很普遍了。

推薦閱讀:

古史今說:堪稱明朝歷史上神來之作的「三幅巨制」(第154期)
看世界歷史,蝗憨得完全崩潰
天以假年,這位皇太子長大成人,明朝歷史或將改寫!
談談明朝歷史(原創)
萬曆年間著名流言:朝鮮欲與日本聯合入侵明朝

TAG: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