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環境產業的產品和服務
來自專欄風水即環境4 人贊了文章
首先介紹一個概念,Product Service System(產品服務系統)。這是個二手知識,來自知乎網友「蘇傑」。
核心如圖,很容易看懂。摘錄「蘇傑」的問答,簡單再說一下。
第一種,純產品:Pure Product,簡寫為PP。用戶用的是一個實體,不包含任何服務,比如一瓶礦泉水,一個漢堡,一個看天氣的App。如果硬要說僅有的一點服務,那可能是「產品說明書」。
第二種,產品導向:Product Oriented,簡寫為PO。實體為主,包含少量服務。服務目的是讓用戶可以順利使用產品,都是和產品緊密相關的服務。
Product Related:安裝調試、保修服務、保養與耗材供應等,比如你買了空調,就會有人上門給你折騰到可以用的狀態,買車的時候含3年10萬公里保修,送幾次保養,送幾張機油券。
Advice and Consultancy:培訓諮詢服務,公司買了一套OA系統,就會有人來教大家怎麼配置、怎麼使用,你用的過程中碰到問題也可以尋求幫助。Apple Store里,給產品用戶提供的一些課程,答疑解惑也是此類。
第三種,使用導向:Use Oriented,簡寫為UO。依然以實體為主,和PO的區別在於,供給方給你的不是所有權,而是長期獨佔的使用權(Product Lease),或者是某種條件下,比如一段時間的使用權(Product Renting/Sharing),甚至是共享的使用權(Product Pooling)。因為並非買斷實體,所以相關的配套服務會跟上,確保使用順利。
上面提到的,公司買一套OA系統,賣家可以選擇完全賣給你(PO),也可以按時間賣你lisence,也可以按使用人數/使用量收費(下一種模式,RO)。
你有騎行需求,滿足你的產品服務可以是一輛自行車(PO),也可以是一輛叫ofo的自行車1小時的使用權(Product Renting/Sharing)。
你有住的需求,有的情況下得買房(PO),有的情況下長租,有的情況下買酒店裡N間夜的使用權(附帶的服務比較多,比如打掃、叫早、送餐、洗衣等)。
公司需要列印服務,可以買一台印表機(PO),然後自己買耗材,也可以買一台印表機的長期使用權,加上定期維護、補充耗材的服務(Product Lease)。
坐車出行,用滴滴拼車的話更是可以只買一輛車在某一段行程內的一個座位(Product Pooling)。
第四種,結果導向:Result Oriented,簡寫為RO。
到這裡,就以服務為主了,你買的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種結果,使用實體只是為了達成結果需要用的過程。
Activity Management:活動管理,類似外包,通常外包合同都包含了對服務質量進行控制的性能指標。典型的,大多數公司會把保潔工作外包出去,採購服務,只要拿到預期的結果就行,而不會選擇購買(招聘)保潔人員。
Pay Per Service Unit:按用量付費,你家裡用的水電煤都是這樣,相應的服務是為了確保你正常使用。比如網路廣告,按點擊、按成交付費等模式都是按照某種用量在付費。去體檢的時候,你做多少項目,給多少錢,莞式服務里貌似有某種菜單,也是這個模式。很多軟體做版本區隔,也是類似的處理。
Functional Result:按有價值的結果收費,典型的例子是你需要「宜人的辦公環境」(結果),而不是需要製冷設備或者冷氣,你需要一次提升團隊士氣的團建,而不是需要一個教練、幾組遊戲。相關的還有買保險,你買的是一份保障,可以買不同級別,保額不同、條款不同,對應的服務結果也不同。
第五種,純服務:Pure Service,簡寫為PS。
很純的貌似也難找,比如大保健(存疑?),或者「聊個5塊錢的」這種模式。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還很納悶,這有趣在哪兒呢?Why I need to know this shit?
趣點1:剛才說這是二手知識,是我摘錄知乎網友「蘇傑」的,但其實這個理論,他也不是原創,原創者為荷蘭萊頓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工業生態學教授(Professor of Industrial Ecology)Arnold Tukker。工業生態學側重於技術領域,一方面是經濟和社會之間的聯繫,另一方面是商品和資源之間的聯繫。
蘇傑雖非Product Service System概念的原創,卻將它中文化,並聯繫現實案例,深入分析,讓很多對產品感興趣的中文世界讀者受益。
知識的溯源,以及,一種理論形成後意想不到的作用,影響到意想不到的人群,是多麼有意思。
趣點2:萊頓大學是歐洲最古老、最有名的大學之一,Arnold Tukker教授的研究廣義上也和環境有關,環境學簡直是21世紀的顯學。Arnold Tukker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可持續產品——可能類似於我們所說的環境友好產品、循環經濟等。
趣點3:目前搜不到Arnold Tukker教授相關的任何中文資料,但英文資料、報道中,他對中國環境問題發表過看法,比如,中國遭受大氣污染問題,他認為應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看來中國這個事兒是舉世矚目,誰解決好了,那必然是流芳千古——在人類移民火星之前,這個問題都是很重要的。
繼續說產品和服務。
兩者之間沒有很鮮明的界限,但會呈現出來一種變化趨勢。按照蘇傑的說法,從PO到UO,會造成的必然結果是短期收入減少,資產投入增加,利潤減少,但預期利潤增加,比如房企不買房,改做長租生意了,那就沒有了賣房那一大筆的即時收入,在一段時間內的資金壓力就很大。這表現在財務報表上就很難看,如果是上市公司,敢不敢做這樣的決定?
從PP到PS,廠家與用戶的關係有越來越緊密的趨勢,觸點越來越多,用戶嘗試的成本越來越低,PP的話,與用戶的關係往往終止在銷售達成的一刻,PS的話,與用戶的關係往往真正開始於銷售達成的一刻。在這個時代,這是一種利好,每家公司都應該想一想有沒有更偏服務的模式。
這裡的產品是指實體,可以是硬體、也可以是軟體,而服務通常指人工的服務,這裡的產品加服務一起,可以認為是大產品的概念。
用早餐做一個類比。
A店賣豆漿、油條,B店賣包子、粥,這都是早餐產品;後來有了美團、百度外賣,它們不生產產品,但是能幫你買了拿給你,這是服務;後來又出現一家公司,這個公司把不同店裡的產品組合,幫你採買,再拿給你,你可以選擇A店豆漿加B店包子,這時候,你得到一個「大產品」,早餐解決方案。
對照一下環境產業:設備、儀器、藥劑等是產品,EPC、BOT等是服務,但更流行的概念是「解決方案(Solution)」,這不就是產品加服務嗎?或者說是一個面對效果的「大產品」。
地方政府面對環境問題,自己建一個污水處理廠,什麼土建安裝機器設備藥品都要買,它買的是產品;出錢,找一個工程公司來建,它買的是服務,不出錢,拿特許經營權來換取一家公司投資、建設,這也是服務。
過了幾年,政府發現建污水處理廠也沒解決自己的環境問題,就換了種採購思維,要求購買「使當地黑臭水體變清的服務」。
這時候,政府的需求是結果導向的,那麼環境公司「純產品」或「使用導向」的產品/服務就對不上思路了。我們常說環境服務業,到這一步,就以服務為主了,政府買的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種結果,使用實體只是為了達成結果需要用的過程。
Arnold Tukker教授的這個理論是2004年提出來的,現在產品和服務又有新的演化:服務產品化,產品服務化。
提到「產品」,一般意義上都是為了實現量產,實現製造效率與製造成本的最優化,產品是是有相對統一的製造標準的,比如標準工序、工藝、尺寸、包裝、質量要求、原料要求等等,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可被複制與可被衡量。
服務是由人提供的,要將服務轉變成可重複的過程,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這就是服務產品化。
服務從無形產品的屬性上來講,一般從定性的角度設計產品內容、產品特徵,比較難的是在於設計定量的內容與特徵。將服務產品化的意義在於將無形化有形,便於輸出反饋以及評價。
就環境服務來說,我們都知道,特別倚重公司內外部專家、顧問的技術水平、見解、能力,他們為客戶設計或實施定製的系統或服務,幾乎每一項任務,都需要專業的人做頂層設計,從零開始構造應對方案,難以升級和重複。
這方面可以學習的對象是IBM。IBM探討將服務「產品化」,將它們轉變為界定明確的服務產品,它們的營銷和交付方式與新的大型電腦大致相同。例如,IBM中小型企業服務部現在已開始分發列出主要服務項目的目錄。
產品服務化則是另一種思路。想讓客戶購買產品之後,還能讓你有機會去服務,增加客戶粘性。對於那些「純產品」,這麼做也挺難的。
先說這麼多。歡迎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朋友留言討論。
推薦閱讀:
※查爾斯王子說他是了不起的人-艾倫·薩瓦利
※O編輯總結: 也說說藍天白雲和工業發展
※視覺盛宴!大自然保護協會全球攝影比賽獲獎作品出爐
※WEEE,你需要做點什麼?
※案例分析 | 甘肅鋼結構廠噴漆廢氣治理工程案例——蕭陽環保
TAG:環境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