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啟陣:刪減魯迅文章的四層原因
刪減魯迅文章的四層原因
丁啟陣
近年以來,有些人、有關部門,或發表言論,或付諸行動,決意刪減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文章的篇目。如果說,凡事都可以講道理的話,那麼我認為,這有些人和有關部門的道理,都是值得商榷的。下邊分四個層面分別加以討論:
第一個層面:語言文字層面。
魯迅文章,語法不規範,受外語影響,有文言成分,詰屈聱牙……這一類說法早已有之,於今為烈。據說,有人甚至以專門給魯迅文章挑語法錯誤寫成博士論文的。對於這個問題,正如我昨天的文章所指出的,挑剔魯迅文章語言瑕疵的人,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搞懂「語言是不停變化著的、語言是約定的、作家是可以有屬於自己的語言風格的」這三個大道理。以今天的語法知識、以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學生的方法,衡量、批評魯迅文章的語言,都是不可取的。比如說,自稱是中國五百年來白話文第一人的台灣作家李敖,他說魯迅雜文不好,第一條理由就是:「他(魯迅)的雜文是受日本語法影響,也有一種文言文轉過來的,不夠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彆扭。」這樣的說法,就是完全不懂「語言是不停變化著的」這個道理所致。按照今天人的語言修養和語法知識,不要說周秦古文,就是隋唐時期的敦煌變文、元雜劇、明清歷史小說、民國世情小說,它們的語言也都是彆扭的。如果李敖先生的作品五六十年以後還有讀者,他們一定也會覺得,他的語言是彆扭的。我敢斷言,李敖的作品,決無如下可能:五百年以後的人還覺得是順暢的,合乎那時語法規範的。我不太清楚李敖的白話文標準是什麼樣的,如果說是越接近大眾日常口語就越好,那麼,我認為,老舍、趙樹理、王朔的白話文就都是李敖所望塵莫及的。
第二個層面:文學藝術層面。
文學藝術層面,原本是主張刪減魯迅文章者最應該著力論證的問題。因為,中學語文教育,文學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編輯教材,選錄文章的時候,作家的文學成就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都理應是重要的參考因素。一套好的中學語文教材,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能夠反映本國文學史的大致輪廓。至少,不應該跟文學史常識背道而馳。一流作家的作品一篇不收,大量收錄三四流和不入流作家的作品,這樣的語文教材,是很難想像的。但是,很遺憾,迄今為止,我還沒有讀到主張刪減魯迅文章者這方面像樣的論述。就連李敖先生,對於魯迅的文學成就,他都沒有徹底否定,他都曾經說過,《阿Q正傳》是非常好的書。如果不能把魯迅從「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作家」的寶座上拉下來,如果不能徹底否定「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具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作家」的事實,那麼,刪減魯迅文章的做法,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就是不得人心的。
第三個層面:思想功能層面。
中國目前的社會情況跟五四時代不一樣了,魯迅思想過時了,魯迅的批評精神沒有現實意義了等等,聽起來頗有道理。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事實:中學語文課本入選魯迅文章,並非因為魯迅是政治家,而是因為:魯迅是文學家。文學跟政治不能畫等號,這個道理,連封建時代的帝王(例如唐太宗李世民)都拎得很清楚,二十一世紀的學者居然一無所知,豈非咄咄怪事?退一步講,即使把魯迅看做思想家(政治家他絕對不是),作為文化啟蒙時期湧現出來的著名作家,魯迅的價值也未必已經完全消失。因為,正如有人所指出的,由於救亡運動的猝然降臨,中國的那場啟蒙運動並沒有完成其歷史使命。今天還需要動用舉國行政資源,大講「科學發展觀」,未嘗不可以看做是五四運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歡迎「賽先生」)的繼續,繼續啟蒙。有人說,魯迅的作品太難,中學生理解不了。這種說辭,除了公開承認教育滑坡之外,沒有任何好處。中學生不懂,中學教師懂就可以了,他們可以講解給學生聽啊。不懂,才要教;學生都已經懂了的東西,要教師、教育部幹什麼?也許,有人是因為魯迅的文章,現在的學生不感興趣,課不好教。我認為,這不是篇目多少的問題,而是篇目選擇的問題,《魯迅全集》里,有的是妙趣橫生的篇章。另外,我認為,初中級教育不能太迎合學生的口味,按照學生的口味,當然是越輕鬆越好,越娛樂越好——比起魯迅,中學生一定更喜歡瓊瑤,更喜歡金庸。瓊瑤、金庸的作品,不需要教師煞有介事地在課堂上講解,學生自己完全能夠閱讀。有人說,現在是講和諧的時代,不需要魯迅的批評精神。這種說法,只能用「膚淺」兩個字加以評價。和諧不是掩蓋矛盾,而是解決矛盾,理順關係,各得其所,安居樂業。如果講和諧就不能有批評精神,那麼,現在是和平時期,回顧戰爭歷史、進行戰爭準備都沒有必要了,國歌也應該從《義勇軍進行曲》更換成《我們走進新時代》或者《越來越好》了。
第四個層面:政治情仇層面。
有些人之所以厭惡乃至憎恨魯迅,是因為魯迅在某時期被某領袖捧得很高,樹得很大。不喜歡某時期、某領袖,於是恨屋及烏,不喜歡魯迅。這種情仇情結,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人非草木,情緒難免。但是,作為知識分子,只有這樣的邏輯水平,只有這樣的相關歷史知識,我認為是很不應該的。有人拿著工具犯罪,但是,工具是沒有罪惡的。儘管魯迅本人也是有他的政治理念、政治傾向的,尤其是晚年,但是,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他的核心價值是文學成就。魯迅的文學成就,不會因為曾經被高度評價和得到過特殊優待而降低,而減少。實際上,正如一些文學史家所指出的,魯迅本質上是一位偏激、自由(特立獨行)的非主流作家,他被執政黨看中並加以推崇,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即使被利用,魯迅主要也是被利用於凝聚民族力量,鼓舞鬥志,積極進行抗日救亡運動。魯迅精神,對「反右」、「文革」等政治運動並沒有多少利用價值。魯迅精神最忠實的信仰者胡風,在政治運動中九死一生,恰恰證明,魯迅精神跟「反右」、「文革」等政治運動其實是格格不入的。據說毛澤東曾說過,魯迅活到建國後,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識相不說話,要麼坐在監獄裡繼續寫作。這也足以說明,魯迅的被捧被樹立,是一個歷史的誤會。有些人以魯迅曾經領過國民政府的薪水、沒有寫文章直接罵國民政府、曾經在外國租界避難等為理由,貶損魯迅。這樣的論者,顯然忘記了一個事實:魯迅只是一個文學家。他不是軍人,他這個「戰士」,是文化的戰士,並非荷槍實彈的職業軍人;文學家的戰鬥方式跟職業軍人不可能完全一樣,也不必完全一樣。再說,就像魯迅所說的,軍人也有使用壕塹戰的時候,也要在戰壕里吸煙,娛樂。魯迅對於社會、制度、國民性的剖析、批判,用的都是文學的手法,不是市井百姓的破口大罵。因此,他的罵,需要有一點文學修養的人才能看出來。誰能夠通讀《魯迅全集》而讀不出魯迅罵當時政府(包括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的意思,我就對誰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的眼睛瞎的程度,可以進吉尼斯世界記錄了!
除了上述四個主要層面的原因之外,應該還有其他一些次要層面的原因,例如私心層面:有些作家以為擠掉一些魯迅的文章,就可以排進一兩篇自己的東西。
說了半天,我本人其實不怎麼反對刪減中學語文課本里魯迅文章的數量。至少是幾十年之內,魯迅本人渴望的自己文章「速朽」的結局,還難以成為現實。有關教育部門執意刪減魯迅文章篇目,除了表明自己的平庸、墮落之外,對魯迅及其作品不會有絲毫的損傷。當然,權力在手,即使把魯迅的文章悉數逐出中學語文課本,他們也是做得到的!
2009-8-16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單身的七大原因,不改掉活該沒女友!
※萬達暴跌王健林痛失首富原因曝光,超出想像!
※更年期提前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少年白髮的原因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