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學領域十大變革:1945

精神病學領域十大變革:1945-2015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微信號

近期,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歷史學教授Mark Micale完成了一項引人入勝的工作:在3年的時間內走訪了北美洲200名精神科專業人員,包括精神科醫生、精神分析治療師、心理醫生、執業護士等,並通過一份非正式問卷獲取了這些受訪者針對二戰後精神病學沿襲進展的觀點。

以下為受訪者眼中精神病學領域自1945年以來的十大變革,圖片由Psychiatric Times精神病學歷史版塊編輯Greg Eghigian博士基於Micale教授的工作完成:

1、上世紀50年代的精神藥理學革命?

1951年,Charpentier人工合成了第一種抗精神病葯氯丙嗪;

1952年,研究者發現第一種抗抑鬱葯、非選擇性不可逆性單胺氧化酶抑製劑(MAOIs)異煙醯異丙肼的抗抑鬱作用;

1957年,研究者合成第一種苯二氮?類藥物氯氮?(利眠寧);

1958年,第一種三環類抗抑鬱葯(TCAs)丙咪嗪的抗抑鬱作用被確認。

2、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

「去機構化」的定義為:針對被診斷為精神障礙或發育殘疾的個體,使用隔離程度較低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取代長期治療的精神病院的進程。這一進程包括以下兩種方式:

首先,聚焦於減少精神科機構的患者規模,通過讓患者出院、減少住院時長及降低入院/再入院率實現;

其次,對精神病院進行改革,減輕或消除針對依賴、無望、獲得性無助或其他適應不良行為的強化。

3、精神分析的衰落?

精神分析曾風靡一時。然而在二戰後,人們發現精神分析療法不僅費時,且療效並不十分理想。1952年,艾森克發表題為「The Effects of Psychotherapy: An Evaluation」的研究,指出沒有足夠證據表明當時的心理治療可促進神經症性障礙患者的康復,加劇了人們對於精神分析的懷疑。

與此同時,新的心理治療方法逐漸取代了精神分析法,但也有很多諮詢師採取了折衷的做法。

4、心理治療操作者的變遷?

隨著心理治療理論的發展及流派的豐富化,心理治療的操作者由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的精神科醫生,逐漸變為無醫學培訓背景的個體。

5、「大科學」的興起?

「大科學」(Big science)指工業國家在二戰期間及二戰後所出現的一系列科技進展;這一階段內,科學發展愈發依賴於大規模、耗資巨大的工程項目,通常由政府或政府團體提供經費支持。例如,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成本高達50-100億美元。與之相對的是「小科學」(Small science),即個人或小團體的工作。

作為精神科領域「大科學」的代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逐漸成為熱點。

6、上世紀80年代以來,心境穩定劑及心境增強藥物的研發及傳播:?

1983年,雙丙戊酸鈉於美國上市,1995年正式獲批用於治療雙相障礙;此外,第一種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s)氟西汀也於上世紀80年代誕生。

近三十年來,大量精神藥理學研究為精神科藥物的研發提供了理論依據,各類精神藥物層出不窮,大大豐富了精神障礙治療的「彈藥庫」;然而,治療進程仍不總是順遂人意。

7、葯企影響力日盛?

近年來,製藥企業在精神科臨床試驗、醫學交流傳播等方面的影響力逐漸增大,一方面在客觀上推動了精神科學的發展,為精神科患者帶來了獲益;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利益衝突方面的巨大爭議。如有人指出,葯企的干預可導致臨床研究結論的偏倚,以及精神科診斷標準的擴大化。

2009年,美國精神病學學會(APA)宣布,為避免引發利益衝突,該學會今後所召開的年會將不再舉行由葯企贊助的研討會,但「並非指責它們,也不是為了切斷與它們的聯繫」。

8、DSM成為「聖經」?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由APA出版,旨在為精神障礙的診斷分類提供一種通用語言及標準。DSM第一版於1952年出版,經過60多年的修訂,目前已發展至第五版,並被譽為精神障礙診斷領域的「聖經」。

即便如此,DSM-5仍招致了很多指責。如1980年出版的DSM-III,雖然被視為精神病學領域的革命之作,但工作組主席Robert Spitzer卻在日後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批評,認為該診斷標準導致了20-30%的可能未罹患任何嚴重精神障礙的個體接受了藥物治療。

9、精神科診斷蓬勃發展?

以DSM為例,1952年出版的DSM-I 只有130頁,包含106種精神障礙,而2013年的DSM-5已擴軍至947頁。診斷的細化及數量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於精神科學認識的逐漸深入,另一方面,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目前的診斷範式並不能很好地反映精神障礙的內在本質。事實上,DSM-5已開始嘗試基於生物學聯繫等更深層次的因素對診斷的分類進行優化。

10、不再將同性戀視為疾病?

長期以來,同性戀均被視為病態。然而,近幾十年來的研究顯示,性取向在生命早期既已形成;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基於性取向而建立的診斷分類均不合理。

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工作組提議,刪除所有針對同性戀的診斷編碼;近期,美國藥物濫用及精神衛生服務管理局(SAMHSA)也在一項聲明中呼籲,中止針對女同、男同、雙性、變性及性取向存疑(LGBTQ)個體的轉化治療。


文獻索引:Micale MS. The ten most important changes in psychiatry since World War II. Hist Psychiatry. 2014 Dec;25(4):485-91. doi: 10.1177/0957154X14547460.圖片信源:Greg Eghigian, PhD. Top 10 Changes in Psychiatry. Psychiatric Times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精神
【畫界喬木 熔古鑄今】  ── 論王濤詩性美學觀照下的寫意精神
烏托邦精神與哲學合法性辯護(上)
鍥金鏤石見精神
2014年北美「復興伊斯蘭精神」大會核心思想介紹(1

TAG:精神病學 | 精神 | 領域 | 變革 | 精神病 | 十大 |